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光榮

(宣漢縣革命烈士)

鎖定
李光榮(1901―1937),四川省宣漢縣王家場(今紅嶺鄉)人。1928年冬參加組建游擊隊。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綏定道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宣漢縣委書記、紅軍連長、營長、副團長。紅四方面軍撤離川陝蘇區後,任獨立師(即巴山游擊隊)副師長。1936年5月獨立師縮編為一個營後任連長。1937年冬因中敵人“美人計”而被組織嚴厲處置。1992年,中共宣漢縣委重新審查其全部歷史,決定恢復其黨籍,黨齡從1933年算起;宣漢縣人民政府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1] 
中文名
李光榮
別    名
曾改名李守朝 [2]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37年
出生地
宣漢縣王家場(今紅嶺鄉)

李光榮人物經歷

李光榮,1901年出生在四川省宣漢縣王家場李家坡一個貧農家庭。父親李仕倫、母親李苟氏,均以農為生。家有房屋兩間,田地三畝,全家七口人。由於反動政府及土豪劣紳的苟捐雜税、壓迫剝削日甚一日,生活入不敷出,十分艱苦。
李光榮兄妹5人,他排行老大。由於家境貧寒,只讀過兩年初小就被迫輟學。稍大,便隨母親扛鋤種地,隨父扶犁耕田、餵豬放牛。童年的李光榮對貧富不均的社會,對軍閥、土豪劣紳的殘暴肆虐,深惡痛絕。

李光榮走上革命征途

1928年,王家場以王榮澍為首的中共黨組織建立了,革命的火種撒到了窮鄉僻壤,李光榮深受啓迪。
1929年堂兄李光前和鄧廷剛等組建起游擊隊,開展反軍閥、打土豪的鬥爭,李光榮隨堂兄捲入了革命風暴之中。
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入川的消息傳來,李光榮十分高興,遇着窮人的時候,總要神秘地互相轉告:紅軍要來了,我們的苦日子就要熬到頭了。
1933年10月19日,紅九軍二十五師一舉解放了宣漢。不幾天,紅軍派出的地方工作隊來到了王家場,來到了李光榮家,全家人無不歡欣鼓舞。從此,李光榮天天和紅軍工作隊一起翻山越嶺,走村串户,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鄉村蘇維埃政權,深受貧苦農民的稱讚。不久,李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1月中旬,中共川陝省委在雙河場主持召開梁(山)、達(縣)中心縣委黨團活動分子代表大會,李光榮被選為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結束時,成立了綏定道蘇維埃政府,李光榮當選為主席。
李光榮擔任道蘇維埃主席後,領導了宣漢、達縣、萬源、紅勝、渠縣、城口等縣的蘇維埃政府工作,發動各縣羣眾打土豪、分田地、積極參軍參戰、籌集軍糧,支援前線,粉碎敵人的“六路圍攻”。同時還組織了大量運輸隊、擔架隊給紅軍送彈藥,運糧食,抬傷員······為紅軍阻擊敵人的進攻,做了大量的後勤工作。

李光榮轉戰巴山南北

1933年12月中旬,當軍閥劉湘的“匪”第五、六兩路軍瘋狂向宣(漢)、達(縣)發起進攻時,紅四方面軍採取收縮陣地、誘敵深人、伺機消滅敵人的戰略方針。綏定道委和道蘇奉命北撤,沿途節節組織地方羣眾支援前線打擊敵人。隨後,中共川陝省委決定,將綏定道的各級地方黨政幹部編為東路游擊隊,配合紅軍打擊敵人。李光榮由於工作出色,被調去省委工作。
1934年8月,紅四方面軍在萬源保衞戰中發起反攻,紅軍長驅直入一舉收復宣漢沿中河、州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各級政權亟待恢復,因此將原編入東路游擊隊的地方幹部又調回縣工作。是時,中共宣漢縣委、宣漢縣蘇維埃政府在胡家場恢復,李光榮被省委派任中共宣漢縣委書記。他在任職期間,重建了縣級各部門和明月、雙廟、雙河、馬渡、胡家、沿山等六個區委、區蘇維埃及其城下的各級蘇維埃政權共200餘個。
這些政權建立後,對鞏固蘇區,清算土豪劣紳的反攻倒算,發動羣眾支援前線,抗擊敵人,組織和訓練地方武裝,保衞蘇區、保衞革命政權都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使曾遭敵人“六路圍攻”踐踏的川陝根據地又呈現出一派生機。

李光榮留守川陝革命根據地

1934年10月,李光榮得到調川陝省委工作的通知。他隨即回家動員了年過半百的母親、妻子、兩個弟弟及弟媳一同前往參加了革命工作。
1935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電告紅四方面軍集中主力向嘉陵江以西進發,策應中央紅軍入川。紅四方面軍為執行中央這一指示,一方面積極擴充隊伍,另一方面在南江縣桃園組織了巴山游擊隊。駐旺蒼壩的紅三十一軍政治部特務隊、九十二師二七七團三營九連以及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一營二連分別被編為巴山游擊隊第一、二、三大隊,由三十六團一營教導員劉子才任司令,李光榮任副司令。
為增強這支游擊隊的力量,2月中旬,巴山游擊隊(此時已擴編為團)又被派來20多名連級幹部,撥發五六百支快槍,並調南江、英安兩縣地方幹部到桃園,合併組建成一個獨立師,劉子才任師長,李光榮任副師長,全師共約1000餘人。從此,獨立師離開了紅四方面軍,孤軍留守巴山,誓死堅守革命根據地。 [3] 
劉子才和李光榮率領獨立師,離開總部直接指揮,獨立活動在川陝邊界南江、南鄭一帶,繼續執行紅軍三大任務,固守川北與陝南間二百里陣地,並伺機向陝南縱深發展。師部由台上移至巖房坪後,採取小股分散,聲東擊西,出其不意,突然隱蔽等戰術,在小壩、喜神壩、黃官嶺、紅廟塘、秦家壩一帶打擊民團、地主武裝,組建窮人自己的隊伍,建立縣區獨立連、游擊隊和鄉村蘇維埃政權。獨立師很快由800多人發展到1200多人。
其間,李光榮曾率部拔除敵人在魁星樓設置的障礙,指揮部隊包圍了敵人駐紮的土堡,堵住木城後門,形成關門打狗場景,不少敵人還在睡夢中就被擊斃。整個戰鬥殲敵200多,繳獲槍支300餘支,子彈數千發,打通了獨立師的一方通道。 [4] 

李光榮思想麻痹喪失立場

1936年1月,獨立師節節獲勝,由小壩推進到喜神壩,積極向紅廟塘發展。3月,敵三十八軍襲擊塘口子,獨立師退駐蘆壩。由於劉子才、李光榮思想麻痹,預料不足,應對失措,部隊被敵連夜追趕包圍,造成200多人傷亡,損失大半。後來劉子才、李光榮又無視特務隊對他們指揮連連失誤的不滿情緒,錯誤執行紀律,迫使特務隊最終脱離獨立師前往南鄭碑壩發展。最終劉子才被撤銷師長職務,下放連隊當炊事員。由吳三保代理師長,和李光榮一起,率領大家繼續戰鬥。
因接連失敗,全師曾僅存65人,自行縮編為一個營,由趙明恩任營長。下轄一個獨立連、兩個隊,李光榮擔任連長。1936年10月,趙明恩、李光榮率部在大河石富開會5天,總結經驗教訓,分析敵我形勢,確定以桃園為根據地,制定了“打陝安川”的鬥爭策略,爭取一個安全穩定的後方,求得部隊休養生息的機會。再通過打擊陝南一側的土豪劣紳,反動民團,解決部隊給養。以“打陝安川”代替過去四面出擊,“打倒一切”的左傾路線,推動統一戰線的開展,建立起穩定的遊擊根據地。經過1937年的艱苦經營,獨立營又發展到700多人。
當獨立營得到發展,正走向勝利的時候,李光榮卻又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驕傲自滿起來,在嚴酷的形勢面前喪失應有的立場。1937年冬,李光榮率獨立連到陝西打擊團防大隊長李囤楚,李聞訊逃脱,便將其小老婆抓做人質,令其重金贖取。此後李光榮被土豪的美人計擊倒,喪失立場,給革命造成嚴重損失,最終受到嚴重處理。 [4] 

李光榮歷史評價

李光榮是紅四方面軍撤離川陝革命根據地前夕留下的紅軍獨立師副師長。紅軍走後,他和師長劉子才率領獨立師在川陝邊區開展游擊戰爭,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立下了不朽的戰功,為川北游擊隊的發展壯大,為川陝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李光榮所犯錯誤自然是嚴重的,但均衡其一生功過, 功勞也是不可抹殺的。1992年,中共宣漢縣委重新審查李光榮的全部歷史,決定恢復其黨籍,黨齡從1933年算起,宣漢縣人民政府追認李光榮為革命烈士。 [4] 
參考資料
  • 1.    陳思華主編,閃耀的星羣 為中國革命作出突出貢獻的達州兒女 下,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07,第662頁
  • 2.    崔洪禮主編,川陝蘇區 巴中,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11,第279頁
  • 3.    達州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達州市文史資料:紀念紅軍入川七十週年專輯 第2輯,2002.10,第278頁
  • 4.    宣漢縣教育局,宣漢縣老促會,宣漢縣黨史辦編印. 紅色宣漢[M]. 2012.09.第281-2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