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傑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

鎖定
李傑,男,1957年10月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結構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 [4-5] 
李傑於1982年畢業於鄭州工學院;1984年獲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重慶大學)碩士學位;1988年獲同濟大學博士學位;1993年,晉升為教授;1993年至1994年,成為英國薩塞克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1995年,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2002年,受邀在日本京都大學短期訪問研究;2006年,受邀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短期訪問研究;2007年,受邀在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擔任訪問教授;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  [6-7]  [13] 
李傑主要從事隨機力學與工程防災研究工作 [4] 
中文名
李傑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南開封
出生日期
1957年10月
畢業院校
同濟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籍    貫
河南省沈丘縣老城鎮 [3] 

李傑人物經歷

1957年10月,李傑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
1978年1月至1982年12月,本科就讀於鄭州大學(原鄭州工學院)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2年1月至1984年12月,碩士就讀於重慶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
1985年1月至1988年12月,博士就讀於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 [7] 
1988年12月,畢業後回到鄭州工學院擔任教師。
1993年,晉升為教授。
1993年至1994年,成為英國薩塞克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1995年,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
2002年,受邀在日本京都大學短期訪問研究。
2006年,受邀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短期訪問研究。
2007年,受邀在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擔任訪問教授。 [6]  [13] 
202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 [2]  [8]  [11] 
李傑院士

李傑主要成就

李傑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傑在隨機動力學、隨機損傷力學、工程結構可靠性分析與工程網絡可靠度研究中做出了具有國際聲望的學術貢獻。主要包括:
1、提出了物理隨機系統研究的基本思想,創造性地發展了隨機結構與隨機系統分析理論,包括:提出了隨機結構分析的擴階系統方法與隨機建模準則;合作建立了隨機系統分析的廣義概率密度演化方程;在結構災害性動力作用的物理隨機過程模型研究中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2、建立了混凝土隨機損傷力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包括:提出了“隨機介質”基本概念,為非均勻介質材料的力學研究開創了新的道路;發展了微-細觀隨機斷裂模型,建立了混凝土彈塑性隨機損傷本構模型;發展了混凝土結構非線性分析數值算法;
3、具有獨創性地建立了結構整體可靠度分析的“物理綜合法”,形成了統一解決結構整體可靠度分析問題的基本理論體系;
4、 建立了大型工程網絡抗震可靠性分析理論與設計技術,包括:發展了大型複雜網絡抗震連通可靠性分析理論;建立了大型城市供水系統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理論;在國際上率先推出了生命線工程網絡抗災優化設計技術 [13] 
  • 學術論著
據2022年9月同濟大學工程可靠性與隨機力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網站顯示,李傑先後出版7本學術著作,在中國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00餘篇(其中SCI收錄190餘篇、EI收錄280餘篇);論著被他人引用16000餘次(其中SCI他引3200餘次,H指數31) [13] 
出版時間
書名
出版社
1992年
《地震災害預測與防災規劃》
1992年
《地震工程學導論》
1996年
《隨機結構系統——分析與建模》
科學出版社
2005年
《生命線工程抗震——基礎理論與應用》
2009年
《Stochastic Dynamics of Structures》
John Wiley & Sons
2014年
《混凝土隨機損傷力學》
科學出版社 [13] 
  • 學術交流
據2022年9月同濟大學工程可靠性與隨機力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網站顯示,李傑作為會議主席組織並主持26次國際或國內學術會議,擔任40餘次國際系列學術會議科學委員會委員,先後30餘次應邀在國際系列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報告或特邀報告 [13] 
2022年8月12-14日,2022年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術年會在遼寧瀋陽召開,李傑出席會議並作了題為“概率密度演化理論及其工程應用”的報告 [9] 
  • 科研項目
據2022年9月同濟大學工程可靠性與隨機力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網站顯示,李傑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羣體”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或課題等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60餘項 [13] 
  • 科技決策
1999年,李傑參與“十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先資助領域論證工作,是“重大工程災害與防治”領域建議書的主要起草人之一;2001年,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人居環境與城鎮化建設”的規劃與可行性論證工作;2004年,作為專家組組長,主持上海市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與公共安全”專題的起草與論證工作;2005年,作為執行委員會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建築、環境與結構工程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工作;2006年-2007年,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策劃、起草、論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大工程的動力災變”立項工作;2009年-2010年,作為專家組組長,主持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建築、環境與結構工程學科2011-2020年發展戰略研究”工作。2012年,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科技部“973”計劃“製造科學與工程”十二五發展規劃研究工作。2014年-2015年,作為專家組組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建築、環境與結構工程學科‘十三五’發展戰略規劃” 研究工作。2014年-2017年,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科技部城鎮化領域‘十三五’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工作。2018年,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抗震韌性城市建設”雙清論壇論證工作 [13] 
  • 科研獲獎
據2022年9月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網站顯示,李傑獲得國家級、部省級科技進步獎16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1997年),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1996年,2000年,2005年),作為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獲得部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三等獎7項(1990年,1994年,1996年,1997年,2002年,2003年,2005年) [12] 
時間
獲獎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97年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2] 
2016年
“工程結構抗災可靠性設計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論”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0] 
2020年5月
《複雜建築結構精細分析與整體抗災性能調控關鍵技術》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 

李傑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李傑讀書理念是“三問、三結合”,“讀書三問”,即讀一本書,要弄清楚“是什麼,有什麼用,侷限性在哪兒”。作為研究生,對於研究應不僅侷限於“是什麼”和“有什麼用”上,更要思考前人科學理論的侷限性,從而獲得學術上的突破。而“讀書三結合”,指的是“讀書要結合文獻、結合研究、結合著述”。
李傑認為,作為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能力——不僅是研究問題的能力,更是要培養善於將老師的問題,轉化為自己的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應對壓力的最好方法。當研究的問題變得有趣了,也就不會覺得有壓力了 [15] 
  • 指導學生
截至2021年12月,李傑指導的67名博士畢業生中,已有12人晉升正教授,2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 [16] 
  • 執教課程
本科生課程:土木工程與土木工程師
研究生課程:高等混凝土結構理論、工程可靠性選講、結構隨機動力學、結構隨機動力學、土木工程研究進展與研究方法 [13] 

李傑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6年
政府特殊津貼
國務院
1998年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1999年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首批特聘教授
教育部
1999年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人事部
2001年
全國優秀教師
教育部
2004年
上海市勞動模範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04年
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08年
“李國豪結構工程大獎”一等獎
同濟橋樑教育和研究發展基金會
2012年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13年
榮譽博士學位
丹麥王國奧爾堡大學
2014年
Freudenthal獎章
2017年
卓越教師獎
2017年
立德樹人優秀教師獎
同濟大學 [13] 

李傑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任職機構
職務
2017年
國際結構安全與可靠度協會(IASSAR)
主席 [5] 

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Board)
委員

副理事長

中國建築學會結構計算理論與工程應用專業委員會
主任

中國建設部城鎮化專家委員會
委員

抗震防災規劃審查委員會
委員

Structural Safety
編委

Probabilistic Engineering Mechanics
編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cs
編委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Risk Management
創始主席 [1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學部評審委員會
委員

混凝土結構理論與工程應用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中國城市安全與工程防災學術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主編

《工程抗震》編委會
副主任委員 [12] 

李傑人物評價

作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李傑)潛心育人,孜孜不倦,培養出全國結構工程領域的眾多精英;他是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作為同濟大學王牌學科新一代的學術領袖,他嘔心瀝血,奮進在科學前沿,成為國際結構安全性與可靠性協會主席;作為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他殫精竭慮,不辱使命,為城市“生命線”的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6] (《勞動報》評)
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一位同濟大學土木學科百年榮耀的繼承者和開拓者,李傑從未有一刻忘記自己肩上的責任。在三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李傑)一直秉持這樣的理想,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的同時,也不斷歷練自己的團隊,鼓勵自己的學生。作為同濟大學王牌學科新一代的學術領袖,李傑教授不忘初心,一直奮進在科學的最前沿。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執着。“認識自己,堅守自己”,這是他對青年人的忠告,也是他一生自我修養總結 [14] 同濟大學工會評)
李傑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心懷身為一名師者、學者的崇高使命和科學追求,一直奮進在結構工程理論創新的最前沿,矢志用科學理論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16] 同濟大學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