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子芳

(福建泉州籍革命烈士)

鎖定
李子芳(1910年—1942年),祖籍福建泉州石獅,年少時赴菲律賓謀生,1927年毅然回國投奔革命。1932年4月,在漳州石碼參加紅軍,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四軍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幹事、科長、副部長、部長等職,參加過中央蘇區的第四、五次反“圍剿”鬥爭和中央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皖南事變突圍時,李子芳不幸被俘。1942年4月被殺害,犧牲時年僅32歲。 [1] 
中文名
李子芳
籍    貫
福建泉州石獅
出生日期
1910年5月3日 [6] 
逝世日期
1942年4月

李子芳人物生平

李子芳參加革命

一九一O年五月三日(農曆三月二十四) [6]  ,李子芳出生於福建省晉江縣濱海僑鄉——永寧岑兜村 [7]  (現為子英村)的一個華僑之家。家人欣喜之餘,特地為他取了個喜氣的乳名叫“清心仔”。年少時,他赴菲律賓謀生,一開始是在父親店鋪中幫忙,後進入華僑中西學校半工半讀。在讀期間,他受到革命思潮的影響,遂立志救國,報效鄉梓。1927年,17歲的李子芳不顧家中親友的反對,毅然放棄在菲律賓優渥的生活。“父母不嫌子女丑,子女不嫌父母窮。既然咱們的國家這樣窮,我們就應該為她爭氣立志,振興崛起。”李子芳如此勸慰傷心不解的姐姐,爾後便進入泉州培元中學就讀,開始尋找革命道路。
1930年5月,李子芳到泉州郊區法江小學以教書作掩護開展地下革命活動,傳播革命思想。他指導學生成立自治會,創辦“萌芽”會刊。他的進步活動,觸怒了反動當局,被迫轉移到惠安、同安、安溪、永春等地。
1931年他受黨組織的推薦到南京中央大學旁聽了一個學期。不久返回家鄉,到鼓浪嶼以“蔣以超公館”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並參加互濟會和反帝大同盟,積極從事革命活動,為報效祖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 
1932年5月,李子芳經地方黨組織介紹,到漳州石碼參加紅軍,193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 [2] 

李子芳長征經歷

長征初期,作為組織部幹事的李子芳,負責組織戰士們在“行軍途中學認字”。他找來筆墨在舊報紙上寫下“革命”“團結”等詞語,戰士們每天學十來個字,一個月行軍下來識得幾百個字。“我們要堅定反對政治上的動搖和逃跑主義”“紅軍將來還要打回來”……李子芳常常不失時機地傳達首長的指示精神。
經過40多天的行軍,紅一軍團從江西南部于都的銅鑼灣打到湘桂交界的湘江上游。這是最後的一道封鎖線,也是“長征中最危險的日子”。李子芳原本已隨先遣部隊提前過了湘江,後因組織上急需政工幹部投入宣傳等工作,他又主動請纓返回東岸參加政治動員,還在敵人的槍聲炮眼下接運傷兵。
1935年4月,根據毛澤東提出的後方機關工作人員要到前線擔任軍職的指示,李子芳被派到軍團直屬隊政治處任政治幹事,直接參加了前線戰鬥。同年秋天,他回到紅一軍團,歷盡艱辛地走過長征路,終於到達陝北。
1936年春,紅軍東征成立軍委後方政治部,李子芳接任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5月,東征紅軍出師不利,被迫回師陝北,不少幹部戰士情緒大大受挫,李子芳使出優秀政治工作者嚴謹、細緻、耐心的特質,反覆告誡同志:一切聽從黨中央的指揮,要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心。這一年,他又跟隨西征的部隊出師秦隴,參加了鞏固擴大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推動西北抗日統一戰線發展和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會師等重大活動。
行軍作戰空閒時間,仍然堅持給戰友宣講馬列主義,戰士們親切地稱呼李子芳為“110部長”。關於“110”的由來,鄧小平同志曾在學習總結中説:陳賡、李子芳同志成績最好,都得了滿分,另各加10分,以資獎勵。 [2] 

李子芳“皖南事變”拒絕先撤

1937年“七七”事變後,李子芳奉命調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在項英直接領導下,負責新四軍軍部的組建工作。在袁國平主任、鄧子恢副主任未到職之前,李子芳承擔起了重擔,主持軍政治部日常工作。湯光恢回憶道,“當時,新四軍是個新建單位,人簡事繁,百廢待興,而身負重任的李子芳同志,總是日以繼夜地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着……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的實際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建樹和成績,這與李子芳同志的努力工作是分不開的”。
常年操勞,李子芳幾次患瘧疾,女友羅羣憂心忡忡,“還是讓我留在身邊照顧你吧”!“抗戰形勢緊張,咱們在這個時候結婚不合適。”李子芳毅然推遲婚禮。後來,羅羣前往上海開展工作,這一別,二人的婚事被皖南鋪天漫地的戰火無情地燒斷……
1940年冬天,李子芳積勞成疾,肺病加重,並患上急性闌尾炎,被送進小河口的後方軍醫院開刀。
李子芳(右邊站立者)在新四軍第一次黨代會上作報告。 李子芳(右邊站立者)在新四軍第一次黨代會上作報告。 [3]
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由於李子芳傷口未愈,只能由擔架抬着走。當戰鬥打響的第二天,軍部領導考慮到他隨軍行動有困難,決定派人到涇縣茂林地區找地下黨組織,請求協助將李子芳等3名傷病員化裝隱蔽去江北。李子芳知道後説:“同志們都在前面戰鬥流血,我怎麼能隻身撤退呢?我是組織部長,應該和部隊在一起。”再三堅持留下來,還把擔架給撤走,並領導組織部迅速辦理其他先撤人員的組織手續,使得許多年老體弱的同志得以安全撤至敵後。提及這件事,曾任軍部民運部科長的陳茂輝説,“幾位軍首長都動員李子芳先走,他就是不肯,這個人的黨性太強,從來不考慮個人的安危”。
當戰鬥到了最後關頭,葉挺軍長決定部隊分散突圍。李子芳立即組織政治部機關和從各處陣地撤退下來的部隊,進行突圍戰鬥。他説:“要殺出一條血路來,奪血路而走。”並勉勵大家“突圍出去,不管情況如何,對革命不要灰心喪氣”。在突圍已無望、部隊已瀕臨絕境的時候,他拖着病痛之軀,仍不忘與葉挺軍長商量如何保存一部分革命力量。
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我軍經過七晝夜的艱苦奮戰,僅少數部隊突出重圍,大部分壯烈犧牲或被俘,李子芳也因體力虛弱,行走不便,不幸落入敵人的魔掌。 [2] 

李子芳血染石底監獄

被俘後,李子芳先是被送往敵52師長官招待所監禁,隨後轉押到上饒集中營李村監獄。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石底監獄。
52師師長李秉哲親自審問李子芳:“你是組織部長,只要按照我們的條件辦事,別的什麼事情都好説。”“我個人的問題不必談,你們的所作所為蓄意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到底把槍口對準誰呢?”李子芳斬釘截鐵地迴應。
據一同被俘的敵工部長林植夫回憶:李子芳堅定地説,“國民黨一向強迫共產黨的‘首要’人物‘自新’,以便當他們的走狗,不自首便殺。我是出了名的共產黨員,他們自然免不了這一套。要我當叛徒,絕對辦不到,要命有一條”。
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對李子芳抱有極大幻想,授意國民黨少將、三戰區情報室專員、上饒集中營特務頭子張超“好好照顧”李子芳,不惜利用各種手段促使“轉變立場”。在一段時間內,張超軟硬兼施,打着老鄉的幌子(張超是福建同安人),允許李子芳下棋、講故事等“自由活動”,不時打敲邊鼓,奉勸“悔過”寫聲明,答應給予加官晉級。李子芳軟硬不吃、針鋒相對,保持忠誠的本色。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敵人改變花樣,讓“學者名流”、特務總教官肖芬上演“理論戰”,同樣被李子芳駁得落荒而逃。
在這裏,李子芳還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和同志們進行聯絡。他告訴戰友,“我們要展開另一種戰鬥了,我們絕不屈服,不是堅持到勝利,就是戰鬥到犧牲”“事情並未了結,我們還活着,堅持氣節,堅持鬥爭”。隨後,在李子芳的領導下,石底監獄組織成立地下秘密黨支部,李子芳被推選擔任支部書記。黨支部認真總結了“皖南事變”的經驗教訓,制定了一套獄中鬥爭方針與策略,提出了“堅持革命氣節,反對屈膝投降;團結就是力量,鬥爭才有出路”的口號。後來,這裏成為上饒集中營獄中鬥爭的領導核心。
面對複雜、惡劣的獄中環境,李子芳利用各種場合和形式,用紅軍長征的英雄事蹟和古今中外名人的詩詞、文章,及時對戰友進行革命氣節教育,要求大家對這種特殊的戰鬥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堅持在鬥爭中求生存。
他要求沒有暴露身份的同志繼續隱蔽自己的身份,已暴露身份的同志要與敵人展開面對面的針鋒相對的鬥爭。他積極着手組織越獄鬥爭,説“不是越獄出去,就是準備就義”。在他的領導下,石底監獄組織了一次越獄鬥爭,徐錦樹、廖振文、胡崇德三人在越獄時因天黑下雨,逃出虎口後失去聯繫,後被敵人發現,徐在搏鬥中英勇犧牲,廖、胡二人也被抓回。此後,在李子芳的帶領下或指示下,關押在一起的戰友,一次又一次挫敗敵人的誘降、逼降的陰謀詭計,在獄中組織抗工、絕食、越獄、暴動等鬥爭。
1942年4月,上饒集中營轉移前夕,頑固派向石底監獄伸出了血腥的黑手,李子芳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2]  犧牲時年僅32歲。 [7] 

李子芳親友回憶

侄子李賢尚的回憶
“你好好讀書,以後帶你去參加革命。”而今已經50多歲的李聖令(李子芳的侄孫)仍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其二伯李賢尚(又有報道稱李賢高,即李子芳的侄子)每每向後代人憶起這句話的情景。那是李子芳最後一次返鄉,是在1932年3月至4月間,準備前往漳州石碼參加紅軍之前。這是李賢尚9歲時,李子芳離家去參加紅軍前給他留下的話。李子芳不僅這樣説,而且還真的把這件事情記在心上。20世紀50年代初,解放軍某部曾兩次派員到石獅找李賢尚,要他到部隊工作。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能去成,這也成為後輩李賢尚生前的一大憾事。 [2] 
葉飛將軍的回憶
“李子芳同志他的職位相當高,但沒有警衞員,也沒有秘書、通信員,生活很樸素,揹包自己背,沒有架子,住在連隊裏,和戰士一起生活……那時部隊有一匹馬,大家看李子芳身體不好,就讓他騎馬,他總是謝絕不騎,一定要和戰士們一起行軍。記得長征的時候,有的戰士不會打草鞋,李子芳還經常在路上幫他們打”。 [2] 

李子芳詩文遺作

鐵軍戰士不彎腰,豈能怕死去求饒。
人生百年終一死,留得青山上雲霄。
鐵軍戰士不發愁,革命何須怕斷頭。
留得子胥豪情在,三年歸報楚王仇。
   ——李子芳寫於石底監獄 [2] 

李子芳人物評價

肖華在1982年的紀念文章裏寫道:“李子芳總是那樣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總是那樣生氣勃勃、永不怠倦,當時紅軍中的知識分子很少,他是部隊中的佼佼者”。 [2] 
戰友李兆炳曾回憶道:“1945年春,我在延河邊見到陳毅元帥,陳毅元帥曾稱讚李子芳‘在上饒集中營表現很堅強,還在獄中組織了黨支部,領導同志們對頑固派鬥爭,不愧為一位好共產黨員!’” [1] 

李子芳人物紀念

據永寧鎮人大主席邱志雄介紹,李子芳被囚在上饒集中營時化名錢子英,帶領難友堅持獄中鬥爭直至英勇犧牲,上世紀60年代,他的老家岑兜村因此更名為子英村。
李子芳紀念館 李子芳紀念館 [5]
為紀念李子芳,石獅市政府多次撥款修繕李子芳故居,並在故居內開闢李子芳烈士史蹟陳列室。作為石獅市六個革命基點村之一,子英村多方籌資,在村內興建李子芳紀念館。在石獅市區,有一條繁華的主幹道被命名為“子芳路”;遠在江西的上饒集中營舊址內,石獅市還捐建了“子芳亭” [5] 
李子芳紀念館位於石獅市永寧鎮,包括紀念展館、烈士雕像、紀念廣場、綠化園林四個部分。紀念展館內設置“不朽豐碑”“少年歸僑”“投筆從戎”“長征風雲”“組織部長”“喋血皖南”“上饒煉獄”“赤子流芳”八個主題,採用圖片、實物、字畫等表現手段,運用音像、多媒體等形式,力求真實展現歷史原貌,講述李子芳烈士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8] 
根據石獅籍著名愛國華僑李子芳的革命故事改編的現代高甲戲《星光》成功搬上高甲戲舞台,該劇由泉州高甲傳承中心主任何傑和青年編劇吳峯攜手打造。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