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治民

(清代清遠知縣)

鎖定
李治民(1682—1728) ,字立人,號維時,晚年號稜翁,雲南晉寧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舉人,以大挑一等,官至廣東清遠、博羅知縣。李治民擅長書法,行、草最妙,其詩作風雅古樸,存稿極多,著有《稜翁集》六卷。
中文名
李治民
出生日期
1682年
逝世日期
1728年
李治民幼年喪母,他的父親李典常年在縣衙當輔助官吏,他則跟隨祖母生活。李治民從小喜愛讀書,但由於祖母年事已高,三個叔父都以種田為生,且又住在山村,家裏經常沒有油點燈夜讀。李治民就經常一個人到深山的樹林裏拾木柴和樹葉回家,點燃後藉着火光讀書。一天夜裏,李治民琅琅不絕的讀書聲被路過的私塾老師黃紳仁聽見。老師對他頗為欣賞,認為他是可造之才,便招他為徒到私塾唸書。李治民勤奮學習,沒過多久就成為秀才,後來又中了舉人。
雍正五年(1727 年),李治民前往廣東清遠擔任知縣。作為地方官,李治民上任後就給自己書寫了座右銘“穿衣吃飯,常思貧賤之時”。意思是有衣服穿、有飽飯吃,就要常常想想貧困而身份低微的時候,告誡自己要時刻保持勤儉廉潔。李治民一直把為官清廉作為自己的準則,而且他還用此教導他的學生,如《送及門宏禮宏信陳氏昆季歸景東》寫到:“讀書志功名,捨本以逐末。昔人重道義,身心覓生活。二子及吾門,志氣皆卓瑩。”李治民在送別他的學生時,寫下了這首詩。詩中告誡他的學生,讀書是為提升道德修養而非追求功名富貴,道德文章是文人立身的根本,諄諄告誡兄弟兩人及學生們時刻謹記聖人之訓,修身養性,立志成為君子而非小人,更不能捨本逐末求取身外之物,鼓勵他們立鴻鵠之志。對於子女後代的培養,李治民也能做到言傳身教。據乾隆《晉寧州志》記載,李治民對敦促兒子李因培自小飽讀經史這件事很是用心,親自口授經籍。在他的嚴格訓導下,李因培五六歲的時候就能背誦四書五經、《左傳》、《國語》及《莊子》等書。每當有客人來到家裏,李治民都要把兒子叫來在客人面前背誦經史,以此激勵李因培的心志。李因培後來進入私塾讀書,成績常名列前茅,被人稱為“小先生”,在乾隆十年(1745 年)考中進士,被授翰林學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