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三立

鎖定
李三立(1935年8月24日—2022年4月23日),出生於上海。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  ,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首位院長及名譽院長 [2] 
李三立於1955年從清華大學畢業 [3]  ;1960年獲得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博士學位,之後回到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和計算機系工作,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清華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博士生導師;1988年兼任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院長 [2]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4] 
李三立負責研製過中國電子管、晶體管、LSI和VLSI四代計算機,研究領域包括微機體系結構、局部網絡、RISC和指令級並行處理、超級計算機 [4] 
2022年4月23日,李三立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7歲 [10-11] 
中文名
李三立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上海市
出生日期
1935年8月24日
逝世日期
2022年4月23日
畢業院校
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
學位/學歷
博士/博士研究生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學術代表作
《RISC單發射與多發射體系結構》
主要成就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性    別

李三立人物生平

李三立院士
李三立院士(3張)
1935年8月24日,李三立出生於上海市。
1951年—1955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並獲得學士學位。
1955年—1956年,擔任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助教。
1956年—1960年,就讀於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生,導師C.A.列別傑夫院士,並獲得CANDIDATE學位(蘇聯科學院與美國科學院簽有協議,蘇聯科學院的這一學位等同於美國PhD(哲學博士)學位)。
1960年,回國後在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和計算機系工作,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清華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
1961年,擔任清華研製電子管計算機911的運控組組長。
“文化大革命”期間,李三立沒有捲入清華當時激烈的兩派“文攻武衞”,而是基本上在“抓革命,促生產”。
1972年,負責研製一台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元件的724計算機系統。
李三立 手稿/題詞
李三立 手稿/題詞(2張)
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博士生導師。
1986年—2003年,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計算機學科評審組成員、召集人。
1988年,兼任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院長。
1995年—2000年,擔任國家攀登計劃B“高性能計算機”項目首席科學家。
李三立教授(右)和馬羣生教授在“深超-21C”超級計算機前合 李三立教授(右)和馬羣生教授在“深超-21C”超級計算機前合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4] 
2000年,負責在上海大學研製成功220個處理機的集羣式系統“自強2000”。
2003年8月,為深圳大學研製共有256個CPU、峯值速度達1.5萬億次的“深超21C”超級計算機。
2004年,領導的研究組和惠普公司合作,在上海大學完成一台共有352個CPU、峯值速度達2萬億次以上的超級計算機“上大自強3000” [5] 
2022年4月23日,李三立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7歲 [10] 

李三立主要成就

李三立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三立於1956年起從事計算機,曾負責研製過中國電子管、晶體管、LSI和VLSI四代計算機,其中的724機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各大學中用於國家尖端科技的規模最大的計算機;用於加工重要部件的光柵數控計算機102機,使精密加工效率提高几十倍,並使中國在該領域進入當時國際先進行列。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中國首創者和學術帶頭人之一,在微機體系結構、局部網絡、RISC和指令級並行處理研究領域作出很多工作。他還負責研製的超級計算機中,有兩台都進入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深超—21C”(2003年,146位)和“自強3000”(2004年,126位)。 [4] 
  • 學術論著
根據2021年1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李三立發表著譯作12本和論文100多篇 [4] 
出版時間
名稱
出版社
1981年
《微處理機與微計算機》
國防出版社
1987年
《M68000原理、設計與應用(譯)》
1988年
《16位微處理機(譯)》
1995年
《RISC單發射與多發射體系結構》
1998年
《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第一版)》
2005年
《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第二版)》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78年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95年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1995年
《RISC——單發射與多發射體系結構》
國家教委優秀學術著作特等獎 [6] 
1997年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1999年
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4年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7] 

李三立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1960年底李三立回到清華大學繼續任教,開設當時比較先進的《晶體管脈衝技術》《固體器件原理》等教學課程 [3] 
  • 指導學生
截至2016年11月,李三立先後培養博士30餘人,碩士30餘人 [6] 

李三立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傑出訪問學人獎

李三立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4年—1997年
歐洲計算機協會執行理事(EUROMICRO Board Director)
1986年—2003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計算機學科評審組”成員
1991年—2003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計算機學科評審組”召集人
1994年—1995年
IEEE學會北京分部副主席
1995年—1996年
IEEE中國分部主席
2000年09月
同濟大學兼職教授
2002年04月
嘉興學院名譽教授 [9] 

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會理事長
“上海高校網格”E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
上海市信息化領導小組的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首席專家顧問(連續三屆) [7] 
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 [6] 
《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編撰委員會副主編
《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計算機體系結構)分支主編

李三立個人生活

1972年—1974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李三立的愛人胃潰瘍發展的時期,因他被724機任務壓得太緊,天天工作到午夜,不能抽出很多時間陪愛人到較好的醫院去看胃病,結果1975年初他愛人胃大出血,不久被診斷是“胃潰瘍惡變”。經過6年多的陪伴和治療,最後於1981年離世。李三立懊悔沒有時間多去較好醫院診斷,未能及時開刀切除胃潰瘍 [3] 

李三立人物評價

李三立是中國國內微機局部網絡和RISC技術的倡導人之一,在微機局部網絡、RISC和並行處理領域都有學術成就和貢獻 [8]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評)
李三立任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達27年之久,他是計算機系統結構專家,教育家,是中國最早參與發展計算機事業的先行者之一,多年來他一直關注關心計算機學院和上海大學的發展。他獻身於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業,為建設科技強國作出了貢獻 [2] (上海大學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