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孟羣

(晚清時期湘軍將領)

鎖定
李孟羣(1828年-1859年),字少樵,號鶴人,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晚清湘軍名將。
李孟羣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最初在廣西擔任知縣,因鎮壓境內天地會起義有功,升授同知。他在咸豐年間被調入湘軍,參與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先後統領湘軍水師、陸師,轉戰廣西、湖南、江西、湖北等省,累立戰功,由知府道員積功至湖北按察使,加授布政使銜。後率部援救安徽,被授為安徽布政使,代理安徽巡撫
咸豐九年(1859年),李孟羣在廬州長城鎮兵敗被俘,不屈遇害,時年三十二歲,賜諡武愍,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
概述圖片來源:《紫光閣功臣小像》 [1] 
本    名
李孟羣
少樵
鶴人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光州固始
出生日期
1828年 [2] 
逝世日期
1859年
最高官職
安徽布政使,署安徽巡撫
爵    位
騎都尉兼一雲騎尉(追贈)
諡    號
武愍

李孟羣人物生平

李孟羣早年經歷

李孟羣是湖北督糧道兼署按察使李卿谷之子 [3]  ,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進士,被分發到廣西。他起初是“遇缺即用”的候補知縣 [4]  ,次年(1848年)便被正式署任為靈川縣知縣。 [5] 

李孟羣轉戰桂湘

李孟羣像,取自清·吳友如繪《紫光閣功臣小像》 李孟羣像,取自清·吳友如繪《紫光閣功臣小像》
主詞條:太平天國太平天國起義天地會天地會起義湘軍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沅發領導天地會發動起義,並由湖南攻入廣西。李孟羣被調赴全州軍營,參與鎮壓起義。他先後在沙宜、古龍廟等處大破起義軍,因此得到廣西巡撫鄭祖琛的保奏,被加授同知銜,賞戴花翎,後又改署桂平縣知縣。 [6] 
咸豐元年(1851年),李孟羣又參與討平修仁荔浦等地的天地會起義,並擒獲起義軍首領陳亞貴,被補任為南寧同知。 [7]  是年,洪秀全在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即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縱兵攻掠廣西諸府縣。 [8]  不久,太平軍攻至南寧府外的盤龍河一帶。李孟羣在前線親自持藤牌督戰,鏖戰數日,成功的阻擊了太平軍,使得太平軍未能渡過盤龍河。他因此得到欽差大臣賽尚阿的賞識 [9]  ,被擢升為南寧知府,調赴永安軍營,參與征剿太平軍。 [10] 
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圍攻廣西省城桂林 [11]  李孟羣時任泗城知府,率兵馳援桂林,先後在北門外、古牛山、五里墟、夾山口、睦鄰村等地大戰太平軍,屢挫敵鋒,最終解除桂林之圍,被加授道銜。他隨後又剿平潯州境內的天地會艇軍起義,因功擢升為道員,署理潯州知府。 [12] 
咸豐三年(1853年),李孟羣又討平劉亞烏、李觀保領導的天地會起義。是年五月,李孟羣被調任為江西九江知府。但廣西巡撫勞崇光卻奏請朝廷,將李孟羣暫留於廣西,讓他負責鎮壓潯州、梧州一帶的起義軍。 [13]  後來,清廷因九江府“界連楚皖,籌防緊要,員缺未便久懸”,將李孟羣開缺,讓他繼續留在廣西剿匪,候補知府實缺。 [14]  而此時,太平天國已經席捲南方數省,並定都於天京(在今江蘇南京),成為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15] 
咸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在湖南湘鄉起兵,以編練的湘軍討伐太平軍,並將李孟羣調至麾下。李孟羣率領廣西水勇千人 [16]  ,加入了湘軍水師。他與楊載福(即楊嶽斌)、彭玉麟等一同隨曾國藩東征,並在城陵磯戰役中大破太平軍,收復湖南通往湖北的軍事重鎮嶽州(治今湖南岳陽),被改授為廣西平樂府知府。 [17] 

李孟羣鏖兵鄂贛

清《克復武昌省城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克復武昌省城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嶽州城陵磯之戰的同時,太平軍攻陷了湖北省城武昌,殺死了包括李卿谷在內的大批清廷官員。 [18]  李孟羣聞知父親殉難,奏請丁憂。但曾國藩卻請求朝廷能奪情起復李孟羣,盛讚李孟羣“忠勇奮發”,希望能讓他留在軍中統領水師前營。清廷遂駁回李孟羣的丁憂之請,命他留軍“帶勇剿賊”。 [19] 
曾國藩率湘軍進屯金口,與羅澤南塔齊布兵分三路,合攻武昌。當時,李孟羣發誓要“滅賊復仇”,親率水師順流直下,摧毀太平軍沿江木柵,連破漢關、金沙洲、白沙洲等處營壘,直抵鮎魚套,旋即又西攻漢陽朝宗門,攻破晴川閣木柵、龜山木壘,直殺得太平軍浮屍蔽江。 [20]  此戰,湘軍“水陸大捷,武昌漢陽兩城同日克復”。曾國藩向朝廷報捷,併為李孟羣等將領請功。 [21]  李孟羣因功獲賜“珠爾杭阿巴圖魯”勇號,加授按察使銜。 [22] 
曾國藩隨後又率李孟羣等部水師順江而下,攻入江西,並擊敗蘄州太平軍,突破田家鎮半壁山江防,進駐湖口。他本欲會合羅澤南、塔齊布等部陸師,一同攻取江防重鎮九江,以“肅清江面,直搗金陵”,結果卻在湖口之戰中被打得大敗。 [23]  湘軍水師也被分割為外江、內湖兩部分。內湖水師只有舢板輕舟,被堵在鄱陽湖內,不能駛入長江。而外江水師均是長龍、快蟹等笨重戰船,難以獨立作戰,只能在李孟羣、彭玉麟的率領下“與陸軍依岸而守”。 [24] 
太平軍乘勝大舉反攻 [25]  ,再次攻入湖北,並於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奪取漢陽,兵鋒直指武昌。 [26]  曾國藩遂命李孟羣統領外江水師四十餘條戰船,配合胡林翼(時任湖北按察使)、王國才等部陸師,一同回援湖北。 [27]  但他們尚未抵達武昌,武昌便於當年二月再次陷落,湖北巡撫陶恩培殉難。清廷乃命胡林翼署理湖北巡撫,以李孟羣接任湖北按察使。 [28] 
李孟羣與胡林翼屯駐於金口,伺機收復武昌、漢陽等城,並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四戰皆捷。 [29]  當時,湘軍內部湘人排外情緒嚴重。湖南巡撫駱秉章竟上奏朝廷,建議由湘籍的楊載福、彭玉麟統領外江水師,讓李孟羣回河南老家招募鄉勇。 [30]  此議雖被清廷駁回 [31]  ,但李孟羣最終還是被調離水師,改統陸師,他在水師中的廣西舊部也多被楊載福裁汰。 [32] 
太平軍趁機猛攻金口。李孟羣力戰四日,終因寡不敵眾而潰敗,以致“陸營失守,水師勢孤”。清廷認為李孟羣“素來用兵,尚合機宜”,對此未予追究,只命他“重整隊伍”攻打漢陽。 [33]  當時,湖廣總督官文親自負責漢陽戰事。 [34]  李孟羣隨官文屢攻漢陽,大破太平軍龜山援軍,直到咸豐六年(1856年)十一月終於克復漢陽,因功加授布政使銜。 [35] 

李孟羣敗死皖北

咸豐七年(1857年),太平軍兵出桐城,連陷六安英山霍山等城,與活躍於江北一帶的反清武裝捻軍霍丘會師。捻軍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並配合太平軍作戰。太平軍勢力大增,兵鋒直指廬州。李孟羣統領湘軍陸師兩千五百人,馳援安徽,被清廷授為安徽布政使。他沿途剿除皖境亂匪 [36]  ,收復英山、霍山,後在獨山征剿捻軍失利 [37]  ,只得退守麻埠 [38] 
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軍進入河南,襲擾固始。李孟羣兵出六安,解除固始之圍,又剿平商城亂匪。他隨後便回師安徽,收復六安。是年七月,安徽巡撫福濟病逝。李孟羣暫代巡撫一職,但未及十日,便因廬州陷落,被革去官職,“留軍效力”。他收集殘部數千人,駐紮在廬州以西的官亭、長城一帶。當時,皖北一帶赤地千里,各省協餉又遲遲不至。李孟羣所部皆飢疲不堪,已無力收復廬州。浙江布政使李續賓率所部湘軍來援,卻敗死於三河鎮。李孟羣面臨的形勢愈加孤危。 [39] 
咸豐九年(1859年),太平軍再次攻陷六安,並以近七萬的兵力圍攻長城。李孟羣死守十餘日,最終還是被攻破營壘。他手殺數人,受傷被擒,被押送到廬州。太平軍主將陳玉成對其頗為優待,親自勸降。李孟羣卻絕食拒降,最終遇害。當時,督辦安徽軍務的欽差大臣勝保已奏報朝廷,稱李孟羣“殺賊陣亡”。清廷遂下詔恢復李孟羣的官職,撫卹其家屬,賜諡號“武愍”。 [40] 
咸豐十年(1860年),安徽巡撫翁同書又上奏朝廷,稱已尋獲李孟羣的遺骸。清廷命將其送回固始原籍安葬。 [41] 
同治元年(1861年),清廷賜祭死事諸臣。李孟羣因“父子殉節,忠烈萃於一門”,得以“賜祭一罈”。後來,督辦安徽軍務的欽差大臣袁甲三又上奏朝廷,詳細講述李孟羣死事的經過,請求為李孟羣建立祭祀功臣的專祠以彰忠節。清廷命國史館為李孟羣立傳,以巡撫的規格待遇加以撫卹,並賜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同時在廬州府為李孟羣建立功臣專祠。 [42] 

李孟羣主要成就

  • 征剿天地會
李孟羣在廣西任職期間,多次參與征剿境內的天地會起義,先後鎮壓了李沅發起義陳亞貴起義、潯州艇軍起義、劉亞烏起義、李觀保起義等。 [6]  [7]  [12]  [13] 
  • 對戰太平軍
任職廣西期間,李孟羣先後以知縣、知府的身份帶兵,在盤龍河、桂林北門外、古牛山、五里墟、夾山口、睦鄰村等地多次與太平軍作戰,屢挫太平軍。 [10]  [12] 
效力湘軍期間,李孟羣先是統領水師,轉戰於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在嶽州城陵磯之戰、武漢之戰等戰役中大敗太平軍,收復被太平軍佔據的嶽州、武昌等軍事重鎮,並突破太平軍田家鎮半壁山江防,攻至九江附近的湖口,參與湖口之戰; [17]  [20]  [23]  後因武漢再次陷落,又與胡林翼回援湖北,並改統陸師,隨官文收復漢陽,繼而又進援安徽、河南,收復英山、霍山等地,解除固始之圍,剿平商城亂匪。 [27]  [35]  [38]  [39] 

李孟羣軼事典故

李孟羣龍虎榜

李孟羣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進士。據記載,丁未科是晚晴很有影響力的一屆科舉,堪稱龍虎榜。該科共取進士二百三十一人,出了兩位大學士(張之萬李鴻章)、一位協辦大學士(沈桂芬)、兩位尚書(龐鍾璐徐樹銘)、三位侍郎(郭嵩燾劉有銘廣鳳)、三位內閣學士(許彭壽袁希祖、伍忠阿)、四位總督(李宗羲沈葆楨何璟馬新貽)、一位巡撫(鮑源深)、五位布政使(孫觀黃彭年林之望、李孟羣、劉郇膏)。 [51] 

李孟羣少年得意

李孟羣在仕途上少年得意,科舉入仕,軍功進身,二十八歲便已是一省按察使(臬台),位列方面大員,三十歲為布政使(藩台),三十一歲代理巡撫(撫台)。清末名士程之楨在為李孟羣所作的輓詩中,嘆稱“可惜登壇正少年”。
李嶽瑞所撰《春冰室野乘》記載,李孟羣和軍機大臣周祖培都是河南人,兩家世代聯姻。咸豐皇帝一次和周祖培提到李孟羣,問道:“也不知李孟羣的相貌是如何英偉,你應該是見過他的吧。”但周祖培素與李孟羣父子關係不和,故意道:“李孟羣固然勇於任事,但可惜過於年輕。”咸豐皇帝當時也只有二十來歲,正想有一番作為。他認為周祖培是在譏諷自己,怫然不悦道:“如你所言,少年人皆不能成事嗎?”周祖培這才知道自己犯了忌諱,連忙請罪不已,但沒過多久便被罷去了軍機大臣的職務。 [50] 

李孟羣絕命賦詩

李孟羣死前,作有《絕命詞》四首,其中有“生無將略酬時望,死有忠魂報主知”、“九泉拜父應含笑,兩代清名萬古留”、“家國艱虞空涕淚,乾坤維繫祗君親”等句。 [43] 
據朱孔彰《中興將帥別傳》記載,福建汀漳龍道道台徐曉峯最喜誦讀這四首《絕命詞》,每次讀起都是“擊節悲歌,聲淚俱下”。他在守漳州期間,以二百五十人守城,對抗太平軍,最終城破被俘,罵賊而死。朱孔彰認為徐、李二人“其志同,其死節之烈亦同”,遂將徐曉峯附於李孟羣傳後。 [44] 

李孟羣二李一鮑

李孟羣自太平軍興,以知縣從戎,轉戰數省,在湘軍之中號為悍將,與李續賓、鮑超齊名。據《書鮑忠壯公軼事》記載,陳玉成素來蔑視清軍諸將帥,但卻將鮑超、李續賓及李孟羣譽為生平所欽佩之官軍名將。 [45] 

李孟羣人物評價

同治帝:李孟羣轉戰廣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忠勇性成,功績懋著,茲覽基死事詳細情形,被害尤為慘烈,孤忠可憫,大節無虧。 [46] 
程之楨:① 《正氣歌》成墨未乾,縶鷹檻驥付摧殘。雄才受制悲周處,飛檄求援阻賀蘭。忍死飢軍拚苦鬥,逆天悍賊識名官。虜廷自效平原節,遺憾金昆一面難。② 十載枕戈劉越石,一身集謗馬文淵。酬恩壯志成孤立,拜父忠魂慰九泉。虎穴得屍歸故土,蛾眉拾□出烽煙。渠魁未翦長城壞,可惜登壇正少年。(詩作《挽鶴人二律》)
趙爾巽:李孟羣戰功卓著,至皖北兵食俱絀,卒不復振,父子繼死國事,為世所哀。 [47] 
朱孔彰:武愍之陷賊也,賊酋見之甚恭,公雖罵賊,賊不逼公,至釋其弟孟平歸,非以公之孤忠,兇頑猶感哉。從容殉節,洵不愧古人顏魯公矣。(《中興將帥別傳》)

李孟羣親屬成員

父親:李卿谷,官至湖北按察使,咸豐四年(1854年)武昌陷落時殉難,追贈湖北布政使,賜騎都尉世職,諡號愍肅。
兒子:李闓,一作李闓閬,襲封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 [48-49] 

李孟羣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四百·列傳一百八十七》 [47] 
清史列傳·卷四十三·大臣傳續編八》
中興將帥別傳·卷十八下》
參考資料
  • 1.    李孟羣像取自清吳友如繪,光緒二十七年石印本《紫光閣功臣小像》
  • 2.    李孟羣遇害前,作有《絕命詞》四首,並在詩前的引言中自敍生平,稱“餘河南固始縣人也,今年三十二歲”。其卒於咸豐九年(1859年),由此可推知生年為清宣宗道光八年,即公元1828年。
  • 3.    《清史稿·李孟羣傳》:父卿谷,道光二年舉人,四川長寧知縣,累擢湖北督糧道,署按察使。
  • 4.    《清史稿·李孟羣傳》:孟羣,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廣西即用知縣。
  • 5.    《清史列傳·李孟羣傳》:孟羣,道光二十七年進士,以知縣用,分廣西。二十八年,署靈川縣知縣。
  • 6.    《清史列傳·李孟羣傳》:二十九年,會匪李沅發乍亂,孟羣奉檄赴全州軍營協剿,擊賊於沙宜、古龍廟等處,勝之。三十年,經巡撫鄭祖琛保奏,以同知升用賞戴花翎。旋署桂平縣知縣。
  • 7.    《清史列傳·李孟羣傳》:咸豐元年二月,因集團剿滅修仁、荔浦等處竄匪並生擒逆首陳亞貴,命以同知儘先補用,尋補南寧府同知。
  • 8.    《清史稿·洪秀全傳》:秀全以歲值丁未,應“紅羊”之讖,遂乘勢倡亂於金田。……咸豐元年,秀全僣號偽天王,縱火焚其墟,盡驅眾分擾桂平、貴、武宣、平南等縣。
  • 9.    《清史列傳·李孟羣傳》:欽差大臣、大學士賽尚阿奏入,命以知府升用,先換頂帶。
  • 10.    《清史稿·李孟羣傳》:咸豐元年,匪首洪秀全犯盤龍河,孟羣手執藤牌督戰殺賊,鏖戰連日,賊不得渡。擢知府,調赴永安軍營。
  • 11.    《清史稿·洪秀全傳》:二年二月,秀全從楊秀清謀,由瑤山、馬嶺間道徑撲桂林。三月,賊徑趨廣西省城。
  • 12.    《清史稿·李孟羣傳》:二年,授泗城知府。賊犯桂林,孟羣赴援,連戰北門外及古牛山、五里墟、夾山口、睦鄰村,迭挫賊鋒。圍解,加道銜。進平潯州艇匪,擢道員,署潯州知府。
  • 13.    《清史列傳·李孟羣傳》:三年正月,偕知縣李嘉年破匪黨劉亞烏於貴縣。二月,獲巨匪李觀保,斬之。五月,調江西九江府知府。廣西巡撫勞崇光留督辦潯、梧緝捕,允之。
  • 14.    《清文宗實錄·卷一百十九》:咸豐四年正月,……丙寅,諭內閣:前因勞崇光奏,請將調補江西九江府知府李孟羣,暫留廣西督辦捕務,已有旨允准。本日據張芾奏稱“九江界連楚皖,籌防緊要,員缺未便久懸”等語,調補江西九江府知府李孟羣,著即開缺,留於廣西以知府候補。
  • 15.    《清史稿·洪秀全傳》:三年,……寇奪銀米無算,水陸並進,抵金陵,沿城築壘二十四,具戰船,起新州大勝關迤邐至七洲裏止,晝夜環攻,掘地道壞城,守兵潰亂。……秀全既破金陵,遂建偽都,擁精兵六十餘萬。
  • 16.    《曾文正公年譜·卷三》:(曾國藩)奏調水師弁兵於兩粵。廣西巡撫委知府李孟羣募水勇一千名,廣東委派總兵陳輝龍帶水師四百員名、炮一百尊,赴湖南會剿。
  • 17.    《清史稿·李孟羣傳》:四年,曾國藩在籍治水師,聞孟羣名,奏調率千人往偕楊載福、彭玉麟東下,攻拔城陵磯,克嶽州,調廣西平樂府。
  • 18.    《清史稿·李孟羣傳》:咸豐四年,粵匪陷武昌,巡撫青麟走湖南,卿谷守城殉難,贈布政使,予騎都尉世職,諡愍肅。
  • 19.    《曾文正公年譜·卷三》:其時水師營官道員李孟羣之父李愍肅公卿谷在湖北署臬司任內殉難。公附片奏報李卿谷殉難情形,請照臬司例賜卹;並稱其子孟羣忠勇奮發,思報仇殄逆,請留營剿賊;並請從權統領水師前營,以專責成。……又奉上諭:“李孟羣現在丁憂,著準其有留軍營帶勇剿賊。”欽此。
  • 20.    《清史稿·李孟羣傳》:賊陷武昌,孟羣聞父殉難,誓滅賊復仇,……國藩屯金口,塔奇布進扼洪山,定三路攻武昌之策。孟羣偕載福、玉麟中流直下,艦分二隊,前隊衝鹽關出賊背,後隊自上擊下,毀賊船二百餘艘。會諸軍鏟沿江木柵,破漢關及金沙洲、白沙洲,抵鮎魚套,西渡攻漢陽朝宗門。賊揚帆下竄,屍蔽江。毀晴川閣下木柵、大別山下木壘,武昌、漢陽同日收復。
  • 21.    《曾文正公年譜·卷三》:二十七日,公馳奏“水陸大捷、武昌漢陽兩城同日克復”一摺。……隨摺奏保水軍營官道員李孟羣、遊擊楊載福、守備蕭捷三、陸營將府知府羅澤南、知縣李續賓、……共十員。附片奏稱:“軍務殷繁,差遣乏員,不能不兼用丁憂降革之員,從權辦理。如果奮勉出力,仍當懇請天恩,一律保獎,以收後效而勵戎行。”
  • 22.    《清史稿·李孟羣傳》:捷聞,加按察使銜,賜號珠爾杭阿巴圖魯。
  • 23.    《清史稿·李孟羣傳》:於是國藩進規江西,孟羣率水師抵九江,戰兩岸及湖口皆捷。五年春,師挫於湖口。
  • 24.    《曾文正公年譜·卷三》:十二日,水師舢板駛入內湖,……賊復於湖口設卡築壘增柵,以斷其後。舢板船遂不得出。……水軍在外江者,李公孟羣、彭公玉麟與陸軍依岸而守;其入鄱湖者,營官蕭捷三、段瑩器、孫昌國、黃翼升等領之。由是水師遂有內湖、外江之分。
  • 25.    《清史稿·李孟羣傳》:賊溯江上犯,陷漢陽,武昌大震。
  • 26.    《清史稿·陶恩培傳》:五月正月,漢陽、漢口併為賊踞,興國、通山、嘉魚土匪應之,武昌益孤。
  • 27.    《曾文正公年譜·卷四》:賊至漢口,溯襄河大掠民船,武昌戒嚴,江、漢之間紛擾矣。公派臬司胡林翼、總兵王國才、都司石清吉領兵勇六千餘人,先後回援武漢。李孟羣以戰船四十號溯江上駛,以援蘄、黃。
  • 28.    《曾文正公年譜·卷四》:二月,賊撲武昌省城。十七日,城陷,巡撫陶文節公恩培死之,各軍馳援皆不及。……胡公林翼抵鄂後,擢授湖北藩司,尋奉旨署理湖北巡撫。……李公孟羣補授湖北臬司。
  • 29.    《清史稿·李孟羣傳》:武昌尋為賊陷,從胡林翼屯金口,……五月,合擊賊,四戰皆捷。
  • 30.    駱秉章《請飭楊副將統領水師片》:聞前湖北撫臣奏請以廣西升用道李孟羣統領各營,該員素懷忠孝、膽略甚優,原可期其勝任。唯臣留心體察,水師一軍多湖南人,李孟羣所帶廣勇,除傷病遣散外,存營者不過數百名,向與湖南水勇不相親附。統領雖無彼此之分,士卒終不免睽疑之見,恐臨時調遣、不能得力。……可否飭令楊載福、彭玉麟兩員統領外江水營。至李孟羣所存廣勇人數無多,應即撤遣回籍,……臣愚竊謂該員在廣西帶勇殺賊、著有戰功,原於陸路相宜,廣勇既定議撤遣,該員無須仍留水營,即請敕令回光州本籍勸捐募勇。
  • 31.    《清文宗實錄·卷一百六十四》:咸豐五年四月,辛丑,湖南巡撫駱秉章奏,請飭楊載福等統領外江水營,李孟羣回籍勸捐募勇等語。批,楊載福仍可飭令統率師船,赴武昌軍營,餘所奏俱不準。
  • 32.    《湘軍志·水師篇》:於是陸軍大將羅澤南援武昌,而玉麟還領內湖軍,李孟羣改統陸軍,而楊載福領外江軍。載福議以孟羣舊部多不可用,汰羸怯十之五。
  • 33.    《清文宗實錄·卷一百七十五》:咸豐五年,八月,丙辰,諭軍機大臣等:官文奏“金口陸營失陷,大江賊勢復熾,請增兵催餉”一摺,胡林翼一軍,前由金口力戰渡江,進逼漢陽,茲因崇通股匪,竄撲金口。李孟羣力戰四日,眾寡不敵,以致陸營失守,水師勢孤。胡林翼與李孟羣,素來用兵,尚合機宜,現雖兵勇潰散,逆焰復熾,諒能重整隊伍,不致頓挫軍威。
  • 34.    《清史稿·官文傳》:五年秋,西凌阿戰德安失利,乃命官文代為欽差大臣,馳援德安。……直搗漢陽。……六年秋,破漢陽城外賊營,連戰皆捷。十一月,約同日水陸大舉,分攻武、漢,官文督軍分路進,水師擊漢陽東門。
  • 35.    《清史稿·李孟羣傳》:命攻漢陽。六年,從總督官文迭進攻。十一月,孟羣據龜山俯擊,總兵王國才攻西南各門,城中賊亂,遂克漢陽,加布政使銜,以布政使遇缺題奏。
  • 36.    《清文宗實錄·卷二百二十七》:咸豐七年,閏五月,壬辰,諭軍機大臣等,李孟羣奏“沿途剿除皖境續到股匪,擬即進攻霍六”一摺,此次逆匪二萬餘人,自霍邱圖犯湖北,李孟羣以二千五百人殲捦渠逆,並將夥匪剿殺殆盡,實能謀勇兼施,深堪嘉尚。
  • 37.    《清史稿·文宗本紀》:咸豐七年,冬十月,己未,李孟羣剿捻匪於獨山,不利,兵潰。
  • 38.    《清史稿·李孟羣傳》:七年,安徽北路捻匪方熾,粵匪自桐城進陷六安、英山、霍山,廬州危急。巡撫福濟請援,孟羣率陸師二千五百人赴之,途次授安徽布政使。進兵克英山、霍山,攻獨山,駐軍麻埠。
  • 39.    《清史稿·李孟羣傳》:八年,粵匪由潛山、太湖竄擾河南固始。孟羣自六安赴援,偕勝保力戰解圍,被獎敍。剿商城匪黨,平之,回軍克六安。七月,福濟卒於軍,暫攝巡撫,未十日,廬州為粵匪所陷,褫職,留軍效力。收集潰軍,駐廬州西官亭、長城一帶。皖北赤地千里,協餉不至,所部號四千,飢疲已甚。湘軍李續賓方克桐城、舒城,飛書乞援,而續賓戰歿於三河,勢益孤危。
  • 40.    《清史稿·李孟羣傳》:九年二月,六安復陷,賊六七萬逼長城,營壘被圍,死守十餘日。壘破,手刃數賊,受傷被執,擁至廬州,賊首陳玉成優禮之,絕糧不食,賦詩四章書於絹,付人使出報大營,遂死之。勝保等先已疏陳孟羣殺賊陣亡,詔復原官,賜卹,諡武愍。
  • 41.    《清史稿·李孟羣傳》:十年,巡撫翁同書以尋獲遺骸入奏,命送回籍。
  • 42.    《清史列傳·李孟羣傳》:同治元年,穆宗毅皇帝御極,追念死事諸臣,以孟羣父子殉節,忠烈萃於一門,尤堪憫惻,賜祭一罈。嗣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袁甲三查明孟羣死事實跡,奏言:“……請為孟羣建立專祠。”諭曰:“著照巡撫陣亡例從優議恤。其死事實跡,著國史館纂入列傳,並準於廬州府建立專祠以彰忠節。伊父李卿谷,固始縣專祠並準從祀,以示篤念忠烈、有加無已至意。”尋賞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
  • 43.    李孟羣《絕命詞四首並引》:古人如文信國、顏魯公,雖亦嘗身陷虜庭,遲逾歲月,身不受逼,從容就義,可也。然二公者,千載猶獲諒之。餘雖有一片苦衷,恐一時之人不我諒也。餘何容更緩其死,以辱我祖父哉,乃作絕命之詞四首。其詞曰:“敗局尤爭一着棋,發將種種待奚為?生無將略酬時望,死有忠魂報主知。祗笑羊頭增偽爵,誰令馬革裹還屍。清流他日春秋筆,可道從容取義遲?”“腹背憑凌進退難,權輕餉竭又兵單。不聞糧運徵袁術,況復師期斷賀蘭。掣肘忍令時事壞,撫心惟覺主恩寬。燈前莫訝人憔悴,一片孤誠早化丹。”“西指鄉關一淚流,虛疑紫閣駕丹虯。書聲出户兒雙讀,柳色當樓婦對愁。階下荊花常合蒂,堂前萱草自忘憂。九泉拜父應含笑,兩代清名萬古留。”“十載馳驅戰伐塵,嘉名深愧拜恩綸。談兵徒負傳經志,覓句還驚下筆神。家國艱虞空涕淚,乾坤維繫祗君親。少年解脱無諸相,欲叩蓮台問夙因。”
  • 44.    《中興將帥別傳·李孟羣傳附徐曉峯傳》:徐剛毅公曉峯,揚州人,常督軍剿皖北賊,有馬家樓、俞家灣、烏衣鎮之捷,後為福建汀漳龍道。粵賊汪海洋由浙竄閩,由閩入粵,復回犯漳州。剛毅僅有練勇二百五十人守城,城破被執,罵賊死,朝廷憫之,賜諡剛毅。剛毅在臨淮軍中,每喜誦李武愍絕命詩,擊節悲歌,聲淚俱下,蓋其志同,其死節之烈亦同。
  • 45.    趙增禹《書鮑忠壯公軼事》:偽英王陳玉成者,發逆中渠魁也,綽號四眼狗,狡悍饒智略。初破武昌時,年僅十有四,與官軍交戰疆場十數年,恆俯視諸將帥,不以置齒數。自言生平所欽佩官軍名將,惟鮑春霆及二李。二李者,臬司李公孟羣,忠武公李續賓也。
  • 46.    清同治朝實錄:卷三十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6-28]
  • 47.    清史稿:列傳一百八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6-28]
  • 48.    《清史列傳·李孟羣傳》:子闓,襲世職。
  • 49.    《中興將帥別傳·李孟羣傳》:子闓閬,襲世職。
  • 50.    李嶽瑞《春冰室野乘》卷下:武愍擢幫辦時,年亦甫二十七。商城周文勤時長軍機,與李氏世姻。上一日從容語及武愍,因垂詢曰:“李孟羣相貌,不知如何英偉,卿當識之。”文勤故與武愍父子不協,即奏曰:“李孟羣固勇於任事,但惜其年太少耳。”上聞之,怫然曰:“如卿言,少年人皆不能辦事耶?”文勤亟皇恐謝罪出。蓋文宗嗣服之初,春秋鼎盛,鋭欲有為,文勤之言,適中上所忌也。未幾,文勤即緣事罷軍機大臣。
  • 51.    朱彭壽《安樂康平室隨筆》卷3:近有客問道光以來,何科最盛?餘以壬辰、乙未、丁未三科答之,而問者欲知其詳。……丁未科進士,大學士二(張之萬、李鴻章),協辦大學士一(沈桂芬),尚書二(龐鍾璐、徐樹銘),侍郎三(郭嵩燾、劉有銘、廣鳳),內閣學士三(許彭壽、袁希祖、伍忠阿),總督四(李宗羲、沈葆楨、何璟、馬新貽),巡撫一(鮑源深),布政使五(孫觀、黃彭年、林之望、李孟羣、劉郇膏)。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