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崖遺址

鎖定
李崖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城北側樊河西岸和牛頭河北岸交匯處,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商、周、漢代遺址。 [2] 
李崖遺址文化層深厚,遺存豐富。山頂古城塬殘存城牆長50餘米,高1~2米,地表採集到大量西周、漢魏時代的陶片,器形有鬲、甗、甕、盆等。東、南側所在區域相當一部分為居民區,從斷崖處看,遺存更為豐富,地勢更開闊。北側全是農業耕作區,地表有大量陶片,包括史前、商周、漢魏等時期的,斷崖處有大量盜洞及灰坑。2009年,在配合基建的基礎上,對李崖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的鑽探和發掘,其中清理了三座被盜的殘墓(戰國、漢代)和一座西周時期的灰坑,從而對該遺址的文化堆積有了進一步的瞭解。2010~2011年間,考古隊對李崖遺址進行全面勘探,共鑽探面積約20萬平方米,探明豎穴土坑墓60餘座,灰坑百餘座。李崖遺址面積大,文化堆積厚,內涵豐富,對研究隴東南地區早期文化的分佈和相互關係以及商周文化向西的傳播、秦早期文化,特別是秦早期都邑的位置等有重大價值。 [2]  [5] 
2013年5月,李崖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李崖遺址
地理位置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城北側樊河西岸和牛頭河北岸交匯處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商、周、漢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468-1-468

李崖遺址歷史沿革

李崖遺址
李崖遺址(3張)
2005年、2008年,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結合三普對張家川和清水、秦安等縣進行了考古調查,並兩次重點調查了牛頭河流域,共發現各類遺址117處,而其中最大的周秦遺址就是李崖遺址。 [3]  [5] 
李崖遺址現場發掘 李崖遺址現場發掘
2009年,在配合基建的基礎上,對李崖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的鑽探和發掘,其中清理了三座被盜的殘墓(戰國、漢代)和一座西周時期的灰坑,從而對該遺址的文化堆積有了進一步的瞭解。2010~2011年間,考古隊對李崖遺址進行全面勘探,共鑽探面積約20萬平方米,探明豎穴土坑墓60餘座,灰坑百餘座。 [3]  [5] 

李崖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李崖遺址全景 
李崖遺址全景 (2張)
李崖遺址西臨滴水崖溝,北依邽山,台地發育良好,符合城邑的自然條件,其東、南為一級台地,主要文化堆積為西周時期遺存,面積約50萬平方米;其西、北為二級台地,主要文化堆積為西周時期遺存和北魏至隋唐時期遺存,面積約50萬平方米。二者相加,遺址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李崖遺址文化層深厚,遺存豐富。山頂古城塬殘存城牆長50餘米,高1~2米,地表採集到大量西周、漢魏時代的陶片,器形有鬲、甗、甕、盆等。東、南側所在區域相當一部分為居民區,從斷崖處看,遺存更為豐富,地勢更開闊。北側全是農業耕作區,地表有大量陶片,包括史前、商周、漢魏等時期的,斷崖處有大量盜洞及灰坑。 [2]  [5] 
白土崖古城
李崖遺址二級台地西南部有一座地面可見殘段城牆的古城,被稱之為白土崖古城。古城位於二級台地西南部的白土崖村,約有一半面積被村莊所壓。遺址背山面河,地形較為平坦開闊,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370~1450米。大體以清水縣至張川縣舊公路及天平鐵路為界,其東南部為一級台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其西北部為二級台地,面積在50萬平方米以上。2010年,通過調查、鑽探和發掘,確定了白土崖古城城牆的年代及走向,其中在城內發掘了北魏時期一段長約30米、寬約1.5米的夯土牆基和一座方形建築,以及北魏以降至隋唐時期的灰坑數十個(A、B發掘點)。在對地面殘存城牆進行調查、測繪的基礎上,對東北段城牆中部地下城牆進行了解剖發掘(C發掘點),確定了該城始建於北魏。結合文獻記載,該城應為北魏時期的清水郡城。
白土崖古城城內沒有發現西周時期的遺蹟單位,但在東北段城牆外約100米處天平鐵路經過的梯地斷崖邊清理了一座西周時期的殘半灰坑(D發掘點),在東南段城牆外約20米處清理了一座西漢土坑墓(E發掘點)。二級台地上白土崖古城內外鑽探面積約20萬平方米,沒有發現西周時期的重要遺蹟單位。發現十多座土坑豎穴墓及數十座灰坑,隨後開探方5個,發掘了四座墓和20餘座灰坑(F、G發掘點)。
四座墓均為土坑豎穴,有棺有槨或有棺無槨。墓葬為東西方向(西偏北),頭向西,M5、M7、M8仰身直肢葬,M6仰身下肢微屈。四墓均帶腰坑、坑內殉狗。M8無隨葬品,其餘三墓陶器組合為鬲、簋、盆、罐,年代均為西周時期,部分陶器具有明顯的商式風格。 [5] 
墓葬
李崖遺址發掘墓葬20餘座。其中19座墓葬形制均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均保存完好。其葬式均西首葬,除一座為二次擾亂葬、一座為屈肢葬外,其餘17座均為仰身直肢葬。出土隨葬品多則20多件,少則一兩件。器物組合以鬲、簋、盆、罐為主,年代均為西周時期,部分陶器具有明顯的商式風格。
從墓葬形制及葬式葬俗來看,李崖遺址墓葬與禮縣大堡子山和西山遺址發掘的高等級貴族墓所表現的完全一致,即東西向豎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帶腰坑殉狗等。李崖遺址墓葬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具有明顯的商式風格,加之腰坑殉狗的葬俗,表明早期秦文化與商文化有着淵源關係。而李崖遺址的發掘為秦人東來説提供了更確鑿的證據。該墓地隨葬品、葬俗有濃厚的殷商遺風,表明其人羣主要來自東方,其體質特徵也如殷墟人骨同為現代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
李崖遺址發掘墓葬  李崖遺址發掘墓葬 
墓葬可分為兩類:一是秦文化墓葬,隨葬品多以周代的鬲、簋、盆、罐為主,部分器型具有明顯的商式風格,是李崖遺址西周時期墓葬的大多數。二是寺窪文化墓葬,僅有4座。兩種墓葬在葬式葬俗上無明顯區別,且相間分佈,除隨葬品外看不出明顯差別。如M18為寺窪文化墓葬,但與之相鄰的M20則為西周時期秦文化墓葬,兩墓規模相當,方向一致;兩墓南北並列,相距不過5米,兩墓尺寸相當,葬式葬俗相同,均有“亞”形槨,應為“對子墓”。經人骨鑑定,M18屬男性,M20屬女性。“對子墓”一般反映了夫婦異穴合葬的關係,或許説明當時的秦人與寺窪文化的人羣之間存在通婚關係。 [3]  [5] 

李崖遺址文物遺存

李崖遺址出土陶簋
李崖遺址出土陶簋(3張)
李崖遺址秦文化墓葬隨葬品以陶器為大宗,以鬲、簋、罐,個別墓葬出土少量豆、盆、尊,還有少量墓葬隨葬有一兩件寺窪文化陶器,以單耳罐、簋式豆、馬鞍口罐為主。 [5] 

李崖遺址研究價值

李崖遺址面積大,文化堆積厚,內涵豐富,對研究隴東南地區早期文化的分佈和相互關係以及商周文化向西的傳播、秦早期文化,特別是秦早期都邑的位置等有重要研究價值。 [4-5] 

李崖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李崖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李崖遺址旅遊信息

李崖遺址地理位置

李崖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城北側樊河西岸和牛頭河北岸交匯處。

李崖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李崖遺址,路程約3千米,用時約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