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光博

(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昆蟲學家)

鎖定
李光博(1922年6月16日-1996年7月20日),出生於天津市武清縣,中國近現代農業昆蟲學家,中國昆蟲遷飛研究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 [1] 
194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農學院昆蟲系。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李光博長期主要從事病蟲防治研究工作,應用大規模成蟲標記回收等實驗方法,揭示了粘蟲越冬遷飛規律,首次提出一月份0℃等温線(33℃)為粘蟲在中國越冬地區北界。 [2] 
中文名
李光博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2年6月16日
逝世日期
1996年7月20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農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攻關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提出“粘蟲季節性南北往返遷飛為害假説與遷飛路線理想圖”
出生地
天津市武清縣
性    別

李光博人物生平

1943年,他在北平平民中學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農學院昆蟲系。 
1947年畢業後,於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病蟲害系任技佐,從事蔬菜害蟲防治技術研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平農事試驗場改組為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李光博即在該所病蟲害系任技術員,從事蔬菜害蟲和粟灰螟的防治研究。 [2] 
1950年,他協助曹驥研究蝗蟲防治技術,先後到河北、河南等蝗區調查,研究毒餌治蝗技術。
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事蝗蟲、粘蟲的防治研究,到河北靜海縣示範推廣。
1952年-1953年,李光博又協助邱式邦從事治蝗研究,深入到沿海、內蒙古和濱湖等蝗區進行調查研究,併到山東渤海蝗區沾化縣富國鎮駐點,研究渤海蝗區飛蝗及土蝗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以後他又多次深入主要蝗區,涉水查蝗作出準確測報,考察“改治並舉”的治蝗情況與經驗。
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李光博先後在植物保護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並擔任病蟲動態測報研究室和農業害蟲研究室副主任,開始從事粘蟲研究,主持全國協作組,主持研究的中國東部、西部粘蟲越冬遷飛規律及異地測報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其中對粘蟲越冬遷飛規律研究。在組織多部門多學科協作研究後,他突破了長期未能解決的粘蟲越冬遷飛規律與各地主要為害世代的蟲源問題,創造性地設計出粘蟲“異地”測報辦法。植保所下放到河南新鄉後,在當時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他從未間斷業務工作。
1960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病蟲動態測報研究室與農業害蟲研究室副主任。
1971年,李光博在小冀公社王屯大隊駐點。
1972年,他奉農林部派遣深入到黑龍江省考察二代粘蟲發生為害情況,提出了三代粘蟲發生預報,並由農林部轉發到全國各省。
1973年,受農林部的委託,李光博又承擔了蝗蟲、粘蟲等主要病蟲害的測報工作。
1975年,在李光博主持和組織下,全國粘蟲科研協作組又重新恢復,建立了全國粘蟲“異地”測報網,對全國粘蟲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978年-1985年,李光博先後主持農林部重點科技項目“褐稻蝨、稻縱卷葉螟、粘蟲的遷飛規律及根治途徑的探索研究”和“粘蟲遷飛機制及綜合防治研究”。
1979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從河南新鄉遷回北京,建立了遷飛害蟲研究室,李光博任主任、研究員。
1982年-1996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遷飛害蟲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6年-1990年,李光博主持“七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小麥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1990年10月,受農業部委派,李光博作為中國遷飛昆蟲代表團團長,應邀率團前往美國考察訪問,並作學術交流。他的學術報告受到國外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
1991年後,李光博先後任“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技術總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粘蟲、褐稻蝨遷飛行為機制研究”主持人、國家攀登計劃“糧棉作物五大病蟲害災變規律及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項目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和項目主持人。
1995年,李光博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3]  同時還擔任第一屆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曾任中國昆蟲學會第二、三、四、五屆理事及農業昆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三、四、五、六屆常務理事,《植物保護學報》、《自然科學進展》等刊物編委,《植物保護》副主編、主編。中國昆蟲學會第二屆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
1996年7月20日,李光博因醫治無效,與世長辭。

李光博主要成就

李光博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在粘蟲研究方面,劃分發生區劃,明確各區主要危害世代及影響其種羣動態的關鍵因素與防治適期;應用大規模成蟲標記回收等實驗方法,揭示了粘蟲越冬遷飛規律,首次提出一月份0℃等温線(33℃)為粘蟲在我國越冬地區北界;獲得粘蟲遷飛1400餘公里的世界第一個實驗數據,闡明粘蟲遷飛為害路線與蟲源性質。據此制定的粘蟲“異地”測報方法,經長期應用,準確率達85%以上;研究組建的粘蟲綜防體系,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粘蟲危害,每年約挽回糧食損失25~35億公斤。為其他害蟲遷飛規律研究提供思路與經驗,推動學科發展。在黃淮海等麥區研究組建的小麥病蟲害綜防技術體系,顯著提高小麥羣體的整體抗逆機能,農藥投入量減少30~50%,天敵數量成倍增加,病蟲危害明顯減輕,小麥產量逐年上升,獲得顯著效益。 [1] 
治蝗研究
李光博從1950年-1957年為根除蝗害努力不懈。1950年-1953年,他隻身深入到河北寧河,河南安陽、湯陰、濮陽,山東和內蒙古等地蝗區考察。他在寧河縣茶澱一帶系統觀察了秋蝗活動產卵習性與規律,並長期在山東渤海蝗區沾化縣駐點,協助山東惠民專區建立了千人蝗情偵查網。他研究提高了蝗情偵查技術,提出飛蝗與各種土蝗各蟲態的識別方法,使廣大蝗情偵查員和治蝗技術人員掌握了查卵、查蝻和查成蟲的“三查”測報技術,並在全國推廣。
1950年李光博協助曹驥研究六六六麥麩毒餌治蝗技術,在河北靜海進行示範推廣。後來,又研究提出了青草毒餌治蝗技術,用青鮮雜草取代麥麩。此項技術在1954年由農業部通報全國各蝗區採用,當年就節省麥麩40餘萬千克。
土蝗在華北地區沿海和平原地區夏季為害玉米、高粱、穀子、大豆等作物的幼苗,秋季為害麥苗非常嚴重。李光博和組內人員一道在山東基本摸清了華北地區的土蝗種類以及優勢為害種的生物學特性與發生為害規律,提出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為防治多種土蝗的有利時機,防治一次即可控制在2~3年內不致為害,並且提出在冬小麥秋播時期施用毒餌保護麥苗的配套技術,及消滅夾荒,連片種麥,長期控制為害的策略。
1973年,李光博在承擔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工作後,又再次深入到中國主要蝗區進行考察。在總結“改治並舉”治蝗經驗的基礎上,他建議農林部召開了“文化大革命”以來的第一次全國治蝗座談會。在會上,他建議將治蝗方針修訂為“依靠羣眾,勤儉治蝗,改治並舉,根治蝗害”。這一建議經與會代表討論通過。
粘蟲研究
1957年,李光博開始主持粘蟲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研究。他先後在山東省黃縣、聊城、臨沂,河北省衡水等地設立研究基點,開展生活史、種羣動態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並負責組織全國粘蟲協作網,提出加強對粘蟲越冬與遷飛習性的研究。與此同時,北方各地結合粘蟲生活史研究,對粘蟲越冬習性作了大量調查研究,但未得出確切的結論。
1959年,在哈爾濱召開的粘蟲學術討論會上,北京大學生物系的學者提出兩種假説:其一認為東北地區的粘蟲不在本地越冬,出現的大量成蟲與風向有關,但未提出具體遷飛路線與回遷等內容;其二,認為東北有粘蟲發生基地,能在草甸子裏越冬。同年冬季,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和中國科學院動物所主持,協作組除繼續在北方各地深入調查外,又赴中國南方調查粘蟲越冬情況,並在湖南省長沙發現了越冬蟲態,使粘蟲越冬問題突破了一個缺口。通過連續深入中國東半部20個省、市、區的越冬調查和粘蟲越冬與耐寒力試驗,結合各地冬季氣象資料,粘蟲種羣動態分析,李光博首次提出粘蟲在中國東半部地區的越冬北界為1月份0℃等温線(大致相當於北緯33度線)及其以南地區粘蟲越冬生境與越冬種羣的分佈規律,闡明瞭中國粘蟲的初始蟲源。
1962年中國植保學會和粘蟲學術討論會上,李光博提出了“粘蟲季節性南北往返遷飛為害假説與遷飛路線理想圖”,把中國東半部地區劃分為5個發生區,闡述了各區粘蟲發生為害規律及其遷飛路線與蟲源關係。為了證實這個假説,李光博主持了全國粘蟲標記回收試驗。當時有的領導對此項研究不理解,批評研究粘蟲遷飛是“三脱離”,想撤消這個研究項目。李光博頂住了壓力,積極向部、院闡述此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和採取的研究方法,爭取到了領導的支持。從1961年-1963年,由全國粘蟲研究協作組分別在9省13個地點進行13次試驗,總共標記成蟲202.5萬餘頭,組織全國各地回收,結果在5省11個地點收到標記成蟲12頭。其中1963年,李光博親自在山東臨沂標記粘蟲蛾40多萬頭,結果在遼寧省旅大、新金、錦州和吉林省公主嶺、柳河等地收到5頭標記蛾。標記與回收地點的直線距離約為600~1400千米。這是世界上採用大規模標記回收方法研究害蟲遠距離遷飛規律獲得成功的唯一範例,證實了粘蟲遠距離遷飛為害的規律與路線,闡明瞭各發生區主要為害世代的蟲源性質,明確了粘蟲在中國東半部地區,每年有4次大範圍遷飛活動。
根據粘蟲越冬遷飛規律和蟲源性質,李光博創造性地設計了粘蟲“異地”測報辦法,完善了粘蟲測報體系。從1963-1979年,他主持發佈長期預報累計50餘期,準確率達到85%以上。李光博創造的粘蟲“異地”測報辦法被列入全國統一測報辦法推廣應用。
1978年,李光博又主持了中國西部地區粘蟲越冬遷飛規律和預測預報技術研究。通過協作研究,明確了中國西北、西南大部地區屬二代粘蟲常發區,其蟲源性質主要來自江淮流域一代粘蟲常發區;粘蟲越冬北界與東部地區基本一致。綜合上述研究,他又提出了加強南方越冬代、江淮地區一代粘蟲的防治工作,對控制全國粘蟲發生為害具有戰略意義的防治策略,並經實踐得到證實。
20世紀80年代,李光博在粘蟲遷飛機制研究,如應用昆蟲吊飛微機採集分析系統研究粘蟲遷飛生物學特性、組建粘蟲測報專家系統、加強粘蟲與褐稻蝨遷飛行為機制研究、研究對粘蟲高效而對天敵和人畜較安全的滅幼脲防治粘蟲配套技術等方面,又取得新的成果,把粘蟲研究推向新的領域。
在解決遷飛性害蟲發生規律的一套思路與方法上,李光博作出了中國獨具的特色,引起國內外同行高度重視。國內學者認為,粘蟲研究取得的成就,給稻飛蝨、稻縱卷葉螟和小地老虎等遷飛性害蟲的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經驗,並對中國昆蟲生態學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國的專家到中國考察訪問後,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這些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病蟲防治
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1986年,李光博在“七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小麥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在總體設計時,針對中國小麥地理分佈廣、種植面積大、栽培制度複雜、病蟲種類多,且發生為害規律因地而異等特點,從小麥生產全局和農田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根據綜防基本概念,在制定研究內容、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中,採取系統科學的原理與方法,分別在東北、西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等四大麥區設立研究示範基點,選定6種重大病蟲作為主攻對象,兼治其他病蟲。將攻關研究內容分解為:病蟲種羣動態,為害損失與防治指標、監測預報、關鍵防治技術、應用基礎、綜防示範等部分進行研究,通過示範應用協調組裝成技術體系。李光博還提出在深入研究病蟲種羣動態規律的基礎上,要加強麥田生物羣落的研究,查明其結構、食物鏈網、種羣演替、優勢物種以及主要組分之間的互作關係,作為組建綜防體系,優化綜防決策的科學依據。同時在設計與實踐中,提出以小麥高產、穩產、優質、低消耗為中心,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為目標,充分體現了設計與研究工作的先進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使總體設計和研究工作都有創新。
李光博作為專題主持人,在年老體弱情況下,把全部精力投入攻關,以其艱苦樸素、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每年在小麥生長季節都深入到生產第一線指導和檢查工作,總結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通過統一計劃,制定專題管理條例,開展學術活動等方式,充分調動與發揮了11個參加單位170多名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專長,促使整個專題參加單位相互協調滲透,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協同攻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根據各生態麥區的生產條件與病蟲發生為害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協調應用各項研究成果,分區組建成綜防體系。在9省、市、21個縣、市建立76萬畝綜防示範區,帶動綜防面積600萬畝,收到理想的預期效果。而且由於抗害防災栽培措施的實施,大大強化了小麥羣體的整體抗逆機能,加上化學防治技術的提高以及自然天敵的保護利用,農藥使用量下降,天敵數量增長,農田環境得到改善,三大效益非常顯著,投資與新增產值比超過1﹕5-10。
1991年,李光博又任“八五”國家科技攻關“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項目技術負責人與“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小麥主要病蟲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顧問。他又為進一步完善綜合防治技術體系,提高中國綜合防治技術水平,發展綜合防治理論與技術,做出了優異成績。
  • 主要論著
時間
名稱
作者
期刊
1951
毒餌治蝗的研討 [4] 
李光博等
農業科學通訊(11):18
1951
靜海縣蝗蟲發生調查及毒餌防治示範報告 [5] 
李光博等
農業科學通訊(7):14-15
1953
怎樣認識飛蝗和它的齡期 [6] 
李光博等
農業科學通訊(2):70-71
1953
有關毒餌施用技術上的兩個問題 [7] 
李光博等
農業科學通訊(2):57-58
1954
山東惠民專區主要土蝗秋季習性觀察和防治經驗介紹
李光博,張香蓉,林漢連
農業科學通訊(2):90-92
1957
我對飛蝗防治工作的幾點意見 [8] 
李光博
農業科學通訊(9):509-510
1961
粘蟲的發生規律和防治策略
李光博
北京:科學出版社(446-466)
1961
中國植物保護科學
李光博
1963
麥田小氣候對第一代粘蟲發生數量影響的研究 [9] 
李光博,王鴻,趙聖菊等
植物保護學報,2(1):57-62
粘蟲季節性遷飛危害假説及標記回收試驗
李光博

粘蟲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技術
李光博

  • 科研獲獎
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李光博榮譽表彰

1954年,農業部愛國豐收獎。
1990年,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1991,“七五”國家科技攻關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李光博社會任職

《植物保護》
副主編、主編
《植物保護學報》、《自然科學進展》等刊物
編委
農業昆蟲專業委員會
主任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
第三屆常務理事
中國昆蟲學會
第二、三、四、五屆理事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
第三、四、五、六屆常務理事
糧棉作物五大病蟲害災變規律及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
項目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和項目主持人
參考資料來源 [10] 

李光博人物評價

李光博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農業昆蟲和植物保護研究事業。40餘年如一日,艱苦樸素,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嚴謹治學,平易近人,積極培養科技人才,是人們敬重和愛戴的良師益友。他一貫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科學為生產服務和科學麪向經濟建設的方針。(中國農業科學院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