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明月

(漳州市雕塑家)

鎖定
李明月(1884~1959年),龍溪縣鳳霞社(今屬薌城區)人。父李清水是泥瓦匠。廈門、漳州近代有名雕塑家,兩地眾多建築、雕塑均出自李明月之手。 [1] 
中文名
李明月
外文名
Li Ming Yue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4年
逝世日期
1959年
職    業
雕塑家、壁畫家
主要成就
剪碗粘貼龍鳳、花鳥、人物
出生地
漳州市薌城區

目錄

李明月生平

漳州新行街番仔樓門眉雕飾 漳州新行街番仔樓門眉雕飾
李明月7歲讀私塾,9歲家貧輟學,隨父學泥水工細活。稍長,喜雕塑,常借閲任伯年、新羅山人(華巖)等名家畫譜臨摹,並根據畫譜中的人物、鳥獸姿態,用灰泥塑造成的立體或浮雕形象,惟妙惟肖。18歲時已成為一個能繪作廟宇壁畫、剪碗粘貼龍鳳、花鳥、人物等肖像畫及泥雕能手。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起,李明月先後參與營造廈門葉清池、張萬靈、施公從、黃賜隆的庭院園藝,頗受讚譽。又到董內巖、萬石巖、妙釋寺、南普陀等寺廟雕塑佛像。他還先後承建廈門港李氏祠堂、南安曾氏祠堂。祠堂的屋頂、檐脊的龍鳳,屋內楹梁、斗拱,門口的龍柱、獅子,都用水泥塑造。用水泥代替木雕、石雕,這是李明月的創舉。時閩南一帶稱他為“泥水狀元”。
後來,李明月在廈門浮嶼角、後江埭開設水泥製件工場,印製花窗、欄杆、招牌及柱頭裝飾品,供住宅和商店嵌飾之用,開創建築預製件之先河。
蔡竹禪公館 蔡竹禪公館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夏,當時的福建省建設廳邀請李明月到福州,為省政府及省府俱樂部雕塑祖逖“聞雞起舞”、王羲之“曲水流觴”、蘇東坡“赤壁夜遊”等巨幅水泥壁雕。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軍攻佔廈門,李明月一家由廈門遷回漳州。從1938年起至抗戰勝利7年中,他先後為漳州東嶽廟雕塑“降龍伏虎”;繪製“秦檜入地獄”壁畫6幅;為鳳霞崇經堂雕塑阿彌陀佛及龍搶珠壁雕;為南山寺雕塑彌勒佛;為雲洞巖鶴峯祠雕塑蔡烈及蔡潮初像;為石碼下碼廟製作“蘇武牧羊”、“木蘭從軍”壁雕;為漳州長生堂雕塑“十八羅漢”,上述雕塑都受到廣泛讚譽。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受時任漳州商會會長蔡竹禪的邀請,李明月主持修繕了蔡竹禪三進故居民宅,歷經5年,於1948年修繕完工,重現了清代古宅風貌。現在“竹禪故居”已被列為漳州市001號文物保護點。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李明月積極參加重整中山公園工作,並協助籌建省第六建築公司。不久,應邀到集美參加陳嘉庚鰲園建築,負責設計及監製四周水泥浮雕裝飾。回漳州後,主持雕塑中山公園內的閩南革命烈士紀念碑。他利用工餘以玻璃、瓷片貼塑“鄭成功收復台灣”和“躍進龍”兩件工藝品,參加福建省及北京展出,獲得優等獎。
李明月曾兩屆被選為漳州市人民代表及漳州市政協常委。1959年農曆四月八日病逝,終年75歲。

李明月主要作品

廈門中山公園的地球雄獅
廈門鼓浪嶼葉清池別墅(福建路58號)的庭院園藝。
廈門葉清池、張萬靈、施公從、黃賜隆的庭院園藝
廈門董內巖、萬石巖、妙釋寺、南普陀等寺廟雕塑佛像。
廈門港李氏祠堂、南安曾氏祠堂。
漳州東嶽廟雕塑“降龍伏虎”;繪製“秦檜入地獄”壁畫6幅。
漳州蔡竹禪故居舊稱“蔡公館”
漳州新行街番仔樓
漳州閩南革命烈士紀念碑
集美陳嘉庚鰲園建築,負責設計及監製四周水泥浮雕裝飾
漳州雲洞巖鶴峯祠雕塑蔡烈及蔡潮初像
龍海市石碼下碼廟製作“蘇武牧羊”、“木蘭從軍”壁雕
漳州長生堂雕塑“十八羅漢”

李明月家人

漳州閩南革命烈士紀念碑 漳州閩南革命烈士紀念碑
李明月存世的建築作品雖然已所剩無多,但他的創作基因卻烙印在了子孫後代身上。李明月娶妻兩房,養育了12個孩子,可謂枝繁葉茂。他的後人多從事建築業,兒子李皓東、李南松是漳州市建築業較早的高級工程師。李家第三代中,有10人從事建築事業。涉及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築安裝、建築裝飾等各個層面,其中以李中勝最為出色。李中勝1971年參加福建省生產建設兵團,1974年調入省七建,從施工員、到分公司經理,再到公司副總,因技術過硬,屢受表彰,還當選漳州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現辭職下海,在安徽從事房地產開發。
李明月後人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藝術人才輩出。他的小兒子李冰亮,曾任漳州農業展覽館展展覽總設計師、薌劇團美工、文化館幹部,退休前曾任漳州市圖書館分管文物的副館長。李冰亮長子李哲文擅長標誌設計,曾為省七建鋁合金門窗廠設計“七友”牌商標、為1992年省城市規劃建設會議設計會徽,為1986年1月5日發行的《丙寅年》特種郵票設計封戳;次子李易文曾任漳州市薌劇團團長,現任市薌劇團黨支部書記,精通西洋樂器、民族樂器及舞美設計;女兒李穎白是全國舞台美術協會會員,退休前任省藝校漳州木偶班美術教師,畫作曾入編《中國當代水彩粉畫選》,其設計的木偶劇《兩個獵人》舞美,在全國專業劇院團兒童小型木偶劇皮影戲金猴獎錄像評比中被評為最佳舞台美術獎。
李家第四代從事建築業的不多,李中勝告訴記者,他不願意孩子從事建築業,因為這個行業又辛苦又危險。他的兒子畢業於新聞傳媒專業,然而陰錯陽差,現在從事的卻是房地產策劃工作,居然也和建築業沾了邊。
參考資料
  • 1.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合編,口述歷史,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12,第2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