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儉珠

鎖定
李儉珠(1906年12月—1997年2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湖南省茶陵縣人。1927年秋參加革命,192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前曾擔任茶陵縣長江鄉蘇維埃政府主席,茶陵游擊隊偵察員、中隊長、舲舫區游擊隊政委、舲舫區獨立營政委、紅軍學校特派員,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十七師五十一團特派員,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四師十八團特派員、四師特派員,中央社會部保衞幹部訓練班訓練隊長,毛澤東同志內衞八路軍第一二〇師政治部鋤奸部副部長、部長、晉綏調查局局長,長春市公安總局副局長,吉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後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吉北軍分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三師副政委、政委、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政治部組織部長,炮兵第五師政委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四野戰軍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中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公安軍政治部主任,廣西軍區第二副政委等職。他還是是中共七大代表,廣西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湖南省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 [1]  [3]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  [3] 
1997年2月14日,李儉珠同志因病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1] 
中文名
李儉珠
別    名
李成功
性    別
國    籍
中國
籍    貫
茶陵縣棗市鄉洞頭村老灣裏
出生地
湖南省茶陵縣舲舫鄉洮水村
出生日期
1906年12月
逝世日期
1997年2月14日
畢業院校
抗日軍政大學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軍    銜
少將(1955年)

李儉珠人物生平

李儉珠早年經歷

1906年12月,李儉珠出生於湖南省茶陵縣舲舫鄉洮水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洮水村是“將軍村”,走出了譚餘保、李儉珠、譚家述譚善和等優秀將領。 [1] 
1908年,李儉珠2歲的時候,父親李四倈逝世,由母親帶着李儉珠和姐姐苦熬日月。因生活困難,母親忍痛將他年僅7歲的姐姐給了人做童養媳。 [4] 
1914年,由於日子實在熬不過,母親在李儉珠6歲的時候,改嫁到尹家。從此,李儉珠跟着叔叔李曼倈過日子。窮人的孩子早懂事,6歲的李儉珠就會扯草、砍柴、燒火煮飯,很得叔叔的喜歡。平日裏,李儉珠叔叔家都是吃拌上青菜、豆葉、豆稈粉、苦菜等的稀粥,很少吃一頓大米飯,能吃上紅薯或者紅薯皮就算很不錯了。只有遇到叔叔行船走水回來,一家人每人才能吃上半碗乾飯。9歲那年,遇上大荒,叔叔一家的生活也很難熬,連拌野菜煮稀粥的米也沒有了,只能用粗糠摻和“神仙土”吃。母親疼他,將他留在尹家過日子。他一到尹家,就被人視為隨母下堂的“轎背崽”,討人眼嫌,受盡欺凌。叔叔知道了,跑到尹家將他接回去了。為了活命,叔叔狠下心向地主譚壽林借了一籮穀子的高利貸,給孩子們餬口。地主譚壽林見李曼倈再也還不起他的谷債了,瞅準這個時機,表示讓李儉珠來他家上門婚配丫環,這三石谷的債就可以免了。李曼倈無奈,只好把李儉珠送進了譚壽林的家門。 [4] 
1919年,李儉珠13歲的到地主譚壽林家當長工。他哪裏是來做“上門女婿”,完完全全是來當奴隸的,受盡侮辱,受苦極深,因此李儉珠疾惡如仇。到譚壽林家第二年的大年三十這天,下着雨夾雪,地主要他上山去砍柴,還被地主婆言語侮辱。李儉珠心中非常憤懣,僅穿着從叔叔家裏帶來的一條短褲和一件汗衫離開了譚家,跑到一個教書先生李府德家裏落腳。李先生和父親李四倈的生前好友譚家旺,還有其他村民都同情他。李先生讓出一間柴屋給他住,譚家旺送給他三塊銀洋。李儉珠用這錢安了個家,做了一件棉衣。這是他長到14歲才穿的第一件新衣服,以前都是穿別人不要的舊衣服或者爛衣服,穿的鞋子常常是撿到別人扔掉不要的爛鞋,往裏頭塞點棉花或者用稻草墊着穿。他沒有一個冬天雙腳不是被凍得生凍瘡、流膿流血的。譚家地主婆因失去了這樣一個奴隸很不甘心,三天兩頭來找他的麻煩,逼他再回到譚家去當奴隸。有一天,李儉珠正要去砍柴,地主婆又來逼他。他趁路過巷子裏無人的時候,用柴擔將地主婆打倒在地,還踩了她幾腳,出了惡氣。這一打惹了大禍,譚壽林糾集一夥人抓他。這樣,他在家鄉再也待不下去了,不得不流落異鄉。在他離開的時間,洮水在1926年冬至1927年上半年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譚家旺和他的弟弟譚家述是這裏的農運領袖。“馬日事變”後,形勢突變,革命陷入低潮。 [1]  [4] 

李儉珠土地革命時期

1927年秋一日,李儉珠隨船從武漢歸來。這天,縣府衙門和豪紳密謀,將譚家旺抓了。他們十分高興,在譚氏家祠擺酒設宴,打算在酒醉飯飽之後,將譚家旺開膛祭祖。譚家旺的妹妹正為此事急得在河邊哭泣,恰巧與李儉珠碰上了。李儉珠聽説自己的恩人譚家旺要遭開膛的滅頂之災,氣憤得青筋暴鼓,拳頭緊攥。當夜幕降臨,敵人猜拳行令不迭的時候,他抄起一把斧子,從祠堂門口看熱鬧的人羣中穿過,衝進祠堂,舉起斧子將屋柱上捆綁譚家旺的繩索砍斷,猛地拉起譚家旺就走。擠在門口看熱鬧的羣眾見李儉珠搶出譚家旺來了,連忙閃開一條路讓他倆通過,然後又合攏,嚴嚴實實地在門口堵着,掩護他倆跑掉。等敵人弄清了是怎麼一回事進行追趕時,他倆已跑了好遠。李儉珠為了掩護譚家旺脱逃,特意把敵人引向自己。譚家旺跑脱了,李儉珠被敵人抓住了,敵人要他抵命。後來,譚家旺的父親譚單彪賣掉一畝地,換得兩百塊光洋,向縣挨户團一個長官求情,才免除了李儉珠的死刑,將其打了兩百板屁股。就在李儉珠捱打後東躲西藏的時候,毛澤東率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譚家旺在荊竹山與這支部隊接上了頭。部隊隨即派譚家旺回茶陵做地下工作。譚家旺回到茶陵,通過李曼倈很快就找到了藏匿着的李儉珠,與他徹夜長談,告訴他許多革命道理,將他帶上革命道路。 [5]  [4] 
1928年3月,黨組織派李儉珠擔任地下偵察員、交通員。他常常裝扮成做生意的小販,在茶陵縣境內各處轉游,刺探敵挨户團的兵員、裝備和駐地,以及地主豪紳的行止,及時向上級黨的組織報告。後來,李儉珠行動被反動派發現,被調回茶陵游擊隊。 [1]  [5] 
1929年4月,由共產黨員譚家旺、譚貴保介紹,黨組織批准李儉珠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李儉珠被派到茶陵縣境內的黃泥塘、長江鄉、大嶽一帶開展革命工作。由於敵人反動統治,一開始,李儉珠白天只能藏身在山上,夜晚才能進入山邊獨棟屋人家開展工作,瞭解情況。他一個一個地去開導思想,啓發階級覺悟,然後再通過一家帶一家,以致全村貧苦羣眾都起來革命,在游擊隊武裝配合下打垮了敵人的統治,將這一帶闢為蘇區。 [5] 
1930年6月,長江鄉蘇維埃政府成立,李儉珠任政府主席。他領導長江鄉的貧苦羣眾,建立組織,分田地,鬥地主,進一步發動羣眾。每當紅軍進村,就組織羣眾站崗放哨,探聽消息,慰勞紅軍,還配合紅軍作戰。後來,譚家旺將鄰近幾個蘇維埃政府的武裝合編成舲舫區游擊隊,譚保連任隊長,李儉珠任政委。通過多次戰鬥考驗,這支隊伍迅速壯大,後擴大為獨立營,譚保連任營長,李儉珠任政委。 [5] 
1931年10月,李儉珠調到茶陵縣蘇維埃政府預備隊當政委,做保衞工作,負責看押犯人。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茶陵縣蘇區從這年秋天起,依照蘇聯當年驅逐白俄的做法,大規模開展驅逐豪紳地主家屬子女出境的運動,裏頭也夾雜着一些在革命隊伍中查出來的所謂“改組派”、“AB團”分子。一天,上級交給李儉珠一個任務,叫他率隊一次押送300多人出境。李儉珠發了牢騷:“抓這麼多人幹什麼!”不料,李儉珠這句牢騷話被同行者打了小報告,特派員便打算將李儉珠當“改組派”抓起來。這個消息被譚家旺和譚家述兩兄弟知道了,他倆冒着風雪從外地趕來,説服了特派員,沒再追究李儉珠是“改組派”的事。 [5] 
1932年初,茶陵縣預備隊縮編,李儉珠奉命赴紅四分校(又名“湘贛紅校”)學習,編入工人隊,任副政治指導員兼支部書記。經過四個月學習,結業後他被調入湘贛省政治保衞局,接受短期訓練。隨後,他被分配到湘贛軍區“分兵站”當特派員。5個月後,因其工作成績突出,又升任“總兵站”特派員。 [5] 
1933年1月,李儉珠調到紅四分校任總特派員。3、4 月間,因軍事形勢緊張,紅四分校遷至井岡山區,李儉珠隨校前往。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離開湘贛革命根據地。突圍西征前夕,紅四分校官兵被編入西征行列。8月,隊伍從永新牛田出發。路上,李儉珠由紅校調入紅十七師五十一團任特派員。10月,部隊到達湘黔邊境,參加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當時,由於黨內“左”傾錯誤的影響,各革命根據地內普遍開展了抓“AB團”、“改組派”的鬥爭,傷害了不少革命同志,挫傷了革命隊伍的鋭氣,紅二軍團尤甚。二、六軍團會師以後,二軍團向六軍團要幹部。六軍團黨委書記任弼時同意了賀龍的意見,從六軍團抽人派到二軍團去。一天,任弼時找到李儉珠等人談話,要求他們到二軍團工作以後,迅速恢復政委制,建立政治機關,甄別一批幹部。隨後,李儉珠被分派到四師十八團任特派員。這個團有一個“改組派連”。這個連的人大部分原是連以上幹部,被當作“改組派”抓起來後編入了這個連。打仗的時候,哪裏打不開,就把這個連放在前頭衝鋒;戰鬥失利,部隊撤退,就把這個連調來殿後;戰鬥結束又將他們一一銬起來,哪怕是背米背柴也不松銬,把他們當騾子使用,讓他們受盡折磨。李儉珠主動去接近這些“改組派”,找他們談話,一一瞭解他們的出身和經歷。這些人都不知道“改組派”是怎麼回事,更不知道自己是怎樣成為“改組派”的。他們全是因為搞“逼供信”,被人亂供出來的。他們都出身貧苦,要求革命,對共產黨有深厚的階級感情,其中不少人還戰功赫赫。李儉珠迅速把了解到的情況向保衞局長吳德峯和任弼時等彙報,將這個“改組派連”頭上的不實之詞全部推倒。在很短的時間裏,“改組派連”的人員全部得到了平反昭雪,恢復了黨籍,回到了領導崗位。李儉珠這一舉動挽救和保存了一大批幹部,不少人後來成為了我軍的高級將領,如黃新廷楊嘉瑞等。“改組派連”的問題解決不久,敵人大舉進攻。戰鬥中,團長負傷,政委犧牲,部隊傷亡較大,但部隊還撤不出戰鬥。賀龍、關嚮應當即指定李儉珠代理團長指揮戰鬥。李儉珠重新集合隊伍,主動進攻敵人,掩護大部隊轉移,引敵人進入伏擊圈一舉圍殲,取得了勝利。慶功的時候,李儉珠受到了軍團首長的表揚。此後,李儉珠調任四師特派員,師長是盧冬生,政委是方理明板栗園戰鬥中,師長、政委負傷了,冼恆漢李井泉相繼來到四師任師長、政委,張平化任政治部主任。一開始,因為互不瞭解,有人因他們是知識分子便瞧不起他們,不支持他們開展工作。每逢這時候,李儉珠都挺身而出,支持他們工作,維護他們的威信。當年由於受共產國際的影響,保衞工作人員獨立於同級黨、政、軍領導之外,還直接受上一級保衞部門的委派和領導。不僅如此,特派員還有權監督同級黨、政、軍領導。所以,李儉珠當時的態度對於四師軍心的穩定十分重要。後來,在一次戰鬥中,因情況緊急,李儉珠帶一個警衞連在永順打死敵團長一名,消滅敵人一個排,繳獲100支槍和一些文件、地圖,以及白洋、黃金等物資。 [5]  [6] 
1935年10月,蔣介石下今成立宜昌行轅,派陳誠任行轅參謀長,漸次調集22個師又5個旅,130個團,20餘萬人加上地方保安部隊約30萬之眾,十倍於紅二、六軍團的兵力,對湘鄂川黔根據地進行“圍剿”。 [6] 
1936年2月,根據敵情這一變化和全國抗日形勢的需要,紅二、六軍團退出湘鄂川黔,挺進川滇黔邊,抵達雲南,開始長征,並於7月初在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8月,部隊開始走入人跡罕至的草地。過草地一開始,上級配給李儉珠兩匹馬、兩個警衞員、一個秘書。後來形勢險惡,他把馬殺了分給戰士們吃了,自己拄着兩根棍子走,一步一步在沼澤地裏踏過。每天走的里程漸次減少至日行兩三里。10月,他才和戰士們一道走出草地,在甘肅會寧地區和紅一方面軍會師。 [6] 

李儉珠全面抗戰時期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紅軍改名為八路軍,部隊縮編,李儉珠奉命同盧冬生、賀彪一道,從莊裏鎮出發,前往延安,進入抗大第二期學習。李儉珠分配在四大隊第五隊(後為第六隊)任支部書記(隊長黃克功)。他在抗大學習了“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運動史”、“統一戰線”等革命理論。他還參加了挖窯洞,曾與同隊學員許世友進行了挖窯洞比賽。半年過後,中央社會部保衞訓練班成立,李儉珠調進這個訓練班任訓練隊長。隨後,他擔任了毛主席的內衞。敵人飛機轟炸延安之後,他隨同毛主席住進了棗園 [6] 
1938年3月,任弼時、關嚮應來棗園要李儉珠回八路軍第一二〇師。臨行時,毛主席設家宴款待他。毛主席對他説,你革命意志非常頑強,這是好的,但有時不講策略,對有錯誤的同志團結不夠好,他表示接受。回到一二〇師後,李儉珠任鋤奸部副部長,後任部長、晉綏調查局局長等職。從1938年3月至抗日戰爭勝利,李儉珠除完成了保衞工作任務外,還非常出色地完成了野戰任務。1938年12月,一二〇師在冀中活動,遇上日寇的瘋狂大掃蕩,情況緊急。師首長決定部隊分開行動,分派李儉珠率保衞隊帶着師部僅有的極為珍貴的兩門炮轉移。賀龍師長叮囑李儉珠:“保衞隊要和這兩門炮共存亡!”李儉珠率領這支八九十人的隊伍與敵人周旋。在博野縣棋村,隊伍被敵人包圍在一所民宅大院裏,戰鬥十分激烈,日軍以三輛坦克、兩輛裝甲車輪番向院內進攻,但是,敵人始終未能靠近院牆,每次進攻都被李儉珠指揮部隊擊退。他們用集束手榴彈炸壞敵人兩輛坦克、一輛裝甲車,自己僅傷亡幾人,以很少的代價保住了大炮。這次戰鬥一直堅持到第二天下午,三五八旅主力部隊反攻回來,才將敵人趕跑。最終,李儉珠率部圓滿完成任務,受到了師部的通報表揚。又有一次,一二〇師師部由冀中向晉察冀綏地區轉移。師首長又派給李儉珠一個任務,叫他率保衞隊帶領和掩護師部直屬隊、供給部、衞生部、文工團計千餘人轉移,同時還帶着那兩門炮。非戰鬥人員多,隊伍龐大,又逢敵人大掃蕩,要在敵佔區穿行,征途遙遠,供給困難,可謂閒難重重。在這困難面前,李儉珠二話沒説,把任務接受下來了。通過分析情況,他採取了“避實就虛”戰術,不是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與敵人接火。他選派富有偵察經驗的向長生,率一個便衣偵察隊走在前面。向長生熟悉當地哥老會的暗語,能比較容易地在各地探到敵人活動的消息情報。李儉珠率領大隊人馬走在後面,根據偵察隊提供的情報仔細分析,同時動員大家下決心,吃大苦,繞遠路,避敵鋒芒。經過半個多月的艱苦轉戰,李儉珠將隊伍安全地帶到了平西一帶地區,沒失一兵一卒,兩門炮仍然完好無損,圓滿地完成了師首長交給的任務。在此期間,部隊見他們這麼久沒有回來,心裏很焦急,派人四處去找,不料他們奇蹟般地出現了。李儉珠再次受到嘉獎。李儉珠回到晉西北以後,領導了師直機關整風,後來又回到延安,參加了中央辦公廳的整風文件學習。 [6] 
1945年4月23日,李儉珠以正式代表資格,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七大”閉幕的前一天,黨中央作出了派員赴東北三省接管的決定,組織了一支三四百人的隊伍,先期步行赴東北。這支隊伍中就有李儉珠。經過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李儉珠以黨外人士身份來到吉林省長春市,由蘇聯紅軍長春衞戍司令部委任,出任長春市公安總局副局長,局長是偽滿時期的憲兵隊長張慶和。李儉珠按照黨的指示,通過一系列工作,穩住了張慶和,爭取並擴大了部隊,收集了許多軍用資財,掩護軍政幹部進入東北,將黨的一些幹部派往地方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甚至還將張慶和及爭取到革命隊伍中來。12月,國民黨軍佔領長春,李儉珠從長春市公安總局撤出,調到吉林省軍區任政治部主任,後任吉北軍分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三師成立後,曹裏懷任師長,李儉珠曾任副政委、政委、政治部主任等職。 [1]  [6]  [7] 

李儉珠解放戰爭時期

1947年8月至1948年7月,李儉珠歷任吉林省軍區後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十二縱)政治部組織部長等職,參加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等戰役。 [1]  他在東北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役中由於挨凍時間過長,腿凍成了紫黑色,終生半癱。 [7] 
1949年7月,李儉珠調任四野炮五師政委,當時炮五師沒有師長。李儉珠帶領部隊到河南駐馬店駐防,後來又返回東北開荒、改裝,以應國家緊急需要。李儉珠還擔任第四野戰軍炮兵政治部副主任。 [7] 

李儉珠建國之後

1950年10月中旬,中國人民志願軍組建特種兵部隊,並將高炮、平炮、坦克等9個師編入特種兵行列,李儉珠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兼炮五師政治委員,奉命率部第一批出國,赴朝參戰。參戰期間,因氣候寒冷,李儉珠腿傷加重了,要用兩塊狐狸毛皮把腿裹着,但他仍堅持作戰。他參加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二、三次戰役。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結束之後,正值軍委組建炮兵司令部,李儉珠奉命回到北京,組織上準備要他任炮司幹部部長。因為身體不適應北方氣候,他要求回南方工作。組織上考慮到他這一實際情況,改任他為中南軍區炮兵部政治部主任兼炮校政委。他到任以後,因情況變化炮兵部隊建制暫不設立,改任中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 [7] 
1952年5月,李儉珠調任中南軍區公安軍政治部主任,羅瑞卿任政委。 [7] 
1953年,李儉珠進入武漢速成中學高幹班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廣西軍區任副政委,1956年7月任廣西軍區第二副政委。李儉珠在廣西軍區工作了10年。 [7] 
1955年9月,李儉珠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  [7] 
李儉珠少將1955年授銜照
1964年,李儉珠因病離休回到長沙,享受正兵團職待遇。 [7] 
1966年,“文革”爆發後,駐省部隊營救了李儉珠,並派一班人護送他直抵飛機場,讓他安抵北京。他在北京一住下來就是幾個月,等長沙局勢稍微穩定了才回來。 [7] 
1970年,李儉珠被以疏散為由趕到了茶陵縣城。他在茶陵縣城一住下來,就不得安寧。鄉親、故友絡繹不絕地來看望他,有求於他。組織上先後安排他去條件優越的桂林、長沙安度晚年,然而當他了解家鄉的幹部、社員反映洮水落後貧窮的狀況後,他再也坐不住了,婉言謝絕組織的關心。 [1]  1970年10月4日,年過花甲的李儉珠拖着傷殘的身體,攜妻回到了自己的故鄉——茶陵縣洮水公社洮水大隊,開始了他的辦點歲月。他不顧年老體弱且腿傷未除,與羣眾同甘共苦,鬥酷暑,戰嚴寒,還拿出自己的部分積蓄資助辦事業。李儉珠先到洮水村各家各户訪問,然後召開座談會,詳細瞭解生產情況、社會情況。他拄着枴杖帶領大隊幹部到各處實地察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改田,哪些地方應該築壩,哪些地方需要治水,組織幹部羣眾制訂出了治水改田方案。他還組織黨員幹部認真學習,引導大家分析洮水落後的原因,將黨員幹部的思想統一到發揚艱苦創業、改天換地的革命精神,努力搞好生產上來。當時的洮水農業基礎設施差,農田旱澇保收面積只佔總面積的40%左右。李儉珠分析情況後,決心從根本上改善洮水的農業生產條件。於是從1970年10月開始,他和幹部羣眾一道,堅持以治水為主,結合造田、改土、開山,實行水、土、田、山、林、路綜合治理,全面進行農業和農村的基本建設。沒有工具,他和幹部們就組織鐵匠加工鐵棍、鐵鍬、鋤頭,組織篾匠編織簍箕、簍子、籮筐,組織木匠自制土車、板車;沒有錢買水泥,他和幹部們就組織勞力砍柴、打石頭、燒石灰,並從自己長期節省下來的津貼費中拿出2000元,買了急需的少量水泥和其他器材。改洲造田是大兵團作戰,需要人來組織。支部成員分工負責,李儉珠把集中人員的任務攬在自己身上。他動員全村所有的勞動力參加。每天天剛亮,他就拄着棍子,迎着逆風來到工地監工,若是發現哪家的勞力還在睡懶覺,就會毫不留情面地上門敲哪家的門。李儉珠因腿部受傷,自己不能挑,就在一旁陪着大家幹,即使下雨下雪的天,也不肯離開工地半步。他和大夥一起,一天兩餐吃在工地,大夥碗裏有多少灰塵砂礫,他碗裏也有多少。大夥覺得過意不去,禁不住勸他説:“李將軍,您一把年紀了,還是吃好一點,別跟我們一樣啊!”李儉珠説:“我若論吃,每餐吃一隻雞,也吃得起,國家給我的待遇不低呀!可是,我端起碗往你們中間一站,心中就難過,國家還窮啊!這片荒洲浸透了烈士的鮮血,40年前,敵人一次就在這裏殺害了我們18名革命同志,我們不改變它,對不住先烈啊。你們也有困難,有的家裏柴火燒完了,燒稻草煮飯,可我還要求你們在工地幹活;有的婦女同志,背上吊着一個孩子,肩上挑一擔泥土,自己往前頭鑽,小孩往後背歪,我心裏也很不好過。為了大家吃着有餘,為了給國家多做貢獻,非要大家咬緊牙關、齊心合力地幹不可,並且必須搶在洪水季節到來之前完成一期工程,否則就會前功盡棄!”經過4個多月的苦幹實幹,李儉珠和當地幹部羣眾首先在潭下洲修築了一條防水橫堤和一條水渠,解決了當年新改造的幾十畝稻田的引水灌溉問題,實現了當年糧食增產、社員羣眾收入增加的初步目標,農田基本建設開局即勝。李儉珠連續7年帶領幹部羣眾治灘、治水、治山、開荒、種地、辦工廠,改洲造田1000多畝,使這裏由口糧不足變為自給有餘,不僅取下了吃返銷糧的帽子,還逐年增加了對國家的貢獻。在他帶領下,當地還種植蜜桔45畝,開墾荒山1198畝,營造杉木林3400畝,同時興辦了發電站、竹木加工廠、油榨房、石灰廠、陶器廠。在連續7年的築堤、修渠、改田中,李儉珠像當年指揮戰鬥一樣,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組織羣眾修成了2900多米灌溉渠,築成了3790多米防洪堤,修建了15200多米引水渠,新修了3900多米機耕道。 [1]  [7] 
李儉珠在建國後
1971年8月,李儉珠又組織洮水和中元(今中洲)、祠灣3個村(當時稱大隊)一起修團結渠。在修鯉魚洲大堤時,李儉珠和青壯年一樣打木樁,打完後手臂都抬不起來。村民們感動地説:“年過六旬的老將軍都能幹,我們還有什麼好説的?”終於一條貫穿洮水洲,連接中元、祠灣部分田地的全長2900多米的團結渠修成,並在渠道上架設了大小5座石頭水泥拱橋。 [1]  [7] 
1976年離開洮水時李儉珠(右二)站在被洪水肆虐過的防洪堤上 1976年離開洮水時李儉珠(右二)站在被洪水肆虐過的防洪堤上
1976年7月9日,由於暴雨傾盆,百年罕見的山洪暴發,全大隊14個生產隊有10個生產隊被洪水洗劫,700多畝稻田被淹沒,6年大幹的成果毀於一旦。10日下午,李儉珠正在縣裏開會,聽到故鄉受災,許多鄉親被洪水圍困的消息後,想立即趕回洮水大隊。時任縣委書記王連福勸他:“水這麼大,您不能去,可以用電話聯繫。”他説:“我不能看着鄉親們受災。”第二天上午,李儉珠乘坐吉普車衝過已被洪水淹沒的公路,濕漉漉地趕到了舲舫公社。因為當時洪水未退,車子只能停在公社坪裏。公社領導派人找來一隻船,他緊急趕往洮水大隊。當他看到洲上被洪水圍困的羣眾安全時,他懸着的心才放了下來。緊接着,他冒着洪水組織生產自救,帶領羣眾重建家園。他還拿出700多元錢買了一些生活急需物資,救濟洮水、中元兩個村受災嚴重的80多個烈軍屬、困難户,鼓舞羣眾開展生產自救。在較短的時間內,經過撈禾扶蔸,被洪水淹沒、基本無收的400多畝早稻後來獲得了半收,380畝被水衝沙壓的農田很快復原,除鯉魚洲外,全部種上了晚稻;電站進水口的淤泥也被全部清除,重新發電;團結渠修復通水,解除了早稻後期旱情,保證了晚稻的灌溉。當年,洮水仍然奪取了全年豐收,做到了災年不要國家救濟。從1972年至1978年,洮水共向國家交售糧食1619500斤,最多的1978年交了44萬多斤。上級黨組織考慮李儉珠蹲在洮水的時間長了,年歲大了,身體差了,又看到洮水大隊已經變了,強行把他從洮水搬了出來。 [1-2]  [7] 
1979年8月,李儉珠把這八年的經歷寫下來了,題為《在洮水辦點的回憶》,還寄了王震同志。10月11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王震給李儉珠的信》和《老當益壯 能官能民——長征老幹部李儉珠同志回鄉生產的彙報》的文章。王震在信中指出:“你同家鄉公社社員心連心,老當益壯,白首回春,做出了令人感奮和敬佩的勞動業績。我們黨和國家有幾十萬、近百萬四十、五十、六十歲的幹部。如果有幾十萬幹部,真正像你和甘祖昌喻傑同志那樣,回到故鄉建設社會主義,以身作則,團結人民羣眾共同奮鬥,這個偉大力量,在一、二十年後將會真正顯示出來。” [1]  [7] 
1988年7月,李儉珠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  [8] 
1997年2月14日,李儉珠因病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1]  [8] 

李儉珠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 

李儉珠人物評價

李儉珠同志是忠實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是我黨的優秀黨員和優秀幹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是留給社會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1] 
參考資料
  • 1.    李儉珠-茶陵縣人民政府  .茶陵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5-28]
  • 2.    李儉珠將軍的故鄉情結  .株洲新聞網.2019-09-20[引用日期2023-12-10]
  • 3.    姜廷玉等.《中國人民解放軍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人物誌》.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06:第532-533頁
  • 4.    胡滌非.《茶陵英傑 記茶陵十位黨史人物》.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05:第227-230頁
  • 5.    胡滌非.《茶陵英傑 記茶陵十位黨史人物》.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05:第231-236頁
  • 6.    胡滌非.《茶陵英傑 記茶陵十位黨史人物》.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05:第237-242頁
  • 7.    胡滌非.《茶陵英傑 記茶陵十位黨史人物》.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05:第243-248頁
  • 8.    胡滌非.《茶陵英傑 記茶陵十位黨史人物》.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05:第249-2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