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之椿

鎖定
李之椿(1600-1651) [1]  字大生,號徂徠,南直隸如皋人。明天啓元年(1621)舉人,天啓二年(1622)進士,與王思任倪元璐黃道周王鐸合為“天(啓)崇(禎)五才子”。初任吏部主事,因直言遭忌,卸職回鄉,在如城東南筑園一座,名為“指樹園”閒居。李之椿工於詩,著有《徂徠集》、《指樹園集》、《霞起樓詩集》等。
李之椿是弘光朝的光祿寺丞。弘光政權潰敗,之椿離官歸裏,這時其家鄉如皋等地反清起義勃興,李之椿參予當地起義運動而被捕,出獄後,之椿為聯絡海上義師和永曆政權,遠遊閩西,後來又移居湖州以求接近永曆、魯王監國兩政權和海上義師,後接受永曆政權招討督師閣部。以浙江嘉、湖一帶為基地,“黨結崇禎太子並河南安昌王子鎮國將軍及永安王、韓王等,暗通線索,分佈黨羽於江、浙、魯、豫、梁、楚數省,意圖內應外合,轟動封疆”,以推翻清朝,恢復明朝統治。因此,清朝方面稱他為“叛魁李之椿”。李之椿從事復明運動八年,終被清廷破獲。捲進李之椿案的重要人物,單單被清政府刑場殺害的就達四十八人。
本    名
李之椿
大生
徂徠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直隸如皋縣(今江蘇省如皋市
出生日期
1600年
逝世日期
1651年 [1] 
主要作品
《徂徠集》
《指樹園集》

李之椿個人簡介

李之椿(1600-1651),字大生,號徂徠。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出生於如皋 [2]  明天啓元年(1621)舉人,天啓二年進士,與王思任倪元璐黃道周王鐸合稱“天(天啓)崇(崇禎)五才子”。曾任吏部主事,為人清廉耿直,別人不敢以私情請託。史書上説他因直言為上司所忌,遭到貶謫。返歸故里,就在如城東南建宅,並築園一座,取老子(李耳)“指李樹得姓”之典,名之“指樹園”。又於狼山組織“種松社”,與友人詩文唱和,名聲頗盛。有《謫歸述懷》詩記遭貶之事,詩句雲:“無端受謫歸,公論如鼎沸。”“抗志阻朋謀,有骨生而毅。何以澤蒼生,眾正扶元氣。”表達了他志在濟世,不畏權貴的品質。
明末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起用李之椿為禮部侍郎。清兵南下後,棄官回縣。正逢縣民趙雲、李七等舉兵反清,推李之椿為盟主。事敗後,被清廷逮捕,後以不交出明朝所給印信為罪名,流放江南一年。獲釋後,跟從魯王朱以海在海上堅持抗清。兒子李旦被魯王任為御史,攜家至常熟,往來江上,蒐集和傳遞情報。後因家僮告發,父子均被捕,押解至江寧。李之椿見到清總督郎廷後説道:“身為前朝大臣,國亡應死。子旦受國厚恩,死亦恨晚。”此後默然不語,絕食14天而死。妻許氏被關在嘉興元妙觀,亦絕食而死。子李旦被斬於西市。 [2] 

李之椿人物生平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次年,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於南京,起用李之椿為尚寶寺卿,遷禮部侍郎,督糧於浙江。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攻下南京,李棄官還鄉。順治四年(1647),如皋縣民趙雲、李七等舉兵反清,自稱都督,並奉李之椿為盟主。後來趙李反清軍被鳳陽巡撫陳之龍領兵消滅,李之椿也被清軍逮捕。審訊中清廷查不出李之椿為盟主的實據,遂以李拒不交出明朝廷的印信為由,將其流放江南。史家稱之為“故敕之獄”。
順治六年(1649),清廷大赦,凡順治五年前“有故主之思”的明朝官吏不作反叛論處,於是李之椿獲釋。當時,魯王朱以海在海上堅持抗清,密詔各省人士響應,江陰黃毓祺接受了魯王的兵部尚書印敕,被清廷獲知,被捕後下獄致死。清廷大索其黨羽,李之椿心中不安,乃遠遊武夷,暗中與海上魯王聯繫。其子李旦被魯王任命為御史,往來江上,蒐集機密,聯絡義士,為海上反清力量徵集兵餉。
順治十四年(1657)家童謝庭蘭至京師向清廷告密,父子均被捕,押解至江寧。李之椿見到清總督郎廷後説道:“身為前朝大臣,國亡應死!”他擔心李旦受不了嚴刑逼供,牽連他人,還説:“子旦受國厚恩,死亦恨晚。若其所言,不足信。”此後默然不語,絕食七天而死。其子李旦被斬於西市,一同赴死者有48人。李之椿之妻許氏被關於嘉興玄妙觀,聞夫死,亦絕食而亡。 [3]  弟李之柱、侄李鼎(冒襄的姐夫)均被捕,後二人得冒襄營救而獲釋,鼎避禍更姓為張,稱張李鼎。抄家時李旦之子仙宗被義士柏仲祥揹負逃出,柏仲祥被捕遇害,仙宗被髮配為奴。
從此李氏家園寥落,半入為寺(即東嶽廟),半為他姓居住,李府逐漸演變成了李府巷,遺址在今如皋高等師範校園北部。
李府盛時,指樹園中有霞起樓、花月山堂等勝景,園廢后只留下“荒煙蔓草,徒供過者之慨息”,冒襄的好友杜浚曾有詩寫指樹園:“人傳荒草徑,曾是好園林”。
有人傳説,李之椿一腔忠義,當年最愛誦讀宋代文天祥的《正氣歌》,他就義後,英魂不泯,淡月疏星之夜,人們還聽到斷壁殘垣的李府中飄飛出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的吟詠之聲。這也許是文化人緬懷英烈編出的故事,類似王勃落水罹難處有夜誦“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聲的傳説一般。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