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友林

(老紅軍戰士)

鎖定
李友林(1914~1997),男,漢族,1914年11月1日出生於江西省瑞金黃崗村,中共黨員。自1934年10月5日踏上長征路後,在強渡烏江、飛奪滬定橋、智取臘子口等著名的戰鬥中,不畏犧牲,英勇善戰,被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通報表彰,授予“烏江戰鬥獎”,榮獲“飛奪滬定橋戰鬥英模”。1957年6月,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八一勳章、三級解放勳章各一枚。1982年離休,1997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2] 
中文名
李友林
籍    貫
江西瑞金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97年 [1] 

目錄

李友林人物生平

李友林(1914-1997),1914年農曆九月十四出生於江西瑞金縣黃崗村(今澤覃鄉明星村)。據族譜記載,其父李仁彪在光緒已卯年(1879年)曾被授五品頂戴,任職為五品武官。
李友林自幼天資聰敏,勤學好問,跟着父親習武。自記事起,他被送入開設在李氏眾廳的私塾唸書。在這個建於明朝的廳堂內,李友林帶領着同宗兄弟一同習武讀書。沒過幾年,李友林不僅刀槍棍棒樣樣精通,還以優異的文化成績畢業於綿江中學。
1929年,紅軍部隊來到瑞金。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1930年2月,李友林進入列寧小學教員訓練班學習,後任烏石隴村列寧小學教員。1931年5月,李友林加入共青團,在村中幫助紅軍部隊貼政治宣傳標語,為紅軍指路等。同年11月,李友林加入紅軍隊伍,任紅一軍團十五軍四十四師政治部文書、宣傳員。1932年5月,在經歷了人生中第一場戰鬥廣昌之戰後,李友林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
1935年5月29日,紅四團從二連挑出由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組成的22位勇士突擊梯隊,時任紅一方面軍二師四團二連政治指導員、支部書記的李友林被選中了。
瀘定橋橋長103米,寬3米,13根碗口粗的鐵索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裏,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橋下湍急的大渡河水在陡峭狹窄的縫隙中奔騰。紅軍趕到時,橋上只剩下光溜溜的幾根鐵索,上面的木板被拆得七零八落。敵人在東橋頭構築了工事,並用重機槍、迫擊炮不斷向西橋頭射擊。下午4時,總攻開始。團領導在橋頭指揮戰鬥。司號員吹響了衝鋒號,全團所有武器一齊向對岸開火,一時間軍號聲、槍聲、喊殺聲震撼山谷。突擊隊員們每人手持衝鋒槍或手槍,背插大刀,腰纏12顆手榴彈,在隊長的率領下冒着敵人的彈雨,踏着鐵索,奮勇向對岸衝去。突擊隊員衝到東橋頭時,敵人放起火來,東橋頭頓時被熊熊大火包圍,鐵索被大火燒得通紅。攀着炙熱的鐵索,李友林的雙手血肉模糊,但他沒有退縮,仍和其他突擊隊勇士奮不顧身衝進大火,穿過滾滾濃煙,和敵人展開生死搏鬥。當天黃昏,紅四團佔領了瀘定城,為紅軍擺脱險境殺開了一條血路。
李友林自1934年10月5日踏上長征路後,在強渡烏江、飛奪滬定橋、智取臘子口等著名的戰鬥中,不畏犧牲,英勇善戰,被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通報表彰,授予“烏江戰鬥獎”,榮獲“飛奪滬定橋戰鬥英模”。1957年6月,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八一勳章、三級解放勳章各一枚。1982年離休,1997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老人共生育了四兒兩女,一生儉樸,為人低調。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