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公劍

(革命烈士)

鎖定
李公劍,男,廣東梅縣人,畢業於鬆口師範學堂。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會,光緒三十三年,參加饒平黃崗起義。後加入同盟會員鍾動等人在梅城組織的“冷圃詩社”,進行秘密革命活動。武昌起義後,他與温舯遠等人,參加光復梅州義舉。後在中山縣洲事變中犧牲。 [1]  [4] 
中文名
李公劍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東梅縣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25年4月
別    號
大痴

李公劍人物簡介

李公劍(1886-1925),原名李膘隆,別號大痴,梅縣松北鄉車上村人。早年畢業於鬆口師範學堂,經謝逸橋介紹參加同盟會。1907年,參加饒平鳳凰山和黃岡起義,後加入梅城鍾動等組織的“冷圃詩社”,進行秘密的革命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全國紛紛響應,他與温翀遠等人蔘加了光復梅州的義舉。
1916年,廣東謀劃驅逐軍閥龍濟光,他得肇陽羅鎮守使李耀漢賞識,薦派為封川縣縣長,以資策動。龍倒台後,赴東北協理策劃軍隊起義。後回北京,拜會北洋艦隊海軍總長程壁光,得其提升,遂與起義海軍南下,參與護法運動。返粵不久,又奉護法軍政府派駐日本。民國11年陳炯明叛變前夕,李公劍從日本經台灣回國,剛踏上廣州,即被陳炯明以莫須有之罪扣押,經多方營救,始獲釋放。 [4] 
1924年9月,葉劍英任建國粵軍第二師參謀長,奉命到珠海香洲練新兵,組建新編團,葉劍英任團長,委派李公劍為該團參謀長。新編團建立後,培訓了大批工農革命幹部,推動了周圍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引起國民黨右派的恐慌,伺機破壞。少數暴徒趁師長張民達遇難,葉劍英隨軍東征之機,於1925年4月25日晚上,煽動兵變。時李公劍聞變,持槍衝出營房,與暴徒拼搏,不幸中彈犧牲,時年四十歲。一同遇難者有20多人。 [2] 

李公劍紀念緬懷

革命軍官兵和香洲羣眾,為紀念遇難烈士,募集款項,把烈士安葬於香洲獅山之陽,建立“香洲烈士公墓”。 [2] 
是年10月,墓成之日,葉劍英主持了追悼會。為了烈士英名永垂不朽,他親撰《滿江紅》詞勒石紀念。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