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時珍墓

鎖定
李時珍墓,在蘄春縣蘄州鎮東門外雨湖之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位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王福咀東北400米,雨湖之濱。面積約5.3萬平方米。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與其父母的墓地。
為了紀念李時珍這位偉大的醫藥學家,新中國成立後在其故里修葺了墓冢,建成了"李時珍陵園"。陵園由牌坊、蓮池、拱橋、花壇、花圃、李時珍塑像、墓冢、陳列室以及藥圃等組成。
李時珍塑像,通高4.35米,底座鐫刻郭沫若親筆題詞。
1982年2月23日,李時珍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24年3月23日,李時珍墓被公佈為第三批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 [4] 
中文名
李時珍墓
地理位置
湖北省蘄春縣
所處時代
[3] 
佔地面積
53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類    型
古墓葬

李時珍墓文物保護

李時珍墓 李時珍墓
李時珍墓,位於蘄春縣蘄州鎮東門外雨湖之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園林深處,呈橢圓形,周圍砌有青石條護墓。墓前有明萬曆年間李時珍兒子所立的墓碑,上部及兩側以條石鑲框。墓邊有其父母合葬墓。
李時珍墓,前立紀念碑,碑頂有據美術家蔣兆和先生所畫像雕塑的李時珍半身像。紀念碑的兩側各建琉璃瓦頂六角亭一座。陵園兩側為李時珍紀念館長廊壁上嵌有《本草圖》石刻,陳列館內附有李時珍生平事蹟及所著《本草綱目》 [1]  的各種版本,以及眾多中草藥標本。
李時珍墓,南依羣山,北臨湖水,終年輕霧繚繞。
2023年10月,李時珍墓被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評定為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 [2] 

李時珍墓建墓由來

李時珍(1518-1593)是我國傑出的醫藥學家。字東壁,號瀕湖,蘄州(治今蘄春)人。一生著書十餘種,尤重藥物研究,重視臨牀實踐,主張革新。為糾正古代記載本草中存在的“品種既煩,名稱多雜” ,“舛謬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之弊,決心自己編修本草學。為此,經常上山採藥,深入民間,“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花了近30年時間,參考800餘種書籍,先後易稿3次,寫成一部集我國明代以前本草學大成的《本草綱目》 。出版後,陸續有了日、朝、英、德等各種譯本或節譯本,在世界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建國後修葺了墓冢,增建了牌坊、蓮池、拱橋、層台、花壇、藥圃、六角亭、紀念碑等,並擴地增建了李時珍紀念館、國藥館,陳列有李時珍生平、《本草綱目》的各種版本和中草藥標本以及全國各大藥廠研製的中藥成藥產品。已形成一座佔地達75畝、建築典雅、軒敞明麗的陵園,吸引着國內外遊人、藥商來此瞻仰和開展藥材貿易活動。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
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説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

李時珍墓歷經事蹟

李時珍墓 李時珍墓
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植物藥1094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藥798種,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每種藥首先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誤,詳述產狀;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説明體用。內容極其豐富,是中國藥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本草綱目》的故事於行醫的十幾年中,李時珍閲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牀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繁,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於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醖釀此事,為了“窮搜博採”,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户借。後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
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裏,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户庭,博學無所弗瞡”。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萬餘卷的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鉅作連數位前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鑽研過。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藥學的詩句。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藥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藥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書中,常常出現“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麼,是否有區別。歷代藥物學家眾説紛紜,爭論不休。 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並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藥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藥物名實的雄辯依據。

李時珍墓史料記載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的混雜,使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十分的不明。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説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説它像萆薢,有的説它像拔葜,有的又説它像貫眾,説法極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在他父親的啓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蒐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比如蕓薹,是治病常用的藥。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説不明白,各家註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蕓薹,實際上就是油菜。
李時珍 李時珍
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藥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註解出來了。不論是在四處採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藥圃裏,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藥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
這種藥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裏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裏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着羣眾冒着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峯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峯山上。那裏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説得簡明準確。説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説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幹。”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敍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緻。
李時珍墓 李時珍墓
李時珍瞭解藥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採視,對着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 用他的話來説,就是“一一採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覆諦視”。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説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採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採摘。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要親自採來試試,看看它究竟有什麼攻效。於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採了一個。經研究,發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並沒有什麼特殊攻效。鯪鯉,即穿山甲,是過去比較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説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巖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瞭解陶弘景的説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並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裏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食蟻這點,陶弘景是説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糾正了其錯誤之處。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鉅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 [1]  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李時珍墓碑文紀念

位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陵園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李時珍(1518~1593)系中國偉大的醫藥學家,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今蘄春)人。所著《本草綱目》集諸家本草學之大成,共收藥物1892種,其中新增藥物374種對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卒,同年秋葬此。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地南依羣山,北臨湖水。墓橢圓形,封土高2米,縱徑6米,橫徑4.5米。周圍以青石條砌護。墓前有萬曆年間其子所立石碑1通,高1.15米,寬0.6米。上部及兩側以條石鑲框。碑文楷書。西側為其父、母合葬墓。
1955年以來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葺。陵園大門建於1980年,是一座四柱三門沖天式青石牌坊。門內為蓮池。墓前立紀念碑,通高5.5米,碑頂置李時珍半身塑像,高1.3米。碑身正面刻郭沫若1956年題詞。紀念碑兩側各建琉璃瓦頂六角亭1座。陵園西側李時珍紀念館,由單檐歇山頂、左右長廊和陳列館3部分組成。壁間嵌《本草圖》石刻,選刊明版《本草綱目》所著錄的藥物標本圖128幅。陳列館內陳列李時珍生平事蹟及所著《本草綱目》等著作的各種中外文版本。

李時珍墓景區娛樂

李時珍 李時珍
景區娛樂:舞龍:也稱龍舞、玩龍燈。正月初一,出行的鞭炮響過,人們相互拜年祝賀之後,便有數條布龍、紙龍、草龍、紛紛出動,在襯裏“遊”起來,伴之以“咚咚咚”、“鏘鏘鏘”熱閒的鑼鼓聲,挨家挨户邊走邊舞,有時還要進屋繞堂一週。村民輕則鞭炮相迎,煙糖相贈,重則酒肉款待,條煙相送,有的還贈以紅包,以示慰勞。本村“舞”過之後,再去鄰近友好材。正月十五晚上,是舞龍的高潮,羣龍飛舞,彩燈萬盞,人們數十里相聚,熱鬧異常。龍有黃、青、白、赤、黑五種顏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龍的動勢分行進(搖頭、擺尾)、迎龍(頭不時高舉:尾擺個不停)、舞龍三種。領舞者手舉紅色綢制繡球,龍跟着繡球動作,或騰躍、或滾動,或盤起、或穿插,不斷展示扭、揮、仰、俯、跪、跳、搖等多種姿勢,如遇羣龍演舞,那熱鬧緊張的場面,很快引得羣情激奮。

李時珍墓本草綱目

李時珍 李時珍
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後的一段時期,經長時間準備之後,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着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採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閲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於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 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儘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我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面對浩瀚的本草寶庫,如何駕馭、操縱它便成為最關鍵的問題。可以説這是李時珍最大的貢獻之一。他不僅解決了藥物的方式、檢索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對植物分類學方面的新見解,以及可貴的生物進化發展思想。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敍述甚詳。尤其是“發明”這項,主要是李時珍藥物觀察、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新發現、新經驗,這就更加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根據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方面所創造的人為分類方法,是一種按照實用與形態等相似的植物,將其歸之於各類,並按層次逐級分類的科方法。李時珍將一千多種植物,據其經濟用途與體態習性內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類物質向上歸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為綱),部下又分成30類(如草部9類、木部6類、菜、果部各7類、谷5類是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種。他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係,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總之,李時珍採用以綱挈目的方法,將《本草經》以下歷代本草的各種藥物資料,重新進行剖析整理,使近200萬字的本草鉅著體例嚴謹,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內容詳備,實乃“博而不繁,詳面有要”。雖然《本草綱目》是一部藥物學專著,但它同時還記載了與臨牀關係十分密切的許多內容。原書第三、第四卷為“百病主治藥”,記有113種病症的主治藥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內傷雜病中,就包括有專門治療傷寒熱病、咳嗽、喘逆類的藥物,第四卷則主要為五官、外科、婦、兒科諸病。原書中明確提出能治療瘟疫的藥物有:升麻、艾葉、臘雪、丹砂、陽起石、火藥大青麻黃威靈仙、葎草、大麻、大豆豉、葫、竹筍、梨、松、豬苓、竹、石燕、犀、桃蠹蟲等20餘種。此外,《本草綱目》中收載各類附方11096首,涉及臨牀各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為舊方,其餘皆為新方。治療範圍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所用劑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許多方劑既具科學科,又有簡便廉驗之特點,極具實用性。如治療咳嗽病的方劑,即在多種藥物附方中出現,舉例如下:肺氣喘急:馬兜鈴二兩(去殼及膜),酥半兩(入碗內拌勻,慢火炒幹),甘草(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温呷或噙之。哮喘痰嗽:鴨掌散:用銀杏五個,麻黃二錢半,甘草(炙)二錢。水一鍾半,煎八分,卧時服。又金陵一鋪治哮喘,白果定喘湯,服之無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個(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微炒)各一錢半,甘草一錢。水三鍾,煎二鍾,隨時分作二服。不用姜。肺熱痰咳,胸膈塞滿:用栝蔞仁、半夏(湯泡七次,焙研)各一兩。薑汁打麪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因此,《本草綱目》在臨牀治療方面亦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1] 
李時珍行醫 李時珍行醫
參考資料
  • 1.    《本草綱目》,藥學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時珍撰,刊於1590年。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採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鉅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牀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 2.    關於第三批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名單的公示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引用日期2024-03-05]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4-03-05]
  • 4.    湖北公佈第三批文化遺址公園  .百家號.202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