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家溝遺址

鎖定
李家溝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嶽村鎮李家溝村西,是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2004年發現。2009年、2010年進行兩次發掘。 [2]  [5] 
李家溝遺址發掘探方分佈在南北兩個發掘區,南北兩區的主剖面均包括了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地層堆積。發現大量打製石器、細石器、磨製石器、陶器及動物骨骼。完整地揭露出距今10500~8600年連續的史前文化堆積的剖面。堆積下部出土細石核與細石葉等典型的細石器遺存,中部是普遍施壓印紋的粗夾砂陶及石磨盤等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上部則發現典型的裴李崗文化陶片。這些發現為尋找中原及鄰近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遺存提供了地層學的參照。 [3]  [5] 
2013年3月5日,李家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李家溝遺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嶽村鎮李家溝村西
所處時代
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265-1-265

李家溝遺址歷史沿革

2004~2006年底,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展鄭州地區舊石器專題考古調查時候發現。
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對其進行發掘,發現了距今10300~10500年左右典型的細石器與局部磨光的石錛與素面夾粗砂陶片、大型石製品、人工搬運石塊共存的現象,以及距今8600~10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 [3]  [4] 

李家溝遺址遺址特點

李家溝遺址綜述

李家溝遺址
李家溝遺址(2張)
李家溝遺址地處嵩山東麓的低山丘陵區,遺址附近的地勢由北向南傾斜,黃土堆積發育。海拔高約205米。屬於淮河水系溱水河上游的椿板河自北向南流經遺址西側。李家溝遺址即坐落在椿板河左岸以馬蘭黃土為基座的2級階地堆積的上部。經過2009年秋季與2010年春李兩度發掘,李家溝遺址已揭露面積近100平方米。李家溝遺址發掘探方分佈在南北兩個發掘區。南北兩區的主剖面均包括了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地層堆積。
李家溝遺址採用加速器碳14等年代測定方法所獲得絕對年代數據,也進一步説明該遺址處於舊、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採自南區6層(細石器文化層)的木炭樣品的測定結果,為距今10300~10500年期間。採自北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層木炭樣品的測定結果,分別為距今10000年(第6層)、9000年(第5層)和8600年(第4層)。這組年代數據,剛好分佈在晚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之初的年代範圍內,也正是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關鍵階段。
李家溝遺址南北兩區的地層剖面均可見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地層的關係。根據與當地的黃土地層堆積的序列比較,位於椿板河2級階地上的李家溝遺址,其下部淺黃色砂質黏:即細石器文化層,仍屬於馬蘭黃土同時的堆積。但其上灰黑色堆積則應與馬蘭黃土之上的黑壚土層相當。再上的灰白色至棕紅色堆積則與該地區含裴李崗文化的地層同期。不過此前該地區的考古發掘與調查工作,很少觸及到黑壚土及其以下的地層。這當是很長時間內不能找到早於裴李崗階段的史前文化遺存的重要原因。而新發現的李家溝遺址從細石器到裴李崗文化三疊層,則清楚地揭示中原地區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連續發展的歷史進程,從地層學方面填補了中原地區舊、新石器時代之間的空白。 [3] 

李家溝遺址南區

李家溝遺址南區的地層堆積自上向下可分為7層。
第1層為擾土層,表土層,厚約4~34釐米,褐色砂質黏土,含陶、瓷片等近現代遺物。
第2層棕褐色的含碳酸鈣膠結物層,厚約94~176釐米,以褐色粗砂為主,包含大量料礓,有少量陶片,此層可見於本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如新鄭唐户遺址,即被疊壓在裴李崗文化層之下。
第3層為灰白色的砂礫層,厚約18~134釐米,含零星陶片。
第4層為棕黃色砂質黏土,厚約14~78釐米,極少見文化遺物。
第5層上部為灰黑色砂質黏土,向下漸變為棕黃色,厚50~156釐米,巖性特點與北區5~6層相同,應與馬蘭黃土上的黑壚土層相當,含夾砂壓印紋陶片與石磨盤等。
第6層為褐色砂礫層,含大量料研礫石,厚約40~182釐米,發現有船形與柱狀細石核與細石葉等典型的細石器文化遺存,同時亦見人工搬運的石塊及粗大石製品,最新又發現局部磨光的石錛與素面夾砂陶片。
第7層為棕褐色黏土質粉砂,次生馬蘭黃土層,未見底。 [3] 

李家溝遺址北區

李家溝遺址北區的文化層亦厚達3米,從上向下分7層。其中第1~3層為近代擾動過的堆積,含磚瓦碎塊及瓷片等近現代遺物。第4層為灰白色的細砂礫層,與南區的3層的巖性一致,當屬同期堆積。第5~6層堆積的特點與南區的5層相當,發現數量較多的陶片、石製品與動物骨骼碎片等,屬於新石器早期文化。第7層是僅含打製石器的舊石器文化層。 [3] 

李家溝遺址文物遺存

李家溝遺址出土遺物
李家溝遺址出土遺物(4張)
李家溝遺址石製品中還可見細石器,有細石核與細石葉。細石核數量不多,且是寬枱面者;細石葉數量也明顯少於早期的細石器階段。簡單剝片技術生產的石製品數量較多,但多為權宜型工具。原料多為石英砂岩與石英等。主要是石錘直接打擊技術的產品,亦可見到砸擊技術的應用。可以分類的工具主要是邊刮器與砍砸器。修理均較隨意,沒有固定的形態標準。已發現的磨製石器有石磨盤等。其中較完整者為矩形、板狀、無支腳。經簡單修整為直邊、圓角。長達30餘釐米,殘寬超過16釐米,厚達6.5釐米,重有15千克以上。 [3] 
李家溝遺址獲陶片數量已超過200件。這些陶片均為夾粗砂陶。顏色有淺灰黃色、黃褐至紅褐色等多種。大部分陶片的質地較堅硬,顯示其燒成火候較高,已不是最原始製陶技術的特點。這批陶片雖然包括多件不同陶器的口沿部分,但器形卻很單一,均為直口簡形類器物,保留有早期陶器的特點。尤為突出的是絕大部分陶片的外表都有紋飾,包括間斷似繩紋,似繩紋與間斷似繩紋的組合紋與刻劃紋等。另外還有少量磨製骨器以及帶有清楚人工切割和鋸痕的骨骼發現。 [3] 

李家溝遺址文物價值

李家溝遺址的發現,從地層堆積、工具組合、棲居形態、生計方式等多角度提供了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進程的重要信息,較清楚地揭示了該地點史前居民從流動性較強的舊石器時代,逐漸過渡到具有相對穩定的棲居形態、以植物性食物與狩獵並重的新石器時代的演進過程,展示了本地區這一階段歷史的發展特徵,填補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和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之間的缺環與空白。 [2] 

李家溝遺址保護措施

2010年6月12日,李家溝遺址榮獲“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 
2013年3月5日,李家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李家溝遺址旅遊信息

  • 位置信息
李家溝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嶽村鎮李家溝村西。
  • 交通信息
自駕:從新密市出發經嵩山大道—永開線—S321—振東路—李家溝遺址,全程大約22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