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冠洋

鎖定
李冠洋(1904-1984)學名李江,山西靈邱縣人。1924年北大畢業;同年參加中國國民黨和中山主義大同盟。1925年冬,國民黨山西臨時省黨部成立,當選為臨時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長。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任西清黨委員會委員;同年8月赴南京,任國民黨中央青年部幹事。1928年受國民黨中央訓練部指派,任華北五省市黨務視察專員。1930 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後,兼任閻錫山陸海空軍總司令行營少將組長,並與李澄之等在北平組織中國國民黨各省市臨時聯合辦事處,創辦《新民日報》。1932年6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1936 年山西成立自強救國同志會,被指為自強救國同志會高級幹部委員。1937 年7月,免軍事參議院參議職。1938 年2月,山西成立民族革命同志會,仍被指派為高級幹部委員,同時任山西省政府委員兼第二戰區長官部民教處處長。1939 年春,國民黨山西省黨部在陝西宜川秋林恢復,仍任執行委員。1940年任民族革命同志會執行部總書記、第二戰區幹部訓練所主任、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1942年任蒲縣區戰地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代閻錫山主持山西省政府工作。1947年9月,任山西省政府民政廳廳長。1955年春,應中共山西省委和省人民委員會邀請,回山西任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並任省政協第一屆委員,後連任第二、三屆委員,第四、五屆常務委員。1955 年參加民革,任民革山西省委員會常務委員。1958 年任副主任委員。1984年12月10日病逝。 [2] 
中文名
李冠洋
別    名
李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山西靈邱縣
出生日期
1904年
逝世日期
1984年12月10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性    別

目錄

李冠洋人物生平

李冠洋,學名李江,山西靈邱縣岸底村人。1904年6月8日出生於一個小地主家庭。父親李澄法,山西農林學堂畢業,參加過辛亥革命,是太原學生軍的負責人,後在太原教育界工作多年。李冠洋從五歲起在原籍私塾念四書五經,1913 年10歲時隨母親來太原,入模範小學,1917 年人省立第一中學,中學後期受“五四”運動影響,愛國主義思想萌芽。
1921年入北京大學,1924 年畢業。當時的北大是全國的最高學府,也是新思想、新文化運動的傳播地。李在北大學習時期,常與同學議論時政,關心國事,開始參加政治活動。1923 年經間學郝夢九介紹,參加了續西峯組織的反對閻錫山的組織“民社”。接着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活動。1924年經同學王振鈞、郭春濤介紹,參加了孫中山先生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並參加了國民黨內的派別組織“中山主義大同盟”。大同盟是以國民黨元老丁惟汾為後台。丁在留學日本時參加同盟會,是出席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委員。“一大”閉幕後,國民黨中央指派丁惟汾赴北京,同李大釗及王法勤等主持國民黨北方執行部工作。李冠洋同丁惟汾經常接觸,常到北京馬神廟街鄧飛黃所住的公寓同大同盟的一些主要成員郭春濤、王振鈞等一起學習三 民主義,研究開展大同盟的工作。王振鈞同李冠洋是北大同學,相處甚篤。1924年10月,王振鈎與王振翼同來太原,決定國共雙方組成“宣傳委員會”。王振鈞在李大釗面前推薦李冠洋一道回山西工作。 李大釗約見了李冠洋並告訴他説:山西省黨部還沒有建立,你回山西同各方面都能掛上鈎,要儘快把省黨部建立起來。1925 年冬,國共雙方組建國民黨山西臨時省黨部,選出臨時執行委員七人,其中國民黨員四人:苗培成、韓克温、李冠洋、郭樹棠;共產黨員三人:王瀛、彭兆泰、王鴻鈎。李冠洋任宣傳部長。臨時省黨部成立後的一年多時間,太原、大同等30多個市、縣先後建立了地方黨部。1926年11月,山西召開全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中國國民黨山西省黨部,選出執行委員九人,其中國民黨五人(增加楊笑天),共產黨員四人(增加孫真如),李冠洋仍任宣傳部長。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南京另立了國民黨中央,下令改組山西省黨部,成立清黨委員會,由梁永泰、苗培成先後負責,進行“清黨”,李冠洋被指派為清黨委員。李是丁惟汾一派,而握有實權的苗培成、韓克温則屬陳果夫的CC系,李受到排斥,一度因病住醫院療養。同年七八月間,李離開太原,轉赴南京,在國民黨中央丁惟汾任部長的青年部擔任幹事。經當時任國民黨中央委員的路友漁介紹,與隋煥東女士結婚。隋山東諸城人,北平女師大畢業,時任南京市黨部婦女部長。1928年, 丁惟汾調任國民黨中央訓練部長,派李冠洋再返北平,任國民黨華北五省、市黨務視察專員,隋亦同行,因病逝於北平。後李與劉慕真結婚。其間,南京國民黨中央再次改組省、市黨部,稱“黨務指導委員會”。李冠洋被指派為山西黨務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實際上,李冠洋並未回山西。
在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衞等擴大會議倒蔣運動期間,李冠洋和李澄之等在北平組織“中國國民黨各省、市臨時聯合辦事處”,希望進一步聯絡各省、市反蔣力量,擴大閻的勢力。當時國民黨改組派上海總部的人馬也轉移到北平,於1930年4月3日在北平成立了“中國國民黨各省市聯合辦事處”,由陳公博、谷正綱、鄧飛黃等領導。兩派為爭奪反蔣的國民黨各省市的領導權,明爭暗鬥,各不相讓。
閻、馮反蔣失敗後,1930年11月,閻錫山經天津下野大連,李冠洋於1931年春經北平轉赴大連。李未到大連之前,閻曾託人兩次給李送過款,一次1000元,一次2000元,直到1931年8月閻錫山返回太原前的這一段時間,李冠洋一直住在大連。
1932 年3月蔣介石任命閻為太原綏靖主任時,國內抗日救亡運動高漲。在閻的支持下,李冠洋組織了“中國青年教國團”,並任總團長,在太原各大專學校、師範、中學發展青年3000多人。成立大會上通過宣言,主張抗日救國,實際上仍然進行反蔣、反CC系的政治活動。青年團的外圍羣眾團體有“山西工人自強協會”、“山西婦女自強協會"、“山西全省學生聯合會”、“山西教育促進會"、“山西地方自治促進會"和各縣的“倡用國貨實踐團”。青年團從成立起,在山西、綏遠、北平活動達四年多的時間,在太原辦有《中報》,取義於“得中則存”,後被CC系下令查封,又改名為《新中報》。在北平辦有一個稱為《健報》的小報,還辦了“五三”中學。在綏遠發展青年團員400多人,並於五原、臨河一帶建立了實驗“土地村公有”的新村。國民黨山西省黨部從1931年撤離太原,多年未能恢復其活動,李冠洋的青年團起了很大作用。
1936年初,由於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步步緊迫,山西岌岌可危。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閻錫山的態度也有一些轉變,把山西的“官辦團體",包括李冠洋負責的“中國青年數國團”一併撤銷,統一成立了“ 自強救國同志會",由閻直接領導,並自任會長,趙戴文任副會長。李冠洋當時任太原綏靖公署參事,被指派為自強救國同志會的高級幹部委員。這個組織中還有張雋軒、宋劭文、戎伍勝等中共黨員參加工作,在推動山西從事抗日戰爭的準備工作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33年至1938年期間,李冠洋與其妻劉慕真還曾對當時在山西工作的中共地下黨員,如邢西萍(徐永)、張友漁、温健公、雷仲達(賴若愚)、趙梅生、袁行莊(袁靜)等進行過掩護,為他們開展對閻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抗日戰爭開始後,1938年2 月間,閻錫山的部隊撤退到臨汾,在襄陵縣温泉村召開第二戰區抗戰工作檢討會議。出席會議的軍、政、民高級幹部108人。會上簽名發起並經閻錫山同意,成立了第二戰區組、政、軍、經、教統一領導的“民族革命同志會",閻任會長,趙戴文任副會長。李冠洋被指派為第一屆的13個高幹委員之一(以後連任歷屆高幹委員),同時任山西省政府委員,兼第二戰區長官部民教處長。1939 年春,國民黨山西省黨部,在第二戰區長官部駐地陝西宜川秋林鎮恢復,趙戴文任主任委員,李冠洋仍任執行委員。1940年李冠洋任民族革命同志會執行部總書記、第二戰區幹部訓練所主任、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1942 年任蒲縣區戰地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李冠洋以同志會高幹貴任會議行政高幹名義,代閻錫山主持山西省政府工作。1947 年夏兼任山西省政府民政廳長。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李冠洋於1950年夏赴北京居住。在京期間,李學習馬列主義革命理論,並同在京居住的温壽泉、南桂馨、趙丕廉、趙承綬、王尊光等人,以及太原的原山西軍政界人員發起了捐獻運動,捐款興建了山西省人民醫院。1955 年春,應中共山西省委和省人民委員會的邀請,李冠洋回山西任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並被選為省政協第一屆委員,後連任二、三屆委員,四屆、五屆常務常員。1955 年,李參加民革組織,任民革山西省委專職常務委員,1958 年任副主任委員,後被選為民革中央團結委員。他對舊中國各霸一方,統治集團腐朽無能,廣大人民貧病交加;新中國勞動人民翻身做主、奮發向上的一派新氣象感受很深。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東方有巨龍,昂首騰太空,一朝春雷動,醒覺六億雄;初展凌雲志,殲彼倭寇兇,再展沖天翼,三敵化寒蟲”。多少年米,他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提供撰寫了不少第一手文史資料,為研究山西的近、現代史作出了一定貢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李冠洋被趕回原籍靈邱岸底村。在此期間,他接待過調查材料者1200多人,寫過600多份證明材料,經受了嚴峻考驗。粉碎“四人幫”後,民主黨派恢復了活動,李冠洋回到太原,仍任民革山西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衷心擁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方針、政策,擁護和平統一祖國的“一國兩制”的戰略決策,積極參與國家大事的協商討論,他説:“我想多活幾年,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祖國統一,到台灣跟舊友們歡聚一場。”
1984年12月10日,李冠洋因病逝世。在他彌留之際,仍關心祖國統事業, 盼望在台諸友,能以大局為重,適應潮流,順從民意,為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大繁榮,作出貢獻。 [1] 
參考資料
  • 1.    《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 山西文史資料全編 第4卷 第38輯-第49輯[M]. 1999.03:864-867.
  • 2.    丁天順,許冰編著. 山西近現代人物辭典[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11: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