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彥芳

(富平縣戲曲工作者、前富平縣劇團黨支部書記)

鎖定
李彥芳(1925--1968)
富平縣施家鄉安平李家村人,生於1925年,中共黨員。新中國解放後在縣行政部門工作,因其酷愛戲曲,常參加業餘演唱,被縣宣傳部調到劇團,1958年到縣劇團任黨支部書記。
中文名
李彥芳
出生地
富平縣施家鄉安平李家村
出生日期
1925年
逝世日期
1968年7月

李彥芳人物生平

李彥芳為阿宮腔搬上大舞台作出了突出貢獻。“搞啥愛啥”是他的口頭禪,他一到劇團,便鼓勵大家積極投入到把皮影阿宮腔搬上大舞台的戲曲改革中。他聘請阿宮腔老藝人段天煥、惠存孝做藝術指導,把好音樂關。確定《玉瓶贈金》《錦香亭》為試驗劇目,為了解決音樂中與秦腔串調等問題,組織有關人員反覆研究討論,虛心聽取觀眾意見,並反覆摸索解決易與秦腔串調等問題。取得經驗後又排演了《王魁負義》《女巡按》等劇目,獲得廣泛好評。
1961年6月22日,《陝西日報》發表王彥銘(王玉山、李彥芳、成新銘三人合寫)的《阿宮》一文。 [2] 
1961年9月帶領劇團帶團到晉、蒙、寧、甘四省(區)巡迴演出,後又晉京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創造了阿宮腔令人難忘的輝煌時期。 [1] 
1961年9月12日下午,習仲勳副總理到劇團住地冶金部招待所看望大家,和演職人員一一握手,詳細詢問吃、住、行等情況。習仲勳副總理看見有的演員洗臉還用家織粗布時,馬上讓工作人員尋來毛巾發給大家,一直到5點多才離開。晚上,又在國務院小禮堂觀看段天煥皮影專場演出的《淮河營》《穰侯搜車》《屎巴牛招親》《張古董借妻》等。
1961年9月14日晚,在國務院小禮堂彙報演出,陳毅、習仲勳副總理觀看演出,接見演員,和大家一起吃飯。飯後,習仲勳高興地請陳毅副總理講話,陳毅副總理稱讚“你們演得很好,遏宮腔這個遺產,你們把它挖掘出來,保留下來,又把它發揚光大,進行了必要的改革。喜劇一定要有新的創造,以適合現有的條件,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哪一個劇種,能執行這個方針,哪個劇種就會得到羣眾的歡迎,若不執行,哪個就會落後。京劇上演的戲只有五六十種,這樣唱下去,就會唱完了,以後就沒文章了。
陳毅副總理還強調“改戲要注意,不能亂改,不能亂改歷史。有些人愛做翻案文章,把曹操和武則天改成現代人物了”,“音樂改革,也應按本劇種的特點規律適當地加以改革。但也不能百年一成不變。增加西洋樂器,我不歡迎它,應保持中國的古典音樂,不能加成大雜燴。”“改戲應去掉侮辱勞動人民迷信的、黃色的。演戲不能當成上政治課,講政治是我們的事情,不是你們的事。你們要講政治,我們就沒飯吃了。在古典戲中,不能找馬列主義,有些人還在這裏找毛澤東思想”,“應保留講信用、講義氣、講道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講有文化。反對外來的侵略。應破除迷信,這些東西,也絕不是共產主義的東西。這樣改戲,就可以把老戲當新戲來演,那麼梅蘭芳的100多個戲,就可以當1000個戲來演。蘇聯的大劇院有30個劇目,就可以演50多年,這太保守了。”“我不贊成一個好戲都演,《生死牌》就是例子,今後要把路子往寬的搞,並且多編新的。” [3] 
陳毅副總理還希望以後看劇團的新劇目。習仲勳副總理説:“三年後再來吧!”陳毅副總理接着説:“三年後我要看你們的新節目,我沒有看過的節目。十年後可以安排出國演出。”習仲勳副總理還親切地和大家開玩笑説:“這下回去可以在鄉黨面前吹牛皮了,你們把勾鑼從富平敲到了國務院,回去再好好排幾本戲,1964年我再請你們來國務院演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阿宮腔和全國戲劇界一樣,演出傳統戲的服飾被逼焚燬,阿宮腔的代表劇目《王魁負義》等戲遭到嚴厲批判。並和當時全國批判“鬼戲”的輿論遙相呼應,甚至發出“鬼戲演進中南海,居心何在?”的質問,進而又加上為“彭高習反黨集團”張目的罪名。寒流陣陣,罪名重重,輝煌無人敢提,翻高遏低之聲被批為靡靡之音,富平阿宮劇團也更名為“紅旗文工團”。劇團黨支部書記李彥芳為阿宮腔搬上大舞台嘔心瀝血,創下阿宮腔歷史輝煌的好領頭人不幸遇難。劇團副團長、縣團唯一的“秀才”王玉珊同志,曾為劇團改編《王魁負義》《女巡按》等多個劇目,也被加上莫須有的“歷史問題”罪名,遭受批鬥,後積鬱成疾,正值50多歲的創作盛年不幸離世。一批正處於藝術青春期的優秀演職人員遭到扼制,失去了寶貴的藝術創新年華。有的如當初進京的主演劉寶琴、李珍珠、趙雲俠等相繼離開劇團。一時生氣勃勃的阿宮腔橫遭風雨,厄運連連,以致在美原鎮演出《槐樹莊》入場前,竟發生踩踏死亡37人的悲慘事故,全國震驚。時後30多年有親歷者耿翔先生寫的《血淚槐樹莊》,讀之仍令人驚心淚下。這是阿宮腔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 [4] 
1968年7月,阿宮腔劇團黨支部書記李彥芳不幸遇難。

李彥芳人物評價

李彥芳在劇團工作中,敬業守誠,治理有方,多受好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嚴以律己,重視品德教育,在原則問題上不遷就,對生活卻無微不至地關懷。演員有病,他親自煎藥送飯,職工家庭有困難,他主動幫助解決 [5]  。他愛惜人才,親自陪演員去醫院整容和校正體形。團結愛護老藝人,尊重導演教練。
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上下一心,堅持阿宮腔演出。不僅不要國家財政補貼,演出收入除劇團分配使用外,還向國家財政上繳。這是建團50多年從未有過的,也是無法想象的。人們仍在懷念李彥芳,是感懷他為阿宮腔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骨幹和常演不衰的經典劇目,也為這個縣級劇團留下了精益求精、不隨流俗的優秀團風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