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步新

(中共中央組織部原副部長、顧問)

鎖定
李步新(1907—1992),曾用名李忠良、李忠華,1907年8月出生於江西省上饒縣碧霞村一個貧農家庭, [5]  1927年春參加革命,192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皖南遊擊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全民族抗日戰爭期間,李步新任皖浙贛省委書記、皖南特委書記兼組織部長、皖南地委書記兼長江遊擊縱隊政委、皖江區黨委副書記等職,參與了新四軍七師的組建和領導工作。解放戰爭時期,李步新任新四軍七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國統區工作部副部長,長江支隊政委,華東野戰軍南下先遣縱隊副政委,蕪湖市委書記兼市長,皖南區黨委副書記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李步新同志先後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部長,中共中央華東局組織部副部長,中共中央組織部政法幹部管理處處長、部務委員,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1978年7月,李步新復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1980年後改任顧問。1992年1月30日在北京病逝。 [1] 
中文名
李步新
別    名
李忠良
出生日期
1907年8月
逝世日期
1992年1月30日
出生地
江西省上饒縣碧霞村

李步新人物生平

李步新,江西上饒人。蕪湖解放後第一任中共蕪湖市委書記、蕪湖市人民政府市長。1907年8月,李步新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當大革命風暴影響到他的家鄉時,他毅然投身革命,1927年春任上饒石頭嘴農協理事,成為當地農民運動的領導者之一。大革命失敗後,他參與組織領導上饒地區的農民暴動。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鉛山縣區委書記、上饒縣委副書記兼軍事部長。1934年,李步新隨方誌敏領導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遺隊轉戰到皖南。同年底由部隊轉人地方,參與領導了皖南三年游擊戰爭。歷任中共涇族寧宣中心縣委書記兼紅軍遊擊大隊政委、中共皖浙贛省委委員、中共皖贛特委副書記兼祁婺休中心縣委書記等職,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中,為當地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的發展做過重要貢獻。 [2]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皖贛特委根據陳毅親自傳達的中共中央關於國共合作的指示,改名皖浙贛特委,王豐慶、李步新分任正、副書記。隨後,又將李步新等所部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江西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1938年1月,李步新接任特委書記。2月,他率部先行開赴敍縣巖寺參加集中整訓,所部被編入新四軍第一支隊。4月,中共皖南特委在潛口成立,李步新任書記。在他的領導下,皖南各地黨組織得到很大的恢復和發展,羣眾抗日救亡活動生機勃勃,為皖南抗日建立了可靠的後方基地。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李步新在突圍時負傷,但終於衝出重圍,轉移到無為縣。同年4月,皖南特委在無為白茆洲重建,李步新任書記兼長江縱隊政委。5月,新四軍七師在無為成立,李步新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2月以後,任皖中區黨委副書記、皖江參議會議長,為皖江抗日根據地和新四軍七師的發展壯大心瀝血。 [2] 
1946年後,李步新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國區部副部長,親自領導了中共地下黨組織在蕪湖等國民黨統治區開闢第二條戰線的鬥爭,在統戰、策反、情報等方面成果卓著。渡江戰役發起前,李步新擔任長江支隊(南下幹部隊)政委、華野南下先遺縱隊副政委,負責城市接管工作,1949年4月蕪湖解放後,李步新率先遺縱隊幹部600餘人來到蕪湖,任軍管會副主任,參與領導蕪湖的接管與建政工作。5月,李步新被任命為中共蕪湖市委書記、市長。8月,接任蕪湖軍管會主任。他領導蕪湖廣大幹部羣眾,為蕪湖解放初期的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生產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李步新曆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華東局組織部副部長、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等職;曾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三、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和第五、第六屆委員會常務委員。1992年1月30日,李步新在北京逝世。 [2] 

李步新主要事蹟

李步新於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後來隨先遣隊轉戰到皖南。他參與領導了皖南三年游擊戰爭。在轉戰皖南期間,他曾被方誌敏派去做地方工作。 [3]  1935年1月,成立涇族寧宣中心縣委,李步新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新的中心縣委決定,遵照方誌敏的指示,根據紅軍主力北上抗日和皖南白色區域這一基本特點,把開展游擊戰爭、秘密發展黨的組織、宣傳抗日、積蓄力量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皖南黨的基本任務。涇族寧宣中心縣委成立不久,敵四十六旅一個營進抵中心縣委活動地區。為粉碎敵人的進攻,中心縣委決定派李步新兼任遊擊大隊政委,率領部隊向寧國、族德外線出擊,把敵人吸引到遊擊中心區以外,同時在游擊戰爭中打擊敵人鍛鍊隊伍。第二天清晨,遊擊大隊向駐宣城溪口的敵保安隊一個分隊發動突襲,一舉殲滅之,繳獲長短槍20餘支,接着又襲擊敵白果樹鄉公所,繳長短槍10餘支。隊伍又乘勝進軍寧國桃花園、太子殿、施莊,到達大王山,鎮壓了民憤極大的劣紳方桃生。一直追蹤遊擊大隊的敵四十六旅那個營,乘遊擊大隊在大王山休息時,向遊擊大隊發動突然襲擊,突圍戰鬥中,李步新左腿負傷,突圍後遊擊大隊找當地羣眾用擔架把李步新送到族德與太平交界的黃花嶺下里浮溪村劉永壽家裏養傷。1935年2、3月間,李步新先後到山、水東翟村、茂林、黃花嶺麻嶺、溪裏鳳、竹林村一帶開展工作,發展黨的組織,堅持鬥爭一年之久。 [4]  他在茂林地區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期間,曾兩次遭到國民黨反動派搜捕,但都在當地羣眾的掩護下化險為夷。後來,他還擔任中共皖浙贛省委委員、中共皖贛特委副書記兼祁婺休中心縣委書記等職。 [3] 
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兩黨再度實行合作。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各地黨領導的革命武裝陸續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談判。1937年11月,中共皖贛特委派江天輝為代表與國民黨地方政府談判,達成以下協議:准許游擊隊派人聯絡各地的紅軍人員;撤退駐軍,停止向遊擊根據地進攻;解除移民並村的封鎖線,恢復羣眾的生產自由;釋放全部政治犯;游擊隊停止打土豪,部隊的供給由國民黨負責解決。談判以後,特委又派李步新和江天輝赴南昌,向項英和陳毅彙報並請示工作。不巧項英已去南京轉赴延安,陳毅去了湘贛邊。這時,國民黨江西省保安司令部利用項英、陳毅離開南昌之機,妄圖欺騙李步新和江天輝,要皖浙贛邊紅軍游擊隊到浮樑縣集中改編,被李步新和江天輝當場嚴詞拒絕。此後,陳毅抵達中共皖贛特委所在地,並在特委會議上,詳盡地闡明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會議還決定將皖浙贛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江西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1938年2月,李步新奉陳毅的命令,率領江西抗日義勇隊第一支隊300餘人到皖南的巖寺集中,4月被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三營。李步新同時領導由黃誠負責的特別支部,並與另一些新發展的黨組織取得了聯繫,在皖南地區逐步組織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稍後他任中共皖浙贛特委代理書記、書記。1938年4月,在皖南已經發展的黨組織的基礎上,中共皖南特委在巖寺地區的潛口成立,李步新任書記。中共皖南特委後來隨新四軍軍部移駐涇縣雲嶺。自此至1940年12月新四軍軍部準備北撤時止,李步新和中共皖南特委配合新四軍部隊,在皖南地區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動和地方黨組織的恢復、發展工作。軍部和長江沿岸各縣普遍建立了黨組織和羣眾性的抗日團體。涇縣、南陵、繁昌、銅陵、青陽等地的地方武裝和農、青、婦等組織已發展到三四千人。一時盛況空前。新四軍將這支地方武裝組建成3個新團,各編人新四軍一、二、三支隊。李步新和中共皖南特委為新四軍成立初期的發展和壯大從人員、組織和物資等多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新四軍北撤前夕,根據中共中央東南局的指示,李步新和中共皖南特委先派一批幹部過長江到無為,特委機關將隨軍部撤離。撤離前,為了繼續堅持皖南地區的抗日鬥爭,他們又組建了中共皖南秘密特委。秘密特委駐休寧縣,下轄4箇中心縣委。中共皖南秘密特委的組建,為皖南事變後的皖南留下了十分可貴的革命火種。 [3] 
1941年1月初,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3月初,作為中共皖南特委書記的李步新和愛人馬惠芳、老三團民運股長楊明等,在皖南地下黨組織的掩護下到達無為。李步新在事變中負傷,在突圍後到銅陵敵後養傷。在養傷期間,他聽到章嘯衡反映了這樣一個情況:新四軍某部將地下黨組織領導的一支游擊隊的負責人謝節之(該同志為中共黨員)、夏光普(來自川軍)錯誤地殺害,並將這支武裝全部繳械,這樣處置所使用的罪名是他們“假借新四軍的名義招搖撞騙”。這件事情引起了沿江地區許多幫助新四軍工作過的擁護抗日的愛國人十的不滿。李步新過江聽説後,敏鋭地感覺到,對這件事如不妥善處理,必將嚴重地挫傷沿江地區民眾特別是那些愛國人士的抗日積極性,嚴重損害新四軍在人民羣眾中的良好形象。於是,他到達無為後,立即將這一情況向曾希聖報告,並和曾希聖、孫仲德一起商嘬後,本着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迅速作出了公開承認“錯殺”的決定,還按當時當地的傳統禮節,為謝、夏兩人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事情經過這樣處理後,不良的影響被消除,對抗日不利的局面被扭轉,重新樹:立了中國共產黨和新四軍在羣眾中的良好形象。此後,他和曾希聖、孫仲德等集合突圍過江的新四軍人員,組織成立了長江遊擊總隊,他任政治委員,章嘯衡任司令員。總隊成立後,主要做了日偽軍和川軍的工作,使沿江地區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和健康的發展。1941年春節以後,李步新由張偉烈從銅陵敵後接到無為的白茆洲,與曾希聖、孫仲德等會合。此後,他和張偉烈負責收容和組織由皖南突圍過江的新四軍人員,並與在皖南山區堅持抗日鬥爭的胡明、孫宗溶等取得聯繫。這項工作十分浩繁,一要摸清突圍人員的情況,穩定幹部的思想,二要對他們進行妥善的安置,其中要對部分傷病員進行及時的治療。這些工作前後進行了幾個月,使700餘名皖南事變的突圍人員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從而使這些經過血與火考驗的幹部戰士得以保留,成為日後新四軍第七師的骨幹力量,對皖南事變後皖江地區迅速集聚起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3] 

李步新歷史評價

李步新同志在病重期間囑咐家屬,他的後事從簡,不搞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不留骨灰,把角膜獻給人民,把遺體獻給醫學科研事業。他為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做出了最後的奉獻,表現了一位老共產黨員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 [1] 
參考資料
  • 1.    李步新同志逝世.人民日報,1992年2月17日,第4版.
  • 2.    中共蕪湖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先驅的足跡 蕪湖革命史黨員幹部教育讀本,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12,第283-284頁.
  • 3.    張鵬主編,巢湖中共黨史人物傳 第1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05,第281頁.
  • 4.    王景福主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宣城市委員會編,宣城歷代名人 下,遠方出版社,2007.11,第259頁.
  • 5.    李步新同志生平簡介  .江西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引用日期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