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惺

鎖定
李惺(1787年-1864年),字伯子,人稱西漚先生。四川墊江人。 [2]  中國清朝詩人、官吏。 [3] 
李惺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鄉試中舉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成進士,後選庶吉士,授檢討。歷官國子監司業、詹事府左贊善。 [3]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丁父喪歸,服除遂乞終養,後主講眉瀘、劍潼諸州郡及錦江書院者達三十年。 [2]  咸豐十年(1860年),以趙樹吉薦,詔命加五品銜督辦團練,以年老推辭。同治三年(1864年),李惺卒。 [3] 
李惺嗜古力學有識見,遊江、浙、閩、越而知天下將亂,與劉蓉書中暢論籌餉、練兵、安民諸策,皆洞達時務。歸後主講眉、瀘、劍、潼諸州及錦江書院,多所造就。善於工詩,《晚晴簃詩匯》稱其“清空高淡,一掃濃纖之習”。其著有《西漚全集》《鋼狍館郄書》 [3]  《藥言剩稿》《冰言補》《蠹餘四種》等作品,所為詩古文詞若干卷,門人為之編次。 [2] 
伯子
西漚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出生地
四川省墊江縣(現重慶市墊江縣)
出生日期
約 1785年 至 1787年
逝世日期
1863年 至 1864年
主要作品
《西漚外籍》10卷
《可邡詩稿》
本    名
李惺
職    業
教師

李惺文壇才人

李惺嗜古力學,在文學、哲學、書法等方面,造詣宏深。一生著有《藥言》、《冰言》、《藥言謄稿》、《冰官補》、《掘修補》、《老學究語》、《試帖》、《鋼狍館郄書》、《郄書補》等著作,由學生輯為《西漚外籍》10卷,《西漚外籍》卷刊印行世,共50萬餘字。留下了許多飽含哲理,頗啓人心智的格言警句,如“公生明,廉生威”、“見勤忘勞,習逸成惰”等,至今仍被人當作座右銘。但亦有“婦人多無識見,以故其言多不可聽”等侈談封建禮教之言。《可邡詩稿》收錄他創作的古體詩、近體詩近480首,多旅遊、感懷、贈答之作,也有不少指斥清廷時弊,反映民間疾苦的佳作。風格清空高淡,一掃詩壇的濃纖之習。他的書法,行筆高雅,飄逸灑脱,蒼勁有度,今新都寶光寺梁平雙桂堂有其遺墨。
李惺書法 李惺書法
李惺書法題識: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與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長夏如年,書此藉以遣悶,李惺。
2010年重慶市九龍坡區巴國城 2010年重慶市九龍坡區巴國城 [1]
翰林李惺題秦良玉駐兵遺址四川營:
昔日勤王上玉京,桃花馬上請長纓。
萬里征戰掃侵賊,震地威名白桿兵。
金印又傳三世將,旌旗爭認四川營,
至今秋雨秋風夜,隱約笳聲雜紡聲。

李惺書香世家

李惺 李惺
祖父李振音,乾隆時舉人,任井研教諭。
父親李如連,為增廣生。
李惺幼承家訓,聰穎好學,14歲即進入墊江縣凌雲書院。
嘉慶十三年(1808年)中舉。
嘉慶二十二年中三甲第第九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館。
嘉慶二十四年散館後,歷任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纂修、文淵閣校裏、國子監司業、詹事府左春坊左普贊等職。

李惺憂國憂民

李惺器識宏遠,憂國憂民。幼年立志於學,正值乾嘉盛世,由舉人而進士而翰林,均已國家大計、天下安危、鄉邦風教疾苦為懷。
但當他立身於士大夫階層,圖臻國家於富強時,偏逢清王朝由盛轉衰的嘉慶晚年和內政廢弛外侮頻仍的道光、咸豐年間,他目睹日益腐敗的朝廷政事和道光皇帝的昏庸無能,深感國事無為,遂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託詞祖母年老,辭官返川。
當他洞悉清政府屈膝於外侮而齎志難酬時,只得以借古喻今的詩篇,來表達他的一腔赤誠,寫出了“是誰贊高廟,乃自壞長城。百戰攻全廢,偏安局已成。黃龍府何在,莽莽暮雲橫。”的詩句,發出了“回首漢唐人去盡,乾坤磊落幾奇才。” 、“眼看紅羊成大劫”的仰天長嘆,反映了中華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側面。

李惺返川執教

李惺是以教育為己任的一代師表。辭官返川后,沒有忘懷祖國的命運,把拯救時艱的重任,寄託在青衿學子身上。先在成都錦江書院主講20年,後又在三台、劍閣眉山瀘州講學7年。
教學中,他一破“以經治國”的傳統,“舉凡訓詁詞章之末,功利智術之私,不以之教。”誘導學生獨立思考,因才造就,主張“問即是學,好問即是好學,善問即是善學”、“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改進”的治學之道。
他一生從事教育34載,為琢育人才嘔心瀝血,朝內外不少清廉官員、文武志士、社會賢達,皆出自其門下。民謠有“天下翰林皆弟子,蜀中進士盡門生”,讚譽他在教育生涯中的成就和威望。

李惺拒受高官

李惺正直不阿,廉潔自持,淡泊為生。他32歲中進士後,自奉仍極簡薄,家固寒素,但不以有無介意。人有困難,則慷慨相助,講學所得收入,均與兄弟共用。每當歲盡,料親友中難以度歲者,總親向家人囑咐:給某人多少,某人多少。晚年曾偕青城山一道士遊覽江浙閩粵的名山大川,歸來後嘗與人言:“天下將有兵變。”咸豐十年(1860年),雲南義軍進軍四川 ,給事中趙樹成書薦李惺 老成達練,要他督辦團練,咸豐帝亦知他在蜀中德高望重,命加四品卿銜團練大使職,均以老力辭。四川都督駱秉章又三番四次囑藩台劉蓉敦請,亦堅不受命。表達了他拒受高官厚祿,不貪榮華富貴,甘受清貧的高風亮節。

李惺病逝成都

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二十三日,李惺病逝成都寓所,終年79歲。五月初一,遵其遺願葬於仁壽縣。門生諸人將其牌位請入成都鄉賢祠,清國史館亦為之列傳。
參考資料
  • 1.    來自 2010年重慶市渝中區嘉陵新村 重慶電專大三男生實拍
  • 2.    梁淑安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近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第151頁
  • 3.    錢仲聯,傅璇琮,王運熙等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第12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