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天霞

(國民政府陸軍中將)

鎖定
李天霞(1905年~1967年2月10日),字耀宗,江蘇省太倉州寶山縣(今上海市寶山區)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陸軍中將。曾任國民革命軍第74軍(整編74師前身)旅長、師長、副軍長,後任國民革命軍第100軍軍長、國民革命軍整編第83師師長、國民革命軍第一兵團第一縱隊司令官、國民政府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官、國民革命軍第73軍軍長等職。1949年9月因福建平潭失守,因“平潭戰役不力”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從此一蹶不振,結束軍旅生涯。1967年2月10日(正月初二),在台北與世長辭。 [1]  [3] 
概述圖來源: [2] 
別    名
李耀宗
耀宗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太倉州寶山縣(今上海市寶山區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67年2月10日
本    名
李天霞
政    黨
中國國民黨
軍    銜
陸軍中將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李天霞人物簡介

李天霞(1905—1967),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國民黨將領。1924年冬,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隊。1925年7月,正式升入第三期步兵科學習。1926年1月畢業後,任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團第八連排長,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第八連連長、第五十一師第三○一團營長等職。1936年,任第五十一師第三〇一團上校團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天霞任第七十四軍第五十一師第一五三旅少將旅長。先後參加淞滬抗戰、南京保衞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1940年,升任第七十四軍第五十一師少將師長,率部參加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1942年12月,升任第七十四軍副軍長,率部參加鄂西會戰、常德會戰。1944年3月,升第100軍軍長,下轄第十九、第六十三、第七十五等三個師。先後率部參加長衡會戰、桂柳會戰和湘西會戰。1945年2月,授陸軍少將。同年12月,陸軍大學將官班畢業。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整編,第100軍改稱整編第八十三師,下轄第十九、第六十三等兩個整編旅,全師共一萬六千餘人,李天霞任整編第八十三師中將師長。隸屬李默庵第一綏靖區,先後率部在蘇中、蘇北地區同解放軍作戰,在蘇中宣家堡、泰興戰役中,其整編第十九旅被解放軍殲滅。後又率部參加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同華東野戰軍作戰。在孟良崮戰役中,被殲滅一個團,因作戰指揮不力,致使整編第七十四師被全殲,受到撤職查辦處分,改任徐州“剿匪”總部第一綏靖區副司令長官。1949年4月,國民黨重建在濟南戰役被殲滅的第七十三軍,下轄第十五、第七十七、第三一六、暫編第八等四個師,李天霞任第七十三軍中將軍長,先後參加長江防線和福建福清、平潭島的防禦任務。平潭島被解放軍攻佔後,撤退到台灣。1950年6月,因“平潭戰役不力”被判刑十二年。後任“澎湖防衞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官。1960年退役。1967年2月10日,在台北去世。 [1] 

李天霞詳細生平

李天霞,字耀宗,江蘇寶山縣人。1924年當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傳到他家鄉時,遂離開家鄉,南下廣州。當他到達廣州後,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已經畢業,第二期業已開學,遂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總隊。1925年2月,黃埔教導團參加第一次東征時,他同第三期入伍生總隊留在廣州,一邊進行軍事訓練,—邊擔任廣州警備。第一次東征結束後,盤踞在廣州的滇桂軍人劉震寰、楊希閔俟機叛亂,廣州革命政府電請黃埔教導團火速回師平叛,李天霞隨學生總隊參加了平叛戰鬥。1925年7月,李天霞正式升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生隊,分在步兵隊,與日後他的老上級王耀武同為一隊學生。經過緊張的半年軍校生活,李天霞於1926年1月畢業,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擔任排長,連長、營長之職,並於1926年7月隨軍參加北伐。
中原大戰結束後,李天霞調任保定編練處第三補充團團長。1933年冬,蔣介石將保定編練處3個補充團改編為陳誠第三路軍補充第一旅,王耀武任少將旅長,李天霞任第三團上校團長。由於補充第一旅多是中央軍校畢業的學生,加之訓練有素,裝備又好,很快便成為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1933年10月,蔣介石發動了對中央紅軍的第五次“圍剿”,除指揮大軍進攻中央紅軍外,還派一部分軍隊進攻方誌敏領導下的沼東北蘇區。此時,日軍已佔領東北並有吞併華北的野心,為了挽救中國的危亡,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中國共產黨派方誌敏率領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為了消滅這支抗日隊伍,1934年9月,蔣介石調十五軍和安徽保安團在禿南堵截,同時調駐福建的四十九師、駐江西臨川的王耀武補充第一旅等參加對抗日先遣隊的圍擊。
1934年9月,李天霞第三團隨王耀武補充第一旅離開江西臨川,開往上饒,到上饒後,該旅歸俞濟時指揮,擔任追擊任務。1934年12月,王耀武率補充第一旅從湯口追擊紅軍,在譚家橋遭到紅十軍團的襲擊,李天霞率第三團從左側背向紅十軍團進攻,紅十軍團經過英勇反擊,由於傷亡過重,3次衝鋒受到挫折,但鬥志不減,又發動了第四次衝鋒,又被敵軍打敗。李天霞率第三團用迫擊炮和重機關槍轟擊紅軍陣地,紅軍被迫撤退。在烏泥關一役中,紅軍頑強抵住了李天霞部進攻。12月15日,紅軍被迫撤走,紅十軍團副軍長兼十九師師長尋淮洲在這次戰役中身負重傷,光榮犧牲。由於補充旅的戰績卓著,受到蔣介石的嘉獎。1935年1月,李天霞率部隨補充第一旅追擊紅十軍團到懷玉山,並將3個團分成左中右從懷玉山北部向南搜捕紅軍,李天霞第三團為右,逮捕了紅十軍團二十一師師長鬍天陶,不久送往南昌被蔣介石殺害。此後,補充第一旅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並令該旅調往西安,參加胡宗南部對中央紅軍北上的堵截。
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為策應中央紅軍北上抗日,向平武、松潘方向發展,蔣介石令胡宗南第一師前往追擊,同時調王耀武第一補充旅前往支援,李天霞隨王耀武補充旅加入了胡宗南追擊紅四方面軍的序列。在向松潘進軍過程中,李天霞團擔任最後掩護。松潘一役,胡部幾乎遭到全軍覆滅,後因王耀武等部救援,才退出松潘,回甘肅。王耀武率第一補充旅仍回舊建制。1936年6月,王耀武的第一補充旅改編為新編十一師,王耀武任師長,李天霞任旅長,8月新編十一師又改為陸軍五十一師,王耀武仍為師長,李天霞為一五三旅旅長,參加“圍剿”陝北工農紅軍的作戰。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8月日軍進攻上海,遭到守軍頑強反擊,為了增援上海抗戰,王耀武五十一師調往上海,參加對日作戰。當時五十一師隸屬七十四軍,為陳誠第十五集團軍左翼軍。五十一師到達上海後,立即投入羅店,增援十一師作戰,鞏固羅店防線,給日軍以沉重打擊。11月,日軍在杭州灣登陸,企圖對上海實行大包抄,中國軍隊全線撤退,五十一師由羅店向後撤退,並掩護上海蔘戰部隊撤退。掩護任務完成後,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官兵經蘇州、武進、句容,向南京撤退。到南京後,七十四軍軍長俞濟時本打算率部到較安全的地方進行休整,未被蔣介石批准,遂被編入保衞南京的序列。根據唐生智的命令,七十四軍佔領淳化鎮、牛首山一帶的隕設陣地,加強工事,嚴密警戒,防敵來犯,同時令王耀武五十一師佔領淳化鎮,五十八師佔領牛首山。12月,五十一師官兵一邊搶修陣地,一邊同敵相遇,雙方展開激戰,在淳化鎮一役中,五十一師官員經過英勇反擊,於1937年12月9日被迫放棄陣地,撤至南京水西門,五十一師負責擔任水西門一帶的城牆及水西門外的防守,李天霞一五三旅擔任沿城牆的防務,佔領水西門、中華門間的城角及其以左100米的城牆陣地,堅守工事。12月12日,日軍進攻水西門,雖經守城部隊頑強抵抗,最後還是攻破陣地,李天霞率部從下關渡江,到滁州車站附近待命。
南京撤退後,王耀武率部調到湖北荊門整訓。1938年5月,徐州會戰開始後,為了阻止日軍土肥原師團南下切斷隴海線,成立了隴海兵團,李天霞隨王耀武五十一師開赴開封一帶,參加了蘭封戰役。蘭封戰役結束,1938年10月,王耀武五十一師開赴江西,參加武漢會戰,在武漢會戰期間,李天霞調任二十九軍四十師師長,佈防於沿廬山山脈和鄱陽湖西岸,在堅守廬山戰鬥中,李天霞師頑強抵抗,給日軍以重創,粉碎了日軍迂迴德安奪取南昌的企圖。
武漢會戰結束後,李天霞重新調回五十一師任旅長,隨王耀武在沼北一帶同日軍作戰。1939年4月,率部參加了南昌保衞戰,兩次參加高安戰役,給日軍以重創。隨後又與日軍在大城、生米街一線激戰,掩護上官雲相集團軍後撤休整。1939年9月,日軍發動了“湘贛會戰”,即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攻下高安後,李天霞率部隨五十一師東援高安,與日軍在這一地區展開周旋。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後,王耀武因作戰有功,升任七十四軍軍長,李天霞擔任了五十一師師長,駐守遠離前線的後方英崗嶺、泗溪、棠浦一帶整訓,預作進攻南昌的準備。
1941年3月,日軍發動了上高戰役,李天霞五十一師同王耀武七十四軍作為決戰主力,準備日軍到達指定地點後,與日作戰。3月18日,李天霞率五十一師在經樓圩、曲水橋一線與敵激戰一日,完成戰役掩護任務後,撤退到紅石嶺地區與敵作戰。日軍佔領高安後,李天霞受王耀武之令駐守錦江南岸泉港街、石頭街一線,與日軍展開激烈戰鬥。3月21日,李天霞率師肅清錦江南岸殘敵後,率部挺進高安,在石頭街戰鬥中,李天霞率部在敵人飛機、大炮輪番轟擊下,仍堅守陣地不退,後經王耀武督其他部隊增援,李天霞督部收復失地熊坊,攻克石頭街、雞公嶺,迫使日軍池田旅團陷入背水為陣的窘境。日軍被迫撤回南昌。為了殲滅日軍大賀師團,第九戰區決定第二次包圍日軍,李天霞率部在上羅象、山原李、方頭腦一線,襲擊敵人右側背,配合其他軍隊合圍日軍大賀師團。日軍在飛機掩護下潰逃,中國軍隊收復一些失地後也停止進攻,上高戰役結束。
1941年9月,日軍發動了第二次長沙會戰,王耀武率五十一師、五十八師等七十四軍從贛西調到長沙附近。日軍獲得軍情後,忙調重兵圍擊七十四軍,在麻林橋一役中,七十四軍遭到日軍重兵夾擊,王耀武率餘萬程、李天霞、廖齡奇3個師英勇苦戰挫敗敵人攻勢。9月26日晚,王耀武率各師利用晚間偷襲敵軍,奪回一些重要陣地,並掩護各部隊退到撈山河南陣地,繼續抗拒日軍。日軍攻佔撈山河後,向長沙挺進,為了保衞長沙,薛嶽令李天霞師轉移到普積市南北山地向西側擊敵人,配合餘、廖兩師自東向西側擊日軍。10月,日軍撤出戰鬥,王耀武率李天霞各師尾隨追擊,遭受不少損失,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
第二次長沙會戰後,王耀武七十四軍在江西宜春地區集結部隊,然後開赴廣西柳州以南地區補充整訓。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根據中、英、美、荷簽訂的軍事同盟,王耀武率李天霞各師從廣西開赴香港,配合英軍保衞香港。12月25日,香港英軍投降,王耀武率部北撤,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2年5月,日軍發動了浙贛戰役,王耀武七十四軍由第六戰區抽到第三戰區,作為後援。5月19日,日軍進攻灸州,王耀武七十四軍布駐於衢州西南,配合其他守軍準備對日軍進行內外合擊。由於日軍在6月渡過贛江,佔據重要陣地臨川,切斷了第三第九戰區的聯繫,衢州保衞戰被迫放棄。後日軍進攻衢州,遭到七十四軍各部的頑強抵抗,李天霞五十一師在日軍進攻衢州城時,給日軍以迎頭痛擊。日軍佔領衢州後,浙贛一線盡失,王耀武率部反攻上饒、廣豐未果後,率部調回第九戰區。
1943年5月,日軍發動了鄂西會戰,為了確保石牌要害防線,鞏固陪都重慶的安全,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從湖南調往宜昌附近,參加鄂西之戰。到1943年11月,日軍又發動常桃會戰,王耀武奉命將陣地交給第十、第二十九集團軍,率本部李天霞五十一師、張靈甫五十八師開往桃原、漆家河間地區集結,受陳誠第六戰區直接指揮,參加常桃會戰。常德保衞戰開始後,王耀武指揮李天霞五十一師、張靈甫五十八師在外圍同日軍展開激戰。常德保衞戰結束後,李天霞由七十四軍副軍長晉升為一OO軍軍長兼五十一師師長,率各師從廣西開赴香港,配合英軍保衞香港。12月25日,香港英軍投降,王耀武率部北撤,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
桂柳之戰結束後,李天霞率部駐守湘西武岡,負責保衞川黔門户。1945年4月,日軍發動湘西之戰,李天霞率100軍在王耀武指揮下,以芷江為根據地,同湯恩伯第三方面軍互為椅角,同日軍二十軍作戰,以保衞湘黔,拱衞重慶。為了確保這次會戰勝利,李天霞100軍配置了山炮兵一團,對空聯絡台一組,佈防于山口、隆回、淑浦地區,加強防禦工事,對邵東、湘鄉嚴密警戒。4月25日,日軍向李天霞軍陣地進攻,遭到守軍的痛擊,使敵人損失慘重。5月1日,中國軍隊發起反攻,徹底擊潰了日軍的進攻,湘西會戰取得了勝利。
抗戰勝利後,李天霞的100軍改成整編八十三師,李任師長。為了爭奪新編第五軍軍長一職,李天霞與張靈甫矛盾公開,後來誰也沒當上軍長。1946年,內戰開始時,李天霞率部調往蘇北山東戰場,同陳毅領導的山東解放軍展開戰鬥。1946年七八月間,蔣軍全面進攻解放區,在蘇北戰役中,李天霞八十三師遭到沉重打擊,李天霞受到蔣介石撤職留任處分。1947年萊蕪戰役後,解放軍全部消滅了國民黨七十三軍和四十六軍,蔣介石被迫改全面進攻為重點進攻。
1947年5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解放軍,國民黨“王牌”部隊整編七十四師充當主力,挺進孟良崮山地。李天霞八十三師為七十四師右側掩護,但李天霞與張靈甫矛盾很大,李為了保存實力,不顧蔣介石命令,只派出一連兵冒充一旅。在七十四師右側掩護。張靈甫七十四師被殲後,李天霞也被撤職押到徐州軍法處審判。
1948年淮海戰役開始時,李天霞任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官,坐鎮淮陰。淮海大戰結束後,李天霞率七十三軍由宣城移師歙縣整訓,同時負責對徽州黃山地區人民游擊隊進行“搜剿”,先後逮捕了眾多“嫌疑犯”。1949年4月25日,李天霞率部逃跑時,將這些“嫌疑犯”的大部分活埋。南京解放後,李天霞率部從皖南出發,向浙江淳安逃跑,準備進入福建莆田,在潰逃過程中,七十三軍被解放軍擊潰,李天霞率殘部逃到了福建。
李天霞逃到福建後,蔣介石將七十三軍、八十八軍和第七綏靖區直屬官兵合併為1個軍,仍保留七十三軍番號,李天霞任軍長。李天霞入閩後,鎮守平潭島。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李延年率親兵十幾人逃到了平潭島。
9月15日,解放軍發動對平潭島進攻,李天霞率部逃到李延年第六兵團司令部觀音澳,他建議將司令部移到海面的一艘輪船上。不久李天霞丟下李延年逃到了台灣,平潭島遂告解放。李延年隨後也逃到台灣。李延年、李天霞逃到台灣後,國民黨東南軍政長官陳誠以擅自撤退罪,將二人扣壓。在軍事法庭受審,李天霞一口咬定是奉了李延年之令才撤退的,但是還是被軍事法庭判有罪。此後,李天霞被釋放,曾一度擔任澎湖防衞副司令。後來解除軍職,死在了台灣。 [2]  [4-5] 
參考資料
  • 1.    王永均著. 黃埔軍校名將傳[M].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7.01.185-186
  • 2.    楊牧,袁偉良主編. 黃埔軍校名人傳 下[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11.1245-1251
  • 3.    張喜海著. 大張人詩詞集 國民黨抗日將領頌[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3.05.99
  • 4.    王俯民編著. 民國軍人志[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10.189-190
  • 5.    胡博編. 哀將[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2.10.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