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世全

(優秀民營企業家)

鎖定
李世全,隴西縣農民發明家。他是一位從普通農民成長起來的農業創新型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優秀民營企業家。30年來,他研製發明了豆腐磨漿分離機、筒式青瓦機、多功能飼料粉碎機、署類粉碎分離機、各種型號的小麥脱粒機、粉條加工機、和麪機、鍘草機及全膜雙壟溝地膜覆蓋機等十多種價廉耐用的實用新型農機具,均通過了甘肅省農業機械管理局和農業機械鑑定站的鑑定並頒佈發了證書,其中有7種產品2008年以來一直被入甘肅省農機購置補貼目錄。李世全發明的雙壟溝全覆膜聯合作業機和全膜雙壟溝播人畜力覆膜機獲得了兩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並通過了甘肅省科技廳的鑑定,2010年3月17日省科技廳頒發了科技成果鑑定證書。經省科技廳鑑定後認定:雙壟溝全覆膜聯合作業機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全膜雙壟溝播人畜力覆膜機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中文名
李世全
國    籍
中國
職    業
發明家
性    別

李世全人物特寫

1978年前,李世全還是一個土裏刨食的農民。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使這位有聰明才智的農民有了用武之地。1978年,他走上了發明創造之路。他是當時渭河鄉第一個使用沼氣的農民,時隔18年後這一項目被國家列為農村科技推廣項目大力推廣。同時,他還帶頭在農村搞起了家庭養殖,積極引進外地良種,試驗培育優良籽種,試驗成功後積極兑換給周邊的農户作為種子。當時農民不會稱呼種子的名稱,就乾脆叫做李家麥、李家洋芋、李家苞谷。他還自學了電器修理,農閒時幫助羣眾修理電器,安裝電路。後來,李世全又看到了當時周邊的電磨都是篩籮的,磨出的面質量差且效率低。於是他向鄉親借了100多元,賒了一台舊電機辦起了第一家自動上料的麪粉加工廠,降低了鄉親們磨面的勞動強度,提高了麪粉質量和產量。兩年後用苦心經營積攢下來的錢買了一台手扶拖拉機,給自家和鄉親們犁地,是十里八鄉使用機械務農的第一人。當時他就成了鄉親們眼裏有名的“大能人”。從那時起,不安現狀、愛動腦筋就成了李世全的習慣。
1987年,當時正是大辦鄉鎮企業的時候,愛折騰的李世全想用幾年的積蓄辦一個農機具加工廠。這一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但李世全認定要乾的事,誰也説服不了。最後他賣掉了麪粉加工廠,刨掉了家裏的土炕,挪出了屋子裏的東西,把從當地農機站買來的機器安裝上,創辦了“隴西縣渭河福利農機修造廠”。他自學車、鉗、焊、鉚、電焊等技術,在改進原始農具上下工夫,把幾千年來使用的木質犁改成了鐵製的犁,根據不同的耕種要求還可以調整深度,即耐用又實惠,深受羣眾歡迎,他又把農家用壞的鐵鍁改制成鋤,即變廢為寶,使用起來又比早先的鋤頭更好用又輕便。早先農民挖黨蔘用的藥釵是鐵匠鋪裏打造的,既笨重又不鋒利,壞了也不好修理,李世全想法改造了鋼板藥釵,輕便、鋒利、耐用、省力。之後,他又發明了小型揚場風扇和揚場鐵杈,製造了加固架子車的鐵棍拉桿等等。有了鐵製品基本加工技藝之後,有些問題還是無法解決,1996年不滿現狀的他又四處拜師學藝,自行設計製作了融鐵爐。在製作生鐵鑄件時資金出現了問題,他果斷地賣掉了手扶拖拉機,買來了生鐵和硅鐵開始製作生鐵鑄件。在他的發明路上,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敗的酸辛,憑着對事業的執著,意志堅強的他還是堅持了下來,經過多次反覆試驗,終於取得了成功。在家用小型農具的改造上做一件成一件,成了遠近聞名的農具“發明家”。

李世全公益事業

李世全在自己發家致富的同時不忘鄉親,2005年又進一步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註冊了“隴西縣渭河福利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解決了當地30多名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大多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其中12名是生活十分困難的殘疾人。他還為本廠貧困職工高德福投資5000元修建了住房,2008年5.12大地震後為災區捐款4500元。李世全同志的社會責任感和“仁愛”之心,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先後被評為省市縣農機修配服務先進個人、先進農機户、地級鄉土人才、縣星火帶頭人、優秀企業家、農機化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