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任之

鎖定
李任之(1919年4月11日—1983年2月28日),廣東東莞人。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縣區委組織部部長,縣委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泗靈睢縣委書記,新四軍淮南軍區第三團政治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共宿縣地委組織部部長、副書記、書記,皖北軍區宿縣軍分區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淮南礦務局局長,中共安徽省委工業部部長、省委常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副省長,省委書記。1973年、1977年分別在中共第十、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79年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兼武漢市委第一書記、武漢市市長。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3年2月28日逝世。 [1] 
中文名
李任之
別    名
李包吉 [2]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9年4月11日
逝世日期
1983年2月28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代表作品
李任之日記
曾用名
李志中、李天民 [2] 

李任之人物履歷

李任之早年時期

李任之( 1919—1983 ),原名李包吉,曾用名李志中、李天民,東莞常平鎮橫崗廈村人,1919年4月11日出生於橫崗廈一個貧農家庭,他的童年在苦難中度過。出生才五個月,其父李柱雄即辭世,靠祖母黃秋景、母親黃瑞敬勞苦耕種度日。母親憐子聰敏可教,讓他七歲時入私塾讀書,九歲轉入本村江漢小學。其後母親為維持家計,並使其獨子繼續求學,忍痛地飄洋過海,到馬來西亞庇能埠做工。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她因音信隔絕,思子成疾,病逝異邦。從此留下黃秋景、李任之祖孫二人,相依為命。 [2] 
三十年代,李任之在江漢小學讀書時已受到了進步教師的革命思想影響。他痛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內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嚮往光明,追求革命真理。1935年,他在本村參加了反帝國主義大同盟,在盟內擔任學生小組的組長,積極進行政治宣傳活動,成為當地大同盟負責人、小學老師陳沖的得力助手。1936年,李任之小學畢業後,由陳沖介紹到東莞縣城私立莞光小學做教員。這期間,他除參加反帝大同盟活動外,還加入了莞城秘密的革命組織——學生救國會,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2]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李任之雖已考取了金陵中學初中,但在國難當頭,他毅然放棄了學業,與趙學、謝陽光等一道,輾轉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初,他考入抗日軍政大學軍事隊,同年4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8月,他在抗大畢業,被分配到安徽大別山國民黨統治區做地下工作和進行公開的合法鬥爭,先後任六安縣幹訓班學生中隊長兼指導員、縣抗敵協會秘書、三區軍事部長兼中共毛坦鄉中心支部書記(公開身份為鄉動委會指導員)、霍邱縣委宣傳部長、統戰部長、組織部長,常以縣動委會組織幹事、巡視員身份進行工作。 [2] 

李任之抗戰時期

李任之青年時 李任之青年時 [3]
1940年春國民黨安徽當局開始製造摩擦,李任之奉命撤至豫皖蘇邊區,先後任皖北特委組織幹事、皖北地委組織部長。皖南事變後,他先後任亳縣縣委書記、澤東地委書記,同年5月奉命轉移津浦路東淮北根據地。1941年5月,他任泗北縣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 [2] 
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刻,1942年,黨派李任之到淮北較艱苦的泗(縣)靈(壁)睢(寧)縣任縣委書記,開闢抗日遊擊根據地。當時該地區絕大部分為敵偽佔領,此外尚有十幾股土匪武裝。李任之團結了縣委一班人,機智勇敢地進行武裝鬥爭和政權建設工作。他曾經冒着生命危險,深入匪穴,與匪首談判,分化瓦解敵人,迅速開闢了新區,建立了抗日政權。隨着軍事上的勝利和根據地建設的發展,泗靈睢地區日益鞏固和擴大,到1948年底,淮北各分區基本上連成了一片,曾多次受到了淮北區黨委和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政委鄧子恢的讚許。 [2] 
1944年秋,日寇加強了對津浦鐵路徐州南段西側的控制,企圖切斷我軍西進部隊物資彈藥的供應。為確保津浦路東、路西之間的通道,李任之奉命任淮北四地委委員兼組織部長,年底任靈北中心縣委書記兼靈北獨立團政委,全面領導宿東、宿靈、靈北三縣工作。 [2] 

李任之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在野戰軍主力部隊撤離灘北的艱苦環境裏,1945年秋,李任之任華中七分區三團政委。1946年11月,三團升編為華中野戰軍九縱隊八十一團,李任之仍任政委,參加了陳毅、粟裕兩位司令員指揮的大兵團作戰,12月中旬獲得了宿(遷)北大捷,全殲敵24000餘人,繳獲甚重。
1947年1月成立了淮北黨政軍委員會,饒子健為書記,李任之等6人為委員,同時由九縱隊七十七團、八十一團、騎兵團兩個大隊和一個地方幹部大隊,組成了淮北挺進支隊,返回淮北,堅持準北敵後游擊戰爭。1947年4月,撤銷淮北黨政軍委員會,成立淮北地委、軍分區。李任之為地委副書記,主管地方工作。在鞏固湖東、恢復湖西的鬥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多次受到了上級黨委的嘉獎。
1948年7月,李任之擔任江淮區地委書記兼第三軍分區政委等職。當時開闢分區的任務極其繁重,而且三分區面向徐州戰略重鎮和津浦、隴海兩大交通幹線,處在江淮地區鬥爭最尖鋭的前沿:敵人仍在瘋狂掙扎,戰鬥頻繁,日有數戰。特別是淮海戰役自11月6日打響後,李任之兼任江淮區後勤司令部副政委,從地委、專暑到縣區鄉都建立支前組織,前方後方全力以赴。淮海戰役三個階段歷時65天,以消滅敵人56萬餘而勝利結束,整個淮北地區隨之解放。 [2] 

李任之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李任之與夫人黎濤合影 1949年,李任之與夫人黎濤合影 [3]
建國後,李任之長期在安徽擔任領導工作。解放初期三年任宿縣專區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1952年1月任安徽省委委員,5月任淮南市委書記兼淮南礦務局局長。他主持淮南市工作兩年零八個月,曾總結了新型礦區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受到了煤炭工業部的好評。1955年,安徽省委為加強對全省工業工作的領導,由常委李任之兼任工業工作部長。1956年,李任之任安徽省委副書記(後為書記處書記),分管工業工作。1958年,他兼任淮北煤礦建設委員會主任,直接組織實施淮北煤田的開發。後來該煤田建設成為全國發展最快的新礦區之一。他又兼任省冶金工業指揮部指揮,加強了馬鞍山鋼鐵公司的建設,擴建和新建中型高爐15座及轉爐等配套工程,到1959年建設成為全國重點鋼鐵企業之一。1961年,李任之為安徽省委常務書記、華東局委員。1962年省委改組,他仍為書記處書記,1964年兼任副省長。在“文革”時期,他擔任過省革委會副主任、省革委會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省委書記等職。他在主管全省工業生產期間,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直接組織指揮工業的規劃、佈局、建設和生產。特別是在開發兩淮煤礦、建設馬鋼、銅陵銅礦、安慶石油化工總廠等骨幹企業和三線建設、電力、交通運輸建設等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為安徽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2] 
1966年“文革”開始,李任之與李葆華等受到極左路線的殘酷迫害,周總理於1 1月14日致電安徽省委找“造反派”交涉,“無論如何要放李葆華、李任之同志,讓他們回家休息。”“文革”初期,李任之被以“莫須有”罪名受到數白場次的批鬥,直到1968年4月首批恢復工作,但授權有限。他為了顧全大局、儘量減少黨和國家的損失,甘冒“唯生產力論”、“穿新鞋走老路”等責難,和廣大幹羣一道,同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和的極左路線進行艱難曲折的鬥爭,積極工作,把生產建設抓好。因此,在“四五”計劃期間雖因林彪、四人幫的干擾破壞,但全省工業生產仍然取得了進展。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幫”以後,李任之堅決擁護和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政治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1977年,中央對安徽省委改組,萬里任省委第一書記,李任之仍任原職。 [2] 
1979年2月,李任之調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兼任中共武漢市委第一書記,同年12月,他當選為武漢市長(兼)。他在湖北工作的四年中抓緊了撥亂反正,毒清“四人幫”的影響,平反冤假錯案,整頓社會秩序,調整改革經濟結構,發展生產建設和文化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為建設武漢市和推進整個湖北省的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82年9月他參加黨的十二大,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2] 
1983年2月28日,李任之不幸因患癌症在武漢病逝,終年64歲。 [2] 

李任之個人作品

《李任之日記》 《李任之日記》 [4]
《李任之日記》1988年8月,安徽人民出版社。
《李任之日記》,是任之同志1947年4月至1948年10月,在任淮北挺進支隊八十一團政委、華中七地委副書記和江淮三地委書記期間寫下的。他以樸實生動的筆觸,詳細真實地記錄了這一期間淮北地區敵後鬥爭的情況和自己的思想活動情況,字裏行間洋溢着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和對人民對同志的誠摯感情。 [4]  該書是其逝世後,由其夫人黎濤校正整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2] 

李任之人物評價

1.對李任之在淮北地區的鬥爭和工作,許多老同志給予很高的評價。饒子健説:“任之同志長期從事地方工作,有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在部隊工作中發揮了政治工作才能,並能指揮作戰,是一個全面的優秀領導幹部。他在艱苦的對敵鬥爭中,立場堅定,工作積極,善於學習,以身作則,能夠打開新的局面,為重建淮北路東地區作出了突出貢獻。” [3] 
2.在李任之的追悼會上,時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王全國在致悼詞中,確認李任之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和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 [2] 

李任之後世紀念

李任之李任之故居

李任之故居 李任之故居 [5]
李任之故居位於常平鎮橫江廈村八隊,GPS座標:北緯22° 59'17.6",東經114°01'09.4",海拔高程14米。 [5] 
李任之的祖籍故居,為一座青磚石腳老屋。故居建於清代,佔地面積約210平方米,由大院與三間房屋組成。大院四周為青磚建成的圍牆,大院門在三個房間的右側,大門向南,空地右側種有一棵龍眼樹。三間房屋青磚建牆,碌簡瓦面,檐口有木雕花檐板,牆上畫有花鳥古畫。
2003年,李任之故居被列為常平鎮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6] 

李任之李任之生平事蹟陳列館

陳列館正門 陳列館正門
李任之生平事蹟陳列館位於常平鎮文化中心一樓,佔地面積200平方米,於2008年5月正式開館。該館主要負責收集、存放、保管、展示常平鎮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季任之的學習、工作、生活等物品及有關資料。該陳列館擁有關於季任之的各類展品近200件,錄音錄像資料15件。 [5] 
2008年4月,季任之生平事蹟陳列館被東莞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命名為東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8年5月,被命名為東莞歷史人文傳承基地;2010年4月,經中共東莞市委審定同意,確定為東莞市第二批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5] 
參考資料
  • 1.    劉金田,沈學明主編;王琦等撰. 歷屆中共中央委員人名詞典 1921-1987[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150
  • 2.    東莞市地方誌編纂辦公室編. 東莞人物錄 第1輯[M].東莞市印刷廠印.1988:223-229
  • 3.    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主編. 影響中國的東莞人[M]. 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2014:135-140
  • 4.    李任之著. 李任之日記[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8:3
  • 5.    中共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廣東省革命遺址通覽 東莞市 第5冊[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167-169
  • 6.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廣東革命史蹟通覽[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