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因

(明末清初歌伎、女詩人、畫家)

鎖定
李因(1610年, [6]  一説1616年 [7]  -1685年),字今生, [3]  號是庵,又號龕山逸史、海昌女史。 [6]  明末清初歌伎 [9]  ,錢塘(今杭州)人 [4]  ,一説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明光祿卿葛徵奇妾,原為明末名妓,清代女詩人。 [8] 
李因自幼嗜書愛畫,年十五便聞名杭州。李因雖家貧淪為歌伎 [9]  ,卻未染風塵之氣。十七歲嫁給進士葛徵奇,婚後隨葛徵奇遊歷各地。 [6]  順治二年(1645年),其夫抗清殉難後,煢然獨處四十年。懷黍離之感,長夜佛燈,時與老尼酬對。後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去世。 [8] 
李因愛讀書,工詩書畫,與柳如是、王修微有三鼎足之譽。其詩“清揚婉嫵,如晨露初桐,又如微雲疏雨,自成逸品,絕去餖飣習氣”,亦工詞。著有《竹笑軒吟草》《竹笑軒詩餘》《明心錄》等。 [8] 
今生
是庵,又號龕山逸史、海昌女史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出生日期
1610年(一説1616年)
逝世日期
1685年
主要作品
《竹笑軒吟草》《續竹笑軒吟草》(詩集) [3] 
主要作品
《蘆雁圖》《松鷹圖》《羣峯霽雪圖》《荷鷺圖》《花鳥扇面》(繪畫) [2]  [4] 
本    名
李因
職    業
歌伎、詩人、畫家 [9] 
丈    夫
葛徵奇
性    別

李因人物生平

葛徵奇與李因 葛徵奇與李因
李因少時家境貧困,卻“生而韶秀”,嗜書愛畫,並得到父母的支持。 [3]  她常“積苔為紙,掃柿為書,帷螢為燈”。雖生活艱難,缺紙少筆,但她經常在青苔之上或者用落下的柿樹葉寫字作畫。在這樣的艱難家庭環境裏,李因通過刻苦學習,詩畫“便臻其妙,年及笄,已知名於時”。後因家貧而淪為歌伎 [9]  ,成為江浙名妓。 [3]  海寧人光祿卿葛徵奇見到李因的《詠梅詩》中有“一枝留待晚春開”之句,對她的才華大為讚歎,頓生傾慕之心,納李因為侍妾。婚後李因隨葛徵奇職務調動,“溯太湖、渡金焦、涉黃河、泛濟水、達幽燕”,15年中幾乎跑遍半個中國,仍孜孜不倦,嗜書成癖,即在旅途、車船、驢背,均不忘讀書吟詩。時值明末,天下大亂,李因一次乘舟過宿州,兵變猝起,她的行李首飾盡失,但是她獨抱詩稿而逃。明崇禎十六年(1643),李因著詩集《竹笑軒吟草》和《續竹笑軒吟草》各一卷,詩作共260餘首,多為旅途之作,其詩筆清奇,有中唐遺韻。葛徵奇為李因的詩集作序,稱其詩“清揚婉嫵,如晨露初桐,又如微雲疏雨,自成逸品,即老宿臣公不能相下”。
李因擅墨筆山水、花鳥,頗自負,自比唐王維。李因工水墨畫,繪畫題材多以菊花、繡球、荷花、梅花等花卉及蘆雁、燕子、翠鳥、麻雀等常見的禽類為主。她早期的畫作模仿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作品多以淡墨點染,師承了米氏父子“以煙雲掩映樹石”的藝術風格,樸拙淡雅,蒼古靜謐,並不顯得有閨閣之氣。 [3]  葛徵奇嘗坦言:“花鳥我不如姬,山水姬不如我”。其夫每加以題跋,必在畫上鈐以“介庵”的印章。葛徵奇和李因的字號分別是“介龕”與“是庵”,“介庵”是從兩人字號中各取一字而成,可見兩人情感之深。
李因又師法畫家陳淳、葉大年,常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的靈感,所繪花鳥生動高淡,花姿的夭斜,鳥的飛躍,常於筆下闕然活現。李因對傳授自己畫技的先生懷有很強的感激之心,據説她曾用沉香刻陳淳之像,奉之號而拜之,以表達自己的崇尚之情。 [3]  其畫多用水墨,幽淡欲絕,於形似之外求其神,在中國古代女性畫家中十分少有。畫不僅得陳淳之真髓,還注重師法造化,追求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據畫史記載,李因“每遇林木孤清,雲日盪漾,即奮臂振衣,磨墨汁升許,劈箋作花卉數本”。經過不懈努力,她最終在創作上以瀟灑隨意及疏爽雋逸的藝術風貌備受時人讚許。清竇鎮《國朝書畫家筆錄》中對李因花鳥畫的評價:“水墨花鳥蒼古靜逸,頗得青藤(徐渭)、白陽(陳淳)遺意。所畫極有筆力,無輕弱態,當時名譽甚隆,真閨閣翹楚也。”陳維崧在《婦人集》中稱她:“作水墨、花鳥,幽淡欲絕”。
清順治二年(1645)葛徵奇去世,李因年三十五歲,在此後的四十年歲月中,李因以“未亡人”自稱。中晚年的李因生活“煢然一身,酸心折骨”,四壁蕭然,時不能舉火,靠紡織為生,兼以作畫自給。此時李因畫技更加高超,“求是庵之畫者愈眾,遂為海昌土宜饋遺中所不可缺之物”,甚至還出現了很多假借她名的贗品。李因後期的畫作風格,同其生活處境一般,雖畫技更高一籌,但往往內含悽淡,而創作則更為瀟灑雋逸,徹底擺脱了早年的刻意構圖的修飾和筆致纖弱的弊病,風貌大進,“蒼秀入格,點染生動,大幅益佳,此閨閣而得士氣者”,備受時人稱讚不已。 [3] 
李因雖歷經順治、康熙兩朝,卻始終以明人自居,在畫中從不署清代年號。李因晚年仍奮發學習、寫作,正如自述所謂“白髮蓬鬆強自支,挑燈獨坐苦吟詩”。其後期之詩,格調更加深沉。論者謂“沈鬱抗壯,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難為者”。

李因繪畫作品

李因的畫作
李因的畫作(15張)
李因的畫作有《松鷹圖》、《羣峯霽雪圖》、《蓮鴨圖》、《蘆雁圖》、《荷鷺圖》 [2]  、《花鳥扇面》 [4]  等。
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花鳥》卷,是李因於明崇禎七年的作品,卷末有葛徵奇的題跋。李因墨筆畫四時花卉,如牡丹、玉蘭、月季、繡球花等,其間穿插燕子等鳥雀,構圖靈活大方,樹枝運筆蒼勁有力,落墨為葉,花頭或用墨筆寫出,或單用筆勾勒出形,鳥雀也刻畫的生動形象,或休憩、或跳躍、或疾飛,全畫毫無女子的纖弱之氣,瀟灑似陳道復。因此《明畫錄》評其作品“蒼秀入格,點染生動,大幅益佳,此閨閣而得士氣者”。

李因名人故事

《清稗類鈔》載沈石友藏李因硯
沈石友嘗得一小方硯,約三寸許,裝以鈿匣。硯背有李因像,原題詞雲:“手澤重看,暗回溯昔年情緒。綺樓深處,日日神仙侶。作畫吟詩,筆墨生風雨。伊人去,更誰憐汝,似落花無主。昔外子戲以錐畫妾貌於硯背,絕神似,篋藏十五年。今日重睹,不覺淚下,書此曲記之。”李因側有“雪坡”印。
李因的畫
李因,號是庵,海寧人,工寫生,適葛光祿無奇,著有《竹芙軒集》,以節著。雪坡為明代和尚,以琢硯名。龐櫱子步原韻雲:“鬢影依稀,畫眉猶想閒情緒。淚痕凝處,誰是同心侶?匹鳥芙蕖,一幅迷煙雨。(王吏部題李因芙蓉鷺絲畫雲:“寒入金塘花葉孤,非煙非雨態模糊。姚家女子丹青絕,寫作芙蓉匹鳥圖。姚月華小傳,嘗作芙蕖匹鳥也,見《婦人集》。”)漂零去,好教珍汝,休怨花無主。”石友,名汝瑾;櫱子,名樹柏,皆常熟人。

李因詩詞作品

李因工詩善畫,有詩集《竹笑軒吟草》《續竹笑軒吟草》各一卷,收錄詩歌二百六十多首。 [3] 
作品選摘:
郊居用松陵集韻】
中國仕女百圖·李因 中國仕女百圖·李因
避世牆東住,牽船岸上居。雨分三徑竹,晴曝一牀書。 上坂驅黃櫝,臨淵網白魚。衡門楱草遍,長者莫停車。
長安秋日】
高樹秋聲入夢遲,夜來風雨簟涼時。季鷹自解歸來好,縱乏蓴鱸也動思。
秋江晚泊】
石尤風急泊沙灣,日落寒江鷗鷺間。秋水空明千里月,荒煙暝鎖萬重山。
樵歌野唱猶行路,僧寺殘鍾獨掩關。潦倒篷窗愁客夢,漫披詩史手重刪。
寒食二首】
月落池塘野水澄,桃花雨岸掛魚罾。冷淘寒食無煙火,古剎深山何處燈。
野岸蛙鳴隔浦聽,小池春漲漾新萍。瀟瀟不斷黃昏雨,寒食煙消鬼火青。 [1] 

李因相關評價及邊跋

黃宗羲的《李因傳》中載:“當是時,虞山有柳如是,雲間有王修微,皆以唱隨風雅,聞於天下,是庵為之鼎足。” [5] 
齊白石邊跋:寒霜一夜殺苞花,作對成雙天一涯。水濁泥渾都莫管,好謀安穩宿平沙。 [2] 
黃賓虹邊跋:宋人畫蘆雁能儘自然之致,東坡所詠,君淽何此,無態可謂窮其妙矣。李今是女士全繇宋人胎息而來,洵為可寶。 [2] 
近代書畫家、北洋政府官員周肇祥邊跋:大地已無干淨土,江湖空闊有芸花。消搖飲啄真堪羨,然對西風輒自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