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明光

(革命烈士)

鎖定
李明光,又名李文晴,化名洪高雷。革命烈士,廣東大埔縣人,1906出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2月,被錯誤批判犯有“ 羅明路線” 錯誤並被撤職。同年5月9日,在突圍戰鬥中於連城縣英勇犧牲。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和福建軍區決定,把連城縣改稱明光縣,成立明光獨立營以志紀念。 [3] 
中文名
李明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33年
畢業院校
高坡中學

李明光個人簡介

1925年參加革命活動。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7 月入東江農工運動人員養成所學習。結業後參加北伐軍, 做政治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回家鄉。參加中共大埔縣委領導工作。大革命失敗後,組織農民自衞軍。南昌起義軍到達福建時,被派往上杭向前委書記周恩來彙報大埔情況。1928年1月,領導了大埔高阪農民暴動和百侯農民暴動。領導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十五團, 任團長。1929年4月由梅縣大埔豐順三縣工農革命軍成立紅軍第四十六團,任團長。率部參加了創建東江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30年5月東江紅十一軍成立,任第四十六團團長。後改任第四十八團團長。不久,奉命率第四十八團轉移到閩西革命根據地。改任中共閩西特委宣傳部部長。同年12月,出席中共閩粵贛邊特區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共閩粵贛邊特區委常委,任組織部部長。1931 年8 月, 閩粵贛邊特區委改為中共閩粵贛邊臨時省委,仍任組織部部長。不久兼任中共連城縣委書記。1932年3月, 參與主持召開中共閩粵贛邊黨的二大,正式成立中共福建省委,被選為省委常委,任宣傳部部長。同時被選為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同年秋兼任福建軍區政治部主任。其間曾兼任過第三十四師師長。參與領導了鞏固發展閩粵贛邊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反“ 圍剿” 作戰。1933年2月,被錯誤批判犯有“ 羅明路線” 錯誤並被撤職。同年5月9日,在突圍戰鬥中於連城縣英勇犧牲。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和福建軍區決定,把連城縣改稱明光縣,成立明光獨立營以志紀念。 [1] 

李明光人物生平

1906年出生於廣東省大埔縣高陂區古野鄉鶴山村一個貧農家庭。
1925年,李明光任高陂小學教員,在廣東革命政府領導的兩次東征的影響下,積極參加當地的工農運動。1926年,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在汕頭市“東江農工運動人員養成所”學習。結業後,隨國民革命軍東路軍北伐,討伐軍閥孫傳芳。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李明光返大埔家鄉,參加中共大埔縣委的領導工作,在饒平、平和、大埔三縣邊界建設黨組織,發展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衞軍。同年9月,李明光、江弼羣率領太寧農民自衞軍前往福建省永定縣峯市為南昌起義軍作嚮導。同時,太寧農民自衞軍舉行武裝暴動,佔領了大埔縣城,成立了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李明光引起義軍進入縣城。10月初,李明光又指揮地方工農武裝和工農羣眾,配合起義軍參加三河壩戰役。隨後,李明光、李井泉等在饒和埔邊區堅持武裝鬥爭。
1928年1月高陂暴動中,李明光、李井泉等率領暴動隊伍,同赤衞隊配合進攻國民黨高陂區黨部,鎮壓了一批反動分子。隨後,李明光擔任第十五團團長,西渡韓江,舉行崑崙暴動。又攻打百侯區署敵軍,取得了一系列軍事行動勝利。5月,李明光、丘崇海率第十五團大部分兵力,同古大存、劉光復等人領導的革命武裝匯合,建立梅(梅縣)、埔(大埔)、豐(豐順)和梅(梅縣)、興(興寧)、豐(豐順)、華(五華)革命根據地。
1929年夏,梅、埔、豐三個縣的工農革命軍和模範赤衞隊合編為紅軍第六軍第十六師第四十六團,李明光擔任團長。
從1929年冬到1930的夏天,他率領紅四十六團與紅四十七、五十團等一起,轉戰在韓江西岸銅鼓嶂、九龍峯、八鄉山、大塘肚一帶,開展游擊戰爭,發動羣眾,實行土地革命。1930年7月,他擔任中共東江特委巡視員兼紅四十八團政委,領導饒平、平和和大埔沿安邊界革命根據地的武裝鬥爭。同年8月,他與羅時元率領紅四十八團官兵由饒和埔邊界北上閩西,參加紅軍軍校學習。10月初,李明光在中共閩西特委擴大會議上當選為閩西特委委員兼組織部長。
1930年冬,蔣介石在蔣、閻、馮大戰結束之後,即集結七個師共十萬人兵力,進攻中央根據地,開始了對紅軍的第一次“圍剿”。由於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和全體紅軍指戰員的英勇戰鬥,第一次“圍剿”很快被粉碎,蔣軍前線總指揮張輝瓚被生擒。事隔一個月,蔣介石又調集20萬兵力,以何應欽為總司令,採取步步為營的辦法,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築成一道400公里的戰線,向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形勢很緊張,為了保衞閩西根據地,李明光被派到永定縣組織地方武裝配合中央紅軍反“圍剿”。中央紅軍經過半個月的戰鬥,殲敵三萬餘,繳槍兩萬支,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
革命力量剛有發展,便受到“左”傾機會主義的嚴重干擾。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召開,開始了王明“左”傾路線在全黨的統治,實行了極端錯誤的宗派主義組織路線。中共閩粵贛邊區特委4月在福建省永定縣虎崗召開特委擴大會議,貫徹執行了王明“左”傾錯誤路線,不但把正確路線污衊為右傾路線,而且搞肅反擴大化,大搞逼、供、信,亂打亂殺,搞得革命隊伍內部思想混亂,人人自危。同年7月,蔣介石自任總司令,帶隨英、日、德軍事顧問,以30萬兵力深入中央根據地,舉行第三次“圍剿”。
李明光承受着內部“左”傾錯誤路線的壓力,一方面向中央反映情況,一方面積極配合中央蘇區開展反“圍剿”鬥爭。他領導地方武裝配合紅軍主力前往長汀,又率部攻打連城守敵。8月29日,中共中央發出《致閩粵贛蘇區省委的信》,對閩西肅清“社會民主黨”事件提出質疑和警告,肅反擴大化才基本上被阻止下來。李明光根據省委的決定,審訊並處決了混進肅反領導機構的壞人林一株,並釋放了全部受到非法審查的幹部羣眾,除了大害,人心大快!廣大指戰員和羣眾的積極性重新得到發揮,有力地支持了中央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這次反“圍剿”鬥爭,紅軍三戰三捷,打死打傷和俘虜敵軍共三萬多人,至9月粉碎了第三次“圍剿”。但黨內仍存在着濃厚的“左”傾錯誤觀念,閩粵贛蘇區省委在肅反中還有很多遺留問題,大批“嫌疑犯”仍未徹底解脱。
1932年2月,李明光受省委委派,到中央蘇區向中央軍委、蘇區中央局書記周恩來詳細彙報了閩西肅清“社會民主黨”的情況。黨中央指出了閩西在肅反工作中所犯的嚴重錯誤,要求閩西區切實遵照中央和蘇區中央局對閩西的歷次指示,堅決把錯誤糾正過來。李明光回到閩西后,同張鼎承、郭滴人、方方等根據中央的指示,聯繫閩西的實際情況,作出了決定:要求各級肅反委員會全部釋放受到非法審訊的幹部和羣眾,報請省委追認被錯殺的羣眾為革命烈士。這些措施對穩定局勢起了一定的作用。
隨後,為了加強中央蘇區外圍的工作,李明光被派到連城兼任中共連城縣委書記。1932年春,中共閩粵贛邊臨時省委改為福建省委,李明光任省委宣傳部長兼省軍區政治部主任。這期間,李明光率領地方武裝轉戰武夷山,馳騁於閩江兩岸牽制敵人,消滅敵人,發動羣眾,組織羣眾,支援紅軍。4月初,毛澤東和周恩來率領中央紅軍來到汀州,召開了閩粵贛邊蘇區省委會議,部署了進攻漳州,消滅軍閥張貞部隊的軍事行動。李明光出席了會議,會後,他負責到各縣動員了大批民工上前線,出色地完成了運輸糧草、彈藥、救護傷員和搬運戰利品的任務,保證了漳州戰役的勝利。其後,他回到連城,領導人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興辦學校,促進了連城縣的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粉碎蔣介石發動新的“圍剿”作好準備。
1932年6月,蔣介石調兵50萬,以顧祝同為總司令,對工農紅軍進行第四次“圍剿”。紅軍經過八個月的艱苦作戰,殲敵三個師,繳槍萬餘支,直到1933年2月才粉碎了敵人的“圍剿”。此時,王明“左”傾錯誤路線正在蘇區進一步貫徹,“左”傾錯誤代表排斥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並向福建省委提出了許多不切實際的任務,尤其是要求閩西開展所謂“反羅明路線”的鬥爭,把堅持正確意見的中共福建省委代理書記羅明誣為“對革命悲觀失望的機會主義、取消主義的逃跑退卻路線”。李明光抵制這一錯誤。他在一次批判所謂羅明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省委會議上,堅決支持羅明傳達的毛澤東關於地方開展游擊戰、配合主力紅軍運動戰、各個擊破等消滅敵人的正確主張。李明光以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嚴肅地批判與抵制了王明軍事上的冒險主義,得到了與會人員的支持和擁護。
1933年5月,蔣介石反動派進攻連城縣城。李明光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按照毛澤東關於開展游擊戰的策略,不與強敵硬拼,而是選擇游擊戰方式,消滅敵人。因此,他把縣委機關及獨立團撤到離城十多公里的村子,準備同敵軍進行遊擊戰和運動戰。可是,中央派來長汀檢查工作的人員是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推行者,他們指責李明光“執行羅明的右傾逃跑主義路線”,並強令李明光撤回縣城同敵人硬拼。李明光對於這錯誤的指令,儘管思想不通,但下級服從上級,只好服從。把隊伍撤返連城。
5月9日凌晨,敵軍包圍了連城縣城。李明光指揮獨立團和赤衞隊守衞在城郊山頭上。從早上到傍晚,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紅軍雖然打垮了敵人多次進犯,畢竟敵眾我寡,地形也不利。為了保存實力,李明光請示上級批准迅速撤離戰場,並請派增援部隊前來。但是,“左”傾機會主義者置之不理,硬要李明光死守陣地,以致紅軍傷亡慘重,陷入極其危急的困境中。李明光為了挽救部隊,保存有生力量,派出軍事部長邱秀山帶領20多人衝過敵人的火力封鎖區,攻佔外面山包上制高點,以掩護部隊突圍。待到黃昏,李明光率領部隊突圍。在激戰中,李明光不幸身中數彈,負了重傷,摔倒在地,警衞員趕過來攙扶。李明光看見敵人向他衝來,已難脱險。他立即將使用多年的駁殼槍遞給警衞員,命令其趕快突圍。接着,他拆毀了剩下的一支小手槍。不給敵人留下一槍一彈。當敵人嚎叫着圍上來時,李明光拿着一塊曲尺槍殼,同敵人搏鬥。終因傷勢過重,壯烈捐軀。年僅27歲。
紅軍重克連城縣後,為了緬懷先烈,根據人民羣眾的要求,將連城縣更名為明光縣,並把連城獨立營改為明光獨立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