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任仁

鎖定
李任仁 (1886年——1968年) 字重毅,廣西臨桂人,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生。幼年入私塾。14歲在中藥店學徒。16歲入桂林學館就讀。兩年後,考中秀才。1905年回鄉創辦會仙小學堂。1907年入桂林優級師範預科。次年升入本科習理化。 [1] 
中文名
李任仁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68年
出生地
廣西臨桂

李任仁個人簡介

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先後在桂林平樂、會仙、天塘等地任小學、中學教員、校長,桂林法政專科學堂和第二師範教員、代理校長等,並從事革命活動。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被委任為桂林縣黨部負責人之一。1931年6月,任廣西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
1934年辭去教育廳廳長職務。1935年再次出任廣西省教育廳廳長;
同年11月,被選為第五屆國民黨候補中央委員。
1937年10月,任廣西建設研究會常務委員,聘請胡愈之、李四光、梁漱溟、千家駒等擔任建設委員會研究員,出版《建設研究》。 [4]  後任廣西臨時參議會第一屆議長。
1939年5月,任廣西省政府委員。
1940年5月,當選為廣西憲政協進會會長。
1942年9月,任廣西省臨時參議會第二屆議長。
1944年10月,任廣西省臨時參議會第三屆議長。抗戰勝利後,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
1949年7月,赴北平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法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西省副省長。
1958年後,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68年8月18日逝世。終年82歲。 [1] 

李任仁主要事蹟

李任仁創辦廣西師專

李任仁青年時代就矢志教育。在家鄉,他反對舊學,辦新學,曾任過教員、小學校長、中學校長,並於1931年出任了廣西省政府教育廳長。為改變當時廣西的教育落後局面,振興廣西教育,他致力於教育改革,延攬了一批民主進步人士到教育廳工作。在他的領導下,進行了教育的行政組織和教育方針的改革,制定了《廣西教育改革方案》、《十二條教育施政綱領》等條例;編輯出版了《教育論壇》;介紹蘇聯教育。他撰文發表相關教育改革文章,指引廣西教育發展新方向,使廣西教育出現了新局面。
李任仁在教育廳長任內,着力辦了兩件事。一是基於廣西普及教育和社會教育落後現狀,努力增加普教經費,舉辦民眾學校,重點抓了這方面工作。1932年,省教育廳頒佈了《廣西省普及民眾教育館辦法大綱》,全省各縣紛紛成立民眾教育館。在各縣民眾教育館內設圖書室、讀報室、識字台、醫務室、展覽館、託兒所等機構,供民眾閲讀學習。此外還創立了廣西省第二圖書館和廣西省博物館,很受民眾歡迎。二是在桂林雁山創辦了廣西師範專科學校。這是李任仁倡導教育改革的一個成功實踐。為改造和發展廣西鄉村教育,李任仁認為非重新培養一批適合於辦鄉村教育的新型人才不可。為此,1932年他向省政府提議創辦廣西師範專科學校(簡稱廣西師專),得到批准。於是他積極籌辦,聘請著名進步教育家楊東蓴任首任校長,一批進步的著名學者教授也到校任教,如鄧初民、薛暮橋、陳望道、馬哲民、夏徵農、胡伊默等,其中也不乏共產黨員。他堅決支持楊東蓴校長的辦學方針、教育內容與方法,如實行教育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的辦學方針,教學內容突出新穎包含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政治經濟學、哲學和革命文學等,提倡自由討論研究、開展社會調查、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等,使廣大學生思想面貌煥然一新,追求進步、追求真理,把廣西師專辦成了一所新型進步的學校。在其存在的五年內,培養了一大批革命的知識分子。為此,李任仁遭到了國民黨頑固派攻擊,説他“赤化廣西”。1933年8月,他被迫辭去教育廳長職務,楊東蓴和一些進步教師也相繼被迫離任。李任仁辭職後,仍心繫廣西師專,利用自己的聲望影響力,成功舉薦著名進步學者和好友陳此生擔任廣西師專教務主任,主持教學工作。陳此生則通過關係,又聘請了一批著名進步學者教授先後到校任教,把進步的教育事業繼續推進,直到1937年秋廣西師專結束併入廣西大學文法學院。李任仁曾憤慨地説:“廳長可以不幹,但教育要改革,人才要培養,從事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和行動,我是堅決不會放棄的。”可見,李任仁執着教育事業,堅持進步,重氣節薄名位的道德風範。他不愧為廣西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為廣西教育做出過貢獻的人士。 [2] 

李任仁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民主運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者向中國進行大規模侵略,侵佔我國東北,民族危機、國難當頭。此時的李任仁憂國憂民,為團結抗戰救國圖存呼籲奔走。他旗幟鮮明地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張。1935年11月,在國民黨五全大會上,李任仁與馮玉祥、李烈鈞等二十餘位中央委員聯合提出救亡方針提案,呼籲蔣介石團結各方面抗日力量共同對敵。1936年5月,廣西的李任仁、陳此生、陳劭生參加上海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大會,與沈鈞儒、胡愈之等共商救國大事。1936年6月1日“兩廣事變”爆發,李任仁努力勸説李宗仁、白崇禧及蔣介石,避免內戰團結抗日。1937年“西安事變”發生,李任仁主張和平解決,力促李宗仁、白崇禧致電周恩來,贊同中共關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1937年7月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張雲逸代表中共來到桂林與李宗仁、白崇禧商談聯合抗日事宜,李任仁亦參加了會談。張雲逸專程到臨桂縣會仙鄉塘邊村拜訪李任仁,兩人就時局和抗日問題交換意見,李任仁對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深表擁護和支持。
抗戰期間,李任仁不僅堅持團結抗戰,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民主運動,而且是抗戰進步文化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和參與者,為桂林成為全國著名抗戰文化城做出了重要貢獻。1937年10月,集政治性和學術性為一體的組織——廣西建設研究會成立了,李宗仁任會長,白崇禧、黃旭初任副會長,李任仁、陳劭先、黃同仇為常委。實際上,廣西建設研究會日常會務和對外活動大多由李任仁、陳劭先主持和決定。當時桂林是抗戰後方,許多愛國民主人士和進步文化人士撤離到桂林。李任仁、陳劭先利用建設研究會這個平台,廣泛聯繫愛國民主人士和進步文化人士,開展抗日救亡的文化活動。他們不僅熱情接待來桂的進步文化人士,而且還給予關照,先後安排了一批進步文化人士和共產黨員擔任建設研究會會員,建設研究會成為了進步文化人士來往聚會的活動場所。建設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建設研究》和《時論分析》,刊登了許多民主進步言論的文章,成為當時國內有影響的進步刊物。在李任仁和陳劭先的主持下,廣西建設研究會事實上成了凝聚抗戰進步文化力量,在桂林開展抗日民主活動的一個文化陣地。1938年10月,中共領導的《救亡日報》由廣州遷往桂林,李任仁為《救亡日報》在桂林的復刊給予了積極支持和幫助。如:爭取廣西省政府主席黃旭初對《救亡日報》復刊的支持,慷慨解囊資助該報副刊《十日文萃》出版,還與田漢、馬君武、白鵬飛等十餘人發起為《救亡日報》籌集資金的活動,積極為《救亡日報》撰寫專論和文章。1939年為在廣西發展抗日進步文化,中共秘密黨員胡愈之來到桂林與李任仁見面,他倡議創辦文化供應社,得到了李任仁鼎力相助。李任仁以廣西建設研究會的名義與抗日救國會(以沈鈞儒為代表)合股(私人出資)創辦了文化供應社股份有限公司。李任仁當選董事長,胡愈之擔任編輯部主任,聘請了一批進步文化人士和共產黨員為工作骨幹。文化供應社成立後,出版了大量進步書籍,成為當時西南後方進步文化書籍的重要供應基地。1939年10月1日,中蘇文化協會廣西分會成立,李任仁當選分會會長。此後,他在中蘇文化交流,介紹蘇聯社會主義,加強中蘇友誼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1939年9月,為抵制國民黨獨裁統治實行憲政,經中共和各黨派民主人士提議,國民參政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要求國民政府定期召開國民大會實行憲政的決議。為此,1940年2月,延安成立了各界憲政促進會,毛澤東發表了《新民主主義的憲政》演説。消息傳來,時任國民黨中央委員、廣西臨時參議會議長的李任仁深受鼓舞。他積極聯繫部分參議員和進步民主人士,經過醖釀,共同發起成立廣西憲政協進會並發表宣言,李任仁被推選為會長,《新華日報》、《廣西日報》進行了報道。廣西憲政協進會的成立與延安憲政促進會形成了南北呼應之勢,引起了重慶國民黨中央的驚恐,立即致電國民黨廣西省黨部,命令取締廣西憲政協進會的活動。
李任仁堅定支持文化進步事業,還體現在他對來桂的進步文化人士熱情的接待和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上。特別是當一些進步人士和共產黨員處於困境時,他都是挺身而出,千方百計在可能的情況下予以關照和解難,無不體現了他情深義重的為人品質。如:“皖南事變”後,幫助李克農、鄒韜奮、夏衍等同志安全撤離桂林,安排何香凝住在自己桂林龍珠路的家中,駁斥攻擊千家駒是共產黨員的言論,想方設法營救了一些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的愛國青年和中共地下黨員。 [2] 

李任仁發起成立民促

抗日戰爭勝利後,李任仁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和挑起內戰,積極投身於愛國民主運動之中。1945年10月中旬,在李任仁龍珠路的家中,李任仁、陳劭先、陳此生、萬仲文、陳良佐、黃中廑開了一個秘密會議,簽名發起組建“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會議主張國民黨進行民主改革,促進反蔣勝利,並內定李濟深為會長,先在兩廣發展組織,然後再擴大到全國。1946年3月,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在廣州成立,公推李濟深為主席。次年11月12日,中國國民黨促進會和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在香港聯合召開了中國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聯合代表大會,並於1948年1月1日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李濟深當選為主席。李任仁當選中央委員(保密未公開),因在廣西未能出席大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標誌着國民黨民主派在政治上、組織上同蔣介石把持下的國民黨進行了徹底公開的決裂,促進了國民黨內部加速分化,更加孤立了蔣介石反動集團,使中國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
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為了迅速結束戰爭,減少人民的痛苦,早日實現真正的和平,提出了在八項條件基礎上,同南京國民政府及國民黨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進行和平談判。李任仁擁護和響應中共的主張,不畏危險利用他與李宗仁、白崇禧的私交,多次勸説李宗仁、白崇禧接受中共的主張,和平解放廣西。他還策動桂系高級軍政人員並領銜簽名上書李宗仁,勸其與中共簽訂和平協定。在李宗仁、白崇禧召開的討論時局會議上,李任仁又挺身而出,對主戰派的種種言論予以嚴正駁斥。此外,李任仁與中共地下黨員有着密切聯繫。中共桂林地下黨員李文瀾受中共地下黨組織派遣,通過與李任仁大兒子李達蹊的同學關係,同李任仁取得聯繫,收集國民黨桂系的軍政情報。在1948年至1949年期間,李任仁為中共桂林地下黨組織提供了不少桂系重要軍政情報,為加速解放廣西發揮了作用。1949年7月,李任仁作為民革代表,在中共的幫助和安排下秘密離桂赴穗、轉香港、抵東北赴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共商國是,參與《共同綱領》的制定。李任仁在政協會議上作了發言,為了促進廣西儘快解放,他在發言中號召桂系軍政人員認清形勢起義投誠,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了發言。由於李任仁在桂系軍政人員中德高望重,號召很快引起反響,桂北桂中地區滇黔桂邊區桂系高級將領,先後率部放下武器投向人民,減少了廣西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後來他們談到起義抉擇時説:“我們起義投誠,首先是全國解放形勢所使然,又是聽了李任仁先生在全國政協發言的廣播,還聽説他當了廣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我們才放下了心的”。李任仁對爭取桂系人員的起義做了大量工作。 [2] 

李任仁人物評價

“李任仁同志追求真理,追求進步,團結國民黨內部愛國力量,長期與我黨合作,堅持與國民黨頑固分子作鬥爭,是國民黨真正的左派進步人士,是廣西進步民主派的代表,在區外、港澳和海外也享有聲望,對國共合作、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李任仁同志長期擔任中央和地方的重要領導職務,他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熱心民主黨派工作,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他謙虛謹慎、實事求是、堅持原則、誠誠懇懇地工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3] 
著名學者千家駒後來在《緬懷李重毅先生》一文中深情的説:“凡是到過廣西的進步朋友,沒有一個不認識重毅先生,沒有一個不得到他的關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