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榮

(語言學家)

鎖定
李榮(1920年2月4日—2002年12月31日) [1]  ,語言學家,1920年2月4日出生於浙江温嶺新河鎮。曾用名李昌厚,還用過昌厚、董少文、宋元嘉等筆名。李榮早年就讀於温嶺縣臨海中學、杭州高級中學、台州中學高中部;1939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1943年,進入昆明北京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語學部攻讀研究生;1946年7月畢業後,先後在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工作。1950年9月,李榮正式調入北京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先後擔任方言研究組(室)負責人,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全國漢語方言學會會長,《方言》雜誌主編。此外,他還擔任過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語言學評審組成員等重要職務。
李榮教授一生獻身於我國的語言學研究事業,特別是在推動和發展我國的音韻學、方言學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2002年12月31日,李榮教授在北京協和醫院去世,享年83歲。 [3] 
中文名
李榮
別    名
李昌厚 [2] 
董少文 [2] 
宋元嘉 [2]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0年2月4日 [1] 
逝世日期
2002年12月31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語言學家
主要成就
擔任過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等
出生地
浙江省温嶺市新河鎮
代表作品
切韻音系
性    別

李榮人物生平

李榮(1920~2002),著名語言學家。筆名董少文、宋元嘉、昌厚等。浙江省温嶺市新河鎮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
李榮先生早年就讀於温嶺臨海中學,193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1943年進入昆明北京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語學部攻讀研究生。1946年畢業後進入北京大學文學院擔任助教,1949年8月進入山東大學文學院擔任副教授。1950年9月調入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同時先後擔任方言研究組負責人、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全國方言學會會長、《方言》雜誌主編、《中國語文》雜誌編委。此外,他還擔任過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語言學評審組成員等職務。 [4] 
2002年12月31日22時8分 [2]  ,李榮教授在北京協和醫院去世,享年83歲。 [3] 

李榮主要作品

李榮先生一生獻身於我國的語言學研究事業,在漢語音韻學、方言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漢語的語音、文字、詞彙、語法等,尤其是對以《切韻》為代表的中古漢語音韻的研究和對現代漢語方言的調查與研究的成績最為突出。
音韻學著作有:《切韻音系》(中國科學院,1952年,科學出版社,1956年再版)、《陸法言的〈切韻〉》(1957年)、《漢語音韻講義》(丁聲樹撰文、李榮製表1957年)、《古今字音對照手冊》(丁聲樹編著、李榮校訂1958年)、《隋韻譜》(1961年、1962年)、《隋代詩文用韻及〈廣韻〉的又音》(1962年)、《怎樣根據北京音辨別古音的聲母》(1962年)、《怎樣根據北京音辨別古音的韻母》(1963年)、《〈廣韻〉的反切和今音》(1964年)、《從現代方言論古羣母有一、二四等》(1965年)、《讀漢書東方朔傳》(1979年)、《音韻存稿》(1982年)和《語文論衡》(1986年)等。其中《切韻音系》利用現代漢語方言等材料,通過對《切韻》一系反切的精密考察,在音類的區分和音值的構擬上提出不少新見。書中説明了《切韻》所代表的中古音韻系統,對中古音值提出假設,全面分析了反切上下字的作用,並對若干等韻學的術語進行了歷史的解釋,是漢語歷史、漢語音韻研究與教學的重要參考書。《漢語音韻講義》,言簡意賅,聯繫實際,條例清楚,表格精緻,在眾多的音韻學著作中獨樹一幟,被認為是最好的一種音韻學教材之一。《古今字音對照手冊》簡單明瞭,準確實用,成為許多音韻學研究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漢語方言學方面,研究性論著主要有:《温嶺方言語音分析》(《中國語文》1966年第1期)、《温嶺方言的變音》(《中國語文》1978年第2期)、《温嶺方言的連讀變調》(《方言》1979年第1期)、《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方言》1996年第1期)、《福州話“下雨”的本字》(《方言》1997年第2期)、《方言字典説略》(《方言》1997年第4期)、《語音常識》(筆名董少文,文化教育出版社,1955年出版,1958年修訂)、《評哈忒門和霍凱特對北京語音的分析》(筆名宋元嘉,《中國語文》1965年第3期)、《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中國語文》1965年第2期)、《方言語音對應關係的例外》(《中國語文》1965年第6期)、《論北京話“榮”字的音》(《方言》1982年第3期)、《論“入”字的音》(《方言》1982年第4期)和遺作《方言存稿》(2012年)所收錄的《漢語方言的分區》(1985年)、《官話方言的分區》(1985)、《南昌温嶺婁底三處梗攝字的韻母》(1989年)、《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1996年)、《方言詞典説略》(1993年)、《分地方言詞典總序》(1997年)、《颱風的本字》(上1990、中1991、下1991)、《福州話“下雨”的本字》(1992年)、《考本字甘苦》(1997年)、《考本字甘苦補》(1997年)、《禁忌字舉例》(1994年)、《漢語方言裏當“你”講的“爾”》(上、下1997)等,每篇文章的分析精密得當,行文深入淺出,顯示出深厚的學術修養。
指導應用性的論著主要有:《漢語方言調查手冊》(科學出版社,1957年)、《漢語方言調查簡表》(合作,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56年)、《讀〈四川方言音系〉》(筆名沈子平,《中國語文》1961年第9期)、《昌黎方言志》(合作,科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新版)、《讀〈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筆名沈子平,《中國語文》1961年第7期)、《漢語方言調查》(合作,1956年《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文件彙編》)等。其中《昌黎方言志》是一部系統、深入單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是經典性著作。《讀〈江蘇省和上海市 方言概況〉》和《讀〈四川方言音系〉》以實例討論編寫方言調查報告的理論和方法問題,對於當時各地編寫方言調查報告的工作是有指導意義的。 在語法學方面,翻譯了趙元任《北京口語語法》(1952年),與丁聲樹、呂叔湘合著《現代漢語語法講話》(1961)堪稱經典。在文字學、詞典學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很高水準,集中體現《語文論衡》(1985)中。李榮先生是《現代漢語詞典》的主要定稿人之一,在連續三年的詞典定稿時間裏,他殫精竭慮,貢獻了自己的一切學識和智慧。 [4] 

李榮主要影響

李榮和丁聲樹等前輩一起,把中國傳統音韻學、訓詁學和現代西方的歷史語言學和結構主義的理論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了現代漢語方言學的話語體系和學術規範,確立了樸實嚴謹的學風,培養了一大批漢語方言調查研究人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國內外有着重要影響。他的工作有以下幾點方面:
第一,學術與社會服務相結合。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前期,為配合全國漢語方言普查,他與丁聲樹共同主持了由中國科學院、教育部、高等教育部主辦的“普通話語音研究班”,傳業授課。不少學員成為當時推廣普通話、編寫普通話學話手冊和生力軍,日後也成為漢語方言調查研究的中堅力量。
第二,主持了一系列重大的工程性項目。
1.編制 《中國語言地圖集》。自1983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澳大利亞人文科 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編制 《中國語言地圖集》。李榮是中方的總召集人,主編之一。地圖集1987年、1989年分別出版了中文版和英文版。該圖集是漢語方言語音研究的重要成果,豐富了方言分區和分類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漢語方言、特別是關於晉語、徽語和平話的調查研究。於1992年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優秀科研成果獎;1999年榮獲國家社科基金科研成果一等獎。
2.編纂《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1990年秋,李榮任《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本)主編,主持編纂了42種分地詞典,凡2200多萬字,於1998年出齊。之後於2002年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卷),6大卷,凡1360萬字。兩種大詞典是漢語方言詞語研究的重要成果,很好地保存了漢語方言和文化資源。分卷本於1999年榮獲第三屆國家辭書獎一等獎和第四屆國家圖書獎的最高榮譽獎。綜合卷於2003年榮獲第五屆國家辭書獎一等獎和第六屆國家圖書獎一等獎。
第三,創辦《方言》季刊。1979年2月,《方言》創刊號發行。這是中國也是世界語言學界唯一的以漢語方言研究領域的專業期刊。雜誌注重事實調查與描寫,注重反映新的研究視角,提倡務實與創新相結合。創刊之初,李榮親自制定了編輯、校對規範。雜誌根據當時的情況重印漢語方言研究經典文獻;集中討論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問題,比如連讀變調、文白異讀、方言分區、重疊、反覆問句等,極大地推動了漢語方言調查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方言》重視同國外學者的平等交流,是最早推出全英文論文的雜誌之一,在國內外語言學界具有重要影響。
第四,創建全國漢語方言學會。1981年11月,漢語方言學會成立,1991年11月更名為“全國漢語方言學會”。成立之初,李榮就倡導實事求是的會風,建議學會不設會長,只設立理事會,理事由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者擔任,以服力於會員。樹立“擺事實、講道理”的學風,強調開展平等的學術討論的重要性。這樣的優良傳統保證了學會年會的品質,也使學會在國內外享有良好聲譽。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