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伏

(東漢末年左中郎將)

鎖定
李伏(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左中郎將延康元年(220年),首先上書勸魏王曹丕即帝位。
全    名
李伏
所處時代
三國
主要成就
上表勸進
官    職
左中郎將

李伏人物生平

李伏,東漢末年左中郎將。
延康元年(220年),李伏首先勸魏王曹丕即帝位,他上表説:“昔日先王初建魏國,在境外的人沒有詳審此事,都以為先王進王爵。武都人李庶姜合當時羈旅於漢中,他們對臣説:‘必為魏公,非魏王也。定天下者,乃魏公子桓,此為神之所命,符合符讖,以應天人之位。’臣把姜合的話告訴了鎮南將軍張魯,張魯問出處何在,姜合説:‘是根據孔子玉版推算的。天子歷數,即使在百代以後也可推知。’一個多月後,有人逃到漢中,他寫的冊文和姜合的話如出一轍。姜合擅長內學,知名於關右。張魯雖有自立之心,耽溺邪門歪道,沒有立刻領悟姜合之言。但之後他與臣等密議,有人建議結好劉備,張魯當即怒道:“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言發於心,實在是因為這個原因。姜合先迎王師,之前在鄴城病逝。自臣在朝,每每為我的親友宣説此意,當時尚無合適時機,故而不敢公開陳述。殿下即位初年,各種祥瑞紛至沓來,這是昭然可見的天命。殿下聖德深廣,天命符表愈明,實在是天下之福。臣每次慶賀祥瑞,想説應對了姜合之言,但臣盡禮事君,人們反以為是臣諂媚。何況臣名行穢賤,入朝日淺,出言為罪,只得自我抑制。如今殿下洪澤佈於四海,靈恩可通天地,海內寧靜,遠方歸服,兆應並集,以揚上天明命,始終對應。臣不勝喜舞,謹具寫於表中,以通殿下。”曹丕看後,下令説:“以此告示外人。我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當也。這實在是先王的至德通於神明,固非人力所為。” [1] 
羣臣勸進的事前後進行了十幾次,後來侍中劉廙、尚書令桓階等勸進,以及三公九卿勸進,都提到了李伏上表圖緯之事。 [2] 

李伏藝術形象

李伏文學形象

小説《三國演義》中,李伏也有登場,但小説中他並非上表勸曹丕稱帝,而是與許芝一同請漢獻帝禪位。
延康元年八月間,有人報稱石邑縣鳳凰來儀,臨淄城麒麟出現,黃龍現於鄴郡。中郎將李伏、太史丞許芝商議:“種種瑞徵,乃魏當代漢之兆,可安排受禪之禮,令漢帝將天下讓於魏王。”於是同華歆王朗辛毗賈詡劉廙劉曄陳矯陳羣桓階等一班文武官僚四十餘人,直入內殿,請漢獻帝禪位於魏王曹丕 [3] 
李伏上奏:“自魏王即位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黃龍出現,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當代漢之象也。”許芝又上奏:“臣等職掌司天,夜觀乾象,見炎漢氣數已終,陛下帝星隱匿不明;魏國乾象,極天際地,言之難盡。更兼上應圖讖,其讖曰:鬼在邊,委相連;當代漢,無可言。言在東,午在西;兩日並光上下移。以此論之,陛下可早禪位。‘鬼在邊,委相連’,是‘魏’字也;‘言在東,午在西’,乃‘許’字也;兩日並光上下移,乃‘昌’字也:此是魏在許昌應受漢禪也。願陛下察之。” [4] 

李伏影視形象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張國臣飾演李伏。
李伏 李伏
參考資料
  • 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延康元年……【獻帝傳載禪代眾事曰:左中郎將李伏表魏王曰:"昔先王初建魏國,在境外者聞之未審,皆以為拜王。武都李庶、姜合羈旅漢中,謂臣曰:'必為魏公,未便王也。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當合符讖,以應天人之位。'臣以合辭語鎮南將軍張魯,魯亦問合知書所出?合曰:'孔子玉版也。天子歷數,雖百世可知。'是後月餘,有亡人來,寫得冊文,卒如合辭。合長於內學,關右知名。魯雖有懷國之心,沈溺異道變化,不果寤合之言。後密與臣議策質,國人不協,或欲西通,魯即怒曰:'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言發惻痛,誠有由然。合先迎王師,往歲病亡於鄴。自臣在朝,每為所親宣説此意,時未有宜,弗敢顯言。殿下即位初年,禎祥眾瑞,日月而至,有命自天,昭然著見。然聖德洞達,符表豫明,實乾坤挺慶,萬國作孚。臣每慶賀,欲言合驗;事君盡禮,人以為諂。況臣名行穢賤,入朝日淺,言為罪尤,自抑而已。今洪澤被四表,靈恩格天地,海內翕習,殊方歸服,兆應並集,以揚休命,始終允臧。臣不勝喜舞,謹具表通。"王令曰:"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當也;斯誠先王至德通於神明,固非人力也。"
  • 2.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31]
  • 3.    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0-31]
  • 4.    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