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劍華

(中國內地作家)

鎖定
李建華,出生于山東東營,中國內地作家,曾任東營市文聯副主席,東營市第一屆作協主席等職務。
中文名
李劍華
別    名
劍華
國    籍
中國
性    別

李劍華基本信息

李建華,又名劍華,亦署梅邨,山東東營人。中共黨員。1986年應徵入伍。歷任部隊文書、新聞幹事,利津縣文化館創作員,利津縣文化局科員,利津縣委秘書,東營市委辦公室秘書、副科長及市委研究室黨刊編輯室主任,東營市文聯副主席,東營市第一屆作協主席及書協第二屆副主席、第四屆主席。

李劍華主要成就

早年有詩集《秋之心》、《秋之螢》、《王傑》等出版,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各類書展,入選全國第八屆中青展。曾任東營市書畫院院長、東營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現為星皓藝術館榮譽館長。 [1] 
李劍華對文學及書法的痴迷,似乎與生俱來。他生於農家,少小受淳樸鄉風薰陶,坦誠無忌,虛心向學,酷愛詩書。及長入伍,才情展露,詩詞散文不斷髮表,有著名軍旅作家之譽。他的散文清麗淡雅,過目難忘,而其詩作更是神思邈遠,讀來別有一番滋味。限於篇幅,僅舉《黃河流水》一首為例:“本是清水一泓,彎彎曲曲向東。自從黃沙染指,至今洗濯不清。步步蹈入苦海,一路嗚咽之聲”。從中可以窺見詩人擅於將深刻的人生哲理,藴含在生動的詩句中。他的幾部詩集裏,這種至情至性的詩作處處可見。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離開軍營,李劍華對書法由喜愛轉入痴迷,從而一發不可收拾,天天讀帖臨碑,少有詩文發表。想到他在文學創作上的輝煌,作為朋友,我深深為之惋惜,屢屢直言相勸:矻矻於筆墨紙硯,豈不光陰虛度?若將這番功夫用在文學創作上,你李劍華何愁不著作等身!他聽了只是淡淡一笑,也不作任何解釋。
隨着韶華流逝,朋友們對世事愈加迷糊,不過在人生態度上,卻漸趨一致——如縱情山水可視為人生至樂,而醉心於翰墨之間,念茲在茲,身心愉悦,則不必再言名利矣。李建華對此自有深切感悟,他在為《東營市老書家題名展作品集》所作的序言中説得好:“書法,是藝,又是道。求藝,要以工取之;得道,則要以心悟之。澄懷方可觀道,只有心靜如水,不計名利,拋卻雜念,方能入得靜境,悟得真機。”
古人把書法看作文人餘事,而綜觀古今書法大家,沒有見到學問不精深的、也沒見到以書法名世而文白不通的人。因此論及書法,大都認為學問第一、畫第二、書第三,若是學問平庸而書法精通,則被視為書匠。李劍華以詩文著名,顯然屬於學問在先者。
作為詩人的李劍華,他的才情無法掩飾,而作為書法家的李建華,他的作品所產生的震撼力同樣無法掩飾——他楷書從碑師顏,凝練渾厚又縱橫跌宕,結體寬博氣勢恢宏;行草精研米芾、王鐸,天真自然亦瀟灑飄逸,漸達蒼茫渾成之境;狂草筆勢連綿兼字字飛動,極具藝術感染力;榜書筆力雄奇而氣韻生動,最是振奮精神。 有言文如其人,其文前已提及,足證詩人性情;亦曰字如其人,觀賞李建華書法作品,方知此言不虛。看他淋漓酣暢、縱橫恣肆的書法,一如他坦蕩的胸懷,自有一份撼人的力量;最令人賞心悦目的,是那流轉於翰墨之間的生動,處處展現着他不泯的童心與磊落的人格魅力。
研習書法三十年,李劍華對米芾、王鐸情有獨鍾,他説“縱覽中國書法歷史,王、顏以下,米芾、王鐸堪稱行書雙峯。難能之處在於,既是大家之道,又能卓爾不羣,故其作品極為後世所重也”,此論雖簡而中肯綮。發表在這裏的幾幅作品,是李劍華新作,其書寫淋漓盡致,章法氣象萬千,足見深得米、王三昧。應當特別指出的是,這幾幅作品無論是在情感還是在功法上,似乎都滲透着詩人的至情至性,洋溢着詩人的優雅氣質,堪稱賞心悦目之藝術佳品。
李劍華(1900~ ),中國社會學家,法學家。四川大邑人。1921年赴日本留學,在東京
日本大學進修社會學,1925年畢業歸國。歷任上海學藝大學、上海法科大學、上海法學院、國立勞動大學、復旦大學等院校的社會學教授,講授社會學概論、犯罪社會學、勞動法等課程。1929年參與籌建東南社會學會,1930年被推選為中國社會學社編輯委員,1933年遭國民黨當局逮捕,1934年獲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南京從事地下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勞動部副部長,1954年後歷任上海第一醫學院馬列主義教授、華東政法學院勞動法教授,1960年任上海財經學院工業經濟系教授、系主任。1979年以後擔任上海社會科學院顧問兼社會學研究所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顧問。任上海社科院學術委員、上海社會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顧問等職。李劍華是較早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社會學、法學以及社會問題的學者之一。他運用階級鬥爭理論剖析犯罪問題、勞動問題、社會問題,作出了卓越貢獻。著有《勞動問題與勞動法》、《犯罪學》、《社會學史綱》、《社會事業》、《勞工法論》、《監獄學》、《犯罪社會學》等。
參考資料
  • 1.    北方週末報華東新聞週刊 第171期 16版 《詩人至情傾翰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