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曄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

鎖定
李曄(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初名李傑、李敏,唐朝第二十位皇帝(888年4月22日-904年9月22日),唐懿宗李漼第七子。
李曄攻書好文,尤重儒術,神氣雄俊。鹹通十三年,受封壽王,賜名為“傑”。乾符四年(877年),領幽州大都督。文德元年(888年),受封皇太弟,改名為“敏”,隨後在觀軍容使楊復恭擁戴下即皇帝位,翌年改名為“曄”。 [3]  [76]  任內尊敬朝臣,勵精圖治,發動平定四川陳敬瑄、河東李克用的戰爭,最終消滅田令孜,重挫李克用。然而,中央禁軍折損大半,導致朝廷有效兵力不足,坐視宣武節度使朱温做大,逐步成為中原霸主,為唐朝滅亡埋下禍根。統治後期,一直受制於李茂貞與朱温。
天祐元年(904年),為宣武節度使朱温所弒,時年三十八歲,諡號聖穆景文孝皇帝,廟號昭宗(曾一度改諡恭靈莊閔孝皇帝,廟號襄宗 [4]  [75]  ),葬於和陵。 [32]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全    名
李曄
別    名
唐昭宗
李傑
李敏
諡    號
聖穆景文孝皇帝(曾改為恭靈莊閔孝皇帝)
封    號
皇太弟(即位前)、太上皇(復位前) [88] 
尊    號
太上皇(900年至901年間稱,後復位)、聖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避賢招難存三奉五皇帝(百姓戲稱) [35]  [88]  [90] 
廟    號
昭宗(曾改為襄宗)
年    號
龍紀(889年)、大順(890年)、景福(892年)、乾寧(894年)、光化(898年)、天覆(901年)、天祐(904年)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長安東內(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 [89] 
出生日期
867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
904年9月22日
逝世地
洛陽紫微城椒殿院(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28] 
陵    墓
和陵
安葬地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緱氏鎮
在位時間
888年 至 904年
前    任
唐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李儇
繼    任
唐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

李曄人物生平

李曄憂患繼統

鹹通八年(867年)二月二十二,李曄出生於長安(今西安)大明宮,是唐懿宗第七子。 [2]  [38] 
鹹通十三年(872)四月,封為壽王,取名李傑。 [2] 
乾符四年(877年),被授為開府儀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盧龍等軍鎮節度使、押奚契丹藩落使、管內觀察處置使等。 [7]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軍逼近長安,唐僖宗逃往成都,李傑隨侍在僖宗左右,掌握兵權和中樞政要,僖宗極為器重他。 [8] 
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患急病。當時皇帝剛剛回到皇宮不久,人們極其關注皇帝,突然聽説皇帝患急病,軍民都震駭驚愕。直到唐僖宗病情危重的那天傍晚,大家還不知道由誰繼位。羣臣認為吉王李保最賢德,排行又在壽王前面,想要立吉王繼承皇位。結果觀軍容使楊復恭率領軍隊迎還壽王李傑,立其為皇太弟,改名為李敏。三月六日,唐僖宗駕崩。 [9]  [11]  三月八日,皇太弟在唐僖宗的靈柩前即皇帝位,即唐昭宗,時年二十二歲。唐昭宗任命司空韋昭度暫時代理宰相。三月十二日,接見羣臣,開始處理政務。唐昭宗喜歡讀有關典章文物制度方面的書,特別重視儒家學術,精神氣質雄傑英武,有唐武宗的遺風。因為先朝的聲威、武功不能振作,國家的命脈逐漸衰微,因而唐昭宗尊重和禮遇大臣,審慎地推行治國的方法,目的在於恢復和擴展先朝的舊業,以統一全國的號令。唐昭宗即位之初,朝野內外都很稱讚他。 [10] 
四月初三,追尊生母為皇太后。韋昭度任中書令孔緯任司空。 [39]  五月初一,任命宣武軍節度使、檢校侍中、沛郡王朱全忠蔡州四面行營兵馬都統。自從秦賢、石璠兵敗之後,蔡州賊軍的勢力逐漸衰弱,當時時溥正被朱全忠進攻,因此唐昭宗把時溥四面行營兵馬都統的職銜轉授給了朱全忠。五月初六,被偽授為荊襄節度使的蔡州賊將趙德諲派使者來表示歸順朝廷,願意征討賊軍以效命立功,朝廷便任命趙德諲為蔡州四面行營副都統,趙德諲即率領荊襄的兵馬歸屬於朱全忠。 [12] 
六月初一,因為川中賊將王建策動大叛亂,劍南的陳敬瑄向朝廷告急,唐昭宗任命韋昭度為檢校司徒、門下侍郎平章政事,兼成都尹,充任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掌管節度使事務,兼西川招撫制置使等。 [13] 
十二月初一,蔡州的偏將申叢逮捕節度使秦宗權,打斷了他的腿,請求投降朝廷,朝廷任命申叢暫時代理蔡州留後。等宮中使者到達蔡州時,蔡州另一名偏將郭璠殺死申叢,把秦宗權搶到手,捆起來送到汴州朱全忠處。蔡州等地獲得平定,唐昭宗下詔賜給蔡州行營的士兵二十五萬貫錢,命令度支使逐步支付給他們。 [15] 
龍紀元年(889年)正月初一,唐昭宗駕臨武德殿接受朝賀。宣佈敕命,實行大赦,改用新年號。對朝內外文武大臣晉封官職,任命韋昭度為檢校司空,擔任東都留守;任命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誥劉崇望以本職任同平章事;任命刑部侍郎孫揆京兆尹 [16]  二月二十七日,汴州行軍司馬李璠押解逆賊秦宗權和他的妻子趙氏前往京師獻俘,唐昭宗駕臨延喜門接受獻俘,百官向唐昭宗表示祝賀。唐昭宗把秦宗權夫婦遊街示眾,祭告宗廟社稷以後,在獨柳將秦宗權斬首,趙氏以笞刑處死。 [17] 
四月初一,任命朱全忠為檢校太尉、中書令,晉封為東平王,並賞賜軍費十萬貫錢。 [18]  五月初一,漢州刺史王建攻陷成都府,將陳敬瑄遷徙到雅州,王建自稱為西川兵馬留後,朝廷任命田令孜為監軍。 [19]  七月,唐昭宗下詔在杭州設置武勝軍,任命錢霮為本軍防禦使觀察使 [20] 
十月初一,青州節度使王敬武去世。唐昭宗決定任命崔安潛為檢校太傅,兼任侍中、青州刺史、平盧節度使、觀察使、監管新羅渤海兩蕃使。青州三軍將士卻推舉王敬武的兒子王師範暫時執掌青州兵馬事務。 [21]  十一月初一,唐昭宗將要舉行祭天大典,於是改名為李曄。 [22]  十一月二十六日,祭天大典完畢,唐昭宗駕臨承天門,下詔大赦天下。
大順元年(890年)正月初一,唐昭宗駕臨武德殿接受百官朝賀。宰相率領百官向唐昭宗敬獻徽號為:聖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禮儀結束,唐昭宗下詔大赦,改年號為大順。 [27] 

李曄討伐晉藩

大順元年(890年)三月初二,昭義軍節度使李克修去世,他是太原府主帥李克用的弟弟,三軍擁戴李克修的弟弟李克恭掌管昭義軍節度留後事務。 [40] 
四月初一,李克用派遣大將安金俊率軍進攻雲州。雲州刺史赫連鐸向幽州的盧龍節度使李匡威求援,李匡威出兵救援雲州,雙方在蔚州交戰,安金俊的太原軍被打得大敗,燕州的軍隊擒獲了安金俊,將他獻給朝廷。李匡威、赫連鐸、朱全忠等奉上表章説:“請利用沙陀軍戰敗逃跑的機會,讓臣等與河北三鎮,以及臣等所管轄汴州、滑州、河陽的軍隊去平定太原,希望朝廷任命一名重臣統領這次軍事行動。” [41]  唐昭宗因為太原軍在朝廷遭逢艱難時立下了振興朝廷恢復帝業的大功,心裏對這件事有所疑慮,便把事情下達到中書、門下兩省、御史台、尚書省四品以上的官員中討論。只有與朱全忠結成一黨的人説太原軍可以討伐,認為不可以討伐者佔了十分之七,宰臣杜讓能、劉崇望認為絕不可以討伐。只有張浚發表意見説:“先帝兩次駕臨興元,實際上正是沙陀人的罪過,近來正憂慮河北地區的封疆大吏和沙陀軍牢牢地勾結在一起,沒有辦法把他們分開。現在兩河地區的重要藩鎮都願意討伐他,不趁他們分裂的這個機會除掉他,正是應當決斷而不決斷。”孔緯贊成張浚的意見。 [42]  觀軍容使楊復恭説:“先帝蒙受頂霜雪、冒風露之苦,流亡在外地的鄉野,七八年當中,不能安眠於枕蓆,雖然是由於賊臣在外面鼓動、破壞,也由於朝中失去了控制。陛下繼承了大統,人心欣喜擁戴,不應當輕易發動戰爭,為國家滋生事端。希望頒發優詔回覆朱全忠,而且要用柔婉而能使他心悦誠服的辭令。”唐昭宗同意他的意見。但朱全忠卻暗中派遣張浚的親信賄賂張浚,張浚依仗着朱全忠的後援,不停地上奏章申述。唐昭宗只能勉強同意討伐李克用。 [43] 
五月,決定由張浚為太原四面行營兵馬都統,以孫揆任副都統;任命華州節度使韓建為北面行營招討都虞候、供軍使等;任命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為太原東南面招討使;任命成德軍節度使王鎔為太原東面招討使;任命幽州節度使李匡威為太原北面招討使,雲州防禦使赫連鐸任副使。五月二十一日,潞州軍人發生動亂,殺死其主帥李克恭。監軍使薛繢本把李克恭的頭顱裝在木匣裏獻給朝廷,這時張浚剛剛起兵,朝廷向他祝賀。五月二十七日,張浚、孫揆率領神策軍各營的三千名士兵前往前線軍營,唐昭宗駕臨安喜門送行,向他們發佈訓誡和誓師的命令。 [44] 
六月初一,李克用的大將,暫署邢浚兵馬留後安建奉上表章,請求以三個州歸降朝廷,唐昭宗派遣中使前去撫慰他。決定任命德州刺史、暫署滄州兵馬留後盧彥威任檢校尚書右僕射,兼任滄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任義昌軍節度使、滄德觀察處置使等。 [45]  盧彥威在光啓初年驅逐他的主帥楊全玫,請求朝廷賜予節旄,朝廷任命扈蹕都將領曹誠擔任滄德節度使,曹誠沒有到任,而盧彥威的請求也沒有得到滿足。到這時,王鎔、羅弘信借張浚起兵討伐李克用的機會,替盧彥威陳奏他的請求,因而才有了這項任命。同時任命孫揆任檢校兵部尚書,兼任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充任昭義軍節度副大使,執掌節度使事務。張浚和各路軍隊在晉州會合,朱全忠挑選了三千名士兵作為張浚的親軍。 [46] 
七月初一,朝廷的軍隊屯駐在陰地,太原軍大將康君立率軍隊抵抗。朱全忠派遣大將葛從周率領一千名騎兵進入潞州,請節度使孫揆前往節制、鎮守。當時中使韓歸範監送孫揆的旌旗、節旄、委任狀到行營。七月十二日,孫揆樹立節度使的旌旗、節旄,率領兩千名兵卒,從晉州前去鎮守昭義軍。七月二十四日,走到長子縣的山谷中,太原軍的騎將李存孝埋伏的軍隊擒獲了孫揆、韓歸範和五百名親兵,押送到太原,其餘的士兵全部遭到李存孝的殺害。太原軍將領康君立率領兩萬名士兵攻打潞州。 [47] 
九月初一,幽州、雲州的外族和漢族士兵共三萬人進攻雁門關,太原軍將領李存信、薛阿檀將他們擊敗。汴州將領葛從周放棄上黨,康君立進據上黨,李克用命康君立擔任澤潞州兵馬留後。 [48] 
十一月初一,太原軍將領邢州刺史李存孝仗恃擒獲孫揆的功勞,認為自己應當擔任昭義軍主帥,怨恨李克用把這個職位授予了康君立。李存孝從晉州率領自己行營的士兵回到邢州,佔據城池,奉上表章歸順朝廷,並寫信給張浚、王鎔,請求援助。李克用派遣大將李存信、薛阿檀在陰地抗擊朝廷的軍隊,三戰三捷,因此河西的鄜州、夏州、邠州、岐州的軍隊渡過黃河返回西邊。 [49]  韓建率領各軍守衞平陽,李存信追擊他,韓建的軍隊又被擊敗,退守絳州。張浚率領汴州士卒、一萬名禁軍駐守晉州,李存信攻了晉州三天沒能攻下,就和部下一起商量説:“張浚是個宰相,把他俘獲了沒有好處;天子的禁軍也不應該加害。如果佔領了平陽,對我們也沒有好處。”於是便退兵五十里駐紮下來。 [50] 
十二月初一,張浚、韓建率軍從晉州、絳州開拔逃走,李存信收復晉州、絳州,大肆搶劫河中四郡。十二月初九,決定由張浚署理檢校兵部尚書,兼任鄂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任鄂嶽觀察使。任命孔緯為檢校司徒,兼任江陵尹、荊南節度使、觀察處置使。十二月十九日,新被授予鄂嶽觀察使的張浚貶職為連州刺史,新被授予荊南節度使的孔緯貶職為均州刺史,同時由驛路馳赴任所任職。太原軍隊屯駐在晉州,李克用派中使韓歸範返回朝廷,藉此奉上表章申訴冤屈,説:“賊臣張浚依靠朱全忠離間功臣和朝廷的關係,以致削除了臣的官職、爵位。” [51]  為了平息李克用的怒火,唐昭宗罷免了當初贊成出兵的官員。 [5] 
大順二年(891年)正月初一,李克用急攻邢州。李存孝向王鎔求援,王鎔派兵去救援他,把軍隊駐紮在堯山。李克用率軍從太原來到,擊敗了王鎔,進而圍困邢州。 [52] 
二月初一,李克用恢復檢校太師、中書令、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觀察處置使的官職。當時張浚、韓建兵敗之後,被太原軍的將領李存信等追擊,這時候才經含山越過王屋山,出河清縣到達河陽。時值黃河氾濫,沒有船隻,韓建便拆毀民房,做了幾百個木桶,才得以渡河,但大多數人都翻下河淹死了,韓建讓他的部下在司徒廟休息。 [53]  這次戰役,朝廷依靠着朱全忠和三個節鎮的軍隊。朱全忠正和徐州、鄆州合兵在一起,便向鎮州、魏州要軍糧,但朱全忠終究沒有到軍營中去。鎮州、魏州依靠太原李克用作為自己的屏藩。如果太原郡被攻破,恐怕會危及到鎮州、魏州,所以王鎔、羅弘信也不出兵。只有邠州、岐州、華州、鄜州、夏州的烏合之眾會集在晉州。雙方的軍隊還沒有交戰,孫揆就被捉住了,燕州軍失敗,所以河西、岐下的軍隊也就望風潰敗、逃散,而張浚、韓建也就歸於失敗。朱全忠因為鎮州、魏州不援助軍糧而居中觀望,派遣龐師古率軍討伐魏州,攻佔了十個縣。羅弘信請求議和,龐師古才退兵。棣州刺史張蟾被青州將領王師範擊敗。新授職為平盧節度使的崔安潛從棣州回到朝廷,再授為太子少師之職。 [54] 
三月初一,任命暫署青州兵馬留後王師範為檢校兵部尚書,兼任青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任平盧軍節度使、觀察使、監押新羅渤海兩蕃使等。 [55] 
九月初九,唐昭宗賜給左軍中尉楊復恭几杖,令其以大將軍職銜告老退休。楊復恭發怒,稱説有病而不接受詔書。 [56] 
十月初八,天威軍使李順節率領禁軍討伐楊復恭,楊復恭的養子玉山軍使楊守信率軍進行抵抗,在昌化裏列成戰陣。昭宗登上延喜樓,佈置士兵自衞以等待局勢的變化。雙方相持到晚上,不戰而退。這天夜裏,楊守信便帶着他的部下護衞着楊復恭離開京師,邊打邊走,出了通化門,經由七盤這條路去商州。楊守信又命令義子張綰殿後。永安都的頭領安權追上了張綰,把他捉住而返回。 [57] 
十二月初一,任命劉崇望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任徐州刺史,充任寧武軍節度使、徐宿觀察處置使。當時李順節仗恃着皇上的恩寵恣意橫行,出入都以兵卒甲仗跟隨自己,兩軍中尉劉景宜、西門君遂害怕他有非分窺伺的圖謀。十二月十一日,兩軍中尉傳下詔令召見李順節,李順節帶着三百名甲士跟隨在自己後面。走到銀台門時,掌門官傳下詔令不許跟隨的人入內。兩軍中尉在陳放甲仗的屋子迎候李順節,落座以後,令部將嗣光審斬李順節,頭顱隨劍而落。李順節的部下知道他死了,大聲鼓譟着出了延喜門。這天,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三支部隊發生動亂,搶掠永寧裏,到晚上才安定下來。 [58] 
景福元年(892年)正月初一,唐昭宗駕臨武德殿接受朝賀,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景福。鳳翔的李茂貞、邠州的王行瑜、華州的韓建、同州的王行約、秦州的李茂莊等上表指出:興元楊守亮接納叛臣楊復恭,請求共同派遣本部軍馬討伐,並自行準備供給軍用的糧草,不向度支司支取,只要求加授李茂貞山南招討使的名義。內臣宦官都不同意他們的奏章,昭宗也認為李茂貞取得山南之後會有窺伺朝廷的野心,遲遲不頒發詔書。李茂貞發怒,和王行瑜一起,不管詔令下不下,就發兵進攻興元。李茂貞多次請求發佈授予招討使的命令,又給宰相杜讓能、中尉西門君遂寫信,語句中有指責謾罵的話,凌辱輕蔑王室,昭宗心裏不能容忍。 [59] 
十一月初一,鳳翔、邠寧的軍隊進攻興元府,攻陷該城。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和前左軍中尉楊復恭、判官李巨川突圍逃跑,將去投奔太原。李茂貞表示由他的兒子李繼密暫時掌管興元府事務。 [60] 
十二月初一,華州節度使韓建奏報説,在乾元縣遇到興元府潰散的士兵,擊敗了他們。其中楊守亮、楊復恭都已被斬首,行刑完畢,均將頭顱傳送到京師。 [61] 
景福二年(893年)正月初一,決定任命暫署劍南東川兵馬留後的顧彥暉為檢校尚書右僕射,兼任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任劍南東川節度使、觀察使。當時王建連年進攻顧彥暉,李茂貞想要和王建爭奪東川,因此上表請求正式授予顧彥暉節旄斧鉞,表示和他修好。 [62] 
三月初一,決定任命捧日都頭陳珮為廣州刺史、嶺南東道節度使;任命扈蹕都頭曹誠為黔州刺史、黔中節度使;任命耀德都頭李鋋為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任命宣威都頭孫惟晟為江陵尹、荊南節度使,均加授特進、同平章事的職銜。命他們各自前往節鎮任職,全部削除軍權。當時朝臣們的看法,認為李茂貞傲慢、輕侮皇上的命令,統兵的武將難以駕馭。想要任用杜讓能和親王統率禁軍,所以革去了五名禁軍將領的兵權,讓他們兼任平章政事,使他們心裏高興。太尉杜讓能冊封授職,將食邑增加到六千户。 [63] 

李曄見欺茂貞

七月十七日,決定任命李茂貞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等。任命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徐彥若為檢校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兼鳳翔尹,充任鳳翔隴州節度使。當時李茂貞仗恃兵力,要求兼任山南節度使,昭宗很久都不頒發任命的詔書,李茂貞上奏的表章很不恭敬,大肆詆譭時政,唐昭宗不能容忍,準備起兵向他問罪,因此以徐彥若取代他。 [64] 
八月初一,任命嗣覃王為京西招討使、神策大將軍李鐬任招討副使。 [65] 
九月初一,任命武勝軍防禦使錢霮為鎮海軍節度使、浙江西道觀察處置使等,並把鎮海軍節鎮的治所遷移到杭州。九月初十,覃王率領扈從皇帝車駕的五十四軍進攻岐陽,屯駐在興平。李茂貞率軍迎戰,屯駐在盭厔。九月十七日,李茂貞軍進逼興平,朝廷的軍隊不戰而自潰。李茂貞乘勝逼近京師,進駐於三橋。九月十九日,昭宗駕臨安福門,將觀軍容使西門君遂、內樞密使李周潼斬首,派中使向李茂貞頒賜詔書,令他收兵迴歸本鎮。李茂貞把軍隊佈列在臨皋驛,一條條地列舉宰臣杜讓能的罪行,請求將他處死。唐昭宗將杜讓能貶職為雷州司户。十月初一,賜杜讓能自盡,他的弟弟、户部侍郎杜弘徽因受杜讓能株連也被賜死。 [66] 
十一月,決定任命鳳翔隴州節度使李茂貞代理中書令,晉封為秦王,兼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邠州節度使王行瑜賜以“尚父”之號,賜給鐵券。任命崔昭緯兼任尚書左僕射,充任諸道鹽鐵轉運使;任命韋昭度為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弘文館大學士、太清宮使、延資庫使。命鄭延昌停止執掌政務,署理尚書左僕射,這是他因病而自己請求罷免的。任命新被授予鳳翔節度使的徐彥若重新執掌政務。户部侍郎、暫掌户部事務的王摶以本職任同平章事。 [67] 
乾寧元年(894年)正月初一,唐昭宗駕臨武德殿接受朝賀,宣佈大赦令,改年號為乾寧。鳳翔李茂貞來朝見唐昭宗,大肆陳列兵衞,獻上歌舞伎三十人,唐昭宗在內殿宴請他,幾天以後才回到藩鎮。當時李茂貞據有山南道的梁州、洋州、興州、鳳州、岐州、隴州、秦州、涇州、原州等十五個以上州郡,甲兵勇猛強大,欺凌、壓迫王室,頗有竊取皇權的意圖。 [68] 
十月初一,任命中書侍郎、平章政事王摶為湖南節度使。任命翰林學士承旨、禮部侍郎、知制誥李磎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宣佈決定的那一天,知制誥劉崇魯走出班列哭着説李磎是一個奸邪之人,他勾結、依附宦官,不可居於宰相的地位。因而這道制命沒有執行。十月十九日,決定由御史中丞崔胤擔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69] 
乾寧二年(895年)三月,浙東節度使董昌冒用國號,稱為羅平國,年號稱為大聖,任命婺州刺史蔣腢為宰相,並非法地任命其他官職。鎮海軍節度使錢霮請求率領本部軍隊進行討伐,唐昭宗允從。 [70] 
五月初八,李茂貞、王行瑜、韓建等各自率領精兵幾千人入宮朝見唐昭宗,京師的人非常恐懼,人們都逃亡奔竄,官吏們無法制止。昭宗駕臨安福門等待他們,三名主帥來了之後,在城樓下面行舞蹈拜見之禮。昭宗來到樓前的高台上親自對他們説:“你們都是藩鎮的大將,應當保持人臣的禮節,帶着軍隊入朝而不事先上奏請示,你們是什麼意圖?”李茂貞、王行瑜汗流浹背,無法回答,只有韓建陳述了入朝覲見皇上的理由。唐昭宗把他們一起召到城樓上,各賜給他們一杯酒,然後在同文殿宴請他們。李茂貞、王行瑜極力訴説朝臣和宦官之間互相傾軋,深為時政之害,請求誅殺那些為害特別嚴重的朝臣和宦官。於是唐昭宗貶斥宰相韋昭度、李磎,不久就在都亭驛殺害了他們。 [71] 
又殺了幾名宦官,三人才離開京師。王行瑜留下他的弟弟王行約,李茂貞留下他的養子李閻圭,各率領兩千名士兵為宮中宿衞。當時這三個主帥共同策劃廢掉昭宗而擁立吉王為帝,聽説太原方面起兵才罷休,留下士卒宿衞皇宮而離去。 [71] 
七月初一,李克用率領全軍渡過黃河,以討伐王行瑜、李茂貞、韓建等舉兵入宮的罪行。七月初五,同州節度使王行實放棄州郡進入京師,對兩軍中尉駱全瓘、劉景宣説:“十萬沙陀軍到了,請讓我迎奉皇上的車駕臨幸邠州,有城垣可以據守。”當時劉景宣依附鳳翔李茂貞。七月初八夜間,李閻圭和劉景宣的兒子劉繼晟、同州節度使王行實一起放火,搶劫東市,請求唐昭宗出走。唐昭宗聽説發生動亂,登上承天門,派遣諸侯王率領禁軍抵抗他們。 [72]  捧日都頭李筠率領本軍的士卒侍衞城樓上的唐昭宗。李閻圭派遣鳳翔的兵卒進攻李筠,弓矢射到了唐昭宗御座所在樓房的門扉上。唐昭宗害怕,下樓和親王、公主、宮人共幾百人臨幸永興坊李筠的軍營中。扈蹕都頭李君實率領人馬接踵而來,就和李筠一起,兩都的士兵侍衞着唐昭宗出啓夏門,憩息於華嚴寺,以等待隨後來到的宮人。當天晚上抵達莎城鎮。京師的官員、百姓跟隨唐昭宗出走的有幾十萬人,等走到南山的谷口時,受暴熱中暑而死的有三分之一。天快黑的時候又被強盜搶劫,慟哭的聲音震動山谷。暫時授命京兆尹李知柔掌管中書省事務,並擔任隨駕置頓使。宿了兩夜,宰相徐彥若、王摶、崔胤三人來到,唐昭宗便移住到石門鎮的佛寺中。於是命令署理樞密使劉光裕、薛王李知柔回京師去安排一切,集合禁軍以準備宮中防衞。 [73]  七月十一日,李克用派遣偏將閻諤奉上表章前來慰問,奏報説軍隊停駐在河中,等候皇上進退的動靜再派兵前往邠州。七月十二日,唐昭宗派遣內官張承業到李克用軍中發佈詔令,即命他監督太原行營的兵馬,出發前往新平。又命內官郄廷立到涇州傳達詔命,命令張鐇派遣涇原的軍隊和李克用的軍隊會合。唐昭宗在南山半個多月,李克用仍然在河中府,沒有到達渭北。唐昭宗害怕鳳翔李茂貞的兵卒劫持他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便命令延王把御服、鞍馬、玉器等帶到河中府去,對李克用宣佈聖命説:“朕因為遭到劉景宣、駱全瓘、王行實、劉繼鵬內外勾結的奸謀,他們在兩宮放縱士卒作亂,轉眼間燃起煙塵,到處搶劫殺戮。我偶然擺脱了兵刃的鋒芒,便乘上車輦出走,所臨幸的地方,只在京師的近郊。因為知道你統率着強大的軍隊駐紮在蒲坂地方,因而多次飛馬傳下詔書,接着又派遣使臣前往。希望你以社稷為憂,以君親為念,必定會考慮、響應朕的徵召,急速商討恭奉君命的行動。誰知道時間快到兩旬,你的表章還沒有來到,使朕感到十分憂急,睡覺、進食都不安。莫非是因為忠義之心和你負疚的心情不能相切合,或者是路途上有什麼阻滯?如今專門派一名親信,以便懇切地託付勳將賢臣,故而派延王李戒丕、丹王李允和供奉官王魯行等宣示朕的旨意。你應當立即督率雄兵,直接前往邠州、鳳翔,掃平妖孽的巢穴,以拯救國家的危局,這是朕所希望於你的。” [74] 
八月初一,延王到達河中府,李克用已經派遣前鋒抵達渭北,又命令史儼率領五百名騎兵前往皇上駐蹕處侍衞聖駕。八月初五,李克用親自到達渭橋寨。八月初九,在梨園殺死邠州軍的幾千名士卒,俘獲其大將王令陶獻給朝廷。皇上又下詔,令鄜州節度使李思孝率領本軍討伐賊軍。八月十三日,決定任命李克用為邠寧西面行營都招討使。以夏州節度使李思諫充任邠寧東北面招討使,以涇原節度使張鐇充任邠寧西面招討使,以河中節度使王珂充任行營供軍糧料使。李茂貞聽到之後很恐懼,殺死李閻圭、武禿子,將他們的頭顱傳送到皇上駐蹕處,奉上表章請罪。 [79]  八月十七日,決定削奪王行瑜現任的官職爵位。改授李克用為邠寧四面行營都統。他的大將蓋寓、李存信、閻諤,判官王讓、李襲吉等,都頒發詔令給予賞賜。又任命河中府都監袁季貞充任邠寧四面行營兵馬都監押。八月十八日,李克用派兒子李存貞奉表章到皇上駐蹕處,請求皇上的車駕返回皇宮。八月十九日,令延王傳佈詔令,命令李克用派三千名騎兵前往三橋屯駐,以準備皇上返回皇宮。八月二十七日,皇上的車駕回到皇宮。八月二十八日,崔昭緯停止執掌政務,任太子賓客。任命河中兵馬留後王珂為檢校司空,兼任河中尹、御史大夫,充任護國軍節度使、河中晉絳慈隰等州觀察使;任命幽州兵馬留後劉仁恭為檢校司空,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充任幽州盧龍軍節度使、監押奚契丹兩蕃使等;已故左軍中尉楊復恭被追授為開府儀同三司、魏國公。這都是服從李克用所奏請而決定任命的。 [80] 
九月初三,決定由徐彥若任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太清宮修奉太廟等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充任諸道鹽鐵轉運使等。決定由王摶任金紫光祿大夫,兼禮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執掌户部事務。均賜予“扶危匡國致理功臣”的尊號。 [82] 
十月初一,朝廷的軍隊在梨園寨擊敗王行瑜的叛軍,俘獲、斬殺的敵軍數以萬計,因此王行瑜只得據城固守。當月,四個方面的軍營在邠州會師。十一月十日,王行瑜和他的妻子,以及部下五百多人突圍出逃,到達慶州,王行瑜被其部下殺死。連他的家屬在內共二百人,一起到軍營去請求投降,李克用派偏將閻鍔把他們獻給京師。 [83] 
十二月初一,昭宗駕臨延喜門接受戰俘,百官在樓前表示祝賀。決定任命李克用暫署太師、中書令,晉封為晉王,食邑九千户,改賜“忠貞平難功臣”的尊號。當月李克用班師返回太原。 [84] 
乾寧三年(896年)六月,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怨恨朝廷討伐朱玫,停止向朝廷進貢,策劃着要進犯宮闕;唐昭宗上命令覃王整治軍隊以等待變亂。當月,李茂貞奉上表章,請求率軍入朝覲見皇上。唐昭宗命令通王、覃王、延王分別統領安聖、振宸、保寧、宣化等四軍,以保衞京師附近地區。六月十七日,李茂貞的鳳翔軍進犯京師附近地區,覃王在婁館抵抗敵軍,接戰失利。 [85] 
七月十三日,岐州的軍隊逼近京師,諸侯王率領禁軍護衞唐昭宗的車駕準備前往太原。七月十四日,唐昭宗停駐在渭北。華州的韓建派他的兒子韓充奉上表章問候皇上的日常生活起居情況,請求皇上到華州駐蹕,於是授予韓建京畿都指揮使、安撫制置使、催促諸道綱運使等職。七月十五日,唐昭宗駐蹕於富平。 [86]  韓建前來朝見,流着淚奏道:“藩臣倔強不服從朝廷,不止李茂貞一人。雖然太原李克用的軍隊來救援皇上,還是不宜於到太原去。我所鎮守的藩鎮,控制、扼守着關內畿輔地區,兵力雖然微少,足以鞏固自身。陛下如果輕易放棄京師附近的地方,到極遠的邊塞地區去,離開了先帝的陵墓和宗廟,難道不痛心嗎?喪失了朝廷的金城湯池,也不是好的辦法。如果聖駕渡過黃河,必定難以恢復。決策如果不正確,後悔就來不及了。希望陛下暫時留駐在三峯,以圖恢復。”皇上也流着眼淚説“:我拿李茂貞沒有辦法,在氣憤中想不到事情的困難,你的話是對的。”七月十七日,唐昭宗駐蹕在華州,以署衙作為行宮。當時岐州的軍隊進犯京師,宮室和市場被糟蹋得只剩一片灰燼,自中和年以來修理建造的成就,全都一掃而光了。 [87] 
乾寧五年(898年),朱温佔據了東都洛陽,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導致李茂貞、韓建和李克用建立暫時的聯盟,他們決定寧可讓昭宗回到長安,也不能讓他落到朱温手裏。
乾寧五年八月,唐昭宗回到長安,改元“光化”,以資慶祝。唐昭宗回到長安,在宦官和官僚們之間的舊有矛盾又引起了另一場危機。以中尉劉季述為首的宦官垂死掙扎,進行最後的抗爭,他們策劃廢黜唐昭宗,擁立太子。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宦官們實現了他們的計劃,將昭宗關在了最熟悉的少陽院,為了防止昭宗逃跑,又熔鐵澆在鎖上,每日的飯食則從牆跟挖的小洞裏送進去。但是宦官們害怕李克用、李茂貞和韓建等人會興師問罪,將包袱拋給了朱温。而朱温並不想在殘酷的宮廷政治中使自己陷得太深,相反他派人將實行政變的宦官們一個個都暗殺了,於光化四年擁立昭宗復位,昭宗改元天覆,加封朱温為梁王
李茂貞聽説昭宗復位,特意從鳳翔趕到長安,厚顏無恥的請求加封岐王,無功受祿,顯得異常跋扈。此後宰相崔胤想借朱温的力量誅殺宦官,大宦官韓全誨則和李茂貞聯合,請來李茂貞的幾千兵馬駐守京城,保護長安。半年後朱温領兵討伐韓全誨,韓全誨便迫使昭宗一起逃到了鳳翔。朱温緊追不捨,將鳳翔城包圍起來。一直圍困了一年多,李茂貞守得糧草用盡,從冬到春,雨雪又多,城裏每天餓死和凍死的就有一千人,唐昭宗在宮中弄個小磨,每天磨豆麥喝粥,喝得他一點力氣也沒有。宮人們每天也有三四人死亡,百姓更慘,吃人的現象都很普遍了,“人肉每斤值百錢,犬肉值五百錢,每日進奉御膳,就把此肉充當。”
天覆三年(903年)正月,李茂貞實在沒法再守下去了,和昭宗商量了一下,便將韓全誨等二十多名宦官斬殺,將他們的首級送給城外的朱温,同時將昭宗也交給了朱温。朱温帶着到手的皇帝撤兵東去。 [3]  [5] 

李曄受制朱温

回到長安,朱温命令他的士兵將幾百名剩下的宦官趕到內侍省,在那裏將他們殘酷地殺掉,困惑中晚唐的宦官問題終於被朱温解決了。但是昭宗也完全落入了朱温的監控之下,苟延殘喘的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時光。大概是為了報答朱温,昭宗任命朱温為諸道兵馬副元帥,相當於軍隊副總司令。又加封朱温為梁王,並賜“迴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榮譽稱號,還有御筆《楊柳詞》五首。
天覆四年(904年)正月,朱温再次表請遷都洛陽(今屬河南)。昭宗被迫東遷,因洛陽宮闕尚未建好,行至陝州時駐留。四月,朱温奏稱洛陽宮闕建好,請馬上遷都,昭宗以何皇后剛生了孩子為由,並因司天監“星氣有變,期在今秋,不利東行”的奏言,要求十月東遷。朱温懷疑昭宗在等待變數,便派部將寇彥卿去陝州挾持昭宗東遷,殺了醫官使閻祐之、司天監王墀、內都知韋周、晉國夫人可證等。他還把昭宗左右的小黃門、打毬供奉、內園小兒等200餘人全部縊殺,而代之以他選來的形貌大小相似的親信。昭宗開始沒有發覺,隨後才知道自己已被朱温完全控制。閏四月,昭宗抵達洛陽,改元天祐。 [4-5] 

李曄遇弒身亡

朱温也擔心昭宗再次成為自己對手的招牌,就對他下了殺手。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十一日壬寅夜,昭宗正在皇宮安歇,朱温的手下蔣玄暉和史太帶領一百多人深夜來到宮殿,言軍前有急事相奏,欲面見皇帝。昭宗的妃子見來人眾多,正在猶豫,史太揮刀殺死她,闖入宮內。蔣玄暉入宮後見到昭儀李漸榮,問她:“皇帝在哪兒?”李漸榮大聲説:“寧可殺了我們也不能傷害皇帝!”昭宗由於內心苦悶,喝了些酒,正在睡覺,聽到有人入宮尋他,暗覺不妙,急忙起身。史太等人已經拿着劍衝入了椒殿,昭宗只穿着單衣繞柱躲藏,史太逼近,將昭宗殺害,時年三十八歲。昭儀李漸榮為了保護昭宗,伏在昭宗身上,也被殺害。 [28] 
李曄死後,羣臣上諡曰聖穆景文孝皇帝,廟號昭宗。天祐二年(905年)二月二十日,葬於和陵。 [3]  [5]  十月,哀帝聽從蘇楷張廷範的建議,改廟號為襄宗,諡號為恭靈莊閔孝皇帝。後唐建立後恢復了原來的廟號和諡號。 [4]  [75] 

李曄為政舉措

1、厲行節儉,重視教育、人才
唐昭宗即位後認識到籠絡人心、穩定政局是擺在其面前的首要任務。長期以來,宮廷鋪張浪費的侈靡之風日盛,這不但敗壞了社會風氣,而且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支出。昭宗即位後,厲行節儉,他下詔削減了宮中的一些不必要開支。佞佛也是當時一大社會問題。中晚唐以來,佛教盛行,很多百姓為逃賦税而皈依佛門,使國家的賦税收入減少,大興佛寺又造成了經濟的浪費,抑佛在當時是必要的。為此,昭宗大力提倡道教,並重視學校教育,提高儒學的地位和作用,命宰相孔緯負責興修學堂、修繕孔廟。昭宗還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夢寐英賢,物色巖野,思名實相符之士、藝文具美之人。”在朝中“尊禮大臣,詳延道術,意在恢張舊業,號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稱之。”通過這些舉措,昭宗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朝臣的支持和信賴。 [30] 
2、調整中樞,擴充兵馬
隨着根基的鞏固,昭宗為提高皇權着手打擊宦官,為此,對中樞體制進行了一番調整。中晚唐以來,在中樞體制中存在着四股力量,即宰相、翰林學士樞密使神策軍中尉,皇帝通過重用其中的一個來掌握政權。四者當中最有實力的要數神策軍中尉和宰相,前者控制御林軍,維繫着朝廷的安危,後者則是政府官員的首腦,掌管行政機關。相比之下,樞密使和翰林學士手中沒有實權,只能在決策中起一定的作用。然而,各自的實力並不是決定他們在中樞地位的唯一因素,四者都有過權力獨專的時候。而現在神策軍中尉和樞密使都由宦官擔任,昭宗要打擊宦官,當然不會重用他們,這樣只能在宰相和翰林學士二者之間選擇了。昭宗景仰的是貞觀之治,夢想恢復的是前代之烈,而翰林學士是在唐朝中後期才進入中樞的,目的是為了削弱相權。現在宰相的權力已微不足道,非但不能削弱,還需加以扶持,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把宰相當做重用和依託的對象。朝政都與宰相商議,對略有才能的朝臣必封宰相。杜讓能對禧宗忠心耿耿,在逃山南時不避艱險相追隨,得到昭宗的讚許,再度為相;人言張濬多方略,能畫大計,昭宗也引以為相;其餘如孔緯、劉崇望韋昭度等人,皆是有名望或人言有才幹者,足見昭宗求才若渴。他希望在宰相的幫助下,削弱宦官的權力。 [30] 
面對勢力日強的地方藩鎮,昭宗愈加感到武裝力量的重要, 因此, 急於招兵買馬、擴充禁軍。於是在京師大規模募兵, 竟得十萬之眾,人數超過前代。 [30] 
3、削弱藩鎮,打擊宦官
在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後,昭宗便開始實施其削弱藩鎮、打擊宦官的計劃。龍紀元年(889年),派宰相韋昭度赴 川主持討伐陳敬瑄大順元年(890年), 任命宰相張濬為太原四面行營兵馬都統,率禁軍征伐李克用;大順二年(891年),解除了左軍中尉楊復恭的兵權,並將其驅逐出朝,打擊了多年以來宦官驕橫跋扈的狀況; [29]  景福二年(893年),以嗣覃王李嗣周為京西招討使,征伐李茂貞。然而,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已成為大唐帝國難以醫治的痼疾,無論怎樣努力,都不會有奇蹟發生。 伐西蜀,王建從中受益,結果造成了藩鎮之間勢力範圍的重新分配;徵河東,朝廷損兵折將,禁軍逃亡殆盡,李克用 更加跋扈;討鳳翔,官軍慘敗,李茂貞兵逼長安,賢相杜讓能無辜被害;權閹楊復恭雖被排擠出朝,但昭宗並未能改變宦官掌管軍隊的事實。這一連串的失利,使朝廷的威信不斷下降,強藩大鎮相繼產生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念頭, 昭宗成為藩鎮之間搶奪的對象。 [30] 

李曄歷史評價

  •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攻書好文,尤重儒術,神氣雄俊,有會昌之遺風。以先朝威武不振,國命浸微,而尊禮大臣,詳延道術,意在恢張舊業,號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稱之。 [3] 
  • 北宋宋祁歐陽修等合撰《新唐書》:自古亡國,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禍亂之來有漸積,及其大勢巳去,適丁斯時,故雖有智勇,有不能為者矣,可謂真不幸也,昭宗是已。昭宗為人明雋,初亦有志於興復,而外患已成,內無賢佐,頗亦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徒以益亂。自唐之亡也,其遺毒餘酷,更五代五十餘年,至於天下分裂,大壞極亂而後止。跡其禍亂,其漸積豈一朝一夕哉! [4] 
  • 北宋史學家範祖禹:①有功者見討,有罪者不誅,則無以為國。故夫昭宗所以失政而海內愈亂者,由張濬為此役也。唐之將亡,譬如人有必死之疾,使秦和扁鵲救之,未必能起也。而庸醫妄藥以攻之,所攻非疾,所疾不攻,豈不速其死乎?②昭宗之在華州,唐室日趨於亡,當求賢如不及,聽言如在己,社稷宗廟未可冀也。而斥逐言責之臣,杜絕諫爭之路,是自蔽耳目,長奸諛也。終於顛墜厥緒,誠不知君道哉! [81] 
  • 北宋官員胡寅:①唐室之勢,至於㦤、僖,亂則甚矣,而亡形未必成。及昭宗辨急輕佻,欲速見小利,始任張濬,終任崔胤,於是唐亡可決。向使王摶杜讓能韓偓諸人獲輔初政,久於其位,亦必維持國勢,不至疾顛。②魯昭公高貴鄉公、唐昭宗皆在屯難中,乃忿忿焉不相時、不度德、不量力,行其褊心,奮其淺謀,不旋踵而亡,何他人之咎歟?③或讀昭宗史,見其顛躓危迫,未有不動心興嘆者。推原其故,乃皆自取,亦不足悲也。④昭宗天資儇淺,怛中而不信人,既與君子無始終,又與小人生疑阻。一有變故,則手足紛亂,制命於他人;稍得閒暇,則意氣踴躍,慮事於分外。使當承平,猶不能自免,況危亂之日乎?⑤昭宗年已長矣,險阻艱難備嘗之矣,而躁動輕決之態曾不少懲。困於心、衡於慮而不作,徵於色、發於聲而不喻,所以至於極亂必亡,由主心不可為也。當是時,我躬不閲,皇恤我後?而與全忠爭德王之死,所謂一朝之忿、小人之情,非惟全忠不逮曹操,昭宗劣於山陽公(漢獻帝)亦遠矣。 [23] 
  • 明代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昭宗雖運鍾艱險,智量過人,每與侍臣言論,商較時政,曾無厭倦。 [31]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①德宗多猜而信讒矣,然遇事能思,不至如昭宗之輕躁以無恆也。②昭宗輕率無恆,任情以為喜怒,聞一言之得,而肝膽旋傾,幸一事之成,而營魂不定,乃至登進可驚可愕之人,為天下所姍笑,猶自矜特達之知,餗覆無餘,而猶不知悔,其識闇而自用,以一往之情為愛憎,自取滅亡,固千古必然之僨軌也。③昭宗先無自固之道,禍至而周章,“謂他人昆,亦莫我聞”,勢之所必然者也。 [78] 
  • 長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姜維公:①唐朝末年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嚴重,為了重振大唐,唐昭宗在危困之際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然而,積重難返,在藩鎮和宦官的阻撓之下,唐王朝最終難以逃脱滅亡的命運。②就個人素質而言,昭宗“攻書好文,尤重儒術,神氣雄俊,有會昌之遺風。”可見他不是個昏庸之主;從生理上講,二十二歲已是成人,此時承襲大統,可謂風華正茂,非童昏的僖宗皇帝可比;執政十六年,對於一個皇帝來説亦非短暫,有充裕的時間施展其才能。然而,昔日盛強無比的大唐帝國畢竟在他的手裏滅亡了。 [30] 

李曄軼事典故

李曄孫供奉

北宋的畢仲詢記載,李曄愛好遛鳥玩獸,尤其喜歡耍猴。其中有隻猴子,被訓練得機敏通人性,且能執鞭驅策,戴帽穿靴,人模猴樣地隨班起居,取悦於百官。李曄因此非常喜歡這隻猴子,不論走到哪裏,都要帶上它。李曄還賜以緋袍,號孫供奉。唐朝的官服制度,五品以上官員可服緋(大紅色),可見,這隻猴子的品級,最保守的也是正五品。這隻官運亨通的猴子,讓連年落第的才子羅隱心中酸溜溜的十分不平,他寫詩自嘲説“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緋。”後來,朱温弒李曄,自立為帝,建立後梁,先前的唐朝舊臣轉而跪拜在新主子的腳下,繼續他們的榮華富貴生活。朱温臨朝,照舊讓人把打扮一新的“孫供奉”牽到殿前來伺候。誰知,這隻猴子卻不領情,它扯掉帽子,撕爛官服,奮不顧身地撲向朱温。朱温惱羞成怒,下令將“孫供奉”殺死。 [33] 

李曄凍雀唐昭

資治通鑑》記載,天覆四年(904年)春,唐昭宗被朱温脅迫,不得不從長安遷都洛陽。車駕走到華州(今陝西華縣),民眾夾道喊萬歲,昭宗流着淚對他們説:“不要喊萬歲,朕不再是你們的君主了。”昭宗暫住在興德宮,淚下沾襟,對侍臣説:“俗話説:‘紇幹山頭凍殺雀,何不飛去生樂處。’朕如今漂泊不定,不知最後落在什麼地方。”後因以“凍雀唐昭”指處窮途末路的帝王。 [24]  [77] 

李曄託孤胡家

天覆四年(904年),朱温為了進一步控制朝廷,取代唐室,藉故兵逼京畿,要昭宗遷都洛陽。三月初一,何皇后分娩,生下一個男嬰。李曄知道逃脱不了朱温的魔爪,便與何皇后商量:“事已至此,不如將皇子喬裝成襁褓中的平民百姓嬰兒,攜帶一些寶玩和御衣,隱藏於民間。有朝一日,再重新認領入宮。”隨即,便與何皇后將皇幼子託付於年過花甲的心腹近侍金紫光祿大夫胡清(時人稱為胡三公)。
胡三公臨危受命,歷盡艱險,將皇子帶回到婺源考川。將其改姓胡,取名昌翼,字宏遠,號繹思。他自己則從此隱居鄉間,精心撫育胡昌翼成長。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胡昌翼以《易經》登“明經科”第二名進士(榜眼)。見昌翼已經長大成人,胡三公遂將昌翼的真實身世坦言相告,並且出示當年從宮中帶出的御衣和寶玩。胡昌翼得知自己的身世後,恨生不逢時,失聲痛哭,同時感謝胡三公的大義救養之恩。在已經改朝換代的現實下,他義不屈仕,在鄉間開設明經書院,傳道授業解惑。胡昌翼以“明經科”舉進士的第二年,胡三公棄世,享壽84歲。胡昌翼知恩圖報,不僅厚葬了胡三公,而且尊胡三公為“明經胡”義祖(自己為始祖),又在《家訓》中告誠子孫後代:“義祖大於始祖,兒孫不得覆宗。”因“明經胡”實由大唐李氏改來,故又稱“假胡”。 [14] 

李曄尊號戲稱

北宋的陶谷記載,唐昭宗曾經説:“我到過的地方,災難也隨之發生,我希望迴避賢人的路。”當時人為調侃他而給他上了“避賢招難存三奉五皇帝”的尊號(三是説唐昭宗的一個皇后兩個昭儀;五是指朱温、王行瑜、李克用、李茂貞、韓建五位節度使)。 [35] 

李曄血脈入閩

據福建省寧德周寧縣一帶的地方誌和李氏宗譜等記載,該地李氏後裔的始祖為唐昭宗第十六子潁王李禔。天祐年間,李禔為避朱温之亂,一路南逃入閩,沿寧邑(今寧德)、霍童等地一帶而上,來到東洋(今周寧)。李禔入閩後改名為“璟”,並改稱“嶽王”,現今李氏後裔稱之為“唐嶽王”。李禔進入周寧縣後,得到了唐朝舊臣周海、劉光等人的幫助,周海作為媒人,勸劉光(現周寧龍譚村劉氏先祖)將女嫁給李禔以續唐室血脈。李禔與劉氏成家後,在阮能(唐鹹通時光祿大夫,拜為太子太傅,為周寧阮家洞等地阮姓始祖)的參謀下,選擇了既有水流東又有水流西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仕本村,作為開基地。如今福建省寧德市一帶的李氏多為李禔後裔。 [34] 

李曄人際關係

李曄父母

父親:唐懿宗李漼
母親:恭憲皇后王氏。 [3] 

李曄兄弟

兄:唐僖宗李儇

李曄妻妾

皇后:積善皇后何氏 [91] 梓州人。 [6] 

李曄兒子

李裕:長子,封德王。
李祤:次子,封棣王。
李禊:三子,封虔王。
李禋:四子,封沂王。
李禕:五子,封遂王。
李秘:六子,封景王
李祺:七子,封祁王
李禛:八子,封雅王。
李柷:九子,唐哀帝。
李祥:十子,封瓊王。
李禎:十一子,封端王。
李祁:十二子,封豐王。
李福:十三子,封和王。
李禧:十四子,封登王。
李祜:十五子,封嘉王。
李禔:十六子,封潁王。
李祐:十七子,封蔡王 [34] 

李曄主要作品

李曄的詞存二首:《菩薩蠻·登樓遙望秦宮殿》《菩薩蠻·飄飄且在三峯下》。 [31]  另據《全唐詩》載,李曄還有《詠雷句》和《巫山一段雲》詞二闋,但《尊前集》於“縹緲雲間質”闋下注道:“上幸蜀,宮人留題寶雞驛壁”,則此首恐不是出自李曄之手。 [36-37] 

李曄後世紀念

唐和陵地理位置 唐和陵地理位置
李曄死後葬於和陵,和陵在今洛陽偃師市顧縣鎮曲家寨村南,國道310可達。該陵建於唐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小冢”,東南約1.5公里唐恭陵為“大冢”。墓葬坐落於景山(又叫太平山)之巔,地貌平坦。墓葬封土已平。墓道長60米,墓室面積200平方米。地表可見3個坍坑,地勢較低,自南向北依次排開,直徑在3—6米之間。墓前原有石翁仲一件,門闕台基一處,現已無存。 [26] 

李曄史料索引

《舊唐書·本紀第二十上》 [3] 
新唐書·本紀第十》 [4] 
《資治通鑑·唐紀·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 [5] 

李曄影視形象

2014年電視劇《大南遷》:蘇航飾演唐昭宗李曄。 [25] 
參考資料
  • 1.    呂思勉著.隋唐五代史 上: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10:第366頁
  • 2.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諱曄,懿宗第七子,母曰惠安太后王氏。以鹹通八年二月二十二日生於東內。十三年四月,封壽王,名傑。
  • 3.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07]
  • 4.    新唐書·卷十·紀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09]
  • 5.    《資治通鑑 卷二百六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0]
  • 6.    新唐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19]
  • 7.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乾符四年,授開府儀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盧龍等軍節度、押奚契丹、管內觀察處置等使。
  • 8.    《新唐書·卷十·本紀第十》:僖宗遇亂再出奔,壽王握兵侍左右,尤見倚信。
  • 9.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文德元年二月,僖宗暴不豫。時初復宮闈,人心傾矚,遽聞被疾,軍民駭愕。及大漸之夕,而未知所立。羣臣以吉王最賢,又在壽王之上,將立之,唯軍容楊復恭請以壽王監國。三月六日,宣遺詔立為皇太弟。
  • 10.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八日,柩前即位,時年二十二。以司空韋昭度攝冢宰。己丑,見羣臣,始聽政。帝攻書好文,尤重儒術,神氣雄俊,有會昌之遺風。以先朝威武不振,國命浸微而尊禮大臣,詳延道術,意在恢張舊業,號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稱之。
  • 11.    《新唐書·卷十·紀第十》:文德元年三月,僖宗疾大漸,羣臣以吉王長,且欲立之。觀軍容使楊復恭率兵迎壽王,立為皇太弟,改名敏。
  • 12.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五月丁酉朔,制以宣武軍節度使、檢校侍中、沛郡王朱全忠為蔡州四面行營兵馬都統。自秦賢、石璠敗後,蔡賊漸弱,時溥方為全忠所攻,故移溥都統之命授全忠。壬寅,蔡賊將偽署荊襄節度使趙德諲遣使歸朝,願討賊自效,乃以德諲為蔡州四面行營副都統,德諲遂以荊襄之兵屬全忠。
  • 13.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六月丁卯朔,以川賊王建大亂,劍南陳敬瑄告難,制以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上柱國、扶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韋昭度檢校司徒、門下侍郎、平章事,兼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兩川招撫制置等使。
  • 14.    中共黃山市委宣傳部,黃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徽州故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7.06:192-194
  • 15.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二月甲子朔,蔡州牙將申叢執秦宗權 ,撾折其足,乞降。詔中使宣諭,便以叢權知留後。比中使至,別將郭璠殺申叢,篡宗權,縶送汴州。蔡、申、光等州平。詔賜蔡州行營兵士錢二十五萬貫,令度支逐近支給。
  • 16.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龍紀元年春正月癸巳朔,上御武德殿受朝賀,宣制大赦,改元。中外文武臣僚進秩頒爵有差。以劍南西川節度、兩川招撫制置使韋昭度檢校司空,為東都留守;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誥劉崇望本官同平章事;以刑部侍郎孫揆為京兆尹。
  • 17.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二月癸亥朔。己丑,汴州行軍司馬李璠監送逆賊秦宗權並妻趙氏以獻,上御延喜門受俘,百僚稱賀,以之徇市,告廟社,斬於獨柳。趙氏笞死。
  • 18.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四月壬戌朔,以宣武淮南等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營田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傅、兼侍中、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汴州刺史、充蔡州四面行營都統、上柱國、沛郡王、食邑四千户朱全忠為檢校太尉、中書令,進封東平王,仍賜賞軍錢十萬貫。
  • 19.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五月壬辰朔,漢州刺史王建陷成都府,遷陳敬瑄於雅州,建自稱西川兵馬留後。複用田令孜為監軍。
  • 20.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七月,皇上下詔在杭州設置武勝軍,任命錢霮為本軍防禦使、觀察使。
  • 21.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月己未朔,青州節度使王敬武卒。制以特進、太子少師、博陵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户崔安潛檢校太傅、兼侍中、青州刺史、平盧軍節度觀察、押新羅渤海兩蕃等使。青州三軍以敬武子師範權知兵馬事。
  • 22.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一月己丑朔,將有事於圓丘。改御名曰曄。辛亥,上宿齋於武德殿,……甲寅,圓丘禮畢,御承天門,大赦。
  • 23.    胡寅.《讀史管見》:嶽麓書社,2011年:第964、969、971、978、985頁
  • 24.    《資治通鑑 卷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甲子,車駕至華州,民夾道呼萬歲,上泣謂曰:"勿呼萬歲,朕不復為汝主矣!"館於興德宮,謂侍臣曰:"鄙語云:'紇幹山頭凍殺雀,何不飛去生處樂。"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視。
  • 25.    電視劇《大南遷》(愛奇藝/2022年)片尾字幕43分41秒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2-01-21]
  • 26.    李新民著.河南名人墓 上:大象出版社,2018.09:第433-434頁
  • 27.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大順元年春正月戊子朔,御武德殿受朝賀。宰臣百僚上徽號曰聖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禮畢,大赦,改元大順。
  • 28.    《舊唐書·本紀第二十》:八月壬辰朔。壬寅夜,朱全忠令左龍武統軍硃友恭、右龍武統軍氏叔琮、樞密 使蔣玄暉弒昭宗於椒殿。自帝遷洛,李克用、李茂貞、西川王建、襄陽趙匡凝知全忠篡奪之謀,連盟舉義,以興復為辭。而帝英傑不羣,全忠方事西討,慮變起於中, 故害帝以絕人望。帝自離長安、日憂不測,與皇后、內人唯沉飲自寬。是月壬寅,全忠令判官李振自河中至洛陽,與友恭等圖之。是夜二鼓,蔣玄暉選龍武衙官史太 等百人叩內門,言軍前有急奏面見上。內門開,玄暉每門留卒十人,至椒殿院,負一夫人啓關,謂玄暉曰:“急奏不應以卒來。”史太執負一殺之,急趨殿下。玄暉曰:“至尊柯在?”昭儀李漸榮臨軒謂玄暉曰:“院使莫傷官家,寧殺我輩。”帝方醉,聞之遽起。史太持劍入椒殿,帝單衣旋柱而走,太追而弒之。漸榮以身護帝, 亦為太所殺。復執何皇后,將害之。
  • 29.    張傑編著.這才是大唐史: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01:第356-358頁
  • 30.    姜維公.唐昭宗的治國與唐的滅亡[J].長春師範學院學報,1994(4):20-23.
  • 31.    堯山堂外紀·卷三十七·唐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13]
  • 32.    《舊五代史·太祖紀2》:三月丁未,昭宗制以帝兼判左右神策及六軍諸衞事……乙丑,帝發東都。壬申,至河中。八月壬寅,昭宗遇弒於大內,遺制以輝王柷為嗣。
  • 33.    《類説》卷十九引畢仲詢《幕府燕閒錄》:唐昭宗播遷,隨駕技藝人止有弄猴者。猴頗馴,能隨班起居,昭宗賜以緋袍孫供奉。羅隱下第詩云:“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緋。”朱梁篡位,取猴令殿下起居,猴望陛見全忠遙趨殿,輒跳躍奮擊,全忠遽令殺之。唐臣愧此猴多矣。
  • 34.    李陳財.唐昭宗血脈今何在[J].尋根,2017(4).135-138.
  • 35.    陶谷:《清異錄》卷一:昭宗丁不可為之時,遭無所立之地,人戲上尊號曰“避賢招難存三奉五皇帝”。蓋帝嘗曰:“朕東西所至,禍難隨之,願避賢者路。”三謂三主,帝后及楊、柳昭儀,五謂全忠、行瑜、克用、茂貞、韓建。
  • 36.    陸侃如,馮沅君著;袁世碩,張可禮主編;陸侃如,馮沅君著譯.陸侃如馮君合集 第2卷 中國詩史 下:安徽教育出版社 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1.08:第588頁
  • 37.    陳茂國,陳冠梅著.中國禮文學史 隋唐五代宋遼金卷:湖南大學出版社,2015.03:第157頁
  • 38.    姜維公著.唐昭宗 唐哀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01:第220頁
  • 39.    《新唐書·卷十·紀第十》:庚午,追尊母為皇太后。韋昭度為中書令,孔緯為司空。
  • 40.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三月丁亥朔,……昭義節度使李克修卒,太原帥克用之弟也,三軍推克修弟克恭知留後事。
  • 41.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四月丙辰朔,李克用遣大將安金俊率師攻雲州。赫連鐸求援於幽州,李匡威出兵援之,戰於蔚州,太原軍大敗,燕軍執安金俊,獻之於朝。李匡威、赫連鐸、朱全忠等上表:"請因沙陀敗亡,臣與河北三鎮及臣所鎮汴滑河陽之兵平定太原,願朝廷命重臣一人都總戎事。"
  • 42.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昭宗以太原於艱難時立興復大功,心疑其事,下兩省、御史台、尚書省四品已上官議。唯黨全忠者言其可伐,不可者十之七,宰臣杜讓能、劉崇望深以為不可。惟張浚議曰:"先朝再幸興元,實沙陀之罪。比慮河北諸侯與之膠固,無以滌除。今兩河大藩皆願誅討,不因其離貳而除之,是當斷失斷也。"孔緯曰:"浚言是也。"
  • 43.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軍容楊復恭曰:"先朝蒙犯霜露,播越草莽,七八年間,寢不安席,雖賊臣搖盪於外,亦由失制於中。陛下纘承,人心忻戴,不宜輕舉干戈,為國生事。望優詔報全忠,且以柔服為辭。"上然之。全忠密遣浚之親黨賂浚,浚恃全忠之援,論奏不已,天子黽勉從之。
  • 44.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五月,制特進、中書侍郎、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上柱國、河間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户張浚為太原四面行營兵馬都統,京兆尹孫揆副之。以華州節度使韓建為北面行營招討都虞候、供軍等使;以宣武節度使朱全忠為太原東南面招討使;成德軍節度使王鎔為太原東面招討使;幽州節度使李匡威為太原北面招討使,雲州防禦使赫連鐸副之。丙午,潞州軍亂,殺其帥李克恭。監軍使薛繢本函克恭首獻之於朝,浚方起兵,朝廷稱賀。壬子,都招討使張浚、孫揆率諸策神軍三千赴行營,昭宗御安喜門臨送,誡誓之。
  • 45.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六月乙卯,李克用大將權知邢洺兵馬留後安建上表,請以三州歸順,遣中使往勞之。制以德州刺史、權知滄州兵馬留後盧彥威檢校尚書右僕射,兼滄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義昌軍節度、滄德觀察處置等使。
  • 46.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彥威,光啓初逐其帥楊全玫,求旄節,朝廷以扈蹕都將曹誠為滄德節度使,誠雖不至任,而彥威之請不行。至是,王鎔、羅弘信因張浚用兵,為彥威論請,故有斯授。以京兆尹、行營兵馬副招討孫揆檢校兵部尚書,兼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昭義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張浚會諸軍於晉州,朱全忠選汴卒三千為張浚牙隊。
  • 47.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秋七月乙酉朔,王師屯於陰地,太原大將康君立以兵拒戰。朱全忠遣大將葛從周率千騎入潞州,從周權充兵馬留後。朱全忠奏已差兵士守潞州,請節度使孫揆赴鎮。時中使韓歸範押揆旌節、官告送至行營。丙申,揆建節,率兵二千,自晉州赴鎮昭義。戊申,至長子縣山谷中。太原騎將李存孝伏兵執揆與韓歸範牙兵五百,俘送太原,餘兵悉為存孝所殺。太原將康君立率兵二萬攻潞州。
  • 48.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九月甲申,幽州、雲州蕃、漢兵三萬攻雁門,太原將李存信、薛阿檀擊敗之。汴將葛從周棄上黨,康君立入據之,克用以君立為澤潞兵馬留後。
  • 49.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一月癸丑朔,太原將邢州刺史李存孝自恃擒孫揆功,合為昭義帥,怨克用授康君立。存孝自晉州率行營兵歸邢州,據城上表歸朝,仍致書與張浚、王鎔求援。克用遣大將李存信、薛阿檀拒王師於陰地,三戰三捷,由是河西鄜、夏、邠、岐之軍渡河西歸。
  • 50.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韓建以諸軍保平陽,存信追之,建軍又敗,建退保絳州。張浚以汴卒、禁軍萬人在晉州,存信攻之三日,相與謀曰:"張浚宰相,俘之無益,天子禁兵,不宜加害。如得平陽,於我無利。"遂退舍五十里而軍。
  • 51.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二月壬午朔,張浚、韓建拔晉、絳遁去,李存信收晉、絳,大掠河中四郡。丙寅,制特進、中書侍郎、平章事、太原四面行營都統張浚可檢校兵部尚書,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充鄂嶽觀察使。以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國、魯國公、食邑三千户、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孔緯檢校司徒,兼江陵尹、荊南節度觀察處置使。庚午,新除鄂嶽觀察使張浚責授連州刺史,新除荊南節度使孔緯責授均州刺史,並馳驛赴任。太原軍屯晉州,李克用遣中使韓歸範還朝,因上表訴冤,言:"被賊臣張浚依倚朱全忠離間功臣,致削奪臣官爵。"朝廷欲令釋憾,下羣臣議其可否。
  • 52.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二年春正月壬子朔,李克用急攻邢州。李存考求援於王鎔,鎔出軍援之,屯於堯山。克用自太原至,擊敗之,進圍邢州。
  • 53.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二月辛巳,李克用複檢校太師、中書令、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時張浚、韓建兵敗後,為太原將李存信等所追,至是方自含山逾王偓,出河清,達於河陽。屬河溢,無舟楫,建壞人盧舍,為木罌數百,方獲渡,人多覆溺,休其徒於司徒廟。
  • 54.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是役也,朝廷倚朱全忠及三鎮兵。全忠方連兵徐鄆,乃求兵糧於鎮、魏,全忠終不至行營。鎮、魏倚太原為扞蔽,如破太原郡,恐危鎮、魏,王鎔、羅弘信亦不出師。唯邠、岐、華、鄜、夏烏合之眾會晉州。兵未交而孫揆擒,燕卒敗,所以河西、岐下之師望風潰散,而浚、建至敗。全忠以鎮、魏不助兵糧觀望,遣龐師古將兵討魏,陷十縣,羅弘信乞盟,乃退。棣州刺史張蟾為青州將王師範所敗。新授平盧節度使崔安潛自棣州歸朝,復授太子少師。
  • 55.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三月辛亥朔,以青州權知兵馬留後王師範檢校兵部尚書,兼青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平盧軍。三月辛亥朔,以青州權知兵馬留後王師節度觀察、押新羅渤海兩蕃等使。
  • 56.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九月丁未朔。乙卯,天子賜左軍中尉楊復恭几杖,以大將軍致仕。復恭怒,稱病不受詔。
  • 57.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月丁丑朔。甲申,天威軍使李順節率禁兵討楊復恭,復恭假子玉山軍使楊守信以兵拒之,列陣於昌化裏。昭宗登延喜樓,陳兵自衞以俟變。相持至晚,不戰而退。是夜,守信乃擁其眾衞復恭出京師,且戰且行,出通化門,由七盤路之商州,又令義兒張綰為後殿。永安都頭安權追及綰,擒之而還。
  • 58.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二月丙子朔,以光祿大夫、門下侍郎、右僕射、平章事、監修國史、判度支、上柱國、彭城縣開國男劉崇望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徐州刺史,充武寧軍節度、徐宿觀察制置使。時李順節恃恩恣橫,出入以兵仗自隨,兩軍中尉劉景宣、西門君遂懼其窺圖非望。丁亥,兩中尉傳詔召順節,順節以甲士三百自隨,至銀台門,門司傳詔止從者。兩中尉在仗舍邀順節,坐次,令部將嗣光審斫順節,頭隨劍落。其部下知順節死,大噪出延喜門。是日,天威、捧日、登封三都亂,剽永寧裏,至晚方定。
  • 59.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景福元年春正月丙午朔,上御武德殿受朝賀,大赦,改元景福。鳳翔李茂貞、邠州王行瑜、華州韓建、同州王行約、秦州李茂莊等上表疏興元楊守亮納叛臣楊復恭,請同出本軍討伐,兼自備供軍糧料,不取給於度支,只請加茂貞山南招討使名。內臣皆不可其奏,昭宗亦以茂貞得山南之後有問鼎之志,詔久之不下。茂貞怒,與王行瑜不俟進止,發兵攻興元。累請招討之命,兼與宰相杜讓能、中尉西門君遂書,詞語詬詈,凌蔑王室,昭宗心不能容。
  • 60.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一月辛丑,鳳翔、邠寧之眾攻興元府,陷之。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與前左軍中尉楊復恭、判官李巨川突圍而遁,將奔太原。李茂貞表其子繼密權知興元府事。
  • 61.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二月辛未朔,華州節度使韓建奏於乾元縣遇興元潰散兵士,擊敗之。其楊守亮、楊復恭並已處斬訖,皆傳首京師。
  • 62.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二年春正月辛丑朔,制以權知劍南東川兵馬留後顧彥暉檢校尚書右僕射,兼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劍南東川節度觀察等使。時王建連年攻彥暉,李茂貞欲與建爭東川,故表請彥暉正授旄鉞,示修好也。
  • 63.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三月庚子,制以捧日都頭陳珮為廣州刺史、嶺南東道節度使,扈蹕都頭曹誠為黔州刺史、黔中節度使,耀德都頭李鋋為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宣威都頭孫惟晟為江陵尹、荊南節度使,並加特進、同平章事。各令赴鎮,並落軍權。時朝議以茂貞傲侮王命,武臣難制,欲用杜讓能及親王典禁兵,故罷五將之權,兼以平章事悦其心。太尉杜讓能冊拜,加食邑至六千户。
  • 64.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癸未,制以鳳翔隴州節度使、檢校太尉、中書令、鳳翔尹、上柱國、岐王、食邑四千五百户李茂貞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等使。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徐彥若檢校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兼鳳翔尹,充鳳翔隴州節度使。時茂貞恃兵求兼領山南節度,昭宗久之不行,茂貞表章不遜,深詆時政,上不能容,將加兵問罪,故以彥若代之。
  • 65.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八月丙申朔,以嗣覃王為京西招討使,神策大將軍李鐬副之。
  • 66.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九月丙寅朔,以武勝軍防禦使錢鏐為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處置等使,仍移鎮海軍額於杭州。乙亥,覃王率扈駕五十四軍進攻岐陽,屯於興平。李茂貞以兵逆戰,屯於盭厔。壬午,岐軍進迫興平,王師自潰。茂貞乘勝逼京師,進屯三橋。甲申,昭宗御安福門,斬觀軍容使西門君遂、內樞密使李周潼,遣中使賜茂貞詔,令收兵歸鎮。茂貞陳兵臨皋驛,數宰臣杜讓能之罪,請誅之。制貶太尉、平章事、晉國公杜讓能為雷州司户。十月乙未,賜杜讓能自盡,其弟户部侍郎弘徽坐讓能賜死。
  • 67.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一月,制以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守中書令,進封秦王,兼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邠州節度使王行瑜賜號"尚父",賜鐵券。以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平章事、監修國史崔昭緯兼尚書左僕射,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以特進、行右僕射韋昭度為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弘文館大學士、太清宮使、延資庫使。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判度支鄭延昌罷知政事,守尚書左僕射,以病求罷故也。以新除鳳翔節度使徐彥若復知政事。户部侍郎、判户部事王搏本官同平章事。
  • 68.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乾寧元年春正月乙丑朔,上御武德殿受朝,宣制大赦,改元乾寧。鳳翔李茂貞來朝,大陳兵衞,獻妓女三十人,宴之內殿,數日還藩。時茂貞有山南梁、洋、興、鳳、岐、隴、秦、涇、原等十五餘郡,甲兵雄盛,凌弱王室,頗有問鼎之志。
  • 69.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月庚寅,以中書侍郎、平章事王搏為湖南節度使。以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知制誥李磎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宣制之日,水部郎中、知制誥劉崇魯出班而泣,言磎奸邪,黨附內官,不可居輔弼之地,由是制命不行。戊申,制御史中丞崔胤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 70.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浙東節度使董昌僣號稱羅平國,年稱大聖,用婺州刺史蔣瑰為宰相,仍偽署官員。鎮海軍節度使錢鏐請以本軍進討,從之。
  • 71.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五月丁巳朔。甲子,李茂貞、王行瑜、韓建等各率精甲數千人入覲,京師大恐,人皆亡竄,吏不能止。昭宗御安福門以俟之,三帥既至,拜舞樓下,昭宗臨軒自諭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節,稱兵入朝,不由奏請,意在何也?"茂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對,唯韓建陳敍入覲之由。上並召升樓,賜之卮酒,宴之於同文殿。茂貞、行瑜極言南北司相傾,深蠹時政,請誅其太甚者。乃貶宰相韋昭度、李磎,尋殺之於都亭驛,殺內官數人而去。王行瑜留弟行約,茂貞留假子閻圭,各以兵二千人宿衞。時三帥同謀廢昭宗立吉王,聞太原起軍乃止,留兵宿衞而還。
  • 72.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七月丙辰朔,李克用舉軍渡河,以討王行瑜、李茂貞、韓建等稱兵詣闕之罪。庚申,同州節度使王行實棄郡入京師,謂兩軍中尉駱全瓘、劉景宣曰:"沙陀十萬至矣!請奉車駕幸邠州,且有城守。"時景宣附鳳翔,癸亥夜,閻圭與劉景宣子繼晟、同州王行實縱火剽東市,請上出幸。上聞亂,登承天門,遣諸王率禁兵御之。
  • 73.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捧日都頭李筠率本軍侍衞樓上。閻圭以鳳翔之卒攻李筠,矢及御座之樓扉。上懼,下樓與親王、公主、內人數百幸永興坊李筠營。扈蹕都頭李君實以兵繼至,乃與筠兩都兵士侍衞出啓夏門,憩於華嚴寺,以候內人繼至。其日晚,幸莎城鎮。京師士庶從幸者數十萬,比至南山谷口,暍死者三之一。至暮,為盜寇掠,慟哭之聲,殷動山谷。權令京兆尹知柔中書事及隨駕置頓使。信宿,宰相徐彥若、王摶、崔胤三人至,乃移石門鎮之佛宮。仍令知樞密劉光裕、薛王知柔歸京師制置,合禁軍以備宮禁。
  • 74.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上懼鳳翔兵士劫遷,乃令延王將御服、鞍馬、玉器等至河中,宣諭曰:"朕以景宣、全瓘、行實、繼鵬為表裏之奸謀,縱干戈於雙闕,煙塵倏忽,劫殺縱橫。朕偶脱鋒鋩,遂移輦輅,所為巡幸,止在近郊。蓋知卿統領雄師,駐臨蒲坂,累飛書詔,繼遣使人。期卿以社稷為憂,君親在唸,必思響應,速議龔行。豈謂將涉兩旬,未有來表,憂虞是切,寢食不遑。豈忠義不切疚懷,而道途或有阻滯?今則專令親信,懇託勳賢,故遣延王戒丕、丹王允與供奉官王魯紆等宣示。卿宜便董貔貅,徑臨邠鳳,蕩平妖穴,以拯阽危,是所望也。"
  • 75.    《舊唐書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0]
  • 76.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0]
  • 77.    趙應鐸主編.《漢語典故大辭典》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199頁
  • 78.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昭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0]
  • 79.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八月乙酉朔,延王至河中,克用已發前鋒至渭北,又令史儼率五百騎赴行在侍衞。己丑,克用自至渭橋砦。癸巳,行梨園殺邠軍數千,獲其大將王令陶以獻。又詔鄜州節度使李思孝本軍進討。丁酉,制以河東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師、中書令,兼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國、隴西郡王李克用為邠寧四面行營都招討使。夏州節度使李思諫充邠寧東北面招討使,涇原節度使張鐇充邠寧西面招討使,河中節度使王珂充行營供軍糧料使。李茂貞聞之懼,斬閻圭、武禿子,傳首行在,上章請罪。
  • 80.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辛丑,制削奪王行瑜在身官爵。改授李克用邠寧四面行營都統。其大將蓋寓李存信閻鍔、判官王讓李襲吉等,並降詔錫賚。又以河中都監袁季貞充邠寧四面行營兵馬都監押。壬寅,李克用遣子存貞奉表行在,請車駕還宮。答詔曰:"昨延王回,言卿憂時體國,執禮輸忠,接遇之間,周旋盡節。備知肺腑,識我恩榮,靜惟尊主之心,果契知臣之分。朕欲取今月十二四日卻復都城,冀寧兆庶,倚我勳德,有若長城,速伸翦蕩之謀,以慰黔黎之望。"癸卯,又令延王傳詔,令克用發騎軍三千赴三橋屯駐,以備迴鑾。辛亥,車駕還宮。壬子,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臨修國史、諸道鹽鐵轉運使崔昭緯罷知政事,為太子賓客。以河中兵馬留後王珂檢校司空,兼河中尹、御史大夫,充護國軍節度、河中晉絳慈隰觀察等使;以幽州兵馬留後劉仁恭檢校司空,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充幽州盧龍軍節度、押奚契丹等使;以故左軍中尉楊復恭開府、魏國公:並從克用奏請也。
  • 81.    範祖禹.《唐鑑》: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319-320、322頁
  • 82.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九月甲寅朔。丙辰,制光祿大夫、守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東莞郡公徐彥若為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太清宮修奉太廟等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王摶為金紫光祿大夫、户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判度支;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崔胤為金紫光祿大夫、户部兼禮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判户部事。並賜號"扶危匡國致理功臣。"
  • 83.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一月癸未朔。壬寅,王行瑜與其妻子部曲五百餘人潰圍出奔,至慶州,行瑜為部下所殺,並其家二百口,並詣行營乞降,李克用遣牙將閻鍔獻於京師。
  • 84.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十二月甲申朔,昭宗御延喜門受俘馘,百僚樓前稱賀。制以李克用守太師、中書令,進封晉王,食邑九千户,改賜"忠貞平難功臣。"是月,克用班師太原。
  • 85.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鳳翔李茂貞怨國家有朱玫之討,絕朝貢,謀將犯闕,天子命覃王治兵以俟變。是月,茂貞上章,請以兵師入覲。上令通王、覃王、延王分統安聖、捧宸、保寧、宣化等四軍,以衞近畿。丙寅,鳳翔軍犯京畿,覃王拒之於婁館,接戰不利。
  • 86.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秋七月庚辰朔。壬辰,岐軍逼京師,諸王率禁兵奉車駕將幸太原。癸巳,次渭北,華州韓建遣子充奉表起居,請駐蹕華州,乃授建京畿都指揮、安撫制置、催促諸道綱運等使。詔謂建曰:"啓途之行,已在河東,今且幸鄜畤。"甲午,次富平。
  • 87.    《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韓建來朝,泣奏曰:"藩臣倔強,非止茂貞。雖太原勤王,無宜巡幸。臣之鎮守,控扼關畿,兵力雖微,足以自固。陛下若輕舍近畿,遠巡極塞,去園陵宗廟,寧不痛心,失魏闕金湯,又非良算。若輿駕渡河,必難再復,謀苟不臧,悔之寧及。願陛下且駐三峯,以圖恢復。"上亦泣下曰:"朕難奈茂貞,忿不思難。卿言是也。"乙未,次下邽丙申,駐蹕華州,以衙城為行宮。時岐軍犯京師,宮室廛閭,鞠為灰燼,自中和已來葺構之功,掃地盡矣。
  • 88.    《舊唐書·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十一月乙酉朔。庚寅,左右軍中尉劉季述、王仲先廢昭宗,幽於東內問安宮,請皇太子裕監國。時昭宗委崔胤以執政,胤恃全忠之助,稍抑宦官。而帝自華還宮後,頗以禽酒肆志,喜怒不常,自宋道弼等得罪,黃門尤懼。至是,上獵苑中,醉甚,是夜,手殺黃門、侍女數人。庚寅,日及辰巳,內門不開。劉季述詣中書謂宰相崔胤曰:"宮中必有不測之事,人臣安得坐觀?我等內臣也,可以便宜從事。"即以禁兵千人破關而入,問訊中人,具知其故。即出與宰臣謀曰:"主上所為如此,非社稷之主也。廢昏立明,具有故事,國家大計,非逆亂也。"即召百官署狀,崔胤等不獲已署之。季述、仲先與汴州進奏官程巖等十三人請對,對訖,季述上殿待罪次。左右軍將士齊唱萬歲聲,遂突入宣化門,行至思政殿,便行殺戮,徑至乞巧樓下。帝遽見兵士,驚墮牀下,起而將去,季述、仲先掖而令坐。何皇后遽出拜曰:"軍容長官護官家,勿至驚恐,有事取軍容商量。"季述即出百官合同狀,曰:"陛下倦臨寶位,中外羣情,願太子監國,請陛下頤養於東宮。"帝曰:"吾昨與卿等歡飲,不覺太過,何至此耶!"皇后曰:"聖人依他軍容語。"即於御前取國寶付季述,即時帝與皇后共一輦,並常所侍從十餘內人赴東宮。入後,季述手自扃鎖院門,日於窗中通食器。是日,迎皇太子監國,矯宣昭宗命稱上皇。甲午,宣上皇制,太子登皇帝位,宰臣、百僚、方鎮加爵進秩,又賜百僚銀一千五百兩、絹千匹、綿萬兩充救接,皆季述求媚於朝也。時朱全忠在定州行營,崔胤與前左僕射張浚告難於全忠,請以兵問罪,全忠自行營還大梁。十二月乙卯朔。癸未夜。護駕鹽州都將孫德昭、周承誨、董彥弼以兵攻劉季述、王仲先,殺仲先,攜其首詣東宮門,呼曰:"逆賊王仲先已斬首訖,請陛下出宮慰諭兵士。"宮人破鑰,帝與皇后方得出。
  • 89.    《冊府元龜·卷二·帝王部·誕聖》:昭宗以鹹通八年三月二十二日生於長安東內文德元年三月即位龍紀元年三月帝載誕之日宰臣等表為嘉會節從之羣臣上表賀曰:臣聞聖人受命天必降其殊靈王者應生國必蒙其介祉故華渚有流虹之異玄樞呈大電之祥而皆近感神明遠符乾象葉千年而啓運契六合以居尊伏惟皇帝陛下德邁方圓道融三五因社鳴而正位逢井聚以樂推膺彼昌期宏斯丕構今者發生司律歷數在躬值清明馭氣之時當仁壽悦隨之始固可年同鶴算歲比山呼永符垂拱之風長保後天之慶。
  • 90.    《冊府元龜·卷十六·帝王部·尊號二》:昭宗大順元年正月御武德殿受朝賀宰臣百官上徽號曰:聖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大赦改元。
  • 91.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