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世芳

(京劇旦角、京劇演員)

鎖定
李世芳(1921年一1947年),名福祿,祖籍山西太谷,出生於內蒙古包頭,京劇旦角、京劇演員。父母都是山西梆子演員。尤其父親李子健是位戲路寬廣,青衣花旦刀馬旦、彩旦無所不精的名角,並且對每門角色都有絕活。李世芳為人謙和,毫無一般伶人的傲氣。1942年他偕新婚夫人姚寶璉首次到青島演出,從前沒看過梅蘭芳戲的人,有緣看到“小梅蘭芳”的演出,連連稱讚大飽眼福。因為他不但扮相酷似,唱腔亦極像,這次在青島所演的戲碼又都是《生死恨》《霸王別姬》《天女散花》《宇宙鋒》等梅派戲,所以特別受到青島觀眾的歡迎,一直連演十三天他才回上海。
本    名
李世芳
性    別
[1] 
民    族
蒙古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西太谷
出生日期
1921年
逝世日期
1947年
代表作品
生死恨
代表作品
《宇宙鋒》
《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
職    業
京劇演員
主要成就
京劇表演藝術家
京劇旦角
四小名旦之一
別    名
李福祿

李世芳出身

(1921年一1947年),名福祿,祖籍山西太谷,生於內蒙古包頭。父母都是山西梆子演員。尤其父親李子健是位戲路寬廣,青衣、花旦、刀馬旦、彩旦無所不精的名角,並且對每門角色都有絕活。福祿從三歲開始就跟隨父母往來於大小城市,過着沒有定居的藝員生活。十歲時,其父在北京定居,準備息影舞台,專心教子。
李世芳 李世芳
1931年七月二十四日,福祿正式進入富連成科班,開始了他一生的從藝生涯。他排在小“世”字科,專工青衣兼花旦、刀馬,從此改名為李世芳。
李世芳的青衣開蒙老師是蘇雨卿,先學《綵樓配》《探寒窯》《二進宮》等青衣開蒙戲,又跟蕭連芳先生學《雙沙河》《拾玉鐲》《鐵弓緣》等花旦戲。還學了《穆柯寨》《樊江關》兩出刀馬戲。李不但學戲勤奮,練功也頗認真,就連繁難的“打出手”等武功技巧,他也跟着習練。由於學練刻苦,僅僅一年時間,他就能登台唱戲了。在科班學藝時即已享名,為"世"字班之高材生。該班排演《霸王別姬》《碧遊宮》《盤絲洞》等戲,均由其主演。

李世芳初露鋒芒

李世芳 李世芳
1934年,“盛”字科學生結業出科,相繼離去。為了演出的上座率,富連成科班請來了張彩林老先生教、排一些旦角大戲。首先排了《花田錯》帶《桃花村》,李世芳扮演的小姐演得非常傳神,唱、念、做俱佳,毛世來的春蘭、袁世海的魯智深也是唱、念恰當無疵,一致受到觀眾的讚譽。李世芳的藝術才華從此脱穎而出。接着,科班又為他排演《驪珠夢》因覺得他的嗓音、扮相與梅蘭芳年輕時頗為相似,就決定為他排演梅派新戲。
1935年春,《霸王別姬》首演於廣和樓,他的梅派風範使四座驚異,一時北京各報刊都連篇載文稱頌,並贈以“小梅蘭芳”的美稱。迷戀梅蘭芳藝術的廣大觀眾紛紛奔向廣和樓爭睹“小梅”風采。“小梅蘭芳”之名的傳揚,引來了梅蘭芳的好友、京劇研究家齊如山先生對李世芳的鐘愛,齊先生向李傳授了梅師新篇的古裝戲《晴雯撕扇》《嫦娥奔月》和《紅線盜盒》。隨後又引來了尚小云先生,尚先生欣愛之餘,為他排了《天河配》《崑崙劍俠傳》《娟娟》和《金瓶女》四出大戲。經過尚先生一年多的雨露滋潤,他獲取了藝術上的飛躍進展。

李世芳梨園佳話

李世芳 李世芳
1936年,梅蘭芳舉家南遷後首次回到北京,對齊如山信中談到的“小梅蘭芳”很感興趣,梅師連看了他的《霸王別姬》和《貴妃醉酒》兩齣戲,決定收李世芳為徒。收徒儀式在絨線衚衕的“國劇協會”舉行,當時梨園名宿、各報記者數百人到場祝賀,盛況空前,一時“老梅”收徒“小梅”的梨園佳話盛傳不休。
這一時期,梅師每天都讓他到後台,邊化妝邊向他即興指教,演出了,叫他在包廂裏觀摩學習,演出後叫他到家中或聆聽吊嗓,或對他加以調教。因梅師演出繁忙,就推薦他的大弟子魏蓮芳代為傳授梅派新戲。

李世芳名旦之首

當年冬天,李世芳在童伶選舉中,以超出他人五、六千張票之多的絕對優勢,被選為“童伶主席”。
1939年北京《立言報》接受讀者建議,效仿二十年代評選“四大名旦”之舉,主辦了從青年新秀中評選“四小名旦”的活動。最後排列出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為“四小名旦”。此時李世芳已出科離開了富連成,正值變聲“倒倉”期,他既未組班也未搭班,一直在家養嗓、學戲。他雖已有較長時間沒有公開演出,卻仍被推為“四小名旦”之首,足見他的表演藝術多麼有魅力,多麼深入人心。

李世芳舞台創業

李世芳 李世芳
經過三年的勤學苦練,李世芳嗓音恢復,他挑梁組班“承芳社”,開始了舞台創業生活。他與袁世海再次合作《霸王別姬》《宇宙鋒》,他演出了梅派戲《西施》和《生死恨》,排演了《百花公主》,在《金山寺》中加打出手,又排了一部藝術珍品《木蘭從軍》……他在京、津、滬、濟南等地的演出盛況空前,從而李世芳名聲大震,“承芳社”蒸蒸日上,步入了全盛時期。
1944年農曆九月二十四日是梅師五十華誕,李世芳特暫停演出,與新婚夫人姚寶璉專程赴滬祝壽。在此期間,梅師又悉心傳授《遊園驚夢》《金山寺》《斷橋》等崑曲傑作,並且他還如飢似渴地觀摩話劇表演藝術,從中得到啓迪。回京後他創排了《天國女兒》,觀眾對戲中諸多革新的唱腔,創新的身段,都報以熱烈的掌聲。戲中運用話劇手法的開場,也使觀眾感到新穎、動人,大為讚許。這時李的藝術創造已具備了相當的時代意識,這正是他深悟梅派藝術革新精神的深層次心得體現。

李世芳英年早逝

1946年歲尾,李世芳隻身來到上海近半載,他該回家過年了。四六年除夕、四七年元旦及二日,梅師特意與弟子同台合作《金山寺》、《斷橋》兩折,準備弟子回家路費。不想這三場戲竟是李世芳訣別人世的最後演出。
1947年元月五日,京滬航班121號班機途經青島上空,因飛機遇霧撞山,機毀人亡。年僅二十六歲的一代名伶李世芳就這樣化為塵埃而去。可惜他英年早逝,出科後僅有短暫的不到十年的舞台生涯。
李世芳 李世芳
李世芳乘機罹難,震驚了青島京劇藝壇,引起梨園界的哀痛。李世芳之父李子健,友鄭岐山前往收屍,其屍一團模糊,無從辨認,被編為三十號。遇難者屍體均用白布裹纏,僅露一面,全部用大布一塊掩蓋,停放在天后宮。宮內冷燭搖曳哀音不絕,報上載詩曰:
冷燭搖曳照殘骸,天后宮內聲聲哀。不見名伶真面目,芳魂永留紅壇氈。
後李世芳的遺體送入膠州路呂祖廟內舉行入殮典禮,各界人士四十多人蔘加了公祭儀式。
李世芳的遺體運回北京後,京劇界名伶葉盛蘭馬富祿尚小云、譚富英等都前往弔唁。送去的輓聯中,有一幅是由四個劇目的名字組成,上聯是“金山寺成生死恨”,下聯是“簾錦風變鏡花緣”。上聯中的《生死恨》是李世芳生前經常演出的梅派戲,《金山寺》則是李世芳與梅蘭芳合演的最後一個劇目。
梅蘭芳從南京回上海以後,聽到李世芳遇難的噩耗不勝悲痛,為此停演數日。他知道李世芳上有父母,還有妻子和三個女兒,生活無着,於是發起主辦了兩台救濟戲,把全部收入寄給了李世芳的家屬。常寶坤、張君秋等也分別為救濟李世芳的家屬舉行了義演。
翁偶虹曾做詩悼念:
猶記童年霞舉時,望梅竟玉成之。亂離前後梅無恙,及折梅園李一枝。

李世芳藝術特色

李世芳的嗓音寬厚,音色優美,聲調純正,有着較深的演唱功力,很會運用自身條件,尤其得到梅琴師王少卿先生的精心指教後,更能唱出純正的梅派神韻。他的唱工可説雖無激越高亢之聲,卻有餘音繞樑之妙。如果他能健在人世,對演唱藝術必有更大的發展和建樹,定會以韻味勝出而稱雄劇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