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學智

(原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書記)

鎖定
李學智(1923.02~2005.09),男,山東臨清人。生於吉林省寧安縣(今屬黑龍江省),1937年在山東省參加抗日武裝,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山東肥城縣抗日青年團團長,泰西地委副書記、抗聯主任,平陰縣抗聯主任,東阿縣委書記、縣大隊政委。抗戰勝利後,他歷任冀魯豫區濟寧市四區區委書記、汶上縣委書記、縣大隊政委,浙江建德地委民運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浙江金華地委宣傳部部長、民運部部長、地委書記處書記。“文革”期間遭受迫害。1971年恢復工作後,先後擔任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委員、區委第一書記兼寧夏軍區第一政委,1982年任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書記。李學智是中共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三大代表;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 
(概述圖來源: [4] 
中文名
李學智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3年2月
逝世日期
2005年9月23日
畢業院校
山東省立第十一中學
出生地
吉林省寧安縣(今屬黑龍江省)
原    籍
山東臨清

目錄

李學智人物生平

李學智,山東省臨清市(原清平縣)位灣鄉丁馬莊人。1923年2月17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寧安縣城(原吉林省寧古塔)。1930年,李學智7歲,進丁馬莊小學讀書。三年後轉入本縣趙官營縣立高小讀書。 [3] 
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清平縣抗日遊擊隊。1937年冬編入山東省第六區抗日遊擊司令部二十九支隊,歷任戰士、班長、文書。1938年5月,赴河北南宮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幹訓班學習。學習結業後任二十九支隊連指導員,同年秋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底入魯西築先學校學習。1939年後,歷任中共肥城縣委青委幹事、青救會主任,中共魯西一地委、中共冀魯豫一地委青委會委員、青救會組織部部長、青救會主任,中共平陰縣委委員、民運部部長、抗聯會主任。1945年春,任中共東阿縣委書記、縣大隊政治委員。 [2]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3月,任中共濟寧市第四區區委書記。10 月,任中共汶上縣委書記、縣大隊政委。期間,認真執行黨的政策,發動羣眾進行土改,支援前線,為黨的建設、政權建設、組織幹部南下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隨軍南下浙江省,任中共建德地委委員、民運部長。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任中共金華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民運部部長、農委書記、農會主任。1952年後,歷任中共金華地委副書記、書記、軍分區政委、浙江省委委員。1971年調寧夏工作,任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委委員、革委會生產指揮部副主任、農業組組長、農辦主任。1976年後,歷任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副書記、書記、第一書記、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寧夏軍區第一政委。李學智同志站在寧夏工作期間,最為人稱道的是倡導的移民吊莊工程——將寧夏南部山區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居住的農民羣眾遷移到生態環境較好的引黃灌區居住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這項移民開發舉措,經過20多年的實踐,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並舉有的移民開發區如紅寺堡移民開發區、隆湖移民開發區為發展寧夏農村經濟、有效地解決南部貧困山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作出了重大貢獻。 [5] 
1987年1月,李學智同志任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特邀研究員。他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大代表,中共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 
2005年9月23日,李學智同志因病於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温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幹、王兆國、回良玉、劉雲山、張立昌、張德江、賀國強、王剛、李鵬、萬里、喬石、朱鎔基、李瑞環、宋平、尉健行、顧秀蓮、路甬祥、阿沛·阿旺晉美、白立忱和李德生、張勁夫、田紀雲、姜春雲、布赫、楊汝岱、任建新、胡啓立等,分別以不同方式對李學智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其親屬表示慰問。 [4] 
參考資料
  • 1.    寧夏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寧夏百科全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70頁
  • 2.    中共濟寧市市中區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濟寧市市中區地方歷史》 第1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第220頁
  • 3.    時鑑總編.《孔孟之鄉名人名勝名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76頁
  • 4.    《李學智同志逝世》,《人民日報》 2005年10月29日,第4版。
  • 5.    汪建敏主編.《足跡:寧夏經濟發展和改革工作回憶錄》.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