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思衍

鎖定
李思衍 (約1240-1300年),男,字昌翁,一字克昌,號兩山,饒州府餘干縣萬年鄉九芝人(今萬年縣青雲鎮史橋村)。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世祖至中前後在世。南宋德祜元年(1275年)登進士科,但隱居未仕。工詩,至元十一年,(公元一二七四年)丞相伯顏渡江以恩衍權樂平,累官袁州治中,禮部侍郎。副禿盧招諭安南,以不受爐,饋拜南台御史。衍著有《兩山稿》,《元詩選》傳於世。
昌翁,一字克昌
兩山
出生日期
約1240年
逝世日期
約1300年
主要成就
《兩山稿》《元詩選》
本    名
李思衍
籍    貫
饒州府餘干縣萬年鄉九芝(今萬年縣青雲鎮史橋村)

目錄

李思衍經歷

德祜元年,元左丞相伯顏(一作巴延)攻下鄂州(今湖北武昌)後,遣派武良弼下饒州,遍訪賢士。良弼聞思衍賢名,便將思衍任為樂平(今江西樂平縣)令。李思衍見世道已變,毅然出山應徵,決心救民於倒懸。不久,又授袁州(今江西宜春市)治中,後任國子監司業(主管教育考試)。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初,元世祖忽必烈因安南(今越南)未歸附元朝,屢次派遣軍隊攻打,都沒有成功,於是下令禮部侍郎副教省參議禿廬(一作圖嚕)出使安南宣招撫諭,命李思衍作為副使隨行。
元朝使團一行抵安南後,安南國王召見,唯獨李思衍不向安南國王行叩拜禮。李思衍義正辭嚴地説:“大國之臣不拜小國之君,禮也。”話一出口,在場的人都大驚失色。安南國王被他的氣度所折服,認可道:“敬其主以及其使,亦禮也”。李思衍在安南國王面前,大宣元世祖德威,安南國王對思衍外交能力十分敬佩。次日,安南國王奉寫回表,並附上厚禮,賞賜元朝使者。禿廬收下了,李思衍堅持不受。回朝後,元世祖斥責禿廬不該接受賞賜。李思衍又巧妙應答道:“臣不收,全大國之體,禿廬受,安小國之心。”一句話,使元祖轉怒為喜,誇獎思衍是個賢能的人才,也給了禿廬一個台階。
同年十一月,元世祖又命李思衍為國信使,以萬努為兵部郎中作副使,一同出使安南,宣諭安南國王陳日煊親身入朝,否則必再加兵。
再次完成使命後,李思衍詔拜為禮部侍郎兼浙東宣慰使。任職期間,他十分關心民眾疾苦,主張寬減關市之税,興辦學校,讓百姓過上安樂的日子。兩年後,升南台御史,再擢禮部尚書。李思衍為人正直,居官清廉,為政皆有聲譽。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李思衍得知愛國名士謝枋得為國殉節於大都憫忠寺,無錢歸葬,他便與枋得之子謝空之四處募捐殮屍,並助其路費扶送靈柩南歸廣信府弋陽縣。大德四年(1300年)前後,李思衍積勞成疾,病終於任所。朝廷聞之特賜厚葬,並賜建尚書御史坊以祀之。

李思衍著述

李思衍不僅善於治理國政,還擅於寫作詩文。著有《兩山詩集》、《天南行稿》等傳世,但大多散佚。清代學者顧嗣立編纂的《元詩選》一書中,錄其詩詞2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