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冠南

鎖定
李冠南(1902~1931.08.21)新會縣沙堆馬躉村人。少年時,在廣州教會辦的育英學校讀書,加入過基督教。聰穎用功,成績優異。1923年暑假,回到新會城,結識進步青年陳日光等,參加“新會縣協作主義同志研究會”。後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新學生社新會分社。1924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新會支部任幹事。7月初,被派往廣州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畢業後,被任為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回新會開展農民運動。1925年2月1日,新會縣第一個鄉農民協會——第一區青雲坊鄉農民協會成立,以特派員身份主持大會。3月1日,被選為國民會議促成會新會代表之一,赴北京參會。11月,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新會支部書記,後被選為中國國民黨新會縣執行委員會委員兼農民運動委員。1926年7月初,新會縣成立各鄉農會聯合辦事處,他是主要負責人。1926年秋,領導睦洲農民協會開展減租減息鬥爭,打擊反動民團,取得徹底勝利。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後,和其他同志去港澳。10月間,中共廣東省委成立五邑地方委員會,任委員,準備響應廣州暴動。12月上旬,五邑暴動指揮部成立,任政治委員兼農軍指揮。13日,在新會城北較場召開工農紅軍萬人誓師大會,被國民黨軍隊驅散,江會暴動流產。1928年3月,中共廣東省委派他為巡視員,重建中山縣委;次年夏,任中共中山縣委書記。1931年1月4日,被捕,被嚴刑拷打,英勇不屈。1931年8月21日,在廣州紅花崗被殺害。 [1]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李冠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廣東新會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31年8月21日 [1] 
性    別

目錄

李冠南人物生平

一、華僑家庭
李冠南,原名新盛,字冠南, 1902年生於旅加拿大華僑家庭。父親李暢,字焯雲,早年出國在加拿大謀生,後經營皮鞋業,略有積蓄。冠南共有兄妹五人,大哥李穠盛(曾在加拿大辦報紙),冠南排行第二,三弟李柏盛和四弟李源盛(兄弟倆在香港開設船務行),五妹李合意(大革命時期後適美僑)。他們兄妹五人中,在家鄉相處生活時間較長的,只有冠南和合意兩兄妹。母親姓吳,舅父吳壽,在地方上有點聲望。
民國初年,其父李暢在加拿大結束所經營的皮鞋業,攜資回國。他想為祖國辦點實業,造福桑梓,便用部份資金在香港上環永樂街入股經營“廣安昌”金山莊,部份餘資則攜回鄉準備辦工廠。不料,渡船甫及縣境,竟遭海匪洗劫,被擄入山當了“羊姑”。李暢家人亟力營救,後來化去數萬元才贖回家。李暢經此慘劫,萬念俱灰,便將餘發在鄉間薄置田產,以為養老之用;又在馬躉村中,建築一間鋼筋水泥結構、夾萬式的的房屋居住,以防意外。這時候,冠南已屆學齡,便隨父母在鄉就學。
二、優等學生
李冠南少年時,就讀沙堆育英學校,以其資質聰額,讀書用功,學業成績優良,作文經常“貼堂”。從他現在僅存的幾篇文章中,如《質樸者英雄之本色也論》、《箴民賊》、《武備與國家之關係》、《説學生之希望》、《朱子謂學者於財色兩關打不破不可以為學論》等,(附於篇末)就可看到李冠南在學生時代的思想,已初步具有憂國憂民的認識。如《箴民賊》篇,開宗明義就指出説:“民賊者,上不守國法,下不愛民命,日出其智謀詭讓,以肥己殊民為事者也。”使當時閲卷的老師梁柏生大加讚賞,批上“集布其罪,定其刑,民賊見之寧有不動容而驚心耶?”的同慎之語。
育英學校是基督教會辦的學堂,學生多加入基督教。但是,李冠南受到洋教的影響較少。他在讀書時所接受的教育,影響他最深刻的,則是他的老師梁柏生。梁先生是恩平縣歇馬村人,於恩平師範畢業後,即往北京大學報考求學。那時正值北京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梁柏生得友人介紹,相識北方共產黨領導人李大釗,接受了馬列主義理論的教育。他在學校沒有畢業,便回廣東,受聘於沙雄育英學校,當了李冠南的老師。李冠南在他的教育和啓發下,開始探索馬列主義理論,逐步提高了階級覺悟,嚮往共產主義事業,為他後來參加大革命運動樹立思想基礎。
還有一段小插曲:育英學校也收女學生,但和男生不同課堂。當時女生中,有個叫宋淑德(乳名宋如煥),西邊村人,離馬躉村很近。李冠南和她在返學和放學時,路上經常相遇,接觸多了,成為相好。在學業上,李冠南經常對她指導和幫助。宋淑德對他也很愛慕,正是“青梅竹馬、兩少無猜”,不久便建立了相愛的感情。每逢放學回家,李冠南都送她一程,有時還到她家中指導她做作業。這對有情人,後來終成眷屬。
三、投身革命
李冠南在育英學校畢業後,便去廣州讀書。這期間,也曾在河南宏英學校學英文。1923年暑假,李冠南迴到會城,和朱淑德住到會城爵芳裏陳家塘基(在知政中路)一家親戚家裏。那時,我從鄉間出會城見到冠南,就和他一起去會見在紫雲洞三小教學的朋友何修文。通過何修文的介紹,又相識在綠雲洞創辦閲書報社的陳日光、蘇鈞松等。李冠南在閲書報社看到很多革命書刊、歡喜若狂,借了一些回去,如飢似渴地閲讀。那時陳日光等人已創辦了新會協作主義研究會,不久,又組織新學生社新會分社。李冠南以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的身份,參加入協作主義研究會和新學生社分會,和陳日光等一起進行宣傳革命活動,以後,就把學業放棄了。
1924年春,在中共廣東省黨組織領導人譚平山、劉爾崧、阮嘯仙等的關懷、指導下,陳日光、李冠南等由團轉黨,正式參加了中國共產黨。3月間,中共新會黨支部成立,李冠南任支部委員,負責農民運動方面的工作。
這時,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已進入高潮,黨為了培訓農運幹部,在廣州市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屆由彭湃當主任。聽李冠南説,這屆學員共有40多人,其中粵籍學員就佔38人。新會籍的學員有3個,除李冠南之外,有新會城人李可羣,也是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和新會新學生社社員。還有一個是陳雄志,原籍新會縣陳沖人,是香港知名人士陳澄波的堂侄。他因在佛山市做工,是由佛山市工會系統選送去學習的。李冠南參加第一屆農講所學習,從7月3日開學到8月21日結束的一個多月時間中,有10天時間接受軍事訓練教育。在畢業典禮上,李冠南還聽到孫中山先生的講話。之後,李冠南被分配到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農民部工作。大約2、3月後,即被委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農民部特派員,派回江會地區工作、和關仲、梁坤兩同志一起,負責領導四邑農民運動,李冠南主要負責新會縣的農運工作。12月,李冠南和關仲就在江門設立“四邑農民協會籌備處”,指導各地組織農民協會。
四、開創農運二三事
1925年2月1日,新會縣第一區青雲鄉農民協會成立了。這是李冠南親自領導組織起來的全縣第一個鄉農民協會。大會成立的地址是在城郊青雲坊的紫雲洞(即象山腳的呂祖廟,那時已改設第三小學校址)。舉行典禮的那天,會場門口貼,上一副醒目的對聯,雲:
商人有會、工人有會、我輩勞動豈可無會;
軍閥越權、財閥越權、吾們志士切勿放權。
開會的時候,李冠南以中央農民部特派員的身份主持會議,並在會上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鼓勵農友們團結一致,為自己的階級利益進行鬥爭到底。大會當眾選出梁有盛、林濠為青雲鄉農民協會正副委員,取得了完滿成功。
青雲鄉農民協會誕生後,接着,江門市郊第一個鄉農協會——水南鄉農民協會於四月廿三日宣告成立。之後,石子潭、瑤村、木朗、裏村等鄉村,紛紛組織起農協會。李冠南眼看農運一片欣欣向榮大好形勢的同時,也看到有些地方的土豪劣紳蠢蠢欲動。為防止他們破壞,他以特派員名義,致函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請求轉飭各縣政府保護農民協會。中執會接到李冠南的建議,很快就批轉各縣遵辦。當時新會縣縣長陳永惠,原是旅美國華僑,參加同盟會後,出錢出力,追隨孫中山革命,積極支持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他接到公文,立即出佈告保護各區鄉的農民協會。佈告內容,當時刊登於香港出版的《岡州星期報》第六二二號。現抄錄如下:
為佈告事,現準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函開:
現據新會特派員李冠南報稱:竊在新會縣宣傳、組織農民協會,今工作伊始,誠恐不肖之徒,造謠誣罔,淆亂視聽,希圖破壞,至令農民畏懼生疑。呈請轉函貴縣長,請煩對於所屬各區農民協會、給示保護並公佈示諭周知,以闢謠諑,而利進行等情。據此,查各縣、區、鄉農民協會之組織,悉依吾黨政綱、政府宣言,原冀改善農民生活,增進利益起見,並經迭次明令保護在案。茲據前情,相應函請貴縣長查明辦理,曉諭保護各區、鄉農會,而利進行等由。准此,合行佈告,仰屬內人民知悉須知組織農民協會,原為農人謀自衞及增進生活程度起見,各宜妥為保護,勿自取咎戾。其各遵照,切切,此布。
縣長陳永惠
這份佈告,起源於李冠南向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對於當時正在開展組織農民協會是起到一些有利作用的。那時候,孫中山先生為謀求全國統一,已經親上北京與北洋政府商討國事,南北政府雙方協商準備召開國民會議。當時,新會縣各界選出李冠南代表農界、葉璋代表工界、吳劍煌代表學界,於1925年3月1日前往北京參加國民會議。李冠南從北京回來後,仍然領導新會農運工作。到了下半年,在江門紫泥(今羊橋市尾)成立新會縣農民協會聯合辦事處,李冠南、關仲、施展均為常務委員,李冠南還兼秘書室主任。辦事處內組成中共黨小組,由李冠南負責擔任小組長。在聯合辦事處成立之前,有新會農民協會籌備處,也是李冠南他們幾個人領導。到1926年國民黨改組,李冠南被選為新會縣國民黨縣黨部農民部長,全面領導農運工在李冠南領導新會農運期間,即1925年至1926年間,我在陳日光主持的《江門民國日報》社工作,社址在長慶坊(今常安路所轄。)因為我和冠南有同鄉同硯之誼、有空便去江門迦南里三十九號屋找他敍談。冠南時常到附近的迦南里二號房子去,後來我才知知道,這是江會黨支部活動的地方。
五、臨危不懼
李冠南在領導新會農運工作中,夙夜匪懈,備著辛勤;同時也經歷過一些曲折、驚險的鬥爭,“睦州事件” 就是突出的一例:
睦州是新會縣的沙田區,大部分的田地都落在會城、外海、潮蓮的大地主和祖嘗手中。地主為便於收租和管業,就把田批租給睦州較富裕的農民和土劣、惡棍,再由他們轉租給貧苦農民耕種。這樣形成了一種“包農制”3轉批田地的人,叫做“二路地主”。農民在地主和“二路地主”的雙重剝削下,生活十分困苦。減租減息運動開始,貧苦農民紛紛要求減低租額、取消“包農制”。“二路地主” 集團——興農公司經理林珍,百般抵賴,勾結睦州民團對貧苦農民威脅恫嚇,破壞減租減息運動。農民忍無可忍,忿然將“二路地主”的棚寮十多間,縱火燒掉。林珍即勾結民團局長廖佑,民團隊長林彪,磨刀霍霍,準備對農民報復。並且揚言:“如果縣農會的人敢來干涉,見人就殺!特別要殺李冠南!”
情況萬分危急。睦州農會執行委員會李壽立即向縣農協會報告,要求援救。李冠南獲悉這事,便決定親自前往睦州處理。有的同志勸他不要去冒險,他卻把生命安危置之度外,帶領縣農會幹部區毛和我,立即乘船前往睦州。當上岸沿着圍堤走向被焚燒的棚寮所在地方時,發現圍堤埋伏有人,跟斧又有人向空昀槍示威。李冠南就叫我們不要前進,他卻昂然地站立在圍堤上,的然不動,審視形勢。那些埋伏在圍堤下的“二路地主”、富裕農民、民團團丁先後圍攏上來,查問來歷。當他們聽説是縣農會派來的人,為首的又是李冠南,有人就握拳伸臂,喊打喊殺,氣焰囂張。李冠南臨危不懼,鎮定自如地對他們説:
“兄弟們,有事慢慢商量。我是代表縣農會到來調解和處理燒寮糾紛事件的。我身上沒有帶武器,如果我提出的調處辦法得不到你們接受,或者你們還不滿意時,你們再處置我不遲。”
李冠南這一番誠懇的講話,使到那些叫器的入也靜下來。許多人就地坐下來,傾聽縣農會解決饒寮事件的辦法。李冠南繼續説:“農會 有些會員燒了你們的葵寮,自然是不對。但是,你們也要想一想,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是不是你們在他們身上的剝削有點高一些?聽説放“谷青一籮還兩籮,那就太過份了。應該照縣農會的規定減租減息才對。
有人回答説:“放 ‘谷青’收利息是有的,但沒有這麼厲害。”
也有人説:“我們轉批的田地,是要向地主交租的呀!”
李冠南耐心地説:“轉批田地收一些手續費我不反對;放“谷青’收一些利息也可以;但過高是不好的,所以,縣農會決定減租減息條例。你們抗拒不執行,是不對的。況且,大家想想,他們和你們都是農民,只不過你們比他們多點耕作工具、多點積蓄,多識幾個地主罷了。其實,大家都同受地主劣紳、土豪官僚的剝削。同是一家人,就應該有商量餘地呀!農會領導減租減息,將來對你們也有好處呀!”
這時候,睦州農會的許多會員聞風而來,反而把這些富裕農民二路地主包圍起來。有些“二路地主”看到這形勢,又聽了李冠南有理有力的講話,感到理屈詞窮,無話可説了。 但也有 人發問:“我們的葵察被燒了,該怎麼辦?”
李冠南乾脆地回答説:“這個容易, 我李冠南負責為大家重建。農會沒有錢,我想辦法。不過,你們一定要照縣農會規定為他們減租減息。”
有個富裕農民説:“這也是應該減的,也得讓他們過好一點生活。”
李冠南最後説:“轉 批田租只能酌收一些手續費;‘谷青’利息不能超過百分之二十。至於按縣農會規定減少的田租,則向地主減!”
“同意!”很多人伸臂拍掌。
風波平息之後,李冠南在睦州和江會發動同志和一些農會會員捐款買葵蓬竹杉,三天內就把十多間葵棚搭好。睦州農會就領導農民向地主開展減租減息的鬥爭。雖然遇到以林珍為首的反動地主和土劣的抵抗,但在農會組織的農民自衞軍和各方面支援下,終於攻破了“興農公司”的“睦州圍館”的頑抗,獲得鬥爭的勝利。
六、矢志不渝
1927年“四·一五”廣州事變,國民黨的反動派在江會搜捕共產黨人。李冠南和其他一些同志,先後轉移去澳門和香港,在那裏與省委取得聯繫,繼續進行革命活動。10月,省委決定成立中共五邑地方委員會,派葉毓年為書記、李安、王堅淮、李冠南為委員。於是,李冠南又肩負了黨的重託,奔走於香港、澳門、江門之間,秘密組織新會農民自衞軍,以響應廣州暴動。12月上旬,五邑地委設立五邑暴動指揮部,組織“廣東工農紅軍中路縱隊新會總隊”, 關仲、王士烈為正付指揮、李冠南為政治委員、張挺生(即張培道)為參謀長,秘密聯絡、集結江會各區鄉的農民自衞軍。在中旬初,曾調集農軍到會城北郊,召開起義督師大會,計劃攻佔江門,以配合廣州起義。但是,由於廣州起義失敗,江會暴動無法舉行,反動派已有了充分準備,地下黨的同志不得不分散隱蔽或轉移。李冠南因在江會地區過於暴露,不得已再度拋離愛妻,轉移出澳門。
1928年3月,他帶着組織關係前往星加坡,被安排住進“馬共”機關——“南利”理髮店裏隱蔽下來,參加馬來亞革命華僑的隊伍,領導了反對帝國主義的罷工鬥爭。結果,被英殖民當局遞解出境,送回香港。在港獲釋後,因環境不利,於1929年間轉移去泰國曼谷,和當地愛國華僑取得聯繫,秘密進行革命活動。1930年6月間,暹羅殖民當局以“赤化危險分子”為詞,又將李冠南逮捕,遞解回香港。被保釋後,住在上環永樂街廣安昌號(他父親與人合資開設的商號),在極端艱險困難的情況下,繼續為黨工作。兩年多來,李冠南逋逃海外,飄泊異鄉、處境之險、生活之苦、精神之痛,是十分沉重的。但是,他在這樣的處境中,仍然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對革命事業抱着矢志不渝的決心。
這期間,李冠南在港繼續進行革命活動,頻頻來往於香港、澳門、廣州、中山之間。李冠南和妻子宋淑德前往中山九區聚會。之後不久,李冠南又寄回一封向父母親致候的家信。估不到,李冠南這封家信,成了他最後一封遺書。
李冠南當時在惡劣的環境中,仍冒險四出活動。他在前面所寫給父母親家信中提到“返鄉時”、“由鄉返港”的“鄉”,並非新會沙堆故鄉,也不是某些縣的農村的鄉,而是他前往一些城市港口的代名詞。這裏指的是汕頭地方。因他奉組織派遣往汕頭,相約幾個地下農會幹部到一家茶樓碰頭。當他踏上茶樓的時候,看見相約的人已經在座等候他了,正想埋位時,機警的李冠南又發現有可疑的人盯梢,便急中生智,裝作尋覓友人的樣子,還自言自語故意高聲説着:“噫 !還不見人來?”在坐的幾個農會幹部會意,沒有和李冠南招呼,有人稍稍離開座位走下樓去。李冠南佯裝找人不到,失望地走下茶樓。那些盯梢的特務想放長線釣大魚,沒有立即上前拘捕李冠南,只是拉開一段近距離暗暗跟隨。李冠南走下樓之後,一大批“茶客”迎臉湧來,放過李冠南出門,就把盯梢的特務“壓”開了。等到這特務擺脱這堆“人牆”,出到門口,已經看不見李冠南的身影了。李冠南安全脱險,即乘船回香港,再圖計議。
但是,十分不幸,他在香港又被英警署拘倒,遞解出境。李冠南當時在香港往在永樂街廣安昌號。有一天,李冠南在街上行走不小心,碰爛一間商店門前飾櫃的玻璃,被警察以違犯交通治安條例拉入差館。李冠南是多次被遞解的人物,入到差館就被警官認出來,再次要將他解回內地。李冠南向警署提出要求遞解回汕頭(因返廣州更危險,到汕頭可望有農會幹部接應),希望繼續隱蔽下來活動。詎料,國民黨的特務已經從香港警署探到消息,佈下羅網。當李冠南在汕頭登岸時,即被特務拘捕,押解回廣州,落入魔手。李冠南在廣州監獄被囚禁長達半年,長時間受到反動派的嚴刑拷迫,受盡折磨,他始終堅持不屈,英勇頑強地在監獄中與敵人鬥爭。最後,被殺害,時年僅二十九歲。
李冠南犧牲的消息,是後來由李冠南烈士的朋友梁東玉、林寶珍夫婦致函宋淑德才知道的。宋淑德在李冠南犧牲後,生下一個遺腹子,取名李寶光,她沒有辜負李冠南,含辛茹苦,把孩子撫養成長。
李冠南的一生,是勇敢無畏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他是值得驕傲的。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