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枚青

鎖定
李枚青(1914-1943) 原名李美慶,山東新泰人,中共黨員。曾任魯中軍區第一分區政治部主任、敵工部長等職。1943年8月,他由萊北去泰山地委開會途中,遭到日軍伏擊,不幸犧牲。 [2] 
中文名
李枚青
別    名
李美慶 李梅青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省新泰縣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43年

目錄

李枚青人物生平

李枚青,原名李美慶,1914年出生在山東省新泰縣(今新泰市)西南關一個貧農家庭。9歲入小學讀書,畢業後,考入該縣師範講習所,半年後轉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因經濟困難曾休學回家,一年後復學。李枚青追求革命真理,信仰馬列主義,積極參加反帝愛國的學生運動,1931年6月在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2年2月,由於叛徒的出賣,正在中藝山東省委黨員幹部訓練班學習的李枚青和省委書記任作民等29人被捕,全部關押在山東省高等法院看守所。在看守所,難友們在任作民的帶領下,與敵人展開了堅決的鬥爭。李枚青等幾個年輕人,公開與敵人辯論,搞得敵人束手無策。敵人蓄意製造事端,妄圖找藉口鎮壓。1934年2月12日是農曆臘月廿九,“政治犯”們都盼望過春節改善生活,敵人卻故意在饃饃裏摻上麩皮。李枚青等幾個年輕人識破敵人的陰謀,就與敵人進行辯理,把看守所長駁得理屈詞窮。大家一致行動,堅持不吃飯。看守所長覺得勢頭不對,只好下令買來鍋餅換走了麩皮饃饃。
看守所長懷恨在心,伺機報復,第二天便藉故動手打了嚮明、董琰、彭瑞林等人。敵人的暴行,激怒了李枚青和難友們,他們在任作民的領導下,開始了第一次絕食鬥爭。鬥爭堅持了4天,迫使敵人答應了“取消打罵、改善伙食”等五項合理要求,並當眾宣佈撤了看守所長的職務。絕食鬥爭取得了初步勝利。
在看守所裏,李枚青響應任作民提出的“監獄就是革命者的休養所和學校”的號召,積極參加了由任作民組織的14名學生參加的訓練班,聽取了華崗、嚮明關於政治工作、黨的建設和羣眾工作方法的專題輔導,增長了對敵鬥爭的才幹,堅定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信念。
1934年秋天,敵人對任作民等29人作出判決。李枚青被判兩年半徒刑,被押入山東省第一監獄。
在第一監獄,李枚青、董琰、彭瑞林等被關在“良”字號監房裏。在這裏,李枚青同監方的鬥爭更加頑強。他經常揭露敵人迫害、虐待“政治犯”的罪行,並積極參加了獄中黨組織領導的絕食鬥爭。
按國民黨的法律規定,政治犯服刑超過三分之二刑期後要進反省院。1935年7月,李枚青被轉入山東省“反省”院第九期。敵人主要採取“每日上課,集體訓話,個別談話”等手段,在“政治犯”中推行“反省”政策。同時規定必須寫“反省”日記、“反省”心得,為敵刊物投稿等,另外還佈置叛徒在“政治犯”中進行暗中盯梢。李枚青為了對付敵人的反省政策,堅持不暴露自己的政治身份,只承認自己是普通學生。他寫的“反省”日誌從不接觸思想實際,只記些起牀、吃飯、睡覺等流水帳,還故意把字寫錯,弄得敵人毫無辦法。後來李枚青、董琰、彭瑞林、劉慶珊、韓維密等十幾人,形成了一個積極分子羣體,在黨組織的具體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與“反省”院的敵人展開了鬥爭。他們制定了十條守則,要求每個同志嚴守機密、嚴格紀律、針鋒相對地對付敵人。按反省院規定,每期時間為6個月,反省不好的要繼續反省。李枚青連上3期,被反省院視為“頑固分子”。1936年底,李枚青與其他幾個難友,被敵人重加判處後,又押回監獄。
七七事變後,日軍沿津浦鐵路大舉南侵,很快陳兵黃河北岸,直逼濟南。中共中央為了爭取地方實力派抗戰,派張經武等到濟南開展對韓復榘第三路軍的統戰工作,商討釋放“政治犯”和發動羣眾進行抗日等問題。敵人迫於全國抗戰浪潮的壓力,於1937年11月初將李枚青釋放。
李枚青回到家鄉後,很快和黨組織取得了聯繫,恢復了組織關係,並擔任了中共新泰縣工委委員。不久,新泰縣工委響應北方局“共產黨員脱下長衫,到游擊隊去”的號召,分頭髮動羣眾,組織地方武裝,待機起義。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發動了徂徠山起義,成立了八路軍山東抗日遊擊隊第四支隊。1月5日,李枚青和董琰帶領20餘人,趕到徂徠山,加入第四支隊。第二天,李枚青又受命返回新泰,繼續發動武裝。這時他家搬到了新泰城南大峪莊,他就以此為活動點,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動員多人蔘加了抗日武裝。
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郭洪濤來擔任山東省委書記,部署開展游擊戰爭,創建山東省抗日根據地。6月,在南鮑莊,郭洪濤召集董琰、李枚青、白炎波、周星夫等人開會成立了新泰縣委,李枚青任縣委委員、宣傳部長。縣委根據省委指示,逐步成立了各區區委。他們一方面進行發展黨員的工作,一方面繼續動員羣眾參加八路軍,還爭取了新泰的其他幾支地方武裝參加第四支隊,發展壯大了抗日的力量。
不久,中共與國民黨第六十九軍建立了友好關係,共產黨員張友漁擔任了第六十九軍政治部主任,李枚青被第六十九軍政治部委任為新泰縣民運指導員。另外,他還任新泰縣各界抗日救國動員委員會指導員。他身兼數職,常常是廢寢忘食,到處奔波,深入羣眾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團結、教育了一批教育界的知識分子,在一些村莊組織了抗日自衞團、青救會、婦救會等羣眾團體。
1938年11月,新泰縣委着手組建了獨立營,李枚青任營政委。是年12月,泰山特委成立,新泰縣獨立營編入泰山特委第一大隊,李枚青任大隊政治處主任。1939年,李枚青任山東縱隊第四支隊後方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桃園村附近駐着土頑史懷仁的一支隊伍,平日裏擾害百姓,無惡不作,羣眾對他們恨之入骨。李枚青親自指揮部隊和自衞團,一舉拔掉了這顆“釘子”,殲敵80餘人,繳獲步槍70餘支。
1939年11月,李枚青任第一地委委員,魯中軍區第一分區政治部主任,後又任鋤奸委員會委員、敵工部長等職務。在此期間,他經常深入農村和敵後宣傳抗日救國方針、發展抗日武裝、瓦解敵偽軍,開展游擊戰,粉碎敵人對抗日根據地的“蠶食”、“清剿”和封鎖。
李枚青對共產主義事業有堅定的信念,有高度的黨性原則和極強的組織觀念。他和白潮在戰火中相識,在鬥爭中相愛,結成了一對革命伴侶。1941年,在泰山區的“肅託”運動中,時任萊蕪縣婦救會會長的白潮被打成了“託派”,被地委社會部逮捕審訊,這對李枚青的打擊是很大的。他堅信白潮不是“託匪”,並對“肅託”持懷疑態度,對一些錯案提出了保留意見,他因此被撤銷了地委委員、鋤奸委員會委員和敵工部長的職務。儘管如此,在當時嚴酷的鬥爭形勢下,李枚青還是抑制着內心的痛苦服從了地委社會部對白潮的處理決定。在此期間,他在工作上仍然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堅決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後來,山東的“肅託”受到了黨中央嚴肅的批評,一些錯案得到平反和糾正。李枚青旗幟鮮明,堅持原則,堅決為蒙難的同志平反昭雪,與錯誤傾向進行堅決鬥爭,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和革命氣節。
李枚青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他品德高尚,忠誠無私,謙虛謹慎,平易近人,關心羣眾疾苦,深得羣眾愛戴。一些縣、區的地方幹部們每逢到地委開會,都喜歡到政治部轉轉,與李主任聊聊,聽聽他對時局的分析,談談自己的工作,如果見不到他,便覺得是個遺憾。
1943年8月13日,李枚青、高啓雲等從萊北縣委駐地出發到地委開會。在趟水過西峪河時,遭到敵人的伏擊,李枚青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9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