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垂街

鎖定
李垂街,字重創,生年不詳,卒於明萬曆末年,葬磨裏溝東長溝。明嘉靖年間朝令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本縣磨裏溝花園。清初,因戰亂後裔遷居滑水河洞塬。
中文名
李垂街
逝世日期
明萬曆末年
出生地
山西洪洞縣
重創
明嘉靖年間朝令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本縣磨裏溝花園。清初,因戰亂後裔遷居滑水河洞塬。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垂街舉進士,曾任直隸順天府香河縣知縣、工部員外郎、九江道台。萬曆二十六年(1598)於縣城后街立進士坊一座,上書“黃甲開先”以示旌表。為人質性端謹,居官清廉。萬曆三十六年(1608)六月,請假歸裏,倡修山城,整修街道,起名“永樂街”,即今永樂鎮。同年重修文昌閣並作《碑記》。他説:“邑故無文昌閣,萬曆乙酉年,邑侯蘇公創於前,陳公踵於後,……予重修是閣,誠足以輝映山川而啓一邑文明之盛。”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你如果到過鎮安縣城,就可以見到一個高大宏偉的石牌坊,凌空橫亙在後街街道中間,使莘莘學子望而敬慕。這就是為慶賀明萬曆二十三年鎮安縣人李垂街中進士立的石牌坊,俗稱“進士坊”。
李垂街,字重創,其先祖於明中葉由山西洪洞遷居鎮安磨裏溝花園(有東西兩個花園,相距約10裏)。其父李初穠,字松嶺,嘉靖時由歲貢生任葭州學正(明、清時州學設學正,掌管教育生員)。初穠去世後,明萬曆的敕命中説:“學富詩書,名高黌序。經傳絳帳(東漢名儒馬融設絳帳教學),芳開桃李之林;澤篤青葙(青葙子,是一年生的莧科植物),秀起芝蘭之瑞。”對其教學功績作了高度評價。死後葬於城北驪珠山(見清乾隆《鎮安縣誌》),原有墓碑。垂街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開創鎮安明清時期進士之先河。
垂街,明萬曆十三年(1585)鄉試中舉,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中進士。從北京原國子監的進士碑中查詢得知,該科共欽點進士304名,他位列第86名,在第三甲的244名中,他名列第26名,考試成績屬上等水平。公元1463,他中殿試進士。為了旌表他榮登金榜,為家鄉增輝添彩,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在縣城后街城隍廟前(今鎮安中學大門前)立進士石碑坊一座,上書“黃甲開先”四個雄渾的大字,碑體有精工浮雕(“文革”期間被拆除)。其實,他也不是鎮安轄地的第一位進士,確切地説,他是明中葉以後的第一位進士。因為鎮安於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建縣以後,縣名多變(由安業而乾元、乾佑、鎮安),隸屬關係多變(分屬過京兆府、商州、金州),且時設時廢(金、元、明初降為巡檢司),明中葉以上無資料可考。
他高中皇榜後,即分任直隸順天府香河縣知縣,後繼任刑部四川司主事、工部員外郎、九江道道台(正四品)等職。官當得怎麼樣。可惜舊縣誌只記了“質性端謹,居官清慎”八個字,顯得太惜墨如金了。萬曆三十六年(1608)他請假榮歸故里,倡修山城,整修街道,縣城改名為“永樂街”(“永樂”為明成祖年號),即今永樂鎮。同年,知縣陳公(佚名)重修文昌閣,請他作序勒石。他在《碑記》中説:“作善匪市名,讀書匪求祿,焉有舍人道之恆,唯神是瀆,以為弋取科名之術哉。”他以為,作好事不是為了求名聲,讀書不是為了求祿位,怎能捨棄自己的勤奮努力,一味地瀆請神靈保佑,以為獲取功名的途徑呢。他又説:“是閣地,蘇公創於前,陳公踵於後,誠足以輝映山川而啓一邑文明之盛。”他認為,修文昌閣對於點綴縣城景觀和倡導教化文明都是大有好處的。
垂街逝世後,安葬於磨裏溝(今張家鄉磨裏村)的東長溝口,緊靠娘娘廟山根的北面。據當地老年人説,民國末年,“進士墓”有個大墓道,前面立有高大墓碑。而今,由於修河堤與修公路升高了地面,只能看到湮沒在草叢中的碑頂,碑文就無從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