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凌冰

(中共八大代表,全國四屆人大代表)

鎖定
李凌冰 (1921-1987年),廣東省揭西縣灰寨鎮鯉魚湖村人。民國26年(193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揭陽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1] 
中文名
李凌冰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1年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7日
出生地
廣東省揭西縣灰寨鎮鯉魚湖村
民國31年(1942年)8月,廣東黨組織被破壞。他離開家鄉,先後在韶關《建國日報》、衡陽、貴陽,南京《大剛報》以校對員。記者、編輯的身分為掩護,通過國民黨的報紙發表進步文章,宣傳黨的抗日方針、政策,擴大黨的政治影響,堅持地下革命活動。民國36年(1947年)7月,他參加中共曲江縣游擊隊,任中共曲江縣工作委員會宣傳部長。民國37年(1948年)秋,負責領導省立志鋭中學的中共地下黨活動,把志鋭中學、曲江一中、九齡農學院等幾所學校的中共地下黨員學生,組成中共粵北學運特別支部,領導粵北地區學運。建國後,歷任《北江日報》副社長,北江地委宣傳部科長,粵北行署文教處長兼廣東北江中學校長、中共陽山、英德、曲江、清遠縣委書記、韶關地委宣傳部長、地委常委、地委副書記兼秘書長、韶關大學代理黨委書記等職。李凌冰是中共八大候補代表和全國四屆人大代表。
李凌冰熱心人民教育事業,關心青年一代的成長。為恢復和發展粵北教育事業,悉心謀慮,竭盡全力。1953年至1955年初,李凌冰在擔任粵北行署文教處長期間,粵北行政區的教育事業正處在恢復、整頓、改造、發展階段,他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教師進行思想教育,主要解決教師中為誰服務的問題。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分別辦研究班的形式進行,對全區中學教師集中在韶關學習,歷時一個半月,小學教師則分散在各縣進行。在辦班過程中,他堅持黨對知識分子的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通過組織教師學習政治,學習業務,幫助教師進行自我改造,使廣大教師初步確立了革命人生觀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對調動教師革命的積極性起了積極的重要的作用。他抓的第二件事是整頓和改進小學教育工作。1953年5月,他親自帶領有各縣文教科長參加的工作組到樂昌縣第三區(今廊田鎮)抓點,歷時一個半月左右。他帶頭深入學校,深入羣眾,搞調查研究,對區鄉幹部和教師進行文教政策的宣傳教育,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整頓,密切了校羣關係,扭轉了隨意抽調學校教師搞社會工作和隨便停課,佔用校舍的混亂局面,學校初步建立了各項規章制度,教師之間的分工較為明確,組織多、會議多,活動多的現象和非教學性的組織大大減少,使教學工作逐步轉向正常。同時為全區開展整頓小學教育工作提供了經驗。他抓的第三件事是在廣東北江中學蹲點。當北江中學被定為省重點中學時,他兼任了校長。他經常參加學校的重要會議,主持、參與制訂學校工作計劃,親自物色教學骨幹,研究教師的調配與分工,親自聽公開教學課,找教師談心,還親自帶領學校有關人員選擇新址建校,使學校越辦越好,起到了指導全區辦好社會主義學校的作用。因此,全區教育事業很快得到恢復、鞏固,並有計劃地發展。
李凌冰主持粵北教育,首先重視為學校把關定向。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許多學校出現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重智育,輕德育體育。廣東北江中學由於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1980年的高考率雖然比1979年提高了百分之三,但是絕對數卻少了3人,因此,社會上議論紛紛、學校領導、教師思想壓力很大。正在這個時候,李凌冰到學校聽取彙報,跟教師開座談會,分析情況,研究問題,肯定了北中的做法,強調要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一切要按教育規律辦事,要為“四化”而教,為“四化”而學,從而使北中的領導,教師放下了思想包袱,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堅定正確的改革方向,為全區學校樹立了良好的榜樣。1981年8月,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到北中視察時,對北中認真抓好校風,搞好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備加讚揚,並以省委辦公廳的名義將北中的經驗轉發全省,號召全省中小學向北中學習。
李凌冰一向愛惜人才,愛護、尊重知識分子,關心知識分子的成長。早在50年代,他在地委分管文教工作,關心教師的政治學習,並親自給教師作學習報告。他的報告每為教師所信服。他是教師心目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好領導。他不僅重視抓好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並且熱心為知識分子排憂解難。凡校長、教師找他,不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家裏,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他都熱情接待,耐心傾聽意見,進行教育、鼓勵,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熱心為教師平反冤、假、錯案,甚至連教師住房、子女讀書就業等問題,亦悉心關照,幫助解決。對違反知識分子政策的事,他及時處理,認真解決。1981年上半年,翁源縣在不到 3個月的時間裏,連續發生了6起毆打、辱罵,恐嚇教師的案件,羣眾寫告狀信到中共超關地方委員會,要求嚴肅處理。作為主管文教工作的地委副書記李凌冰,對這些案件非常重視,馬上指示地區文教辦公室,教育局組織調查組前去調查。調查後,他除了親自審閲《關於對翁源縣連續發生毆打、辱罵、恐嚇教師案件處理情況的調查報告》外,還加了按語,用地委和行署的名義向全區發出通報,要求各縣“切實防止翁源縣類似案件的發生"。
1983年地、市機構改革期間,中共廣東省委工作組來韶關市指導工作,建議市辦一所韶關大學。當時,李凌冰已離休,身體又有病,但是他仍念念不忘發展韶關市的高等教育事業,為山區培養人才。因此,他贊成省委工作組的意見,積極向新的中共市委領導班子提出這一建議。他作為市人大代表,在市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了“興辦韶關大學,迅速成立建校委員會”的提案,得到了出席會議的人大代表的支持與擁護。市委、市政府對此十分重視,把籌辦韶關大學列為1984年韶關市十件大事之一,狠抓落實。在無校舍、無師資,無經費的情況下,他勇挑重擔,接受了市委市政府交給他領導籌辦韶關大學的任務。他從實際出發,一方面積極向市領導出謀獻策,一方面帶領籌辦組人員四處奔跑,選校址,聘教師,籌經費和發動港澳人士贊助。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校舍、師資、經費基本上得到解決,把韶大辦起來了,於1985年9月16日隆重地舉行了開學典禮。從此,開創了粵北地區由地方辦綜合性大學的歷史。韶大辦起來後,被任命為中共韶大黨委代理書記。為辦好韶大,他目夜操勞,抱病工作,終因病情惡化,醫治無效,不幸於1987年11月17日下午7時30分在廣州逝世,享年66歲。 [1] 
參考資料
  • 1.    .韶關市教育志:,,,:41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