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柏霖

(會同縣粟裕希望小學副校長)

鎖定
李柏霖,女,苗族,1996年10月生,中共黨員,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粟裕希望小學語文教師、副校長,田野詩班創始人。 [1]  [4]  [9]  [11] 
中文名
李柏霖 [4] 
國    籍
中國
民    族
[4] 
出生地
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 [4] 
出生日期
1996年10月 [4] 
畢業院校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4] 
學位/學歷
碩士 [11] 
職    業
教師 [4] 
職    務
副校長 [11] 

李柏霖人物經歷

5年來,她帶着學生們一共寫下了各類主題的詩歌1400餘首,温暖照亮了大山孩子們的童年。11月20日,李柏霖帶着學校7名“小詩人”登上“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頒獎晚會,孩子們用一首首詩歌打動了觀眾,並作為頒獎嘉賓給獲得詩歌獎的“大詩人”頒獎。 [1] 
轉變教學思路 關注學生生命力
2017年,從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畢業後,李柏霖決定回到山區為鄉村教育貢獻力量,她回到了會同老家,成了粟裕希望小學的一名普通語文教師。李柏霖不是沒有機會留在大城市工作,只是她心中始終對鄉村教育抱有責任和情懷。粟裕希望小學位於大山的深處,雖然近些年來鄉村學校的軟硬件設施大幅改善,對鄉村兒童成長的支持力度也有所提升,但由於不良成長環境衍生出的各種教育和心理問題依舊突出,導致鄉村兒童普遍學習動力不足、對生活和未來迷茫無措。面對鄉村教育的種種困境,李柏霖心中忽而生出“近鄉情更怯”的複雜感受,一方面因為距離自己的教育理想更近一步而歡欣鼓舞,另一方面又因鄉村兒童艱難的成長境況而倍感責任重大。
最初的轉變,源自對工作事倍功半的自我懷疑。和大多數年輕教師一樣,起初,李柏霖幾乎將全部工作重點放在“教學”上,只為給鄉村孩子創造“更好的出路”。雖然使出渾身解數,想幫學生多提幾分、多掌握幾個知識點,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不僅成績沒有預想中的節節高升,學習興趣和自信也在日復一日的“規勸”和“苦學”中漸漸失去光彩。學生學得累,李柏霖教得更累,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不適合當老師”。
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人們在應試教育的裹挾下,對教育的追求總是圍繞“成績、成才、成功”展開。然而,教育真的只有這一種定義嗎?李柏霖就決定轉變思路,從關注學生的學業表現轉向關注學生的“生命力”,嘗試為鄉村孩子營造一種新的學習生態。她利用豐富的鄉土教育資源,把語文課變成閲讀課、生活課、詩歌課、行走課,課堂也從教室搬到田野、森林、溪畔。感受到孩子們日益高漲的學習熱情和逐漸敞開的心扉,她知道自己這條路選對了。“教育不只是‘教書’,更是‘育人’。在課本之外,是更長遠的人生路。”她説。
寫最真摯的詩 做最勇敢的孩子
讓鄉村孩子擁有美好童年,實現起來並不容易。一籌莫展之際,李柏霖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學生時期,她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在閲讀的過程中受到了許多啓發,也療愈了自我:“讀書的意義不只是增長學識、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瞭解作者對於生命的思考,對苦難的理解和悲憫,還有對多樣性的接納和包容。”李柏霖找來了許多兒童讀物,有童話、寓言,還有小説、散文,她要求每個學生每天至少保持半小時的閲讀,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大山之外的世界。有些低年級學生不喜歡看書,她就聲情並茂地講給學生聽,並恰到好處地留下懸念,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再去書中尋找答案。
只是閲讀,還不夠。要想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瞭解他們的成長需求,還需要讓他們學會表達。“那就寫詩吧!讓孩子們把自己的經歷、感受、困擾和想象用童真和文學串聯起來。”李柏霖想。一開始,學生們不理解什麼是詩,李柏霖就帶他們廣泛閲讀、仿寫詩歌,但是過程中不免又落入“機械教學”的桎梏,許多學生為了交差,乾脆默寫一首古詩交給她。於是,李柏霖帶學生們走出課堂,在大自然中釋放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品人生百味,不斷激發學生的感受力。第一次外出採風,或許孩子們感受到了山坡上零星散落的詩意,但還沒有學會如何用語言抓住它,李柏霖便鼓勵大家用眼看、用耳聽、用心感受,記錄下真實的人、事、物、景,不用擔心好壞與對錯,只需要表達出最真實的內心感受,可以是一首完整的作品,也可以只是一個想法、一句話。於是,朝霞與落日、叢林與雲霧、泥土與花香、山谷與溪澗,都成為鮮活的素材——一場大雨過後,有學生寫下:“烏雲吐出了銀色的雨,大地上躥出了五顏六色的花”;森林深處,有學生拿着木棍“比武”,旁邊的學生記錄下了這一幕:“森林的樹木總會掉下來一些樹枝,有的像劍,有的像槍,你可以選擇做一個劍客,還是做一名神槍手”……孩童們嬉鬧間的歡聲笑語被路過的飛鳥帶走,播撒到大山之外的遠方。
除了與自然對話,李柏霖還鼓勵學生與生活對話。相比城市孩子,鄉村孩子往往要承受更多、更劇烈的成長陣痛,那些説不出口的秘密和傷痕,藏在孩子們的詩歌中。雖然鄉村孩子不善言辭,但內心情感很豐富,在他們柔軟的筆觸下,李柏霖逐漸走進了他們的世界:有的孩子在懵懂中艱難面對親人離世,有的孩子因生活窘迫而自卑敏感,還有的孩子因遠離父母而獨自哭泣……“他們是生活在世俗當中的人,他們身上的每一種經歷都是人生的‘磨刀石’。只有在喜怒哀樂中悦納自我,才能向陽而生,活出人生真味。”李柏霖説,讓孩子們寫詩,不是為了將他們培養成文學家、詩人,而是為了讓他們成為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
李柏霖在校內先後成立“校園詩社”“田野詩班”,指導學生創作了1600多首詩歌,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詩社,在各級報刊發表百餘首。學生們看着自己的作品被髮表,內心的激動和成就感無與倫比。李柏霖也樂於分享孩子們筆下的精彩,在各地的教師培訓課中啓發更多鄉村青年教師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亦有更多教師嘗試用詩歌照亮同學們的生命成長。
構建詩性教育 做鄉村振興生力軍
李柏霖認為,孩子們閲讀和寫作的過程,就是他們認識世界、思考生命、自我療愈的過程。“大概,冬天是梅花的心上人吧。”初讀這句詩,李柏霖詫異於學生的浪漫表達,詢問她的創作靈感,卻意外得知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學生的父母離婚後,母親遠走他鄉,父親也有了新的伴侶。面對家庭變故,學生感到無助、慌張,寫下這首詩就是寄希望於父母能夠重修舊好。學生的遭遇讓李柏霖心生憐惜,她以自己的經歷開導了學生,和她聊了許多關於愛情和親情的話題,學生心情低落時她就帶着學生一起讀書、寫詩,不斷充實內心。慢慢地,學生走出了生活的陰霾,恢復了往日活力。“我無法改變他們目前正在經歷的生活以及需要面對的苦難,唯一能做的,就是幫助他們從文學中汲取生長的力量,轉變看待問題的方式。”李柏霖希望孩子們在走進閲讀與寫作中,能夠與自己和解、與生活和解。
不知不覺間,李柏霖辦公室裏的學生作品已經堆積成山。這些作品更多是作為符號,一個象徵着讓鄉村教育辦出特色、辦出質量的符號,讓人們看到了新時代嶄新的鄉村教育風貌。鄉村教育改革的戰鼓已經擂響多年,但對於鄉村孩子而言,城市化的趨勢和模式、過高的教育期待和評價標準,都是他們難以跨越的“學習障礙”,久而久之,便會令他們逐漸失去自信,也失去對未來的期待。如何讓鄉村教育改革真正促成鄉村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和可持續發展?李柏霖的答案是:“迴歸鄉土,腳踏實地。”“在世界教育即將進入‘3.0’時代的當下,我們有些鄉村教師甚至還沒弄明白‘2.0’是怎麼回事。城鄉教育的巨大鴻溝,不僅是鄉村學生面臨的困難,更是鄉村教師面臨的挑戰。只有教師先轉變觀念,真正接納並融入鄉村這片土地,學生才能找到自己的生長節奏。”在不斷的創新實踐中,李柏霖構建起以“詩性教育”為教學改革支點的鄉村素質教育新模式。
詩歌讓學科和教學版塊不再簡單割裂,依託豐富的鄉土資源,李柏霖探索出一條學科融合的實踐教育之路。2022年11月,她和同學們在“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上亮相,“小詩人”們為獲獎大詩人們頒獎,山裏學生的才華和潛力被更多人看見。2023年2月,她牽線搭橋,湖南科技大學湖南省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會同工作站在學校成立,“大作家”“小詩人”牽手詩歌創作與語言文字教學。 [9] 

李柏霖演藝經歷

2024年2月9日,參加《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表演節目《如果要寫年》。 [10] 

李柏霖獲獎記錄

曾獲全國第二屆鄉村新生代教師獎、湖南省鄉村閲讀榜樣、懷化市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 [7] 
2022年獲湖南第一師範學院·丘成琪優秀鄉村教師獎。 [7] 
2022年獲評2022年度湖南十大教育新聞人物。 [1] 
2023年1至2月,入選“湖南好人榜”敬業奉獻類人物。 [3] 
2023年11月,入榜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 [5] 
2024年4月,獲評第三屆全民閲讀大會全國“鄉村閲讀推廣人”。 [12] 

李柏霖社會任職

省人大代表李柏霖 省人大代表李柏霖 [6]
湖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