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慕愚

鎖定
李慕愚(1910-1991)1926年加入共青團,次年(1927)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渭華起義,起義失敗後為逃避反動政府追捕改名李慕愚。
中文名
李慕愚
別    名
李登瀛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91年

目錄

李慕愚人物生平

1910年5月出生於陝西省渭南縣崇凝鎮一個農民家庭,乳名挪窩,讀書時的學名登瀛,渭華起義失敗後改名為慕愚,在甘肅做中共黨地下工作及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時又名季倫。父親李正德,兩歲半生母靳氏去世,依靠外祖父母撫養,家庭以務農為主,兼買蒸饃。
1917年入讀私塾,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四書等。1920年入國民小學,十六歲高級小學畢業,成績優異。
1926年李慕愚在高級小學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團支部宣委,從此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在崇凝鎮組織農民協會,成立青年自衞團,舉辦農民夜校。
1927年2月在渭南中學參加中國共產黨,任渭南縣學聯兒童部部長,1928年2月參加渭南縣委發動和組織的“宣化事件”,這是渭華起義的導火線。時任東原豐原鎮第九區團委書記兼少年先鋒隊隊長。領導青年農民參加打土豪、殺豪紳地主、燒地契等運動。
1928年5月1日,參加崇凝鎮蘇維埃政權建立大會,李慕愚任崇凝區蘇維埃政府七個委員之一。這是西北地區的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是它吹響了渭華起義的號角,在渭南地區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推動了革命武裝鬥爭向縱深發展。
1928年6月李慕愚參加著名的“渭華起義”, 起義失敗後,由於革命鬥爭形勢的需要,為民族解放,受組織派遣,隱名更姓打入敵人部隊,開始了漫長的十八年地下工作和兵變工作。
1930年冬楊虎城部隊進入潼關,佔領西安,馬鴻賓部隊撤回寧夏。根據地下黨支部決定共產黨員從馬部撤出。省委同意並指示:利用各種社會關係,分頭打入楊虎城部隊,經十七路軍十七師參謀長(原教導團團長)耿景惠介紹,李慕愚到十七師宣傳隊任宣傳員。1931年十七師移駐鳳翔,根據省委指示整頓十七師地下黨組織,成立了地下軍委,孫作賓任書記,李慕愚,胡振家任委員,後十七師地下軍委為適應新形勢,劃分為前方軍委和後方軍委,李任前方軍委書記,到漢中後兼任陝南特委軍委書記,1933年4月省委決定李慕愚任陝西省士兵委員會書記。
1933年初,甘寧青特委根據“九一八”事變後民族矛盾上升,全國人民抗日反蔣鬥爭形勢迅速發展的實際,決定組織一支武裝隊伍,以抗日救國為主要目標,與日寇和漢奸作鬥爭。決定首先發展兵運工作,由吳鴻賓、孫作賓、李慕愚等人負責。2月,王儒林、李慕愚以及前陝甘工農紅軍游擊隊骨幹等十多人,在靖遠北灣設立了招募辦事處。名義上是招撫散兵遊勇,實際上是遵照特委的指示為成立符合人民抗日要求的義勇軍做準備。到1933年3月中旬,招募人數已達三四百人。在此基礎上,西北抗日義勇軍正式在榆中縣園子岔成立,李慕愚向全體人員講了話。西北抗日義勇軍由王儒林任總指揮,李慕愚任政委,薛寶山任副總指揮,張子明任參謀長。義勇軍成立後,利用甘肅綏靖公署准予“自行解決糧草的許諾,公開進行羣眾工作,召集羣眾大會,向羣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號召農民團結抗日。西北抗日義勇軍經過近兩個月的連續作戰,敵軍以數十倍於義勇軍的兵力投入圍剿行動,加之裝備精良,紅砂峴戰鬥異常慘烈,有300多名義勇軍戰士為革命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35人被俘。王儒林、武繼先在義勇軍指戰員的掩護下,於押送途中順利逃脱。被俘的孫作賓、李慕愚由中共甘寧青特委通過多方營救獲釋。西北抗日義勇軍的鬥爭,雖然失敗了,但它在西北大地上打響了革命的槍聲,點燃了革命的火種,是中國共產黨甘肅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意義的事件,在當時革命活動比較沉寂的甘肅大地產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響。李慕愚為我黨的軍隊建設和當地發展壯大作出過很大的貢獻。
1934年,李慕愚在西安新城綏靖公署第四期步兵訓練班軍官隊畢業考試名列第二,楊虎城將軍親自為他授獎,以優等生留校任區隊長,後調任楊虎城將軍的上尉侍從副官。從此李慕愚的組織關係成為了單線聯繫,長期隱蔽,以待時機。
1936年“西安事變”前夕,李慕愚同志為省委派往陝北彙報楊虎城將軍同我黨談判事宜的同志積極籌辦路條、路費和服裝,掩護接送去陝北的同志完成任務;“西安事變”發生後,他負責安排警衞楊虎城將軍的安全,奉命檢查扣留的國民黨文武官員,監護蔣介石,鼓勵侍從副官拒絕蔣介石提出開列監護人員名單的要求;周恩來同志到西安後,及時把自己掌握的情況親自或通過周恩來同志的隨從人員轉告周恩來同志,並將周恩來通知的親口指示及時轉告楊虎城。還陪同趙壽山第一次同周恩來同志會面等。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放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6月楊虎城出國考察,李慕愚同志被派往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應十七師師長趙壽山之邀,並經省委同意,到三原籌辦教導隊並任教育主任,聘用共產黨員當教官,教導隊完全按抗大的教育方針和方法授課,為發展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培養了一批骨幹隊伍。
1939年三十八軍開赴山西中條山對日作戰,多次參加阻擊戰,不幸在“6.6”戰役中負傷被俘,在關押期間,因策劃偽軍兵變起義引起敵人的懷疑,在日寇憲兵隊遭受了嚴刑拷打,後經難友營救獲釋。
1941年7月,李慕愚同志受陝西省委指派重新回到三十八軍三十五師孔從洲部工作,認真研究敵情,積極提出作戰建議,為所在部隊取得攻克日寇據點30餘處,斃敵千餘名,俘虜一批指揮官,迫使偽興亞巡撫軍近萬人反正,給日寇以沉重打擊的輝煌戰果,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944年冬,奉命率部隊赴鹽池縣曉以民族抗日大義,解決了地方政府和地方民軍的矛盾,協同八路軍游擊隊開闢了豫西解放區。
1945年7月,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決定按照中央決定和十七師行動委員會的安排,參加了十七師的洛寧起義,並任該師政治部主任,參謀長等職。自此,李慕愚結束了十八年黨的地下工作。
1945年11月劉伯承、鄧小平同志決定,由劉威誠、李慕愚組成三十八軍工作委員會,李任委員,根據劉、鄧首長指示,與延安派來的同志密切配合,為孔從洲1946年5月率領五十五師在河南鞏縣起義,做了大量的聯絡與組織準備工作。1946年9月13日,在邯鄲成立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孔從周任軍長,李慕愚任17師副師長。就是這支部隊,我們黨在這裏長期、廣泛、成功地開展了統一戰線工作。毛澤東主席對三十八軍地下黨的工作,作了全面指示並指出:“以十七路軍為前身的三十八軍的統戰工作是我地下黨的一個好典型”。同年5月,調任第二野戰軍第四縱隊十三旅副旅長,第十三軍三十八師副師長兼參謀長。在劉、鄧首長的指揮下,戰豫皖,打“淮海”,渡長江,下兩廣,出雲貴,參加過垣曲戰役、上黨戰役、淮海戰役、平漢線戰役等十多次大小戰役,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著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8月李慕愚首任我國駐保加利亞大使館參贊兼武官。1952年7月回國後,先後任重工業部基建處長,設計司副司長,設計總局副局長,一機部黨委常委、統戰部長、青海省機械工業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等職,為我國培養一支工廠設計隊伍和機械工作的發展壯大,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青海任職期間,先後建立起綜合機牀廠、綜合電機廠、軸承廠,還擴建了西寧機械廠、農牧機械廠,為青海省發展機械工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63年調任一機部西安儀表廠廠長,當時適逢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工廠任務不足,經濟困難,來廠後狠抓了經營管理,開展新產品試製,使工廠很快擺脱了虧損局面,受到一機部的讚揚。
1953年6月,根據一九五二年六月全國統戰部長會議通過的“關於民主黨派工作的決定”精神,即“在各民主黨派內應當有一部分共產黨員和非黨的革命知識分子,他們與左翼分子結合起來,形成骨幹,共同執行團結中間分子,爭取右翼分子的任務,使各民主黨派能夠成為我黨團結教育和改造上述各階級、階層的助手。”經國家機關黨委批准,李慕愚參加了中國農工民主黨,繼續為黨做好統戰工作。
“文革”中,李慕愚受到嚴重衝擊,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但他立場堅定,敢於堅持真理,胸懷開闊,堅信共產黨的領導,表現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高尚革命情操和革命精神,1972年5月徹底平反恢復了名譽,先後擔任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委員,西安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原十七路軍中共黨史徵集編寫領導小組顧問,1984年經中組部批准,享受副省長級待遇。
1991年8月6日在西安病逝。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