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實

(明朝右都御史)

鎖定
李實 (1413~1485),字孟誠,號虛庵,四川合州(今重慶市合川區)人,祖籍江西武陵,明正統七年(1442)進士,官至右都御史
本    名
李實
孟誠
虛庵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四川合州
出生日期
1413年
逝世日期
1485年
主要成就
出使瓦剌
性    別

李實人物生平

李實敢於直諫

為人恣肆無拘檢,有口辨。弱冠時曾遊歷江南,歸途中差點失去性命,於是立志讀書,正統六年(1441)鄉試解元。正統七年(1442)登進士
正統十年(1445),任禮部給事中,上書針砭時弊。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被瓦剌太師也先俘虜,史稱“土木之變”。
景泰元年(1450),李實受命到淮安、楊州募兵二萬,赴京應變。並對當時乘機叛亂、騷擾河道的地方豪強嚴予懲辦,使江淮地方得以安定。五月,擢升禮部都給事中。李實屢上奏章言事,有人提醒他“宜少慎默,恐賈禍”,李實回答説:“吾所任言官也,食祿而曠職,恥莫大焉,何敢身謀也。”聞者愧服。

李實出使瓦剌

也先派遣完者脱歡議和,在京官者,莫有應者,李實説:“國家養士,正備緩急之用,況主辱臣死義也,其可避難?”,於是毅然請行。擢禮部右侍郎出使瓦剌,大理寺少卿羅綺作為副手,李實具奏八事皆與瓦剌所當議者,明代宗覽之曰:“事難預度,卿至彼,隨機應變處之。”
李實北行抵達也先大營失八兒禿(驛站名,今河北沽源縣南小廠),宣讀詔書後,見到被俘的明英宗,明英宗詢問了皇帝、皇太后的情況後,悲傷地説:“我在這裏都一年了,好不容易才見到你們!”李實誠懇地向英宗説道:“皇上所遭的屈辱,都是因為過去太寵信太監王振而造成的。望皇上今後回京以後,能夠主動承擔責任並引以為戒。”明英宗聽後,心裏很不是滋味,抱怨地説:“我用錯了王振,這是事實,但王振在時,羣臣都不進言,現在卻都把責任歸結於我!”此時的英宗,也流露出對李實的不滿。
李實看望了明英宗之後,即與也先和議,他理直氣壯地提出:“既稱和議,首先應當放回英宗。”也先理屈,對李實説:“你們的議和詔書上沒有放回英宗的內容,這一次,只不過是互相通問而已。請回去告訴你們的皇上,如果能再派專使前來,我一定將其及時送回。”李實回京,嚮明代宗如實彙報了也先送還明英宗的意見,請求及時派遣使臣接回明英宗,明代宗不允。
後來,在尚書王宣、寧陽侯陳懋的力請及李實再三的請求下,明代宗才派出右都御史楊善等出使瓦剌,迎回了明英宗。明英宗回京以後,李實又一次出使瓦剌議和,在他的據理力爭下,減去進貢頭目六千餘人,圓滿地完成了議和使命。是年十月,進右都御史巡撫湖廣。期間,遣兵平定苗亂,擒拿圖謀不軌的岷王入京,除兇暴安善良,恩威並行。
景泰五年(1454)召還,掌院事,風裁凜然。景泰六年(1455),丁母憂

李實貶斥為民

景泰八年(1457),明英宗復辟,史稱“奪門之變”,因李實曾在議和時嚮明英宗諫言之故,明英宗記恨在心,免官。

李實復職致仕

天順七年(1463),鄉人告其居鄉暴橫,錦衣衞指揮使門達擅權作威福,素忌李實威名,且入千户侯爵之譖將不利於李實。一日,明英宗坐便殿,召門達令問李實有何言,門達覆奏李實雲其所言者,非臣下所得聞,必面陳乃可。英宗俛首泣下,因不豫而入,門達退而懼,不敢加害。不久明英宗駕崩,明憲宗即位,查明真相,歸還其抄沒家產。
成化八年(1472),驛詔赴闕,復職致仕,歸隱田間。
成化二十一年(1485)八月二十七日,卒,訃聞,遣官造墳,布政司諭祭,恩禮備至。 [1-2] 

李實人物評價

何悌:上生兩間,能建立事功者,一曰識見,二曰才能,三曰氣節,非識見無以燭大機,非才能無以當大任,非氣節無以處大變。公也兼而有之,所以賢諫官,良使臣,明執法,隨用而效,聲績炳然。、當兩國和平之時,而公適逄天地反覆之際,時勢難易必有能辯之者。嗚呼,若公者,其亦豪傑之士乎哉。

李實家族成員

高祖:李卬,官至元朝潼川路同知
曾祖:李友政,定居合州樂善坊。
祖父:李永恭
祖母:史氏
父:李祥
母:柯氏

李實著述名錄

“土木之變”後,李實於景泰元年(1450)夏受命出使蒙古,記親見親歷成《北使錄》。書中詳述了遣使經過,旅途見聞,與蒙古瓦剌太師也先交涉談判,探視被俘的明英宗,回京覆命等情況,是研究“土木之變”後蒙明關係的重要材料。

李實相關史料

明史列傳第五十九》
李實,字孟誠,合州人。正統七年進士。為人恣肆無拘檢,有口辨。景泰初,為禮科給事中也先令完者脱歡議和,實請行。擢禮部右侍郎以往,少卿羅綺為副。至則見上皇,頗得也先要領,還言也先請和無他意。及楊善往,上皇果還。是年十月進右都御史,巡撫湖廣。五年召還,掌院事。初,實使謁上皇,請還京引咎自責,失上皇意。後以居鄉暴橫,斥為民。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