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志雄

(抗日民族英雄)

鎖定
李志雄是抗聯部隊女戰士中的優秀人才,非常受重視。她原名李樹青,1914年生於吉林省九台縣。其父李搶升,畢業於吉林法政專科學校,是一位為人正直、善良的愛國知識分子。李志雄從小就受其父親思想、品行、學問的薰陶和影響,品學兼優、性格開朗、愛恨分明。 [1] 
中文名
李志雄
別    名
別名李樹清
出生日期
1915年
逝世日期
1939年7月5日
畢業院校
北平大學
出生地
吉林省九台縣
代表作品
《抗聯教導隊歌》
性    別
人物生平
1931年,正是李志雄中學畢業將要考入大學時,日本侵略者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戰爭爆發,東北淪陷。看到家園破敗、滿目瘡痍,她心中的美好願望破滅了。她憎恨日本侵略者,抗日救國的思想從此在她心裏紮下了根。1933年,李志雄離開日寇鐵蹄踐踏下的東北,考入北平東北大學預科讀書。1935年6月,在依蘭縣地方法院任檢察官的父親被日偽政權以思日軍佔領下的依蘭縣城想不良為藉口逮捕入獄。正在讀書的李志雄得知消息後立即停學,於1936年初同母親一起趕往依蘭營救父親。到達依蘭後,母女二人四處奔走,求助他人,但都無濟於事。後來有人告訴她們救李搶升需要一筆錢,於是她和母親又返回家鄉籌錢,不料均遭冷遇,籌錢未果。母親在急難悲痛之中含恨自溢而死,悲痛中她獨自返回依蘭,繼續在生活上照顧父親、在精神上給予父親安慰,可最終因無錢救助,她的父親也未能走出監獄,於1936年秋死於獄中。一個曾經幸福的家庭就這樣支離破碎了,這在她心裏留下了深深的創傷,她將父母雙亡及後事料理情況寫信告訴了弟弟、妹妹後,毅然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李志雄在四處奔走,營救父親的時候,結識了律師高瀛洲。高瀛洲與中共地下黨的同志經常接觸,經他介紹李志雄認識了中共依蘭縣委領導。在她已有的強烈愛國熱情和進步思想的基礎上,經過地下黨組織的幫助和啓發,李志雄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起來。她積極參加依蘭抗日救國軍的工作。
1936年冬,因宣傳工作表現突出,依蘭地下黨組織介紹李志雄來到了東北抗聯第5軍部隊,擔任婦女團指導員,做宣傳和文化教育工作,轉戰於松花江下游富錦、寶清等地。因她文化程度高、有文才,於1937年冬被第2路軍總指揮部調到聯軍下江教導隊任政治文化教官,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正是在此期間她寫下了《聯軍教導隊隊歌》
1938年聯軍下江教導隊圓滿完成既定使命後,李志雄又被調到吉東省委第2秘書處擔任秘書工作。她工作期間埋頭苦幹、任勞任怨,在生活上吃苦耐勞。由於長期過着艱苦的生活,她從一個學生時代的籃球健將變成了一個體弱多病的抗日女戰士,但是她革命的信念沒有絲毫削弱,反而更加刻苦鑽研,更加頑強。她不但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還積極參加後方以前從沒有幹過的各項工作,深受部隊領導和同志們的敬佩。
1938年秋,李志雄的舊病復發,組織上打算派人秘密護送她去佳木斯市就醫,可是她卻表示寧可死在抗日前線,也不到敵佔區去治療。她在報告中説:“我寧死在抗日救國領域,寧死於同志指顧周旋相與艱苦共嘗中,絕不願一日苟且活於法西斯日賊統治區,更不願見法西斯日賊之對我同胞已視同殖民地奴隸牛馬之殘酷悲痛,更不願自己是女性而不幸有遭受日賊法西斯之凌辱。”第2路軍總指揮部根據李志雄的報告,最後同意了她的請求,讓她留在抗聯第4軍後方密營養病。1939年春,敵人襲擊抗聯密營,李志雄帶病進行戰鬥,左臂又負傷,身體狀況更加惡化,加之缺醫少藥,病情一天天加重。1939年7月5日李志雄逝世,年僅25歲。
東北抗聯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聽到李志雄逝世的報告後,十分悲痛,特為李志雄烈士寫了傳略。他在傳略最後寫道:“女士之死失去吾中華民族解放運動中可造就之女性人才”,“亦共產黨為民族解放戰爭中其一有望幹部之損折也!”東北抗聯第5軍的女戰士很多,她們與男戰士一樣參加戰鬥。婦女團的冷雲等8名女戰士在西征返回牡丹江地區途中與敵人遭遇,經過一番苦戰,8位女戰士不甘被俘,投入波濤滾滾的烏斯渾河,即東北抗聯軍史上著名的“八女投江”。李志雄也曾是這些“巾幗不讓鬚眉”戰鬥羣體中的一員,而她又不同於普通的女戰士,她有學識,有思想。她的過早離世確實是抗聯部隊的一大損失。
參考資料
  • 1.    貟佔軍著;湯重南叢書主編,抗戰十四年·中華兒女傳奇 12烈士山戰鬥,南京出版社,2018.06,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