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歷史發展
編輯李姓姓氏起源
關於李姓的源流,主要有以下幾種説法:
1、源出嬴姓。
即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皋陶(一作咎繇,嬴姓,一説:姬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2-3]
,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為理氏,後為李氏。
[4-6]
至商紂王時,世襲為理官的理徵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其子利貞隨母親契和氏逃難,後到豫東鹿邑定居。因沿途食李子(木本植物的果實)得以生存,為了報答“李子”保命之恩和躲避紂王的追捕,並且理、李同音,自利貞開始改理為李,從此中國有了李姓
[25]
。得姓始祖為李利貞,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説。
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李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8]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遊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大臣或武將為國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稍後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再後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党項等外來少數族裔因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為李姓。
5、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1)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1]
如:①蒙古族李雅拉氏,源出陳蒙古八旗,原居於丹東岫巖奇風嶺地區,時有當地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iyal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取其姓首字諧音漢字“李”為氏。②蒙古族巴魯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r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白氏、蘇氏等。③蒙古族卓巴魯特氏,亦稱卓巴魯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bal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中有李氏。
(2)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2]
如:①滿族庫雅拉氏,亦稱揆雅拉氏,源出庫雅拉女真,以部為姓,滿語為Kuyala Hala,世居東海(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胡氏、孔氏、禮氏等。②滿族李佳氏,亦稱李家氏,滿語為Ligiya Hala,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佟氏。③滿族魯布哩氏,亦稱魯布里氏、禮林德利氏,滿語為Rubur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等地後有蒙古陳巴爾虎部族人引為姓氏者,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孫氏等。④滿族穆和林氏,滿語為Muhelin Hala,世居穆和林,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李氏。⑤滿族穆裏雅連氏,源出費雅喀奇勒爾女真,滿語為Muliyalian Hala,世居黑龍江下游,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穆氏、連氏等。⑥滿族薩哈連氏,滿語為Sahalian Hala,漢義“黑色”,這是滿族脱譜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滿族人中有此姓,世居遼寧新賓一帶,後多冠漢姓為李氏、郭氏、連氏等。
(3)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3]
錫伯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伊拉哩氏多冠漢姓為李氏等。
李姓追本溯源
李姓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台灣。
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羣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但隨着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
[14]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佈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元末明初的政權更迭,以及明際的"靖難之役",主戰場佈置在山東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遷延數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離,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權穩定之後,從山西平陽、太原一帶(晉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譜可以佐證當地富庶安定),向華北的荒蕪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據《明會要》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15]
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
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李姓人口分佈
編輯李姓國內
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1.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陝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國形成了圍繞中原地區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帶,這個地帶由冀豫魯、晉陝、川湘贛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組成。
[16]
元朝時期,排在王、張之後,為元朝第三大姓。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按照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有關姓氏頻率研究方法,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收集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獻,採集統計樣本,根據每一人物的姓名、籍貫或居住地、工作地區、文獻表明的地點進行統計,從而推算出當時全國姓氏的期望分佈頻率。
[17]
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時期,李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600年中李姓總人口減少了10%。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係。面對戰亂和屠殺的受害羣體首先是大姓漢族人羣,李姓是北方地區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明朝時期,江西為李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3.3%。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地,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7%。其次分佈於浙江、江蘇、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間,李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減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的贛蘇浙閩、華北的晉冀豫魯兩大塊李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200多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38%。從明朝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200萬,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其次分佈於廣東、湖南、湖北、雲南、安徽五省,約佔李姓人口的25%。東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較高,大約佔10%。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佔李姓總人口的10.3%。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雲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
李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華北是最常見的姓氏。李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雲南、四川南部、豫冀魯晉大部、甘肅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圖面積的18%,大約30%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陝甘寧蒙大部、川東、重慶、黔湘鄂、桂粵大部、蘇皖北部、山東東部、遼寧等地,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約佔了國圖面積的36%,大約51%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贛浙閩台、蘇皖大部、桂南、海南、粵東、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約佔了國土面積的21.6%,大約19%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李姓國外
加拿大2013姓氏統計顯示李(Li)姓第一
[26]
,據加拿大《世界日報》報道,該國在對各地電話簿登記的姓氏進行統計後發現,李(Li)姓者以71074人高居榜首,比排在第二的西方姓氏史密斯(Smith)多出近萬人。而李姓的另一種拼寫形式“Lee”位列第八
[27]
。
李姓傳統文化
編輯李姓郡望堂號
- 郡望
趙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將秦代原有的邯鄲改為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省中部)。東漢建安年間(公元2世紀末)改為趙郡。相當於河北省中部趙縣、邯鄲一帶地區。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此外還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陽郡、南陽郡等。
- 堂號
青蓮堂:唐代大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李姓後人為紀念這位大詩人,便以“青蓮”作堂號,永示緬懷。
太白堂:出於唐朝大詩人李白的故事。李白,字太白。其後世遂以"太白"為堂號。
延平堂:出自南宋著名學者李侗的故事。李侗,字願中,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朱熹曾遊學其門,輯語錄為《延平答問》,世稱延平先生,其後世乃以"延平"為堂號。
西平堂:出自唐李晟的故事。李晟,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初為西北邊鎮裨將,從王忠嗣等作戰有功。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朱泚叛據長安,率孤軍力戰,收復京師長安。任鳳翔、隴右、涇原節度使,兼管內諸軍及四鎮、北庭行營兵馬副元帥,封西平郡王,卒後諡忠武。後世子孫遂以"西平"為堂號。
李姓宗祠楹聯
- 四言通用聯
道德傳家,太白遺風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衞公勳業,元禮門牆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隴西望族,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隴西世澤,馮南家聲
全聯典自漢李廣,隴西成紀人。以及唐高祖李淵,祖籍隴西成紀。“馮”,即馮翊,古地名,今陝西省大荔縣。
鄴侯世澤,楷模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典自唐朝時期的李泌,封鄴侯。下聯典自東漢朝時期的李膺,字元禮,太學生稱“天下楷模”。
經傳道德,名重謫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漱玉詞麗,娘子軍興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 五言通用聯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撰書聯。
- 七言通用聯
——此為鶴頂格拆字聯,聯首“木”、“子”拼為“李”。
——典用李氏祠堂聯。
鄒魯聖人曾問禮,唐朝皇帝也求詩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典出孔子問禮李聃之事。下聯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詩於李白之事。
岷江水利千年頌,太白詩風萬里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典出戰國水利家李冰,開鑿都江堰。
下聯指唐代大詩人李白,詩名萬里。
- 八言以上通用聯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説唐朝時期的大臣李泌,唐玄宗時為皇太子供奉官。歷仕肅宗、代宗、德宗,位至宰相,封鄴侯。
下聯説東漢朝時期的司隸校尉李膺,桓帝時期,與太學生首領郭泰等結交,反對宦官專權,太學生贊曰:“天下模楷李元禮。”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説唐朝時期的御史李善感的事典。
下聯指唐朝時期的大詩人李白。李白有詩仙之譽,曾被流放夜郎,故謂“謫仙”。
——典用李氏祠堂聯。
系出隴西,將相公侯光國史;宗開淮左,忠良孝友篤家風。
——此聯採用安徽省嘉山縣曹府山李氏宗祠聯。
上聯典出李氏郡望及歷史上李氏人才輩出,不乏“將相公侯”;下聯典出本支李氏定居於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為家風。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遺恩遠;由粵而蜀,祖德宗功沛澤長。
此聯採用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聯。上聯“理官”,指李氏源於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聯典出成都這支李氏的遷徙,據民國時期《李氏族譜》:唐朝大將李光弼本是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歸唐後姓李氏,屢立戰功,封臨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數省遷徙。元、明以後,有一部分從南方西遷,其中廣東李氏的一支於清朝乾隆年間輾轉遷至蜀地,定居成都。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典出孔子問禮李聃之事。下聯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詩於李白之事。
李姓家譜文獻
家譜名稱 | 編者 | 編纂時間與方式 | 藏地 | 備註 |
---|---|---|---|---|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不分卷 | (清)李東元等繼修 | 清光緒六年(1880)修民國十六年(1927)成都 | 湖廣館銜大同印刷局鉛印本 一冊南京大學 四川重慶市圖 | 注:該族散居湖南、四川等地。 |
【全國】李氏近房過譜不分卷 | (清)李延強修 |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一冊 | 美國 | 注:該族散居遼寧、北京等地。 |
【全國】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 | (清)李長申重修 | 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本 一冊 | 北圖(三部) 科圖 歷史所 人民大學 | 注:該族原棣漢軍正藍旗,散居遼寧、北京等地。 |
【全國】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 | (清)李延強修 | 清乾隆刻本並附鈔本 一冊 | 北圖 | 注:該族原隸漢軍正藍旗,散居遼寧、北京等地。 |
【全國】李氏族譜 | 清鈔本 一冊 | 北圖 | 注:該族原 正白旗。 | |
【北京宛平】李氏家譜不分卷 | (清)李文杞重慘 | 清道光六年(1826)鈔本 六冊 | 科圖 | |
【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譜不分卷 | (民國)李寶晉纂修 李鍾瑨校訂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天津延古堂李氏鉛印本 | 吉林大學 華東師大 美國 | 注:附清李京琦撰《延古齋詩存》一卷。 |
【河北漢縣】漢邑李氏族譜四卷 | (清)李惠蒼等續修 | 清同洽十二年(1873)刊本 四冊 | 日本 美國 | |
【河北】漢縣李氏族譜五卷 | (民國)李維祺修 | 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 二冊 | 河北大學 | |
【河北盧龍】李氏家譜二卷首一卷 | (清)李廷楨 李國欽等創修 | 膠捲複製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鈔本 | 河北盧龍縣文 | |
【河北高邑】李氏族譜不分券 | (清)李畿屏修 | 清光緒十一年(1885)刊本 二冊 | 科圖 | |
【河北永年】李氏支譜二卷 | (民國)李士偉修 | 民國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冊 | 科圖 美國 | |
【河北唐縣】李氏族譜不分卷 | (民國)李坦安 李子炎等修 | 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 一冊 | 河北大學 | |
【河北蔚縣】蔚州李氏家譜十卷 | (清)李源重修 |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 四冊 | 日本 美國 | |
【河北青縣】李氏家譜 | 清光緒十二年(1886)鈔本 四冊 | 河北青縣王鎮店鄉北張莊 | ||
【河北南皮】李氏家譜不分卷 | (清)李鴻文修 |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鈔本 一冊 | 南開大學 | |
【河北任邱】(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 | 清鈔本 | 遼寧圖 | 注:記事至清光緒二十八年。 | |
【河北】任邱李氏四門支譜不分卷 | (清)李樹道修 |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李氏鈔本 | 遼寧圖 | |
【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譜不分卷 | (民國)李桐文 李桐蔚等修 | 民國二十六年(1937)交河馬連坦睦堂鉛印本三冊 | 北圖(共四部) 歷博 科圖(二部) 歷史所、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天津圖 南開 | 注:李輝、李希蓮創修於清乾隆三十八年 |
【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譜不分卷 | (民國)李儷洲等修 | 民國四年(1915)太原擷華石印局石印本 四冊 | 美國 | |
【山西介休】李氏家譜不分卷 | (清)李守和等修 | 清道光七年(1827)鈔本 一冊 | 美國 | |
【山西】曲沃莊簡公李氏家譜四卷 | (清)李念達等修 |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尊制堂刊本 二冊 | 美國 | 注:又名《李莊簡公家譜》。 |
【山西】洪洞李氏宗譜四卷 | (清)李逢綸等增修 |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四冊 | 北圖 | |
【遼寧海城】李氏宗譜不分卷 |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刻本 | 遼寧圖 | ||
【遼寧鐵嶺】李氏譜系四卷 | (清)李樹德重修 |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寫本 二冊 | 日本 美國 | |
【遼寧鐵嶺】長白山李佳氏族譜不分卷 |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寫本 四冊 | 美國 | ||
【遼寧鐵嶺】長白李氏家譜 | 清鈔本 一冊 | 北圖 | 注:書籤題《長白李氏家譜傳》。 | |
【上海】 溪法華李氏族譜四卷 | 清光緒七年(1881)鈔本 六冊 | 美國 | ||
【上海】 溪法華李氏族譜六卷 | (民國)李鴻翥續修 | 民國八年(1919)秩倫堂刻本 五冊 | 吉林大學 美國 | |
【上海】李氏家乘一冊 | (民國)李曾耀纂修 | 民國十四年(1925)鉛印本 | 上海市文管 | |
【上海南匯】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 (民國)李植民 李植純等六修 | 民國十年(1921)木活字本 | 人民大學 中央民院 南京圖 日本 | 美國 |
【上海松江】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 | (民國)李祖佑 李樹則等續修 | 民國十八年(1920)石印本 四冊 | 河北大學 日本 美國 | |
【江蘇】鎮江揚州李氏合譜不分卷 | (清)李增孝纂修 |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鈔本 一冊 | 吉林大學 | |
【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 | (清)李怡廷等修 | 清光緒十一年(1885)敦睦堂活字本 | 美國 | 注:該族散居無錫、鎮江等地。 |
【江蘇沛縣】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 | 民國間稿本 | 南京博 | ||
【江蘇溧水】芝山李氏續修宗譜□□卷 | 民國三十七年(1948)永言堂木活字本 | 江蘇溧水縣羣力鄉太尉莊(存卷16) | ||
【江蘇南京】師德方山葛橋南李氏宗譜八卷 | (清)王薇堂等修 | 清同治元年(1862)載德堂木活字本 四冊 | 美國 | |
【江竇泰州】李氏族譜十四卷 | (民國)李嶽愷纂 | 民國二年(1913)木活字本 | 江蘇泰州市圖 | |
【江蘇】江都李氏族譜八卷 | (民國)李德森等修 | 民國九年(1920)木活字本 八冊 | 上圖 | |
【江蘇】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 | (清)李嘉謀初修 |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賜廉堂刊本 | 科圖 日本 美國 | |
【江蘇豐縣】李氏家譜□□卷 | (民國)李盤纂 | 民國問纂修本 十六冊 | 江蘇豐縣劉工婁鄉王平婁村 | |
【江蘇豐縣】李氏三房支譜四卷 | (民國)李忠亮 李忠預纂 | 民國五年(1916)鉛印本 | 江蘇豐縣責婁鄉大王婁村 | |
【江蘇泰州】李氏家乘十卷 | (清)李金台纂 |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 江蘇泰州市圖 | |
【江蘇盱眙李氏】岐陽世家文物圖像冊不分卷 | (民國)中國營造學社編輯 | 民國間印本 一冊 | 歷史所 北京大學 北京師大 中央民院 | |
【江蘇江都】李氏族譜四卷 | (民國)李明富等重修 餘步雲刊訂 | 民國十二年(1923)刊本 四冊 | 吉林大學 | |
【江蘇江都】李氏宗譜十二卷 | (民國)李祚康等重修 | 民國十三年(1924)立德堂石印本 十二冊 | 吉林大學 | |
【江蘇泰興】李氏重修家譜□□卷 | 活字本 | 江蘇泰興縣中華街一號(存卷4、6) | ||
【江蘇】興化李氏世譜不分卷 | (民國)李道源述 李思聰 李竹溪等修 | 注:一名《李氏族譜》。李維楨首修於明萬曆間。 | ||
【江蘇南通】李氏家譜六卷首一卷 | (清)李雲重修 | 清同治九年(1870)古春堂刻 光緒三年(1877) | 人民大學 | |
【江蘇南通】通州李氏宗譜四卷 | (清)李箴編輯 | 雲南圖 | ||
【江蘇南通】通州李氏宗譜十卷末一卷 | (清)李道鵬 李冰鑑等續修 | 清光緒三年(1877)木刻本 | 江蘇南通博 | 注:李文科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
【江蘇】如皋西鄉李氏族譜十二卷 | (清)趙冰 李松樓等重修 | 清光緒三十年(1904)趙冰隴西堂木活字本 | 遼寧圖 上海圖 日本 美國 | 注:一名《李氏家乘》。李文若、李松嶺等首修於清嘉慶四年 |
【江蘇鎮江】京口倪莊李氏重具備宗譜年表八卷 | (清)李家勳 李汝寬纂修 |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八冊 | 湖北圖 | |
【江蘇鎮江】京江李氏宗譜二卷 | (清)李士鏻纂修 | 清光緒十三年(1887) 睦堂活字本 | 吉林大學 華東師大 江蘇鎮江博日本 美國 | |
【江蘇】鎮江李氏支譜四卷 | (清)李寶熔等修 |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敦本堂活字本 四冊 | 美國 | |
【江蘇鎮江】京口李氏七修宗譜四卷首一卷末 | (民國)李世勳等纂 | 民國四年(19l5)木活字本 | 北圖 歷史所 江蘇鎮江博 美國 | 注:李一陽創修於明萬曆四年。 |
【江蘇鎮江】京江李氏族四卷 | (民國)李福翔續編 | 民國十四年(1925)培元堂活字本 四冊 | 歷史所 江蘇鎮江市圖 | 注:清道光十七年(1837)李署等創修。 |
【江蘇丹徒】新篡李氏宗譜四卷 | (清)李承霖纂修 | 清光緒四年(1878)活字本 | 歷史所 | |
【江蘇丹徒】新篡李氏續譜二卷 | (清)李慎觀 李壽筠篡修 |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善慶堂活字本 | 歷史所 | 注:附《新纂李氏宗譜》四卷後。 |
【江蘇丹徙】陶裔山門李氏續修族譜二卷 | (清)李鏞金續修 | 民國間鈔本 二冊 | 吉林大學 | |
【江蘇】丹徙陶裔李氏族譜二卷 | (民國)李永師等修 | 民國二年(1913)活字本 二冊 | 美國 | |
【江蘇】丹徙李氏家乘六卷 | (民國)李培英編修 | 民國六年(1917)本立堂刻本 | 南開大學 蘇州大學 | 注:譜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此為三修 |
【江蘇】丹徙開沙李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 (民國)李恭良 李錫純等九修 | 民國十四年(1925)介祉堂木活字本 | 北圖 歷史所 日本 美國 | |
【江蘇丹陽】雲陽李氏宗譜十六卷 | (清)李發忠等重修 | 清光緒八年(1882)萼輝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 | 日本 美國 | |
【江蘇丹陽】李氏宗譜□□卷 | 民國二十年(1931)木刻本 | 江蘇丹陽縣松卜鄉肇莊(存卷1-5、7-16) | ||
【江蘇句容】李氏宗譜十卷 | (民國)李正瑾 李允垚等新修 | 民國十年(1921)鉛印本 | 遼寧圖 | 注:李文欽著首修於明天啓元年。 |
【江蘇武進】石橋李氏宗譜六卷 | (民國)李金大等修 | 民國十七年(1928)隴西堂活字本 六冊 | 美國 | |
【江蘇常州】李氏遷常支譜八卷 | (清)李新畲等修 | 清咸豐四年(1854)活字本 | 美國 | |
【江蘇金壇】李氏宗譜一百二十三卷 | (清)李兆慶等修 | 清宣統二年(1910)活字本 | 吉林大學(存五冊) | |
【江蘇常州】李氏遷常支譜十卷 | (清)李翼清 李麟圖等續修 |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 日本 美國 | |
【江蘇無錫】錫山李氏世譜三十六卷首一卷 | (清)李錫奎 李洞等續修 |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 日本 美國 | |
【江蘇常州】毘陵殷薛鎮李氏宗譜三十卷首一 | (民國)李庭鴻修 | 民國元年(1912)李氏垂裕堂活字本 十二冊 | 江蘇省檔(一部存卷5,一部存卷16-18) | |
【江蘇無錫】錫山李氏世譜五卷首四卷 | (清)李廷榮縝 | 清光緒十三年(1887)雍穆堂活字本 四十八冊 | 歷史所 南開大學(為一百八十八卷首四卷) 江蘇興化縣圖(不全) 美國 | |
【江蘇常州】毘陵李氏宗譜十二卷 | (民國)李希白等纂修 | 民國二十年(1931)源遠堂活宇本 十二冊 | 北圖 | |
【江蘇無錫】錫山李氏世譜二十四卷 | (民國)李惕平修 李康復纂 | 民國三十八年(1949)雍穆韋排印本 二十四冊 | 南開大學 江蘇蘇州市圖 | 注:譜始修於明崇楨問,此為十修。 |
【江蘇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橋派支譜不分卷 | (民國)李嘉翼修 | 民國二十二年(1933)鉛印本 一冊 | 江蘇蘇州市圖 | |
【江蘇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橋派支譜不分卷 | (民國)李嘉育增修 | 民國三十八年(1949)鉛印本 一冊 | 江蘇蘇州市圖 | |
【江蘇武進】王堰橋李氏宗譜八卷 | (清)李傳明主修 |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衍慶堂活字本 十冊 | 歷史所 | 注:李昂等始修於明弘治初。 |
【江蘇常州】莘村李氏宗譜十六卷 | (民國)李瑞陀 李林寶等重修 | 民國二十六年(1937)天敍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 | 北圖 南開大學 | |
【江蘇常州】毘陵輞川裏李氏宗譜三十八卷首 | (民國)李達剛等修 | 民國二十二年(1933)衍慶堂木活字本八冊 | 美國 |
參考資料:更多家譜來源於
李姓遺產故居
李家龍宮始建於唐中葉,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龍宮祭祀祖先。唐王朝末期,社會動盪,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佈各地,李家龍宮數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築物被毀於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龍宮毀於兵災。
李氏大宗祠(11張)
龍宮前部有戲台和五座樓,後部有龍宮建築羣和五座假山,謂曰"前五樓後五山",均為兵災所毀,現五樓和三座假山夷為平地,只存有龍宮建築羣十一座,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假山兩座。今僅存牌樓,稱頭天門。李氏族人還繪製保存有李家龍宮圖一幅,古建築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隴西四中時古建築全部簡易改修。1993年9月對李家龍宮西主殿、北天第一門做了恢復原貌的維修。
李大釗紀念館,始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是由李大釗的大祖父李茹珍監造的。故居坐北朝南,呈長方形。高階台,黑大車門,分為三進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冀東農村莊户的格局,南北長55.5米,東西寬18.2米,佔地面積為1010.1平方米。大門和二門之間為前院。有東廂房三間,曾是李大釗的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學館。進二門為中院。
1889年10月29日(清光緒十五年十月初六),李大釗同志就出生於此院的東廂房北屋。中院北面是六間相連的正房。東面三間是李大釗同志長期居住過的屋子。過正房後門是後宅,後宅的東院有兩間東廂房和兩間敞面棚子。廂房是李大釗家中過去盛糧食的房子,大釗童年時為了安靜,時常在此屋讀書、寫字、作文章。
因此也稱為李大釗童年時期的書房。棚子是當年家中放農具和備雜物用的。故居紀念館的西半院,從南至北,原來是李大釗三祖父李茹璧的房產,現也進行了復原陳列,並展出有《李大釗人格風範》展覽。
李姓姓氏世系
編輯→有巢(姬巢,配緇衣氏)
→蟜極
→陶父(姬胤/李胤)
→李恩成(第三子)
→李仁道
→李知周
→李義集
→李忠卿
→李勇元
→李孝生
→李友儒
→李睦順
→李任長
→李謙吉
→李讓泉
→李中正
→李和豐
→李純粹
→李懿宗
→李恭懷
→李儉實
→李莊嚴
→李敬修
→李齊心
→李肅炳
→李平明
→李康強
→李理徵
→李利貞
→李昌祖
→李彤德
→李慶(次子)
→李承
→李碩宗
→李顯
→李奭
→李環鼎
→李爵
→李寅龍
→李熙宏
→李堯性
→李輝(長子)
→李連順(長子)
→李宗(字:尊祖,魏國幹術大夫,封於假)
→李同(趙國將軍)
→李躋(趙國安陽君)
→李恪(次子)
→李洪(秦國太傅)
→李興族(秦國將軍)
→李曇(字:貴遠,秦國司徒)
→李崇
→李瑤(次子,秦國南郡太守,封狄道侯)
→李信(秦國大將軍,封隴西侯,幫助嬴政消滅六國)
→李超
→李仲翔(次子)
→李伯考
→李尚(長子)
→李廣
→李敢
→李禹
→李丞
→李宏
→李業
→李翬
→李善
→李尤
→李先
→李長宗
→李君況
→李本
→李次公
→李軌
→李隆
→李艾
→李雍
→李柔
→涼景王李弇(yǎn)
→涼簡王李昶
→涼後主李歆(次子)
→李熙
→李虎
→唐高宗李治
→唐玄宗李隆基
→唐代宗李豫
→唐宣宗李忱
→唐哀帝李柷
→……(待續)
* 當然、李氏 分支 較多,王衍釗 等人 參閲多方資料、整理成上表,僅供李氏修譜者參考 。
李姓姓氏名望
編輯李姓名人頻率
隴西李氏(8張)
李姓名門望族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李暠建立西涼割據一方,西涼滅亡後,李暠之孫李寶歸順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餘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寶第六子李衝官至尚書僕射,最受寵信。在李衝的積極參與和謀劃下,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得以與北魏皇室締姻,成為後族,被魏孝文帝定為四姓,隴西李氏也成為與“四姓”並稱的“五姓”。在後世,發展為七姓十家。
李姓古代名人
時代 | 姓名 | 人物介紹 | |
---|---|---|---|
先秦 | 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東周守藏室史官員。《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即李耳,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著道德經。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封李耳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寶二年,追封他廟號大聖祖,諡號玄元皇帝;天寶八年則冊封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年上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 ||
戰國時期秦國著名水利工程專家。曾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 |||
法家始祖,戰國初期魏國丞相。李悝在魏國主持變法,使魏國富強,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悝所著《法經》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
李兑 | 戰國時期趙國人,在趙惠文王時擔任相邦、司寇、封奉陽君。 | ||
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西挫強秦,北破匈奴,封武安君。 | |||
秦 | |||
字有成,槐裏(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秦國著名將軍,曾率軍擊破燕太子丹。 | |||
秦朝柏人(邢台隆堯)人。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秦漢之際謀士。秦末,六國並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趙亡以後,韓信曾向他求計,李左車提出:“百戰奇勝”的良策,才使韓信收復燕、齊之地。李左車給後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名言,他還著有《廣武君略》兵書一部。 | |||
漢朝 | |||
(前186-前118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西漢名將李廣堂弟,從軍則軍功顯赫,從政則政績卓著。初為漢文帝侍從,漢武帝時期任輕車將軍,與衞青一同出兵朔方擊敗匈奴右賢王,因功封樂安侯,後官至丞相。 | |||
(?—前118年),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飛將軍李廣之子,多次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後隨霍去病徵討匈奴,因奪左賢王鼓旗,且斬首多,由校尉漸升至郎中令,封關內侯。 | |||
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名將李廣之孫。 | |||
漢朝將領。 | |||
字仲都,東萊黃縣人。東漢開國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右大將軍、封武固侯。隨劉秀滅王郎、平河北。劉秀稱帝后,李忠任五官中郎將,被封為中水侯。 | |||
三國 | 曹操廟庭元勳第二十一位。曾與張遼合力以敢死者八百人,大破孫權兵馬十萬。其人深明大義,崇尚儒雅,有長者之風,為曹操、曹丕重視。 | ||
李登(生卒年待考) | |||
晉朝 | 西晉文學家。所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 | ||
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書法家。 | |||
十六國時期成漢建立者。 | |||
字世運,成漢武帝李雄第四子,十六國時期成漢皇帝。 | |||
南北朝 | |||
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高祖李淵祖父,西涼後主李歆之子李重耳曾孫。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封隴西郡開國公。西魏大統十七年(551年),因病去世。北周保定年間,追封唐國公,諡號為襄。 | |||
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封趙郡開國公,瓦崗寨李密曾祖父。北周明帝元年(557年),李弼去世,享年六十四歲,追封魏國公,諡號為武,配享太祖廟庭。 | |||
趙郡人。北魏政治家,上疏建議實行均田制。 | |||
李娥姿 | 北周武帝宇文邕妃子、皇后。北周宣帝宇文贇生母,北周靜帝宇文闡祖母。宇文贇繼位後,先後尊為天元帝太后、天皇太后、天元聖皇太后。宇文贇去世後,其子北周靜帝宇文闡繼位,尊祖母李娥姿為太帝太后。 | ||
隋 | 隋唐時期的羣雄之一,西魏八大柱國李弼曾孫。李密出生於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稱魏公,率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 | ||
隋唐時期的羣雄之一,615年稱帝。 | |||
中國橋樑專家。趙州橋存世1400多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之一。 | |||
唐 | |||
(571年~649年),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唐朝開國元勳,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輔佐趙郡王李孝恭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對外開疆拓土,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封衞國公,拜尚書右僕射、兵部尚書。貞觀二十三年病逝,追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景武,陪葬唐太宗昭陵。 | |||
唐初宗室名將,西魏八大柱國李虎曾孫,唐高祖李淵堂侄,唐朝初期重要將領,一生參與破劉武周,破王世充,滅東突厥、吐谷渾,徵高句麗等諸多戰役,為唐王朝的統一和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 | |||
西魏八大柱國李弼六世孫,唐朝中期傑出的政治家,謀略家,官至宰相,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 | |||
李嶠 | (645~714年),字巨山,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唐朝時期宰相,封趙國公。 | ||
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朝宰相。唐太宗與長孫皇后長子恆山王李承乾之孫。 | |||
李禕 | 唐太宗李世民曾孫,吳王李恪嫡孫,張掖郡王李琨之子。歷任諸州刺史,治理有方。開元十七年(729年),以隴西節度使指揮石堡城之戰,大破吐蕃。開元二十年(732年),枹白山之戰大破契丹聯軍,俘虜敵酋,驅逐叛逆。戰功卓著,封信安郡王。 | ||
李嶠 | 隴西成紀人,唐朝宗室。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次子魏王李泰之孫,嗣濮王李欣之子。神龍年間襲封濮王,開元年間擔任國子祭酒。 | ||
中唐著名將領,字良器,唐德宗三大名將之一。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勇烈有才,善騎射,平朱沘之亂,封西平郡王,繪像凌煙閣。任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鳳翔、隴右、涇原三鎮節度使、行營副元帥。 | |||
中唐著名將領,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雪夜入蔡州,平吳元濟之亂,平定淮西。拜山南東道節度使、上柱國,封涼國公。 | |||
趙郡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唐朝宰相,地理學家。 | |||
別名樂聖,唐時樂工,開元初年的著名樂工,常在貴族豪門歌唱。 | |||
李商隱 | 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唐朝後期著名詩人。 | ||
五代十國 | |||
2李存勖 | |||
後唐皇帝 | |||
南唐皇帝,又稱李後主,被譽為“千古詞帝”。 | |||
宋 | |||
北宋“聖相”,大宋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五。 | |||
北宋名相。 | |||
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説,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 |||
金 | 金元四大數學家之一。 | ||
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 |||
金代文學家。有《莊靖集》十卷。 | |||
西夏 | 西夏開國皇帝。 | ||
西夏最有作為的皇帝,仁宗時是西夏的鼎盛時期 | |||
明朝 | 明朝開國名將,開國功臣位列第三。 | ||
明朝開國丞相。 | |||
有“青詞宰相”、“狀元宰相”之稱。 | |||
明末偉大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忠心扶持南明抗清二十餘年,戰功彪炳,封晉王。 | |||
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人,漢族,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 | |||
大順 | 党項族首領李繼遷的後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大順開國皇帝,曾短暫統一北方。 | ||
清 | |||
賜姓或改姓 | |||
近現代名人 | 政界 |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無產階級革命家。 | |||
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將領,政治家,在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中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全國政協主席。 |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國務院副總理。 |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 |||
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 |||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黨組書記。 | |||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 | |||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
廣西臨桂人,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高級將領,軍事家。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 |||
第十六屆中共中央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外交部長。 | |||
香港商界的知名人士,前立法會議員,前行政局議員,自由黨首屆主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 |||
前任香港教育統籌局局長及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李國寶胞弟。 | |||
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寶及李國章堂弟。 | |||
陸軍中將;前海南島防衞副司令(已故)。 | |||
抗日名人,白色恐怖受難者。 | |||
湖南平江人,原名李厚生,著名前中共黨史專家。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商界 | |||
儒商的楷模、東南亞橡膠大王、教育家、慈善家。生前是世界十大華人富商之一。 | |||
新加坡華裔富商。李光前的第三兒子。 | |||
李兆基之子,香港富商。 | |||
香港富商房地產大亨。 | |||
香港富商,富力地產集團董事長 | |||
香港“蠔油大王”李錦記第三代傳人,現任李錦記集團主席。 | |||
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 |||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 |||
香港首任聯合交易所主席,前香港共濟會成員。被譽為“股壇教父”。 | |||
香港東亞銀行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 | |||
現任吉利集團董事長。 | |||
文學界 | 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書記處書記。 | ||
體育界 | 中國女子乒乓球運動員,乒乓球“大滿貫”得主。 | ||
中國籃球運動員。 | |||
中國女子籃球運動員。 | |||
中國籃球運動員。 | |||
中國籃球運動員。 | |||
其他 | 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質學家。 | ||
刑偵與鑑識專家,華人神探,“當代福爾摩斯”、“現場重建之王”。 | |||
台灣著名建築師。 |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
瘋狂英語創始人,全球著名英語口語專家。 | |||
知名明星 | 中國內地女高音歌唱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 ||
中國男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員。 | |||
中國女歌手、演員、詞曲創作人。 | |||
中國青年藝術家,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 |||
中國南歌手、詞曲創作人、音樂製作人、制琴師。 | |||
中國香港男歌手、演員、主持人。 | |||
中國南歌手、音樂製作人。 | |||
中國中央電視台女主持人。 | |||
中國男主持人。 | |||
美籍華裔著名武術家,著名國際巨星。功夫巨人。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功夫片的開創者、截拳道創始人、武術宗師、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 | |||
華語影視男演員、導演、製作人 、武術運動員、商人。 | |||
中國香港演員、歌手。 | |||
中國男演員、導演、賽車手、監製、製片人。 | |||
中國女演員、歌手。 | |||
中國女演員。 | |||
中國男演員。 | |||
中國男演員。 | |||
中國女演員、模特、主持人。 | |||
中國香港女歌手、演員。 | |||
中國台灣女歌手,民謠曲風的先鋒者。 | |||
中國男主持人、演員。 | |||
中國女主持人。 | |||
中國女演員。 | |||
電商主播、美妝達人,外號“口紅一哥”。 | |||
中國男歌手、音樂製作人、演員。 | |||
中國男歌手、演員。 | |||
中國女歌手、演員、模特。 | |||
中國女演員。 | |||
美籍韓裔男歌手、演員、詞曲創作者、音樂製作人。 | |||
國際名人 | 新加坡 | (廣東人)新加坡前總理,新加坡建國國父。新加坡建立者最高領導人。 | |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之子。新加坡最高領導人。 | |||
(其他詳見:李氏家譜)
李姓研究考證
編輯李姓的起源還有一種源於老姓説。這種説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 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 李姓源於老姓。
從先秦歷史文獻來看,在老子之前,似無“李”姓之人及活動的記載,除傳説中的殷商人物李利貞(原姓理,後改姓李無信史證明)外,到春秋時代只有晉文公的法官李離。不過據專家考證,在《史記·循吏列傳》中記載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直至戰國初期魏文公時才出現的李悝之人,此名姓也有爭議或幾種寫法:“裏克”,或訛作“李兑”、“季充”。所以有一種觀點,李姓是因“老子”之後而起、繼而流傳下來的。
古文字學家唐蘭就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説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
[23]
。郭沫若、馬敍倫等人同意此説。高亨從音韻學的角度對此説有進一步的考證。
- 參考資料
-
- 1. 公安部發布去年全國姓名報告,“王、李、張”姓排前三 .中國警察網.2019-01-30[引用日期2020-09-28]
- 2. 《廣韻》引《風俗通》曰: “理氏, 皋陶為裏, 因以官為氏。”
- 3. 《通志·氏族略》曰: “相, 里氏, 晷繇之後為理氏, 商末理徵孫仲師遭難, 去王為裏。”又載: “理氏, 晷繇為堯理官, 子孫遂為理氏。商末有理徵改姓李。”
- 4. 《北史·序傳》説: “李氏之先, 出自顓頊高陽氏。當唐堯之時, 高陽氏有才子曰庭堅, 為堯大理, 以官命族, 為理氏。”
- 5.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雲: 帝顓頊高陽氏後裔皋陶, 其長子伯益“為舜主畜, 多, 故賜姓嬴氏”。
- 6. 北宋《新唐書·宗室世系》又依據林寶的説法, 並加以充實, 又在全文之前, 附加了“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 大業生女華, 女華生皋陶”
- 7. 漢代王充在其《論衡·詰術篇》中 稱:“古者,因生以賜姓,因其所生賜之 姓也。若夏吞薏苡而生,則姓苡氏。商 吞燕子而生,則姓為子氏。周履大人跡, 則姬氏其立名也。
- 8. 孟永林 , 許有平.《李姓淵源及“隴西”李氏考略》:天水師範學院,2006
- 9. 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説:原來,李耳亦楚語,即虎。
- 10. 《方言·八》雲:“虎……江淮南楚間之李耳。”
- 11.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 ⑴.蒙古族李雅拉氏,源出陳蒙古八旗,原居於丹東岫巖奇風嶺地區,時有當地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iyal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取其姓首字諧音漢字“李”為氏,隸屬鑲紅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蒙古族李氏族人奉命駐守岫巖奇風嶺一帶,今後裔散居於岫巖湯池、鳳城賽馬等地。 ⑵.蒙古族巴魯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r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白氏、蘇氏等。 ⑶.蒙古族博碩氏,亦稱博什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soo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 ⑷.蒙古族博爾濟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世居東城(今黑龍江勃力西北部)。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邊氏、季氏。 ⑸.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元太祖“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突厥語“藍眼睛的人”, 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克什克騰古)、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巴嶽特(今山西天鎮、陽高邊外地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ji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包氏、鮑氏、博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⑹.蒙古族鄂爾克特氏,亦稱額爾德特氏、鄂爾特氏,蒙古東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黑龍江地區。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ke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傅氏、鄂氏。 ⑺.蒙古族煌古台氏,亦稱皇古羅特氏,源出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次子組建的晃豁壇氏,世居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uangguta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黃氏、古氏等。 ⑻.蒙古族喀楚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ac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楚氏等。 ⑼.蒙古族謨錫哷氏,亦稱木華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sire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李氏。 ⑽.蒙古族努特倫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Nutel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中有李氏。 ⑾.蒙古族齊木克圖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mket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齊氏、黎氏等。 ⑿.蒙古族奇墨斯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mos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中有李氏。 ⒀.蒙古族索諾圖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onot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有李氏、索氏、圖氏等。 ⒁.蒙古族塔喇巴齊克氏,亦稱他哈比己特氏,世居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lbacik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白氏、理氏等。 ⒂.蒙古族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ongnig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佟氏、倪氏等。 ⒃.蒙古族翁牛特氏,以部為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ngn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有李氏、牛氏、翁氏等。 ⒄.蒙古族卓巴魯特氏,亦稱卓巴魯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bal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中有李氏。
- 12.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記載: ⑴.滿族寶裏吉特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博勒和部,滿語為Boorigit Hala,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寶氏、李氏、鄭氏、吉氏等。 ⑵.滿族郭囉氏,亦稱國羅氏,滿語為Gulo Hala,漢義“國、部落”,明朝時期稱作古論氏,曾一度為漢姓“李氏”,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國氏等。 ⑶.滿族罕楚氏,亦稱韓楚氏,滿語為Hancu Hala,世居長白山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張氏等。 ⑷.滿族庫雅拉氏,亦稱揆雅拉氏,源出庫雅拉女真,以部為姓,滿語為Kuyala Hala,世居東海(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虎爾哈(今吉林琿春海蘭河西境)、黑龍江兩岸、畢爾騰(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扎思胡裏(今黑龍江第二牡丹江)、興堪(今黑龍江及俄羅斯興凱湖周邊地區)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胡氏、孔氏、禮氏等。 ⑸.滿族李佳氏,亦稱李家氏,滿語為Li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以及蒙古族,女真族李佳氏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李佳和羅(今遼寧新賓李家河)、費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上)、鐃賽山欽札庫穆(今遼寧撫順東南部)、薩爾湖(今遼寧撫順薩爾湖)、瀋陽、長白山區等地。後有蒙古陳巴爾虎部族人引為姓氏者,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佟氏。 ⑹.滿族魯布哩氏,亦稱魯布里氏、禮林德利氏,滿語為Rubur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等地後有蒙古陳巴爾虎部族人引為姓氏者,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孫氏等。 ⑺.滿族穆和林氏,滿語為Muhelin Hala,世居穆和林,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李氏。 ⑻.滿族穆裏雅連氏,源出費雅喀奇勒爾女真,滿語為Muliyalian Hala,世居黑龍江下游,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穆氏、連氏等。 ⑼.滿族薩哈連氏,滿語為Sahalian Hala,漢義“黑色”,這是滿族脱譜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滿族人中有此姓,世居遼寧新賓一帶,後多冠漢姓為李氏、郭氏、連氏等。 ⑽.滿族薩克達氏,原為巴雅拉氏,後改以地為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蒼老”,人數眾多,世居寧古塔(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畔)、黑龍江兩岸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多為李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⑾.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魚氏等。 ⑿.滿族錫勒爾吉氏,亦稱解烏喇氣氏,滿語為Silergi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解氏等。 ⒀.滿族伊喇氏,亦稱伊拉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移喇(契丹國姓耶律),滿語為Ilan Hala,漢義“三”,世居三姓(今黑龍江依蘭),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劉氏、王氏、肖氏、蕭氏、黃氏、白氏等。 ⒁.滿族扎克塔氏,亦稱扎克達氏、哲克達氏,滿語為Jakta Hala,漢義“松樹”,世居黑龍江流域,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石氏等。
- 13.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人數眾多,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兩岸。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伊拉哩氏多冠漢姓為李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等。
- 14. 黨明德.《李姓衍流與李氏望族概説 》:《濟南大學學報》,1998
- 15. 李 氏 族 譜 .中華佛學研究所[引用日期2015-05-15]
- 16. 袁義達、邱家儒 .中國四百大姓(上):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3年
- 17. 元朝(1271年─1368年)時期中國姓氏人口排序 .搜狐網.2018-11-08[引用日期2020-12-23]
- 18. 孟永林 , 許有平.《李姓淵源及“隴西”李氏考略》:天水師範學院,2006
- 19. 李姓來源及郡望堂號 .中國台灣網[引用日期2015-05-15]
- 20. 張棟樑.李姓:盛於唐代之後 :《姓氏文化》雜誌出版社,1998
- 21. 李(Lǐ) .湖南圖書館[引用日期2020-02-28]
- 22. 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的詳細名錄 .中紅網[引用日期2020-01-27]
- 23. 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 24. 全球李氏宗親河南鹿邑拜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引用日期2021-05-13]
- 25. 全球李氏宗親河南鹿邑拜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引用日期2021-05-13]
- 26. 華人姓氏“李”成加拿大第一大姓 遠高於第二名 .中新網.2016-03-09[引用日期2021-05-21]
- 27. 外媒稱"李"成加拿大第一大姓 比史密斯多出近萬人 .中新網.2016-03-21[引用日期2021-05-21]
- 28. 孔令輝:李曉霞冠軍實至名歸 劉詩雯突破自己 .中國乒乓球協會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1-12-15]
- 29. 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 選舉產生新一屆領導機構 .國際在線官方賬號[引用日期2021-12-17]
- 30. 常見姓氏分佈來了,看看你的姓氏在哪個省份最多 .北京日報.2022-01-24[引用日期2022-01-24]
- 31. 李家超宣誓就任香港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 .海外網官方賬號[引用日期2022-07-01]
- 32. 中國政要資料庫--資料中心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7-26]
- 33. 李建國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7-26]
- 34. 快訊:王岐山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新華網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3-03-11]
- 35. (二十大受權發佈)中共二十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簡歷-新華網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3-03-11]
- 36. 中央領導同志慰問老同志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引用日期2023-03-11]
- 37. 新華社快訊:大會經投票表決,決定李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新華網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3-03-11]
- 3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四》:“宥州刺史拓跋思恭,本黨項羌也,糾合夷、夏兵會鄜延節度使李孝昌於鄜州,同盟討賊。......以拓跋思恭權知夏綏節度使。”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