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德

(滄州市運河區環境衞生管理站站長)

鎖定
李德,回族,滄州市運河區環境衞生管理站站長。 [1] 
中文名
李德
國    籍
中國

李德所獲榮譽

2019年10月,榮獲第七屆河北省道德模範敬業奉獻模範。 [1] 

李德人物事蹟

奮鬥中國人”河北篇系列報道之二
從“掏糞工”到“大國工匠”——
李德:就是要把糞勺子“掄出花來” [2] 
新中國成立初期,“掏糞工”時傳祥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記憶。
進入新時代,“掏糞工”再度湧現傑出代表。37年來,他秉持着讓環衞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嚴”的初心,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環衞工人。他,就是河北省滄州市運河區環境衞生管理站站長、黨支部書記李德。
幹部子弟做了“掏糞工”
1962年,李德出生於河北省滄州市一個幹部家庭,父母都是軍人。但是,幹部子弟的“身份”並未給李德的就業帶來什麼幫助。1982年,參加工作不到3年的他,被“下放”到了清潔隊。
“當時,我感覺命運跟我開了一個玩笑——一下子從天上跌進了地獄,一個20歲的大小夥子整天拿着一把掃帚掃大街,每天還得面對路人的冷嘲熱諷。”李德回憶説。
那時的李德甚至成了當地教育孩子的反面典型。“家長對孩子們説,‘看到了嗎?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跟他一樣掃大街。’”李德説,面對路人的非議,他心理幾乎要崩潰了。
在被“下放”後的半年時間,李德沒回過一次家。他説,家裏人肯定接受不了,父親知道之後,他就有被“打死”的風險。紙裏包不住火——這件事終究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過讓他意外的是,他父親並沒有毒打他,而是與他促膝長談了一小時。最終他父親給李德兩個選擇:“一是,幫助他調離清潔隊;二是,戰勝自己,憑本事堂堂正正地走出去。”
始終相信“是金子到哪裏,都會放光”的李德選擇了後者。“通過關係調走不是我的風格,我要靠自己,靠真本事,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李德説。
為了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李德特意向領導申請安排晚上上班。他白天補習,晚上工作,用了一年的時間補習高中的課程,並得到老師的認可。這時,工作上傳來好消息,崗位變動,被領導派去裝卸垃圾。也是這次變動,讓李德有了和汽車“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李德回憶説,那個時候每天到車隊的第一件事就是擦車,把車裏裏外外擦得“跟牛舔得似的”。李德的師傅被他的這種做法感動了説:“以後我給你當教練,你就跟着我學開車吧。”
當時環衞車輛構造簡單、粗糙,大多還需要人力勞動,李德下定決心,要用知識改變現狀,為此,他用節省下的錢,大量購買汽車維修書籍,看書自學,不斷地摸索。
一年多的時間,李德就成了單位裏的汽修高手——車有毛病,不用拆,一聽,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兒……
然而工作的變動並未停止,到了2004年,領導找李德談話,李德説,“除了‘掏糞工’,環衞工作我幾乎都幹遍了,不會讓我去掏大糞吧?”
那一年的3月12日滄州環衞部門公廁管理站成立,李德被任命為公廁管理站站長,從此他真成了一名“掏糞工”。
讓環衞“少些味道,多些尊嚴”!
兩輛吸污車、三輛掏糞車、幾個工人、3000元錢,成為當時滄州公廁管理站的全部家當。
那時候,公廁問題是滄州市的“老大難”。當時廁所陳舊,又多建於低窪地帶,清掃不及時,廁所裏的糞便到處都是,居民上廁所都要墊着磚頭,“墊着腳尖進,跳着舞出來”。
當時還有人嘲笑他,這次“糞勺子”還能掄出花來?面對這種情況,李德並沒有退縮,他説:“既然領導把任務交給我了,我就要負責。”
當時吸污車過大,無法進入小巷工作。清掃廁所要靠工人一擔一擔地挑出,一天下來需要80趟才能幹完。這份工作又髒又累掙錢又少,常常被別人譏笑“頂風臭八里地”。
看着辛苦工作的工人,李德心裏很不是滋味。於是,他開始琢磨把大車換小車,靠技術創新來解放雙手。
他找了輛廢舊三輪車,自己設計畫圖。每天晚飯後,當別的環衞工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節目或去公園散步納涼時,李德卻躲在悶熱的家裏,趴在桌子上專心致志地設計小型糞便機械作業車的圖紙。
他一會兒塗塗改改,一會兒寫寫畫畫,花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最終他發明了“小型糞便機械化作業車”——工人只需按動操作閥門就能自動完成從清淘到傾倒,身上不會沾染髒污;他研製改裝的“自動壓縮式固液分離吸污車”,經過幾十次技術升級,吸污效率從原先20分鐘抽不滿一車提高到5分鐘抽滿一車;他發明的“多功能高壓沖洗車”,既能疏通管道,又能灑水、沖洗。
這些年,李德所負責的技術革新已達109項,獲得國家專利9項 ;小型吸污車、小型糞便機械化作業車、吸污車絞盤、壓縮式固液分離吸污車,填補了國內特種設備及特種車輛四項空白 ;他成功改造了20多輛環衞車,直接為國家節約改裝資金上千萬元 ;他逐步讓滄州市環衞系統的糞便清掏機械化作業由18%提高到98%。
李德説,他就是要通過技術創新,讓環衞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