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來亨

鎖定
李來亨(?-1664年),陝西米脂人,李過之子。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後為南明抗清將領。
永昌二年(1645),李自成犧牲後,隨李錦(過)進入湖南,聯合明大臣堵胤錫共同抗擊清軍。李錦死後,隨高一功等入川。清順治八年(1651),高一功犧牲,他力戰突出重圍,率部進入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會合郝搖旗劉體純及當地農民軍堅持抗清。他們屏守山區,屯耕自給,整軍練兵,聚眾10萬,號稱夔東十三家軍,又與大西軍孫可望李定國棄嫌修好,一致反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進迫貴州、雲南,李定國勢孤力薄。他率兵攻重慶,牽制清軍,以靈活戰術重創清兵。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以10萬兵力邀擊,仍數次敗於李來亨之手。康熙三年(1664年),清軍20萬重兵圍困茅麓山九蓮坪(今湖北興山縣西北)。李來亨拒降,後糧盡援絕,舉家自焚。 [3] 
全    名
李來亨
封    號
三原伯→三原侯→臨國公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1664年8月4日
主要成就
聯明抗清
籍    貫
米脂

李來亨人物生平

李來亨嶄露頭角

其早期經歷不詳。按一般説法,他是李過的養子。李自成犧牲以前,李來亨長期在李過部下,名聲不顯。大順軍聯明抗清以後,李過成為忠貞營主將,李來亨在永曆元年(1647年),受封為三原侯。順治六年(1649年)冬,李過病死,忠貞營由高一功和李來亨等人統率。

李來亨聯明抗清

由於常常受到明文武官僚的刁難歧視,高一功、李來亨等人決定長途跋涉,前往夔東地區開闢新局面。這裏山高林深,依憑大江,形勢十分險要。早在順治二年到五年,李過、高一功為首的大順軍餘部曾經兩度在這一帶堅持抗清,熟悉地理環境和風俗人情。
順治七年(永曆七年,1653年)十二月,永曆朝廷任命大學士文安之為督師,經略川、楚、秦、豫軍務,負責協調川東鄂西各部抗清武裝的行動。文安之赴任時為了示之以恩,請求朝廷給各部首領加封晉爵,得到永曆帝的批准,李來亨晉封為臨國公。同時晉封的還有益國公郝搖旗、荊國公王光興、皖國公劉體純靖國公袁宗第宜都侯塔天寶、陽城侯馬騰雲、岐侯賀珍等。
順治八年(1651年),忠貞營從廣西橫州地區出發,經柳州象州融縣、古泥等地進入湖南西部。途經保靖時,遭到當地土司彭朝柱的襲擊,高一功不幸中毒箭身死。忠貞營在李來亨統率下衝破阻攔,到達湖北建始縣。次年(順治九年),來亨率部渡江,在興山縣境建立了比較穩固的基地。李來亨在興山縣七里坪設置帥府,任命了知縣等地方官員。由於當地人煙稀少,土地澆薄,生產很不發達,李來亨一面招徠居民恢復生產,“相附者眾”;一面組織士兵屯種山田。“歲收麥粟草棉供糧食衣履”。為了取得山區缺乏的物資,李來亨嚴格實行保護民間貿易的政策,下令禁止搶掠商販,還派人出外收購食鹽和鐵器,荊州以西的居民往往私自來興山一帶同農民軍做生意。正是因為李來亨等人重視農業生產,注意保護民間貿易,夔東抗清武裝直到最後被優勢清軍撲滅時,基本上保證了軍隊和居民的物資需要
儘管客觀上的條件十分艱苦,李來亨始終沒有改變堅決抗清的初衷。順治十年(1653年),他帶領部眾東出當陽縣,擊斃清將汪吉…。順治十二年(1655年),李來亨等夔東抗清將領同掌握了永曆朝廷實權的孫可望建立聯繫,配合作戰。
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叛變,投降了清朝,西南抗清局勢逐漸惡化。順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蜀王劉文秀病死。反映了大西軍部分高級將領希望同大順軍餘部並肩作戰、挽救危局的熱切心情。這年內清廷部署三路進軍雲南,永曆朝廷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李來亨矢志不渝

為了拖住清軍的後腿,永曆朝廷派出使者聯絡夔東十三家兵馬進攻重慶。在閣部文安之、太監潘應龍的組織下,李來亨等“十三家”於十二月初先撥官兵七千、戰船一百五十八隻溯江而上,聯合梁平、萬縣一帶的譚文譚詣譚弘所部兵力直抵重慶城下,三面圍攻;後續部隊分水陸兩路源源而來。然而,在重慶城下卻發生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內訌,譚詣和譚弘刺死譚文,投降清朝。抗清力量內部的離析,使這次挽救永曆朝廷的計劃完全落空了。
李定國兵敗撤離昆明以後,永曆朝廷曾經就何去何從進行討論,有人建議繞過清軍主力,進入川東同李來亨等人為首的農民軍匯合,結果被當權者否決。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1661年),永曆帝被俘,次年被絞死,李定國也病死邊徼。清廷派遣使者向夔東農民軍宣佈永曆朝廷已經覆亡,希望達到招降的目的。李來亨置之不理,仍然堅持抗清。

李來亨重創官軍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清廷決策對夔東抗清基地實行三省會剿,由四川、湖廣、陝西各抽調三萬名官軍,齊頭並進,撲向夔東抗清基地。後來又續調駐防西安八旗兵由傅喀禪等統領南下四川,增強西線兵力;從京師派都統穆裏瑪圖海率領八旗禁旅南下湖廣,增強東線兵力。二年正月,四川官軍攻佔了袁宗第部駐守的大昌縣。袁宗第跳崖逃出,同郝搖旗合營。原來據守大寧的岐侯賀珍這時已經病死,部眾由他的兒子賀道寧帶領向清四川總督李國英投降。
在西線形勢不斷惡化的情況下,湖廣清軍也從東面步步進逼,佔領了興山縣境出長江的香溪口。七月,郝搖旗、劉體純帶領部下精兵會合李來亨部,決定先打湖廣官軍。李來亨看準了湖廣官軍的驕橫麻痹,事先派出幾百名戰士化裝成清兵和運糧農民混入官軍營壘。二十三日,三部農民軍全線出擊,潛伏敵營的戰士趁勢而起,湖廣官軍亂成一團,提督董學禮、總兵於大海穆生輝、高守貴、金萬鎰落荒而逃,一直退到彝陵。

李來亨勢單力孤

重創了湖廣官軍之後,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袁宗第、黨守素、塔天寶、馬騰雲七部農民軍乘勝西上,從八月二十五日起強攻清四川總督李國英、提督鄭蛟麟固守的巫山縣。由於該城形勢險要,李國英等人嚴督官兵負隅頑抗,李來亨等雖採取種種戰術,都沒有達到破城的目的。李國英又暗中派出士卒切斷農民軍運糧的餉道,使頓兵堅城之下的五萬多名農民軍陷入困境。九月初七日,官軍四路出城反擊,農民軍已成強弩之末,在激烈的戰鬥中犧牲了七千多名戰士,被迫全線撤退。從此以後,李來亨等部農民軍失去了作戰的主動權,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隨着清軍力量的不斷加強,夔東抗清武裝面臨的形勢日趨險惡。康熙二年十月,與農民軍聯合抗清的王光恩率部投降。他部下有官兵近萬名,實力比較強大,駐防在長江南岸的施州衞。王光恩的降清,使官軍得以全力進剿長江北岸的農民軍。接着,永曆朝廷所派總督毛壽登也步王光恩的後塵,投降了清朝。十二月,劉體純兵敗自殺;郝搖旗、袁宗第被俘犧牲。康熙三年初,同李來亨長期並肩作戰的大順軍將領馬騰雲、黨守素、塔天寶見大勢已去,也背信棄義地率領部下兵員向清朝湖廣當局投降。

李來亨疾風勁草

疾風知勁草。這時堅持抗清旗幟的只剩下李來亨部農民軍了。他們困守在興山縣境的茅麓山區,勝利的信心逐漸渺茫,獻身的精神卻更加激揚。當時,清軍三路直逼興山,李國英等率領四川兵進至興山縣黃龍山下紮營,陝西官軍在提督王一正帶領下由房縣進迫興山,湖廣方面由靖西將軍穆裏瑪、定西將軍圖海會同湖廣提督董學禮綠旗兵直抵茅麓山下。三路官軍兵力將近二十萬,把茅麓山區包圍得水泄不通。
穆裏瑪求功心切,既不熟悉地形,又低估了李來亨部的拼命精神,貿然下令所部八旗兵直向山寨進攻。李來亨鎮定自若,據險固守,抽調一部分精兵猛然發起反擊,把來犯的八旗兵打得滾崖落澗,大敗而回。李國英知道硬攻不是辦法,在會商時建議“合滿漢三省之兵分汛連營,樹立木城,挑塹排樁,密匝圍之。”所謂排樁又名梅花樁,用周圍一尺、長五尺的圓木一半埋人土中,一半直立地面,每根木樁前後左右的距離僅為五寸。
據記載,茅麓山周圍一百五十餘里,僅埋設排樁一項耗費的人力物力也就可以想見。清軍依憑排樁、溝塹,重兵圍困達數月之久。農民軍寨內的糧食物資越來越困難了。李來亨仍然大義凜然,力圖打破清軍的封鎖。六月十五日和閨六月初九日,他兩次親自率領將士出擊,“其來也皆持鈎鐮大斧,各抬雲梯,挨牌,拉塹砍樁,槍炮齊發,勢如風雨驟至。”農民軍戰士“莫不奮臂爭呼,拼死力戰”…。
由於雙方兵力懸殊,李來亨有限的兵力已經沒有可能打破官軍的圍剿了。相持到八月初,寨內部分將領和士兵忍受不了長期圍困造成的苦難,下山投降。八月初五日,李來亨下令燒燬山寨,毅然自殺。 [1] 
至此,以原大順軍餘部為主體的夔東抗清鬥爭堅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敗告終,大陸上公開以恢復明朝為旗幟的武裝抗清運動結束了。

李來亨人物評價

大江東去浪千疊,三百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英雄李來亨,是一位在戰鬥生活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的明末農民起義軍出色將領。
李來亨的一生為生存、為尊嚴、為國家、為人民、為忠義而奔波奮鬥。前期跟隨李過反抗極為腐朽墮落的明朝統治,後期率領軍隊與清政權作鬥爭。
李來亨的軍事抗清生涯佔據了他大部分領兵歲月,他的一生主要光陰都是在與兇惡的統治階級作鬥爭中度過。雖然最後自盡而死,但他抗敵禦侮的英雄氣概、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殺身成仁的民族氣節,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歷史學界對李來亨的情況當今瞭解得並不多,只知道他是李自成的侄兒李過的養子,在大順聯明抗清後才嶄露頭角,他帶領的軍隊估計就是李過(李赤心)在南寧地區病死後留下的部眾為骨幹轉戰到夔東地區以後擴充起來的。鄂爾泰主編的《八旗通志》《穆理瑪傳》記載茅麓山戰役時,説“李來亨子率四千餘賊築城垛,排列槍炮挨牌拒敵” [2]  。李來亨有兒子能領兵作戰,沒有見到其他史籍記載。雖然歷史學界對李來亨的生年和早期情況都不清楚,甚至連他的兒子的名字也難以查考,但李自成祖孫四代在明清之際為反抗明清統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獻身的精神令人欽佩不已。

李來亨抗清遺址

李來亨率領的大順軍餘部於興山境內堅持抗清活動的過程中,在百羊寨、百城、長坪、茅麓山等地,留下了諸多城池、山寨、古道、橋樑、古井、堰塘等遺存。

李來亨百城

位於興山黃糧鎮百城村山巔之上,此城東西兩面為陡山絕壁,北部是崇山峻嶺,南部地勢較緩。百城因相傳連綿百座寨城,故而號稱百里之城。此城城牆的70%當今保存較好。百城有三道城牆:其中第一道長約40米;第二道長約60米;第三道城牆呈不規則形,周長約200米。

李來亨鳳凰寨及老寨子

兩寨均呈東西方向,構築於鳳凰山之巔,之間相距約400米,寨址狹長。據當地村民介紹稱:有人曾於寨中挖出過多枚圓形炮彈。

李來亨寨包及相關遺址

此二寨相距約400米,分別築於黃糧鎮界牌埡和胡家灣的山頂。寨包呈長橢圓形,長66.5米,寬27.5米,殘高4.5~3.3米,東、南、西面三個寨門均殘。寨牆均用人工打製的石條築成;胡家灣寨子東高西低,平面呈船形,通長71米,寬36.5米,牆高4.7~3.2米。

李來亨大順軍兵營遺址

除了上面幾處重要的之外,還有燕子寨、張家灣山寨、青龍寨、紗帽山寨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多相近相鄰,且都構築于山巔之上,寨牆均使用自然岩石壘築而成。
興山境內留有多處李來亨抗清鬥爭時期遺留下來的交通設施,如古道、橋樑、古棧道、壕溝等;其中有百羊寨至茅麓山,百羊寨至七連坪,百城至公坪,店子埡至水磨溪、紅巖、龍池,黃糧至店子埡,教場壩等多條古道。這些古道多用自然石塊依山勢而建,多分佈山腰與溝谷的兩側。現存最長者,長達數公里,如教場壩、茅麓山古道。而聯通溝谷兩岸的橋樑,尤以紙坊河甕橋、大橋溝石橋保存完好。

李來亨炮台及相關遺址

這些遺址均保存較好,其中,炮台有百羊寨鐵爐溝山頂的雙炮台和茅麓山的衙門坪炮台;瞭望台位於百羊寨東部600米的天燈包山巔上。

李來亨聖帝行宮之碑

聖帝行宮之碑 聖帝行宮之碑
位於百羊寨的東端的半山腰,高4.8米,寬近一米,篆額“聖帝行宮碑”,底為長方形碑座,巍峨挺拔,極為醒目。碑文通過農民軍信仰關羽的祀奉,以張巡岳飛等歷史人物為表率,讚頌忠懸日月的仁人志士,抨擊寡廉鮮恥的叛將貳臣,號召人們發揚民族氣節,同心協力抗清禦侮。碑文中註明了李來亨的籍貫和明永曆王朝晉爵為“臨國公”的封號,此外,還刻有數十名於史無載的部將姓名、封號等文字。該碑是研究中南地區抗清鬥爭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李來亨百羊寨兵營

此兵營是李來亨大部隊駐紮屯田的營地,佔地約3萬平方米。此寨四面臨山,其周圍分佈有關帝廟、聖帝行宮碑、瞭望台、點燈台、炮台、戰壕與棧道、古道、七步半石台階等多處李來亨駐軍遺存。
參考資料
  • 1.    顧誠.明朝沒有沈萬三: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206-209
  • 2.    《八旗通志》卷一四一《穆理瑪傳》;同書卷二二○《古楞格傳》、《倭和仁傳》有類似記載。
  • 3.    古代人物-榆林市人民政府  .榆林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