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星學

鎖定
李星學(1917年4月8日—2010年10月31日),男,生於湖南郴縣,古植物學家、地層學家 [1]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 
李星學於1942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地質系;1942—1949年在中央地質調查所任練習員、技佐、技士等職;1950—1951年任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工程師;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 
李星學長期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工作,尤以研究古植物與非海相地層見長。 [2] 
中文名
李星學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郴縣
出生日期
1917年4月8日
逝世日期
2010年10月31日
畢業院校
重慶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李星學人物生平

1917年4月8日,李星學出生於湖南省郴縣。 [1] 
1935年,考入長沙雅禮中學高中。 [3] 
1937年,中學時代在武漢和長沙就讀,於長沙雅禮中學畢業。
1938年春,響應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將軍的號召,參加了以保鄉衞國為主旨的湖南省民眾訓練隊。經短期培訓後,分配於郴縣棲鳳渡區工作,組織農民進行軍事訓練,同時在鄉辦國民小學兼教體育和音樂,還辦了兩所成人識字夜校,為抗戰救國做了一些實質性的工作 [4]  。同年考入國立重慶大學地質系。 [1] 
1942年,畢業於國立重慶大學地質系,獲理學士學位。
1942—1949年,任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練習員、技佐、技士。 [2] 
1944年,師從古植物學家斯行健研習古生物學。 [3] 
1950—1951年,在李四光領導下的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工作,任工程師。 [4] 
1951年,在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1959年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2] 
1956年,任南京古生物所第一組(古生物組)副組長,並開始獨立承擔較大的研究課題。 [3] 
1959—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主任。 [4] 
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2] 
1998年,任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2010年10月31日18時57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4歲。 [5] 
李星學

李星學主要成就

李星學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星學對華夏植物羣,包括大羽羊齒類植物和東亞晚古生代的煤系研究在中國國內外享有頗高的聲譽。 [1]  他對華北石炭二疊紀地層劃分對比提出了新觀點;對瑞典古植物學家Halle關於華夏植物羣的經典著作進行了補充和修正;最早發現中國晚白堊世被子植物化石。他還擅長古生代鱗木類,對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地層、植物化石和古生物地理分佈的研究也卓有成就。李星學對生物地層學,特別是對晚古生代陸相地層的研究,也頗有建樹。 [3] 
  • 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12月,李星學己發表《華北月門溝系植物化石》《中國晚古生代陸相地層》《華南大羽羊齒類生殖器官的發現》《東亞華夏植物羣的起源、演替與分佈》《北祁連山東段納謬爾期地層和生物羣》《中國與鄰區晚古生代植物地理區劃》等140多篇重要論著。 [2] 
1944 年,許德佑陳康馬以思三位年輕地質學家出差在貴州途中慘遭土匪殺害。李星學編寫了《陳康先生傳》,發表在《地質論評》9卷1—2合期上,緬懷亡友,激勵來者。
1947年底,出席了“中國古生物學會復活大會”,並寫出了“中國古植物學之進展”一文,發表在《中國古生物學會會訊》第1期上(1948年印行)。
1959年,適逢新中國成立10週年大慶,各專業領域科學家都參與了編寫《十年來的中國科學》這一系列叢書。斯行健和李星學合著了其中《古生物學》卷中的《古植物學部分》。
1963年,李星學的代表論著《華北月門溝羣植物化石》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6] 
1964年,斯行健先生病逝。李星學在當年《科學通報》第11期上發表了《悼念斯行健先生》一文,充分抒發了對老恩師的景仰、懷念之情。
1966年,獨立撰寫了第一篇古生物學論文《論擬織羊齒》。 [3] 
  • 科研成果
1945年,李星學與同學合撰的研究論文《南川西南部之古生代地層》,獲得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屆陳康獎學金 [7] 
截至2018年10月,李星學獲得10多項國家、院、部、省、市級自然科學獎或科技進步獎。 [4] 
  • 學術交流
改革開放以來,李星學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先後十餘次應邀赴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訪問。 [3] 
1979年5月,李星學、趙修祜參加中國植物學代表團訪美,並出席“第九屆國際石炭紀大會”。 [8] 
1980年7月,李星學、穆西南出席在英國裏丁大學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古植物學大會”。 [8] 
1984年11月,李星學、周志炎應邀赴印度訪問沙尼古植物研究所及加爾各答大學。 [8] 
1996年6月30日至7月5日,李星學和周志炎以及劉陸軍研究員等古植物學家出席在美國加州聖巴巴拉舉行的“第五屆國際古植物學大會”。 [8] 

李星學人才培養

  • 學生培養
1963年開始,李星學就開始帶研究生。他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很多單位的業務骨幹或學科帶頭人都是他的學生。 [3] 
  • 觀點應用
李星學在其編寫的《華北月門溝羣植物化石》和《中國晚古生代陸相地層》兩本書中描述的標誌性屬種、首次建立的華北晚古生代植物組合系列、以及生物地層學的新觀點,一直被中國國內外多種古植物學論叢或教材所應用。 [9] 
  • 治學箴言
李星學的治學箴言是“學貴有恆,業精於勤”。 [9] 

李星學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
授予單位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國務院
1992年
終身榮譽通訊會員
美國植物學會 [4] 
1993年
第二屆尹贊勳地層古生物學獎
中國古生物學會
1996年7月
“沙尼國際古植物學協會”獎章
國際古植物協會 [4]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3] 




李星學社會任職

時間
職務
1957年、1958年、1979年
南京大學地質系兼職教授 [2] 
1962年7月
1979年
1983年
中國古植物學會理事長
1983年
英文版《華夏古生物志》副主編
1984年11月
南京大學地質系(現地球科學系)兼職教授
1985年
1988年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4] 
1989年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
1994年
南京早期人類文化遺址綜合研究專家組組長

江蘇省第五屆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江蘇省第六屆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全國地層委員會顧問

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

中國古生物學會古植物學分會理事長

第一屆、第二屆古生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主任

吉林大學兼職教授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古生物志》編委

《地層學雜誌》編委

《華夏古生物志》副主編

《古生物學報》主編

國際古植物學會中國地區代表

國際植物命名委員會植物化石委員會委員

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石炭紀地層分會選舉委員

中國科學院與法國科學研究中心有關中國古生代植物合作研究項目中方首席代表

國際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237項目)科學顧問

李星學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李星學的父親李世鑾(又名李颺廷)是天津海洋醫學院畢業生,曾任民國時期粵漢鐵路和平漢鐵路醫院的院長。醫生父親對工作極為嚴格認真,對李星學刻苦勤奮、嚴謹治學的作風產生了重要影響。 [4] 
李星學的叔父李世仰是畢業於北平鐵路管理學院的高材生,曾追隨孫中山參加過辛亥革命,1927年出任平漢、粵漢鐵路局長。祖父李啓堯是晚清秀才,也是家鄉頗有名氣的小兒麻疹科中醫,他曾任學官、省中醫協會會員,多次赴京參加中醫研究會,有多部專著現存於北京中醫研究所,如《麻科活人》、《論傷寒症》等,其《麻科秘史》在郴州地方誌上也有記載。李氏家譜記載,這一家族數代為醫,這對李星學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至於他當初也想過學醫。他的二舅是地質學家朱森,北大地質系畢業生,曾是李四光的學生、同事,與李四光聯名發表過多篇文章 [4] 
  • 卧室命名
李星學把自己的卧室命名為“三三齋”,即“三抓”和“三不”。“三抓”是:數、理、化抓基礎;語文、英語抓多練;其他抓要點。“三不”是:不逛街、不會友、不貪睡。 [4] 

李星學人物評價

李星學在研究華夏植物羣方面取得了另人矚目的成就,他一直用“勤能補拙”自律,不斷地研究學習,他的刻苦勤奮,嚴謹治學,堪稱楷模。在為人方面,更可稱道。向許多知識分子一樣,在“左”的影響下,尤其是十年動亂中,他經歷了很多坎坷,但從沒計較過。對人對事,他總是抱着寬容、諒解的態度 [3]  。李星學先生的一生,為中國及東亞古植物學和地層古生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是中國古植物學的重要奠基人 [5] (中國科學院評)
李星學從事地質古生物學研究長達60餘年,吃苦耐勞,為考查地質尋訪古植物,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辛勤耕耘了一輩子 [4]  。(郴州文史研究會評

李星學人物影響

  • 物種命名
1991年,加拿大學者佐魯夫博士將新發現的植物化石新屬新種――楔葉類植物化石,以李星學姓氏命名為“李氏楔葉穗”,這在中外植物學研究史上還是第一次。在中國國內業界,以他的姓氏或名字來命名古植物屬種有“李氏蕨”、“星學花序”、“李氏木”、“李氏蘇鐵”。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