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世剛

(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隊指導員)

鎖定
李世剛,1975年7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隊指導員。 [1] 
中文名
李世剛
出生日期
1975年7月

李世剛人物經歷

1993年,李世剛高中畢業懷着軍校夢步入綠色軍營。入伍之後,李世剛刻苦學習科學理論和現代軍事知識,對每一項訓練都嚴格要求,精益求精。他常講,“武藝練不精,不算合格兵”。為了提高射擊成績,他在冰天雪地裏練射擊一趴就是一小時,最終取得了10發子彈五次點射全部命中的優異成績。經過刻苦訓練,李世剛軍事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投彈、400米障礙及四○火箭筒射擊項項優秀,先後3次在團組織的比武中奪得個人全能第一。
科索沃戰爭爆發後,他主動找差距,更加刻苦鑽研軍事,熟練掌握了部隊配備的微光觀察儀、視頻監控系統等高新監控設備,精通邊防連隊7個專業13種武器裝備操作使用。新的訓練大綱頒佈半年後,他就能獨立組訓,並擔任全團落實新《大綱》5個課目教學示範任務。圍繞搞好邊防連防禦戰鬥訓練課目教學,他摸索出了“一地多情”、“一情多練”、“一練多法”的訓法,提高了連隊執勤能力。
在全軍科技練兵、科技興勤熱潮中,李世剛把革新裝備器材、提高邊防執勤能力作為新的目標追求。過去連隊觀察監控器材數量少,配置不合理,轄區內仍有觀察死角和控制盲區,給邊防安全留下隱患。李世剛提出科學配置現有器材、提高綜合效能的想法。連隊黨支部同意他的建議並讓他擔任攻關組長。他在比較系統地學習地形學、氣象學、光學等知識的基礎上,經過上百次理論測算,完成了配置的總體設計。接着又用1年半時間結合人畜在邊境活動規律,進行實地測試,形成了觀察網絡。經上級鑑定,將其定名為“邊防夜間多維觀察監控系統”,開創了東北邊境重點地段全天候“無縫”監控的先例。
首戰告捷,觸發了他革新技術裝備的念頭。HD99-20型邊防區段報警器是前幾年省軍區自行研製的報警器材,設置複雜,目標分辨率也不高,他提出用先進的激光技術對其進行改進的想法。當時,買一套現成的激光設備價值好幾萬,連隊沒有經費,他試着自己做。託人郵購來資料,專程到哈爾濱向有關科研院所的專家求教,找部隊研究所的工程師指點。經過十幾次失敗後,終於將應用紅外線、光敏、無線電等知識研製的模擬激光報警器樣機制作出來,在上級有關業務部門的指導下,到邊境線上不同氣象條件下反覆測試器材設備和目標分辨等參數,最後定型生產。
在邊防部隊,檢跡是巡邏執勤的一項重要技能。由於採集各種季節、天候及不同地表的樣本比較困難,學習掌握這一技能往往要一年多時間。隨着義務兵服役期縮短,靠一點點的積累已不適應邊防執勤需要。他千方百計找資料,建立“足跡庫”,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製作出2個檢跡教學多媒體課件,並在全團推廣,將訓練週期縮短為兩個月。幾年來,他邊學習邊實踐,先後取得了語音報警器、應用射擊激光模擬靶等11項革新成果,製作了19個執勤訓練等多媒體課件,被戰友們親切稱為“界江撒網人”。
李世剛不僅一名響噹噹的好士兵,還是一個會帶兵的好班長。他積極引導戰士學習科學文化。每年新兵下連,他都根據連隊安排,依據新戰士的性格特點和文化基礎,為每個人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主動為考學的戰友輔導功課、替他們站崗,幫助不善於學習的戰友養成學習習慣。李世剛當班長9年來,所帶的戰士9人考上軍校,4人直接提幹,33人當了班長、選改了士官,他所帶的班和觀察哨所6次榮立集體二等功。
李世剛把羣眾當親人,傾心盡力奉獻愛心。1997年7月,他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一則報道:江西革命老區一位年僅12歲、正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孩於曉娟,因父親遭遇車禍、母親患有重病,家中生活難以維持,不得不輟學。當時他還是個義務兵,仍從每月87元的津貼費中拿出50元錢捐給於曉娟,直到於曉娟考上初中。幾年來,他共拿出3500多元,先後資助3名貧困學生讀完了中學。
李世剛立志獻身國防、衞國戍邊,立足崗位學習成才,像一塊金色的盾牌牢牢地守在美麗的黑龍江上,用青春和熱血描繪着壯麗的軍旅人生,因其突出的事蹟,受到了江主席、胡主席的親切接見。 
截至2005年,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獲全軍第五屆學習成才十大標兵,全軍學習實踐“三個代表”先進個人,全軍優秀士官。 [1] 

李世剛所獲榮譽

獲2005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