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棩

鎖定
李棩(1641年—1674年),即朝鮮顯宗(조선 현종),字景直朝鮮王朝第18任君主(1659年—1674年在位)。
李棩生於清朝盛京(今中國瀋陽),是朝鮮孝宗李淏與仁宣王后張氏的嫡長子。在朝鮮仁祖立孝宗為王世子後,李棩成為王世孫,孝宗即位後,立李棩為王世子。順治十六年(1659年)繼承王位。任內黨爭漸起,圍繞慈懿大王大妃趙氏(莊烈王后)為孝宗和仁宣王后服喪的問題,先後發生了“己亥禮訟”和“甲寅禮訟”,其最終結果是南人黨取代西人黨執掌政權。
康熙十三年(1674年)去世,享年三十四歲。死後廟號顯宗,諡號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清朝賜諡“莊恪”),葬於崇陵
本    名
李棩
景直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民族族羣
朝鮮人
出生地
盛京
出生日期
崇德六年二月初四日(1641年3月14日)
逝世日期
康熙十三年八月十八日(1674年9月17日)
廟    號
顯宗
諡    號
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朝鮮上諡);莊恪王(清朝賜諡)
陵    墓
崇陵

李棩人物生平

李棩即位為王

崇德六年二月初四日(1641年3月14日)丑時,李棩降生於清朝首都盛京(今中國瀋陽)的朝鮮館中,當時其父母鳳林大君李淏與豐安府夫人張氏都在清朝做人質,因此他是朝鮮王朝唯一出生於外國的君主。 [1] 
順治元年(1644年)鳳林大君暫時歸國時,李棩也回到朝鮮。翌年,其伯父昭顯世子李𪶁病故,祖父仁祖李倧立鳳林大君為王世子,李棩也進號為“元孫”。 [2]  順治五年(1648年)九月仁祖賜名為“棩”,冊為王世孫。 [3]  翌年五月,仁祖去世,李淏繼位,是為孝宗,李棩隨之晉升為王世子。順治八年(1651年)八月九日行冠禮,十一月二十二日行嘉禮,迎娶領議政金堉之孫女為王世子嬪(後來的明聖王后)。 [2]  順治十二年(1655年)三月獲清朝冊封為王世子。 [4] 
順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初四日,孝宗病逝,五月初九日,李棩即位於昌德宮之仁政門,是為顯宗。 [5]  順治帝派大學士蔣赫德、吏部侍郎覺羅碩博前往朝鮮,於十一月冊封顯宗為朝鮮國王 [6] 

李棩兩次禮訟

顯宗御筆 顯宗御筆
顯宗年間,圍繞仁祖遺孀慈懿大王大妃趙氏(莊烈王后)的喪服服制問題,先後發生了兩次“禮訟”,其本質則是朋黨之爭和王位正統性的問題。第一次是發生於順治十六年(1659年)及翌年的“己亥禮訟”,即慈懿大王大妃為孝宗服喪的問題。由於朝鮮王室禮法《國朝五禮儀》缺乏針對類似情況的規定,宋時烈為首的西人黨便依據《儀禮》等“古制”,主張將孝宗按庶子繼後來處理,大王大妃行期年服;以許穆尹鑴尹善道為首的南人黨則表示反對,認為應將孝宗視為嫡長子,大妃行齊衰三年喪,其中尹善道上疏言辭尤其激烈,上升“天地之尊卑、宗社之存亡”的程度。西人黨看出這是南人黨要向自己發起挑戰,因此指責尹善道“假託論禮,用意陰兇”,要求從嚴懲處。 [7]  由於西人黨勢大,再加上《經國大典》(即“國制”)規定無論長子、眾子之喪,母親皆行期年服,顯宗便採取西人的主張,同時考慮到尹善道是孝宗的師傅,減死發配三水郡 [8] 
此後,顯宗為了牽制西人,逐漸起用許積等南人,於康熙十年(1671年)拜許積為領議政,此舉遭到以宋時烈、宋浚吉為首的西人反對,雖然許積被迫辭退領議政,但西人黨也有多人被顯宗治罪。 [9-10]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孝宗遺孀孝肅王大妃張氏(仁宣王后)去世,而慈懿大王大妃仍然健在,於是又圍繞她如何為仁宣王后服喪的問題而發生“甲寅禮訟”。西人主張按她為孝宗服喪的期年服減一等,行大功服(服喪九個月)。七月,南人地盤慶尚道的一個叫都慎徵的儒生上疏反對,主張將仁宣王后視為“長婦”,按“國制”應行期年服(《經國大典》規定母親為長子妻行期年服、為眾子妻行大功服)。當時,西人也不是鐵板一塊,內部還存在“山黨”和“漢黨”的宿怨,其中“漢黨”人物金錫胄是顯宗的妻舅,他支持南人的主張,顯宗也為了維護父母的地位,在這次禮訟中採取南人提出的期年服。於是出身西人的領議政金壽興被流放春川,許積再度出任領議政,仁祖反正以來持續五十年的西人政權也隨之垮台,開啓了短暫的南人當權的時代。 [8] 

李棩英年早逝

康熙九年(1670年,庚子年)和康熙十年(1671年,辛丑年),朝鮮曾爆發大饑荒,造成140餘萬人非正常死亡,史稱“庚辛大饑饉”,其嚴重程度在整個朝鮮王朝時期僅次於20多年後的“乙丙大饑饉”。 [11]  除此之外,顯宗年間的朝鮮社會尚屬穩定。
顯宗體弱多病,順治十七年(1660年)曾失明將近一年,羣臣奏事不用文書,只能面稟,導致人心惶惶。 [12]  康熙八年(1669年),顯宗左下頜長了一個瓶子大小的瘤子,醫官用針灸抽出膿水達一升之多。 [13]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八月,顯宗身體非常疲倦,連續飲用人蔘茶之後,身體如火球般發熱。 [14]  多日針灸治療無效,於八月十八日(9月17日)亥時升遐於昌德宮養心閣(齋廬),時年三十四歲。羣臣上廟號顯宗,諡號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英祖加諡“昭休衍慶敦德綏成”),清朝賜諡“莊恪”,朝鮮內部不用。葬於崇陵。世子李焞繼位,是為肅宗。 [15] 

李棩為政舉措

李棩政治

顯宗年間,西人黨南人黨之間的朋黨之爭漸起,表現為他剛即位和去世前分別發生的兩次“禮訟”。兩個黨派之間的鬥爭,實際上是顯宗與宋時烈的糾葛。己亥禮訟後,顯宗逐漸排折西人,提拔南人。以金佑明、金錫胄為首的清風金氏在孝宗就反對宋時烈,在甲寅禮訟中,他們極力倡導孝宗嫡長子説,並與南人結成結盟,形成倒宋的政治力量。顯宗最終在甲寅禮訟中支持南人,結束了仁祖反正以來持續五十年的西人政權。 [16] 

李棩經濟

顯宗年間,繼續推進之前三朝所實施的賦税制度“大同法”,於康熙元年(1662年)將大同法覆蓋到全羅道內陸地區,康熙五年(1666年)在咸鏡道實施大同法,減輕了兩地農民的負擔。 [17]  在咸鏡道推行大同法時,由於該道土地貧瘠,每邑情形不同,故因地制宜,按各邑實際情況分配不同税額,是為“大同詳定法”。 [18] 

李棩社會

朝鮮王朝雖然禁止同姓近親結婚,但如果相同姓氏而本貫不同,依然允許通婚。康熙八年(1669年),顯宗採納宋時烈之建議,禁止同姓異貫結婚,即徹底禁止同姓結婚。 [17]  [19] 

李棩文化

顯宗年間,書院比較發達,任內新設書院70所,其中國王賜匾額者43所,年均新增數量和國王賜額數量均超過前代。 [20] 

李棩外交

顯宗崇陵碑 顯宗崇陵碑
顯宗在事實上放棄了被父親孝宗定為國是的“北伐論”,對清態度相對更加務實,除了康熙五年(1666年)因朝鮮藏匿丙子胡亂時被俘、後逃回朝鮮的安秋元一事而使顯宗被罰銀5000兩外,兩國關係總體穩定。康熙六年(1667年),有台灣明鄭官商林寅觀等在赴日本途中漂流到朝鮮濟州島,顯宗懼怕得罪清朝,便把這95人扭送清朝,結果全部被殺。 [21]  弘文館副提學閔鼎重批評顯宗沒有執行孝宗定下的對“漂漢”(漢人漂流民)的保護政策。 [22]  顯宗亦感到後悔,於翌年二月下令將所有漂流到朝鮮的遇難船隻就地遣返,以免此類悲劇重演。康熙九年(1670年),濟州島又出現“漂漢”,這次顯宗就把他們送到日本。 [21]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康熙帝下令撤藩,平西王吳三桂舉兵反清,“三藩之亂”爆發,蒙古察哈爾部亦不穩。次年三月,清朝內亂的消息通過燕行使傳入朝鮮,朝鮮上下憂慮不安,擔心清朝要求朝鮮出兵助剿,但同時也有許多反清士人為之振奮,認為“北伐”的天賜良機已至,遂有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儒生羅碩佐、趙顯期請求練兵囤糧,以備“復仇雪恥”,七月又有南人尹鑴秘密上疏,請求顯宗響應吳三桂與蒙古,興師北伐。但顯宗都不予答覆。 [23-24]  不僅如此,顯宗還決定以靈慎君李瀅為陳慰使,出使清朝,以打消清朝疑慮。 [25-26]  不久,顯宗病故,康熙帝認為顯宗對清朝忠誠可嘉,為籠絡朝鮮,特地在常規賜祭外加祭一次。 [27] 

李棩歷史評價

  • 朝鮮孝宗:世子甚賢,雖父子間,豈不知其長短?渠性質温良仁孝,且有堅固之心,定是守文之良主。渠生長深宮,不知兵家事,似不可強以所難責之,且未經痘,故予保之若嬰兒。又疾病頻數,尚無嗣息,極以為念。且念渠年少,血氣未定,恐不能保嗇,以致不宜於子,又妨於學文。……世子之令德,足以安保國家,如此至難且危之事(指“北伐”),不可以期望矣。 [28] 
  • 金錫胄:王素恭儉寅畏,無聲色嗜好,無盤遊逸豫,常兢兢懍懍而有淵谷之戒,蓋十五年如一日。每當禱雨,或致齋宮中,露立達曉;或避正殿、損法廚。雖疢疾在躬,曾無時月康豫,而亦弗敢自恤。尤嚴宮禁,以杜絕蹊徑,戒朝着以破除朋黨,亦屢賞諫者以廓言路。……唯其以千乘至貴,君主至尊,而躬曾、閔之行,執布素之節,且使我環東土數千裏之間,雖洚旱罔災、溝壑復廬,盡囿於鴻仁龐澤之中者,實庶幾茅茨桑林之盛焉,此尤王之所以為盛德至善,沒世而不可忘者也。 [15] 
  • 閔鎮遠:顯宗朝國家無事,而外無營作,內無後宮,躬行節儉,抑損浮費,故內自需司,外至户曹、諸軍門,府庫充溢,雖值辛亥之凶歲,克盡賑救之道,民無餓莩,稱到於今。
  • 康熙帝:朝鮮國王李棩,襲封以來,殫竭忠忱,克盡藩屏之職。今聞溘逝,朕心深為憫惻。 [27] 
  • 李成茂(韓國學者):在整個統治期間,顯宗是孤獨的,雖然既無外敵入侵,也未發生內亂,但他不得不在“坐不安席”的心情下度過十五年的歲月。……父王所尊敬和重用的宋時烈,不把顯宗當國王對待,宋時烈對顯宗的態度可謂是“眼下無人”。……宋時烈憑藉孝宗威靈,伸張權力,如今變成“懷德之虎”,威嚇孝宗的兒子顯宗,隨心所欲操縱國政,以致世間公然稱此為“君弱臣強”。……顯宗接過了孝宗所遺留的人脈與事業,捲入到政爭的漩渦中,無法正面展示國王的威嚴。但在最後果斷出手,給西人勢力嚴厲的警告,大大恢復了國王的威嚴。這給兒子肅宗通過“換局”來構築強力王權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9] 

李棩軼事典故

李棩疏遠小人

顯宗還是世子時,有一個內侍進獻捕禽獸器械,百般獻媚,顯宗非常喜歡,令其他內侍望塵莫及。等到顯宗即位後,人們都以為這個內侍會專權宮中,然而顯宗卻以“巧佞”為由斥退他,於是這個內侍終身不能再接近顯宗。 [30] 

李棩仁人之心

顯宗非常仁慈,甚至對待動物也是如此。孝宗年間,有人向宮廷獻了只小熊,後來小熊漸漸長大,內侍們都勸孝宗殺掉此熊,以免後患,孝宗打算聽從,顯宗聽到後急忙勸阻,説熊還沒有害人就先殺了它,實在不是仁人之心,請求放到深山裏。孝宗大喜,説:“你當了國王后,一定不會因猜疑殺人,做你臣下的人算是有福了!”其後顯宗做了十五年國王,果然沒冤殺一人。 [31] 
顯宗在位時,一個叫全以性的內侍曾在禁苑射中野鴨的一隻腳,野鴨斷腳後,仍常棲身於禁苑中。顯宗看到這個獨腳野鴨,非常憐憫,詢問緣由,內侍如實告知,顯宗更加傷感,“天顏不怡者良久”。以後每次看到這個野鴨都是這樣。 [32] 

李棩厭惡朋黨

顯宗曾召見自己的外甥們,賜給黃柑,並説:“你們今天吃這些柑子,將來不要搞朋黨之論,就算是報答了!”由此可見顯宗對朋黨的深惡痛絕。 [33] 

李棩人際關係

關係
稱號
姓名
備註
父母
父親
朝鮮孝宗
李淏
朝鮮王朝第17代君主
母親
張氏
顯宗尊為“孝肅王大妃”
王妃
金氏
清風府院君金佑明之女
子女
兒子
李焞
明聖王后所生
女兒
公主
李氏
明聖王后所生,順治十五年(1658年)出生,早夭
明善公主
李氏
明聖王后所生,康熙十二年(1673年)去世,享年十五歲
明惠公主
李氏
明聖王后所生,康熙十二年(1673年)去世,享年十二歲
李温姬
明聖王后所生,嫁海昌尉吳泰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去世,享年二十三歲
(以上參考資料 [17] 

李棩主要作品

《列聖御製》中收錄顯宗詩2首(《暮春》、《別青平尉之燕京》)、文1篇(《自温泉冒雨還宮書賜東平尉》)。 [34] 

李棩後世紀念

顯宗死後,與明聖王后合葬於崇陵。該陵位於今韓國京畿道九里市,屬於東九陵之一,崇陵的丁字閣是朝鮮王陵丁字閣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八作屋頂的丁字閣。 [1] 

李棩影視形象

名稱
類型
年代
飾演者
公主的初戀
電影
1967
樸炳浩 [37] 
電視劇
1981
徐永進
2002
樸永泰
20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