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怡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

鎖定
李怡,1966年6月生於重慶,祖籍湖北,1984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2003年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先後擔任西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1]  [4]  、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 [5] 
中文名
李怡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重慶
出生日期
1966年6月
畢業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中國新詩、魯迅研究
職    務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
籍    貫
湖北
職    稱
教授

李怡人物經歷

1984 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2003 年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先後擔任西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2017年9月起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 [2]  兼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3]  。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
2022年9月,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22年新會員名單。 [6] 
政協四川省第十三屆委員。 [7] 

李怡社會職務

曾經擔任
李怡 李怡
西南師範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學術委員、學位委員,文學院院長助理、西南師範大學文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詩學文獻典藏與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學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學術叢刊主編。
兼任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常務理事,海峽兩岸梁實秋研究會副會長。
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文學院美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四川郭沫若研究會常務理事
重慶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重慶文學學會常務理事 [1] 

李怡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國現代詩歌、魯迅及中國現代文藝思潮研究。 [1] 

李怡學術成果

出版過學術專著 《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現代四川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七月派作家評傳》、《現代:繁複的中國旋律》、《大西南文化與新時期詩歌》、《閲讀現代——論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學》、《為了現代的人生——魯迅閲讀筆記》、《中國現代詩歌欣賞》、《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現代性:批判的批判》、《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中國新詩的傳統與現代》等。
專著《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1998年獲國家教育部三等獎,1996年獲重慶市政府二等獎。
論文《論“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2002獲國家教育部三等獎,中國現代文學首屆王瑤學術獎
專著《四川現代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1996年獲四川省政府三等獎。
著作《七月派作家評傳》獲重慶市政府三等獎。
論文《魯迅與中國現代新詩》1994年獲四川省魯迅研究會一等獎。
論文《中國現代新詩的進程》1993年獲四川省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論文獎。
另有多篇論文獲西南師大優秀論文獎。1992年獲西南師大中青年科研成果展評二等獎,1998年獲西南師大民主黨派科研成果展評一等獎。

李怡獲獎情況

1 、著作《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獲教育部第二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1997 )、重慶市政府社科二等獎( 1996 ),獨立
2 、論文《論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獲教育部第三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2002 )、中國現代文學首屆王瑤學術獎( 2002 )、重慶市政府社科三等獎( 2001 ),獨立
3 、著作《現代四川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獲四川省政府社科三等獎,( 1996 )獨立
4 、著作《七月派作家評傳》獲重慶市政府社科三等獎。( 2002 ),獨立
5 、著作《大西南文化與新時期詩歌》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九屆優秀成果獎,2004年,第一
6 、著作《為了現代的人生——魯迅閲讀筆記》獲四川省政府社科三等獎,2006年,獨立
7 、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的發生,教育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5年,獨立 [1] 

李怡主要著述

專著《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現代四川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著作《七月派作家評傳》重慶出版社,2000年
著作《現代:繁複的中國旋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著作《閲讀現代》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著作《大西南文化與新時期詩歌》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合著多部。
另外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國內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
學術專著
1 、《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8 年再版、2002 年三版。
2 、《現代四川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 、《七月派作家評傳》,重慶出版社2000年版。
4 、《現代:繁複的中國旋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5 、《大西南文化與新時期詩歌》(與人合著),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6 、《閲讀現代——論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學》,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 、《為了現代的人生——魯迅閲讀筆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 、《中國現代詩歌欣賞》(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9 、《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的發生》(繁體字版)台灣秀威出版公司2005 年 12 月
11 、《現代性:批判的批判》 獨立, 20 萬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12 、《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第一主編, 40 萬字,巴蜀書社2006
13 、《中國新詩的傳統與現代》,獨立, 30 萬字,台灣秀威有限公司 [1] 

李怡學術論文

1 、承傳與擇取:面對傳統的兩類中國知識分子 《魯迅研究月刊》 1994 年 1 期(獨立)
2 、物態化與意志化的消長 《學習與探索》 1994 年第 1 期(獨立)
3 、老舍與中國生存文化的現代化 《聊城師範學院學報》 1994 年第 1 期(獨立)
4 、“何其芳特徵”與東方色彩 《東方叢刊》 1994 年第 1 輯(獨立)
5 、協暢與拗峭:中國現代新詩的音韻特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4 年第 2 期(獨立)
6 、卞之琳後期象徵主義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1994 年第 2 期(獨立)
7 、論中國現代新詩的歌謠化運動《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1994 年 3 期(獨立)
8 、中國詩文化的自由形態與自覺形態《郭沫若學刊》 1994 年第 3 期(獨立)
9 、物態化與中國現代新詩的文化取向《贛南師範學院學報》 1994 年第 3 期(獨立)
10 、古典理想的現代重構 《江海學刊》 1994 年第 4 期(獨立)
11 、論戴望舒與中西詩歌文化 《中州學刊》 1994 年第 5 期(獨立)
12 、論中國現代新詩藝術自覺的傳統淵源 《文藝研究》 1994 年第 5 期(獨立)
13 、走向文化時代的詩歌與詩學 《青年思想家》 1994 年第 5 、 6 期(獨立)
14 、十五年來中國現代詩歌研究之斷想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5 年第 1 期(獨立)
15 、胡適在中國新詩史上的地位新論 《贛南師範學院學報》 1995 年第 1 期(獨立)
16 、走向二十一世紀的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學刊》 1995 年第 1 期(獨立)
17 、傳統心理結構的自我拆解 《貴州社會科學》 1995 年第 2 期(獨立)
18 、宋詩與中國現代新詩的反傳統趨向《海南師院學報》 1995 年第 2 期(獨立)
19 、本體的召喚: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東方叢刊》 1995 年第 2 輯(獨立)
20 、現代四川文學研究的地域文化視野——中國現代文學與巴蜀文化之一 《寧德師專學報》 1995 年第 2 期(獨立)
21 、火辣辣的川妹子:一個典型的巴蜀意象——四川現代文學與巴蜀文學之二 《寧德師專學報》 1995 年第 3 期 (獨立)
22 、鴉片·茶館·川味——四川現代文學與巴蜀文化之三 《寧德師專學報》 1995 年第 4 期(獨立)
23 、論現代巴蜀文學的生態背景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1995 年第 3 期(獨立)
24 、二十世紀中國詩歌的難題與選擇 《海南師院學報》 1995 年第 4 期(獨立)
25 、巴蜀文化的二十世紀體驗者 《郭沫若學刊》 1996 年第 1 、 2 期(獨立)
26 、傳統:誤讀中的生長 《詩探索》 1996 年第 1 期(獨立)
27 、從移民到漂泊——現代四川文學與巴蜀文化之四 《寧德師專學報》 1996 年第 1 期(獨立)
28 、巴蜀派、農民派與中國現代文學——現代四川文學與巴蜀文化之五 《寧德師專學報》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29 、中國 / 西方: 20 世紀中國詩歌的難題與選擇《三峽學刊》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0 、論現代四川文學“洄水沱”景觀的地域文化內涵 《贛南師範學院學報》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1 、多重文化的衝撞和交融——論現代外省作家的入蜀現象 《貴州社會科學》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2 、重審中國新詩發展的啓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3 、巴蜀調笑傳統與現代四川文學的幽默趣尚《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4 、盆地文明·天府文明·內陸腹地文明——論現代四川文學的文化背景 《社會科學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5 、鍛造文學的筋骨 《渝州大學學報》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6 、“辨 / 忘”模式與中國新詩文法追求的民族特色 《東方叢刊》 1996 年第 2 輯(獨立)
37 、穆旦研究評述 《詩探索》 1996 年第 4 期(獨立)
38 、研討現代作家與鄉土文化的兩個問題 《郭沫若學刊》 1996 年第 4 期(獨立)
39 、王富仁與中國 20 世紀晚期的啓蒙文化思潮 《當代作家評論》 1997 年 4 期(獨立)
40 、論穆旦與中國新詩的現代特徵 《文學評論》 1997 年 5 期(獨立)
41 、魯迅舊詩新論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7 年 2 期(獨立)
42 、中西交融的理想與現實 《江海學刊》 1997 年 2 期 (獨立)
43 、馬克思主義文藝的輸入與中國文學批評範疇論的確立 《中州學刊》 1997 年 1 期(第一)
44 、地方誌—龍門陣文化與四川現代文學的寫實取向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1997 年 2 期 (獨立)
45、 魯迅、梁實秋論爭新議 《贛南師院學報》 1997 年 1 期(獨立)
46、“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 《中國社會科學》 1998 年 6 期(獨立)
47、 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研究的新開拓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8 年 2 期(獨立)
48、 從童真到“莽漢”的藝術史價值 《貴州社會科學》 1998 年 5 期 (獨立)
49、 作為馬克思主義批評羣體的創造社 《郭沫若學刊》 1998 年 2 期(第一)
50、 來自巴蜀的反叛與先鋒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1998 年 2 期 (獨立)
51、 青春的詩情與年輕的文化人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1998 年 4 期 (獨立)
52、艾青:中國傳統的“棄兒”與叛逆 《東方叢刊》 1998 年 2 期 (獨立)
53、 田間新論 《贛南師院學報》 1998 年 2 期(獨立)
54、論“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 《人大複印資料 文藝理論》 1999.1
55、論“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 《新華文摘》 1999.2
56、魯迅人生體驗中的《故事新編》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9.3
57、對於“後新詩潮”的多種闡釋 《天津社會科學》 1999.3
58、巴蜀文化的闡揚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歷史責任 《社會科學研究》 1999.3
59、詩人穆旦的痛苦與中國讀者的財富 《四川三峽學院學報》 1999.3
60、 後新詩潮:時間的延續與空間的定位 《淮北煤師學院學報》 1999.3
61、巴渝文化與詩人傅天琳涪陵師專學報》 1999.1
62、重慶文學、地域文學與文史學 《涪陵師專學報》 1999.4
63、 歷史的意義與學術的魅力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0.1
64、 評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 《文學評論》 2000.5
65、 尋找和建立中國新詩發展的內在“理念” 《海南師院學報》 2000.3
66、 任洪淵與中國學院派詩人的選擇 《西南師大學報》 2000.2
67、 任洪淵與中國學院派詩人的選擇 《人大複印資料 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2000.5
68、 無法圓滿的悲劇 《西南師大學報》 2000.5
69、 大西南文化與新時期詩歌的消長 《詩探索》 2000.1-2 輯
70、 現代文化的讀本:中國新詩的幾個文本 《名作欣賞》 2001.2
71、 標準與尺度:關於中國新詩的總體評價 《學習與探索》 2001.2
72、 文學現代性與民族性的內在關係 《社會科學戰線》 2001.4
73、 新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改革芻議 《荊州師院學報》 2001.3
74 、穆旦研究:折射出現代中國詩學的艱難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綱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75 、 論“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 《解析吳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年版
76 、“為人生”與新世紀魯迅研究展望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 2001 年 4 期
77 、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與 21 世紀中國文論建設的若干問題《涪陵師專學報》 2001.4
78 、我們究竟有着怎樣的“現代性”?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2001 年 11 期
79 、 2000 :走向新世紀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1 年 4 期
80 、時空的自由與郭沫若的感受方式 《社會科學研究》 2002 年 2 期
81 、中國“反現代性”思潮:世界意義的保守主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2 年 2 期
82 、 21 世紀郭沫若研究的挑戰與機遇 《郭沫若學刊》 2002 年 2 期
83 、蕪亂來自於真正的批評家的“缺席” 《詩刊》 2002 年 3 期
84 、現代文化的讀本:中國新詩的幾個文本(連載二) 《名作欣賞》 2002 年 4 期(獨立)
85 、現代文化的讀本:中國新詩的幾個文本(連載三) 《名作欣賞》 2002 年 5 期(獨立)
86 、“重估現代性”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的再認識 《文學評論》 2002 年 4 期
87 、反現代性:從學衡派到“後現代” 《中州學刊》 2002 年 5 期
88 、魯迅舊詩新論 收入《魯迅其書》,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2 年 標準與平台 《詩刊》 2003 年 2 期
89 、《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先聲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3 年 4 期
90 、從進化論到地理學 (香港)《新亞論叢》 2003 年 1 期
91 、西部的“空間”與東部的“時間” 《唐都學刊》 2003 年 1 期
92 、文化反思時代的文體學研究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3 年 1 期
93 、日本生存體驗與清末“小説界革命”《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3 年 6 期
94 、“民族”與“革命”:日本之於中國的關鍵詞《理論與創作》 2003 年 4 期
95 、關於“世界”的學説 《徐州師大學報》 2003 年 4 期
96 、 王富仁的“九十年代” 《中國文學研究》 2003 年 2 期(獨立)
97 、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 《中國社會科學》 2004 年 1 期
98 、歷史的散失與當代的“新考據研究” 《學習與探索》 2004 年 1 期
99 、日本生存的實感與中國詩歌的近代變革 《社會科學研究》 2004 年 1 期
100 、論中國現代文學的重慶視野 《紅巖》 2004 年 2 期
101 、“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 年 3 期
102 、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詩歌與詩論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4 年 3 期
103 、“走向世界”、“現代性”與“全球化” 《南京大學學報》 2004 年 3 期
104 、關於中國新詩的兩種“傳統” 《江漢大學學報》 2004 年 4 期
105 、西方文論在中國如何“化”? 《河北學刊》 2004 年 5 期
106 、論中國現代詩論的現代性問題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4 年 6 期
107 、日本體驗與中國散文的近現代嬗變 《文學評論》 2004 年 6 期
108 、日本體驗與中國散文的近現代嬗變 人大複印資料 2005 年 1 期
109 、 從起點處“正名”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5 年 1 期(合作,第一)
110 、傳統與現代:二元如何對立? 《江漢論壇》 2005 年 1 期(川)
111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文獻史料:問題與方法 《汕頭大學學報》 2005 年 1 期
112 、他山之石:作為現代中國文學思想重要資源的西方文論《蘭州大學學報》 2005 年 2 期
113 、中國現代詩歌與當代中國讀者的需要《欽州師專學報》 2005 年 2 期(合作,第一,川)
114 、“新民”與“心力”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2005 年 3 期
115 、 “新民”與“心力”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 2005 年 4 期
116 、現實的感受與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會科學》 2005 年 3 期
117 、 1907 :魯迅“入於自識”的選擇 《中山大學學報》 2005 年 3 期(川)
118 “問題”與“前沿” 《陝西師大學報》 2005 年 5 期(川)
119 、抗戰文化、抗戰文學與郭沫若研究 《涪陵師範學院學報》 2006 年 6 期
120 、 1907 :周作人的“協和”體驗及與魯迅的異同 《貴州社會科學》 2005 年 4 期(川)
121 、 1907 :周作人的“協和”體驗及與魯迅的異同 人大複印資料 2005 年 4 期(川)
122 、抗戰作為中國文學的資源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5 年 9 期 (川)
123 、巴金的願望與我們的姿態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5 年 11 期
124 、現實的感受與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會科學》 2005 年 3 期
125 、我們在什麼意義上討論“文學感受” 《中國文學研究》 2005 年 3 期
126 、失落了文學感受的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5 年 4 期
127 、文學的闡釋:從文化關聯的發現到文學感受的發掘《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2005 年 3 期
128 、多重概念的歧義與中國文學“現代性”闡釋的艱難《社會科學研究》 2005 年 5 期(川)
129 、 20 世紀 50 年代與“二元對立思維”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5 年 5 期(川)
130 、生命體驗、生存感受與現代中國的文化創造 ?《社會科學戰線》 2005 年 6 期(川)
131 、“重估現代性”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的再認識《現代性與 20 世紀中國文學思潮》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132 、 “Re-evaluation of Modernit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xcerpts) Critical Zone 1,2005
133 、心中的“海”——胡續冬《海魂衫》,《詩探索》 2005 年 2 期(獨立)
134 、國家主義的批判與個人主義的倡導 ——從《甲寅》到《新青年》的思想流變 《江漢論壇》 2006 年 1 期(獨立)
135 、文學博士談《名作欣賞》的學術貢獻,獨立,《名作欣賞》 2006 年 1 期(獨立)
136 、論中國新詩的“傳統” 《詩探索》 2006 年 1 期(獨立)
137 、人文主義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福建論壇》 2006 年 1 期(第一)
138 、抗戰:中國文化的資源與重慶文化的資源《涪陵師院學報》 2006 年 2 期(獨立)
139 、巴蜀學派與當代批評 《當代文壇》 2006 年 2 期(第一)
140 、“問題”與“前沿”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 年 1 期(獨立)
141 、 傳統 : 中國新詩問題的一個關鍵詞《西南科技大學學報》 2006 年 2 期( 獨立)
142 、當代詩歌批評的歷史建構 《江漢論壇》 2006 年 4 期(第一)
143 、大眾傳媒與中國新詩的生成 《學術月刊》 2006 年 4 期,(第一)
144 、多重概念的歧義與中國文學“現代性”闡釋的艱難,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 2006 年 3 期( 獨立)
145 、中國現代文學教學面臨的挑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6 年 5 期,(獨立)
146 、今天我們如何紀念魯迅逝世? 《欽州師專學報》 2006 年 5 期(獨立)
147 、 中國抗戰文學研究的新的可能,《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6 年 6 期(第二)
148 、 重繪現代中國文學批評的概念譜系,《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2006 年 6 期(獨立)
149 、 自我體驗、自我意識與現代中國文化的“問題”《福建論壇》 2006 年 7 期(獨立)
150 、魯迅:現代中國文化之“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6 年 8 期(獨立)
151 、從中國抗戰文化研究看郭沫若研究的新思路 獨立, 收入《文化與抗戰》,巴蜀書社 2006
152 、 清點現代中國文學批評概念的意義 《社會科學研究》 2007 年 1 期( 獨立)
153 、文學批評的本土意義:從自我的清理開始 《貴州社會科學》 2007 年 1 期( 獨立)
154 、重慶文學史與普通話寫作 《紅巖》 2007 年 1 期( 獨立)
155 、命題的意義 《紅巖》 2007 年 2 期( 獨立)
156 、尋找我們自己的語言 《紅巖》 2007 年 3 期( 獨立)
157 、體制與生存 《紅巖》 2007 年 4 期( 獨立)
158 、《紅巖》 2007 年 5 期( 獨立)
159 、《紅巖》 2007 年 6 期( 獨立)
160 、魯迅的“五四”與“新青年”的“五四” 《社會科學輯刊》 2007 年 1 期(獨立)
161 、魯迅的“五四”與“新青年”的“五四” 人大複印資料現當代文學 2007 年 5 期
162 、重繪現代中國文學批評的概念譜系,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 2007 年 4 期
163 、現代中國文學批評“本土化”建設的三大內涵 《新華文摘》 2007 年 7 期
164 、中國新詩研究的世紀性工程 《中國詩歌研究動態》新詩卷第三輯 [1] 

李怡科研項目

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西南文化與新時期詩歌研究”(1996 — 1999)
2 、國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七月派評傳”(1996 — 1999)
3 、國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新文學現代性與民族性相互關係研究”(2001 — 2004)
4 、中央統戰部華夏英才基金項目“中國新詩發展綜論”(2001 — 2003)
5 、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中國文學 創新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學”(2004 — 2007)6 、重慶市教委社科重大項目“中國現代詩歌閲讀學研究”(2004 — 2007)
7 、重慶市社科重點項目“中國現代文學的重慶視野研究”(2002 — 2005)
8 、四川省重點項目“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學派問題研究”(2004 — 2006)
9 、四川省教育廳項目 “ 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研究”(2004 — 2006)
10 、四川省教育廳項目“四川現代作家的文學思想研究”(2004 — 2006)
11 、安徽教育出版社委託項目“《穆旦全集》的整理與研究”(2004 — 2006)
12 、重慶工商大學委託項目“西部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建設研究”
13 、教育部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資助項目“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研究”(2006 — 2010) [1] 

李怡教授課程

博士生 中國現代思想文化與文學、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
碩士生 中國新詩與中外文化、中國現代社團流派研究
本科生 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新詩研究、魯迅研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