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慶忠

(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專家)

鎖定
李慶忠(1930年10月10日-2022年12月26日),男,漢族,出生於江蘇省崑山市玉山鎮,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高級工程師。
1952年,李慶忠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52年—1953年,被分配到燃料部石油管理總局(北京市)任實習員;1953年—1961年,在新疆中蘇石油公司(後為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質調查處任工程師及綜合研究隊隊長;1961年—1963年,參加大慶(黑龍江省)會戰,在松遼石油勘探指揮部地調指揮部綜合研究隊擔任副隊長;1963年—1964年,石油部646廠物探局研究隊副隊長;1964年—1979年,參加華北石油會戰,到勝利油田(山東省)擔任油田副總工程師、地質指揮所副指揮;1979年—1979年,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物探局(河北涿州)擔任副總工程師;1979年—1980年,到美國 Exxon(埃克森)石油公司休斯敦數據處理中心(EDPC)作為中方技術代表工作;1988年—1989年,到美國休斯敦西方地球物理公司擔任客座研究員;1989年,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物探局(河北涿州)任副總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2] 
李慶忠擅長的領域是石油勘探。 [3] 
2022年12月26日,據中國工程院官網已故院士名單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慶忠於2022年12月26日逝世。 [15] 
中文名
李慶忠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30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
2022年12月26日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
性    別

李慶忠人物生平

1930年10月10日,李慶忠出生於江蘇省崑山市玉山鎮 [4] 
1949年9月—1952年7月,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後轉物理系學習,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 [5] 
1952年7月—1953年3月,被分配到燃料部石油管理總局(北京市)任實習員。
1953年3月—1961年5月,在新疆中蘇石油公司(後為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質調查處任工程師及綜合研究隊隊長。
李慶忠
李慶忠(7張)
1961年5月—1963年10月,參加大慶(黑龍江省)會戰,在松遼石油勘探指揮部地調指揮部綜合研究隊擔任副隊長。
1963年10月—1964年3月,石油部646廠物探局研究隊副隊長。
1964年3月—1979年4月,參加華北石油會戰,到勝利油田(山東省)擔任油田副總工程師、地質指揮所副指揮。
1979年5月—1979年9月,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物探局(河北涿州)擔任副總工程師。
1979年9月—1980年9月,到美國 Exxon(埃克森)石油公司休斯敦數據處理中心(EDPC)作為中方技術代表工作。
1988年7月—1989年1月,到美國休斯敦西方地球物理公司擔任客座研究員。
1989年2月,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物探局(河北涿州)任副總工程師。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1-2] 
2022年12月26日,據中國工程院官網已故院士名單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慶忠於2022年12月26日逝世。 [15] 

李慶忠主要成就

李慶忠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66年,李慶忠提出三維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並在東辛油田上繪製出三維歸位構造圖,取得了良好地質效果;1972年,與中國國外同時提出了“積分法繞射波疊加”成像技術;1975年,採用該技術進行數字處理,使商河西油田迅速查明地下構造形態,兩年內探明石油儲量5400萬噸並順利投入開發;1974年,又在辛立村地區組織了世界上第一片束狀三維地震勘探,導致了辛立村油田的發現;1974年,首創兩步法三維偏移;1993年,發表了專著《走向精確勘探的道路》,評述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理論及發展方向;1985年,作為主要參加者完成了“渤海灣盆地複式油氣聚集帶勘探理論及實踐”。 [6] 
20世紀60年代中期,勝利油田發現之時,國際石油地震勘探資料的成像技術正經歷着從二維到三維的演變,與大慶油田相比,勝利油田屬於複雜斷塊油田,傳統的二維地震方法很難搞清地下情況,不是深度有誤差,就是斷層位置不對,給當時的石油開發帶來了很大困難,面對這一難題,李慶忠提出了改進地震勘探的8字方針:去噪、定向、辨偽、歸位。
1965年,在開發勝利油田過程中,經常出現地震資料在複雜構造上與鑽井資料不符的情況,有時深度有偏差,有時斷層位置不對,李慶忠從幾何光學和物理光學的差別出發,結合光的衍射作用,考慮到地震波的波長很長,一般為80~150米,與其説類似乒乓球的彈射,不如説是以波動的形式在地層中傳播,一旦遇到斷層就會產生繞射波,造成地震記錄上“層斷波不斷”的現象,並且小斷塊反射能量下降,消失在干擾背景之中。李慶忠考慮到,如果不把繞射波收斂起來加以歸位,便不能真實地反映地下斷塊的形態。李慶忠大膽假設提出了波動地震學的重要推論:“一個反射主體,兩個繞射尾巴”“地層斷,波形不斷”“短小斷塊的反射波消失在背景之中”等等。李慶忠與俞壽朋、劉雯林兩位同事共同計算了大量地震波的衍射花紋(繞射波形),從理論上證實了地震波的波動性質和特徵。同年,李慶忠與同事俞壽朋、劉成正等一起設計了一套線距為260米的“小三角”加密測網,用於野外採集。使用國產51型地震儀,同時採用解放波形、面積組合的接收方式,在資料解釋中,從三個方向識別反射波,計算側向偏移距離,然後人工進行偏移歸位(又稱“剖面搬家”)。
1966年,李慶忠經過試驗考證,完成了《波動地震學》的手稿。
1972年,李慶忠重回勝利油田工作,在劉雯林、柴振一等同志的協助下,李慶忠撰寫完成了《地震波的基本性質——複雜斷塊區的反射波、異常波與干擾波》這篇21萬字的論文,並謄印了100份送至各油田礦區,在當時的石油勘探界產生了深刻影響,李慶忠指出,反射地震波與地下的巖性條件有着內在的聯繫,並論述了海相、深水湖相等7種巖相帶的地震反射特徵,同時指出了不同巖相的波形變化情況以及可追蹤的範圍。同年,李慶忠在波動地震學基礎上提出的“積分法繞射波掃描疊加偏移”技術也得到了應用。
1974年,李慶忠組織開展了三維地震的試驗,親自設計了“束狀三維地震”採集測線,在新立村油田開展采集試驗。經過近3年的採集,獲取了大量數據資料。同年,李慶忠提出了用“兩步法偏移”實現三維偏移歸位的方法,而且論證了它與“三維一步法”全偏移的誤差均在允許精度範圍之內。
1985—1986年,李慶忠用計算機做了大量的正演模型,並收集了河流沉積的各種研究資料,根據黃河4000年中河道變遷的記錄以及長江流域江漢曲流河的發展歷史,有力地證明了陸相沉積的複雜性以及地震地層解釋中的各種“陷阱”。
1986年,李慶忠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雜誌上發表《陸相沉積地震地層學的若干問題》。 [7] 
  • 科研獲獎
獲獎年份
獲獎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1985年
渤海灣盆地複式油氣聚集帶勘探理論及實踐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8] 
  • 學術著作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07年
《巖性油氣田勘探》
李慶忠
2006年
《多波地震勘探的難點與展望》
李慶忠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1993年
《走向精確勘探的道路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系統工程剖析》
李慶忠
1993年
《定向精確勘探的道路》
李慶忠
北京石油出版社 [9] 

李慶忠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李慶忠認為,應加強德育教育,“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兩個方面很重要,“功夫不負有心人”,有心人才能不斷長知識,有少數青年人滿足於得到一個學位,而對他實際從事的工作缺乏求知熱情,或者好高騖遠,不願做艱苦細緻的工作,因而缺乏實踐經驗,從而對所研究的對象缺乏“實感”。這便會影響他們的鍛鍊成長,重要的是在實踐中長知識,“讀了不等於懂了,懂了不等於記住了,記住了不等於會使用,會使用不如自己做一遍。” 尤其是從學校畢業後,更要善於從實踐中提高自己,幹石油勘探這一行的要有一種奉獻精神,野外作業本身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李慶忠希望年輕人能夠加強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這樣才能成長為對祖國有用的棟樑。 [7] 
李慶忠認為,石油物探中的遺憾”呼喚着我們的求實態度,而“10個重要方向”則呼喚着我們的創新精神,李慶忠呼籲高校師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在借鑑中國國外經驗時不盲從、不照搬,推廣新技術新方法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善於總結提高,實現求實創新。 [10] 
  • 講座報告
2005年5月26日,李慶忠在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為師生作題為《給同學們談談我從事地球科學研究的體會》的報告。 [11] 
2015年10月27日,李慶忠來到中國石油大學為師生作題為“求實與創新”的專題報告。 [10] 
  • 指導學生
截至2016年1月,李慶忠為中國海洋大學培養了近20名研究生。 [4] 

李慶忠榮譽表彰

年份
榮譽稱號
1995年
石油工業傑出科技工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1年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2] 

李慶忠社會任職

李慶忠兼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名譽院長(2001年9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雜誌編委。 [13] 

李慶忠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李慶忠出身醫學世家,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李慶忠的祖父李培卿是崑山當地有名的中醫,慕名而來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因老李家的院牆用塗料粉刷成綠色,每當有前來尋醫問藥的患者,當地人就告訴他們“綠牆頭”的那家便是,久而久之,“綠牆頭”的名聲就在十里八村傳播開來。李慶忠的父親李君梅也是醫生,尤擅長針灸,在李慶忠5歲那年,李君梅赴上海行醫,攜家眷一同前往。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此時的李慶忠正在讀小學,在強敵肆虐的年代,年幼的他多次轉學,為避戰火,跟隨父親躲進了法租界。李慶忠共有兄弟姐妹9人,他排行老三,子女眾多,又逢戰禍,雖然生活拮据,但李慶忠的父母還是儘可能地讓孩子入學讀書。 [4] 
  • 早年學習
因李慶忠的祖父信仰天主教,於是在李慶忠小學畢業之後就把他送到了一個叫震旦附中的教會學校讀書。在震旦附中學習,不僅要學數學、物理,還要學習法語、拉丁語,以及與天主教有關的教義、教規等。李慶忠不信教,也不願意學習法語、拉丁語,因此經常會被老師批評或懲罰。
1945年8月,初中畢業的李慶忠返回上海讀高中,並在高二那年轉學到當地著名的格致中學就讀。“格致中學歷史悠久,學習環境也好,既不用學法文,也沒有教規教義的束縛,比在震旦附中輕鬆多了。”
談起在格致中學的學習,李慶忠説還有一個插曲,他是高二才轉過去的,因為在體育考試中俯卧撐只做了6個被判不及格,被迫留級半年,與二年級春季班的學生一起學習。李慶忠高中畢業適逢1949年初,距離高考還有半年時間,於是他就和幾個關係不錯的同學自發組織了一個學習小組,每天看書、學習,做習題,一段時間下來不僅補上了數學、物理等知識,夯實了課程基礎,還培養了自學的能力,為他順利考上大學,以及後來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4] 

李慶忠人物評價

李慶忠院士是中國石油地球物理探測領域的唯一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參加了新疆、大慶和華北等諸大油田的石油會戰,為國家的石油工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1]  。(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邢磊評)
在新中國60餘年的石油工業發展史上,李慶忠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祖國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事業,從佈滿大漠戈壁的西北邊陲,到白雪覆蓋的東北大地,再到沃野千里的華北平原,從素有“天下第一州”之稱的涿州,到海風勁吹、潮流歡湧的海濱城市青島……65年來,他的足跡遍佈祖國各地,卻始終未離開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的軌跡,他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石油物探界的難題,並在兑現“我為祖國找石油”的諾言中,演繹了新中國第一代物探人的經典傳奇 [7] (《中國科學報》評)
李慶忠在過去60多年的勘探實踐中,為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及塔里木盆地等尋找新的後備資源做出了重要貢獻 [10] 中國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曹丹平評)
李慶忠是中國物理地震學的奠基人,雖然已80多歲的高齡,仍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活躍在教學及科研的第一線,引領學科發展 [14]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團委副書記郭子悦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