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春蘭

(原天津市公用局局長)

鎖定
李春蘭(1920―1973)河北定縣人。原名李傳緒,曾用名李安。從小在長輩(祖父是留法學生、律師,父親是中學教員)的影響下,養成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1935年在保定育德中學讀書時,一直名列前茅,思想表現進步,參加了“一二・九”運動。1936年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時,白天在學校堅持讀書,夜晚完成黨分配的刻寫蠟版和油印文件的任務,把油印機放在家裏,深夜秘密進行工作。“七・七”事變後,他決心到敵後抗日,先後兩次逃離家庭,第一次被父親追回,第二次化名李春蘭深夜逃脱,奔赴抗日前線。 [1] 
所處時代
1920—1973
本    名
李春蘭
原    名
李傳緒
曾用名
李安
籍    貫
河北定縣
李春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轉戰於冀中和冀魯豫邊區,歷任中共保定市委委員和育德中學黨支部書記,定南縣委書記,冀魯豫區黨委宣傳部宣傳科長、副部長、區黨委秘書長,地委書記,在冀魯豫邊區宣傳部工作時,認真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親自組織領導文藝宣傳工作的開展。工作中,有檢查有總結,特別對一些重要會議,親自撰稿作總結報告。為加強對邊區文藝工作的領導,他結合實際先後在《冀魯豫日報》、《平原文藝》、《新地》期刊上發表了20餘篇有關文藝工作的論著和指導性的文章,為邊區文藝工作的開展,作出很大貢獻。他還親自編著了《文藝的羣眾路線》(上、下、續本)約40萬字,由冀魯豫新華書店出版,作為文藝幹部的讀本,產生了深刻影響。他還經常深入邊區民友劇社(京劇)、民藝劇社(高調)、文工團(話劇、歌舞)、曲藝説唱團(河南墜子、洋琴、拉洋片)、民間藝術部(美術年畫)等單位檢查指導工作。這些單位駐地分散,距邊區黨委近則一、二十里,遠則上百里,他有時步行,有時騎輛自行車,繞過敵人封鎖線,往返于田間小路,深入基層,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對邊區文藝工作者,鼓舞教育很大。
李春蘭在解放戰爭後期及其建國以後,根據工作需要,服從全局,轉到企事業管理部門工作。曾任天津市公用局局長、塘沽新港工程局局長、一機部基建工程局局長、設計司司長、機械科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等職。 [1] 
參考資料
  • 1.    晉冀魯豫邊區革命文化史料徵集協作組編,閃光的文化歷程 晉冀魯豫邊區文藝人物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04,第79-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