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昭慶

(清代鹽運使)

鎖定
李昭慶(1835年-1873年),又名章昭,字子明,又字眉叔,號幼荃。安徽合肥人。 [6]  清代鹽運使。 [6] 
李昭慶大約在咸豐十年(1860年),初入曾國藩幕府,講求兵法。咸豐十一年(1862年)秋,奉命統率湘軍五營,駐防安徽無為、廬江等地。同治四年(1865年),由曾國潘委派總理“剿捻”之湘、淮軍營務處事宜,並負責編練馬、步新軍。同治五年(1866年),離幕。 [6] 
後隨李鴻章“剿捻”累功授記名鹽運使職。同治七年(1868年),兩江總督馬新貽奏請起用李昭慶,不久辭歸。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憂鬱不得志而病逝於天津。 [6]  著有《從戎日記》5卷,《小瑯環館試帖詩》2卷。 [7] 
子明,眉叔
幼荃
所處時代
晚清
出生地
安徽省合肥縣(今合肥市瑤海區磨店社區祠堂郢)
出生日期
1835年
逝世日期
1872年
本    名
李昭慶

李昭慶生平介紹

李昭慶(1835~1872),號幼荃,安徽省合肥縣(今合肥市瑤海區磨店社區祠堂郢)人。李鴻章六弟。初入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駐防無為、廬江。同治元年隨淮軍去上海、江浙一帶。同治四年統武毅、忠樸等軍,從曾國藩鎮壓捻軍。官至記名鹽運使,贈太常寺卿。著有《補拙呤軒草》等。李昭慶年紀很小就獲得了監生的功名,其父李文安曾寫詩誇他:“小時誠了了,長大豈不佳?”對他寄予了厚望;《廬州府志》謂其:“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躬端正,文章得雄直氣。”曾國藩稱讚李昭慶有文武兼資之才,自是令器。然李昭慶一生為官清廉,恪盡職守,在李鴻章兄弟六人中,素有“窮老六”之稱。 [1] 
《合肥李氏宗譜》記載:昭慶,文安六子,鴻章幼弟,1835年(道光乙未年)5月30日丑時生,派名章昭,字子明,又字眉叔,號幼荃,國學生。候選同知,候選員外郎,鹽運使,光祿大夫,太常寺卿,贈一品封典。昭慶,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身端正,以員外郎從戎,隨瀚章,鴻章在曾國藩幕中講求兵法,曾國藩稱昭慶膽識均優,堪膺大任。沉毅英練不亞諸兄,海內人才萃一門。在皖北,蘇南歷番戰役中,屢建戰功,昭慶均口不言功,讓功不居,曾國藩甚為器重,仲兄鴻章亦不以手足之情上報。1864年曾國藩奏由道員獎花翎。1865年隨曾國藩總理馬、步各軍營務處,統領武毅忠樸四營,後統武毅軍萬餘人,善慶、温德勒克馬隊8000人均歸其指揮。《安徽通志·武功傳》記載捻蹤剽疾,昭慶日夜提師追剿,繞道蕩擊,備歷艱辛。事平,特簡旨用鹽運使。在每次戰中,昭慶匹馬斫陣,所向無前,雖盛暑嚴寒,與士卒同勞苦,而咳嗽咯血之症自此伏。1869年,昭慶宿疾復發,淘汰所部,選留精鋭為他將統領,回皖就醫。《廬州府志·武功傳》記載昭慶在軍嚴而有思,戰守有法,與士卒同甘苦,能得士心,每戰必勝。馬新貽總督兩江,留辦理淮軍營務,昭慶以病不受祿,整理營規三年。1872年昭慶交卸兩江營務,北上年冬至保(保定)署後,因前營務積勞,舊疾復發,在京大吐血,鴻章派人接回津署調養,延請薛撫屬醫治,初尚食飯,日見危篤。至1872年六月初三日病逝,卒年三十七,英才早逝。《清史大臣傳》記載昭慶從軍最早,與兵事相始終,勳望與同時諸將相等,所部多以積功至大官,顧以鴻章親嫌,敍功轍辭不受,治軍十餘年,大小數百戰,未嘗列名薦牘”。昭慶秉性孝友,立志廉潔,時以家門盛滿為懼,退居人後,遠見卓識尤為人所難能。勸捐建其業師穎上教諭王福永專祠,勸捐修復廬州府學宮。著有《從戎日記》五卷及《小琅環館試貼詩》二卷、《補拙齋詩文學》。’” [2] 

李昭慶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三·列傳二百二十·李鶴章(弟昭慶)傳》
(李鶴章)弟昭慶,初從曾國藩軍,淮軍既立,國藩留五營,令昭慶領之,駐防無為、廬江。同治元年,從鴻章至上海,解常熟圍,克嘉興、常州,皆在事有功。四年,國藩督師剿捻匪,昭慶總理營務,統武毅、忠樸等軍。及鴻章代國藩,令赴前敵擊賊,馳逐鄂、皖、東、豫之間,累擢至記名鹽運使。捻匪平,留防江、淮。十二年,卒,贈太常寺卿。 [3] 

李昭慶家族

李昭慶原配夫人江蘇江寧督糧同知郭熙榮之女,1834年生,晉贈一品夫人。
生子四人:經方(出繼胞伯鴻章)、經榘、經敍、經翊(出繼胞伯鳳章)。
生女四人:長女配光緒辛卯舉人、二品銜、署江蘇淮揚道候補道、安徽廬江吳學謙。次女配翰林院檢討、二品頂戴、候補四品京堂、合肥蒯光典。三
[4] 
參考資料
  • 1.    李昭慶  .《安徽省志·人物誌·李昭慶》[引用日期2014-11-05]
  • 2.    參校《合肥李氏宗譜》
  • 3.    參校《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三·列傳二百二十·李鶴章(弟昭慶)傳》
  • 4.    李昭慶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4-11-05]
  • 5.    參校《安徽省文物志·肥東縣·李昭慶墓》1983年本
  • 6.    (清)曾國藩著.曾國藩家書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01.第489頁
  • 7.    《安徽優秀傳統文化叢書》編寫組編.合肥文化十講[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7.06.第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